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王立超
- 格式:docx
- 大小:28.14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创伤患者的康复疗法和效果评价摘要:骨科创伤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损伤、肌肉拉伤等。
对于这类患者,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骨科创伤患者的常见康复疗法及效果评价。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一、康复疗法(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物理因素的力量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和恢复功能。
在骨科创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肿胀和肌肉紧张等症状,并加速康复过程。
冷敷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将冷物质(如冰袋或冷水)应用在受伤部位上,可以收缩血管、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组织代谢率,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和肿胀的效果。
热敷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将热物质(如热水袋或热湿敷)应用在受伤部位上,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供氧量和营养输送,从而有助于加速康复过程。
按摩是一种通过机械手段对身体组织进行压力和摩擦的治疗方法。
在骨科创伤康复中,按摩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牵引是一种通过应用外力来拉伸和稳定骨折或关节损伤部位的治疗方法。
牵引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压力,缓解组织的压迫,降低关节的压力,并防止肌肉萎缩。
多项临床试验和实际案例证明,物理治疗在骨科创伤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肿胀和肌肉紧张等症状,还能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量和营养输送来促进康复。
然而,物理治疗的具体效果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康复阶段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
因此,在接受物理治疗之前,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师并进行全面评估。
(二)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肢体功能的方法。
对于骨科创伤患者,作业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骨折康复中,作业治疗可以通过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锻炼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目的:分析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10例骨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55例对照组以及55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护理,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以及功能锻炼,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疼痛程度,进而维护患者健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标签:骨创伤手术;康复护理;功能锻炼骨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后虽然会有一定好转,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骨创伤手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以维护患者健康[1]。
以往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大都只按照自身护理工作任务进行操作,不注重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致使护理质量不高。
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则考虑到了患者后期的恢复情况,注重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更好帮助患者恢复。
本研究选取了110例骨创伤手术患者对康复护理以及功能锻炼的情况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10例骨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55例对照组以及55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有31例男性患者以及2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9~59岁,平均年龄为(39.0±19.5)岁。
观察组中有30例男性以及25例女性,年龄为18~58岁,平均年龄为(38.0±19.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护理,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以及功能锻炼,具体如下:在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后,给予患者骨创伤关节功能锻炼,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关节疼痛情况,并观察患者患处愈合情况。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程 涛,孟祥财,王立超,魏功宁,史宗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 骨二科,北京 102401)摘要:目的 通过对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6月,4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15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42.3岁,扭伤17例,摔伤13例,交通伤12例,左踝26例,右踝16例,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进行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17例,Ⅳ度14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1例;B型31例,C型11例。
30例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0.8个月(12-51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2.4周(10-16周)。
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24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方式应依据骨折类型来制定。
关键词:踝关节;后踝;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中图分类号:R 274.1 文献标识码:B踝关节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中7%-44%伴有后踝骨折[1],后踝骨折多合并踝关节不稳定,容易导致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晚期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006年3月-2010年6月,我们手术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42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中,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3岁(21-68岁);左侧骨折26例,右侧骨折16例,均为闭合骨折。
按致伤原因,扭伤17例,摔伤13例,交通伤12例。
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17例,Ⅳ度14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1例;根据Danis-Weber分类法进行分类,B型31例,C型11例。
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与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骨创伤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以及优质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55% VS 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以及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骨创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护理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nursing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exercise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Methods 116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to June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8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postoperative nursing measures,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joint fun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87.93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74.14 % ) ( p < 0.05 ).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96.55 % vs81.03 %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high-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extensive promotion.[ keywords: ] bone trauma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Nursing骨创伤为骨科高发疾病,多发生于意外事故,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需配合康复功能锻炼,以确保肢体功能的恢复[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25期投稿邮箱:sjzxyx88@51·临床研究·骨与关节损伤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董亚莉(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0 引言骨与关节损伤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主要是在四肢、脊柱等中发生,其主要的损伤类型为骨折、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等,患者可出现疼痛、局部活动受限等表现,严重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1]。
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其需要较长时间康复,针对不同损伤类型的患者,其应实施相应的康复干预。
本文主要对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作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均接受康复治疗,例数为100例,根据其康复的效果分组,即康复良好组(n =50)与康复无效组(n =5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0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其年龄在16-82岁,平均(46.52±12.58)岁,其病程范围为5-14 h ,平均(46.17±10.26)h 。
所有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在其治疗后,通过关节活动功能量表评价其康复的效果。
1.2 方法。
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为:①保守治疗,西乐葆口服用药,每次剂量为2 g ,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用药,每次剂量为0.628 g ,每天治疗3次,连续实施12周的治疗;②关节腔内对玻璃酸钠注射液注射,每天1次,每次剂量为2 mL ,连续实施5周的治疗;③关节镜手术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100 mL 普鲁卡因(0.5%)+30 mg 麻黄碱,实施关节腔内注射,以此对滑膜出血控制,患者保持仰卧位,实施关节囊扩张,合理选择关节腔入路,将关节镜置入,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手术治疗;④康复治疗和训练,手术或损伤后4周-6周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根究其具体的关节受损情况,给予被动运动、按摩、外固定等康复干预;手术或损伤后的1个月-3个月为其实施中期康复训练,此时为患者实施关节活动训练以及患肢主动训练;康复晚期,患者的骨折已经基本处于愈合的状态,此时实施康复锻炼,主要是促进其肌肉力量的增加,防止其痉挛的情况,更好改善患者的预后。
护理经验174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应用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蒋林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摘 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时使用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收集上肢骨关节损伤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共61例,将患者治疗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作为对照组,将治疗后的相关数据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在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关节;损伤;康复治疗;运动障碍骨关节损伤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症,其具有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1]。
运动障碍是骨关节损伤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
在本次研究中,对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采用了康复治疗的方式,旨在探讨该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价值,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共61例,其中,男48例,女13例;年龄在17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10.8)岁;患者的病程为5天-11个月,平均病程为(3.4±0.8)个月。
骨关节损伤类型包括:10例患者关节脱位,51例患者骨折。
损伤原因:24例高处坠落,15例摔伤,10例车祸伤,12例其他。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康复治疗,通过超短波治疗机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患者的肿胀部位放置低频交变磁治疗机,从而消除患者患处的水肿情况。
对患者进行推拿治疗,对患者的患处关节通过揉、理、拿、点等手法进行处理,并在后期对患者的髀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膝阳关穴等穴位进行理、点。
•2970•吉林医学2020年12月第41卷第12期不同康复方法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柳刚,牛帅(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目的:研究上肢骨关节损伤采用不同方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300例,分为骨关节损伤组和对照组,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运用上肢功能评定(SHEF)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功能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骨关节损伤组SHEF和ADL评定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进行综合、合理的康复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明显。
[关键词]康复;骨折;治疗;效果上肢骨关节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1]。
患者在发生损伤后多会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发生关节畸形等并发症。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骨关节损失患者预后效果明显。
本文将我院选取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对临床疗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住院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300例,男146例,女154例,男性年龄35~73岁,平均(43.69±9.46)岁;女性年龄36~72岁,平均(45.51±8.52)岁。
其中肱骨干骨折57例,桡骨头骨折55例,桡骨干双骨折44例,尺骨鹰嘴骨折39例,肩关节骨折37例,課间骨折35例,肱骨課上骨折33例。
随机分为骨关节损伤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平均病程为110d。
1.2方法:患者经骨科常规治疗后,按骨折制动期和功能恢复期进行3个月临床治疗和监测。
骨关节损伤组在骨折制动期在进行术后常规治疗外,同时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 进行骨折术后常规治疗。
骨折功能恢复期两组患者治疗相同。
1.2.1骨关节损伤组:骨关节制动期康复治疗:①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保持患肢制动体位,患者依靠握力器的辅助,使上肢肌肉收缩,5~10s/次,2~3次/d。
· 调查分析 ·2072020年 第26期骨关节损伤是骨科常见的疾病,该病比较常见的是关节囊损伤、韧带撕裂损伤以及肌腱撕裂损伤等,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中对骨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成熟,对于该病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1]。
比如运动障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
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康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骨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患者20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在(36.14±8.15)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龄在21—62岁,平均年龄(36.21±8.83)岁。
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患者均属于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2)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对所使用药物均无过敏症状(4)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排除标准(1)患者兼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2)患者兼有精神疾病,存在社交障碍,不能正常交流与表达;(3)因各种不可控原因,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措施,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基础的治疗,每天进行病房巡查,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向患者讲解治疗中注意的事项,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基础的运动训练,帮助患者进行基础的肿胀处理[3]。
实验组采用康复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超短波治疗机进行消肿处理,治疗时间为10—15min,一天一次;针对患者未固定关节、肌肉展开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关节活动,首先将关节外展50°、前屈20°、内外旋转为25°,对肘关节的康复训练治疗活动范围屈展120°、伸60°,然后进行手臂的功能练习。
上肢骨关节损伤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摘要】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并分析康复治疗的方式对患者上肢骨关节损伤的恢复所起到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其中,对对照组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骨科治疗和护理,而对观察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还让其进行适当的、科学的关节被动运动及肌肉收缩等康复治疗。
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关节的功能性评定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定。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其在上肢关节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上的恢复效果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研究证明,在进行常规的手术之后,对患有上肢骨关节损伤的患者再加以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较为显著的提高患者骨关节的恢复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可推广性。
【关键词】上肢骨关节;康复治疗;临床;损伤【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126-02上肢骨关节损伤是当前骨科诊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形式,其对患者所带来的疼痛、运动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患者的工作生活。
通常来说,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于上肢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体系,但相关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一直较低[1]。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能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所致。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今后相关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为32.4±1.9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为31.9±2.1岁。
上肢骨关节损伤应用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通过康复治疗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4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肌肉长收缩训练、关节被动运动等康复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治疗以后,患者的上肢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及早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上肢骨关节损伤;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上肢骨关节损伤属于骨科中非常多见的一类损伤,大部分患者受伤之后,显示程度不一的骨质疏松和肢体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疼痛等,为患者的生活以及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难度不是非常大,但是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为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进行康复治疗[1]。
本文选取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4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肌肉长收缩训练、关节被动运动等康复治疗,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4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处于12~64岁之间,平均41.2±1.1岁,44例患者中摔伤18例,车祸伤16例,砸伤10例;44例患者为尺骨骨折12例,肘关节脱位5例,肱骨踝上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8例,尺桡骨双骨折11例,44例患者病程时间平均为102±10.6天。
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不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能够实施比较。
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8-11-19T17:02:39.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作者:赵天露[导读]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符合当前实际要求,值得推广实施。
(赵天露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无锡214000)【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100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后对效果研究。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的优势明显。
对两组患者的上肢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治疗时间对比,乙组的各项时间少于甲组。
结论: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给予康复治疗,整体效果明显,符合当前实际治疗要求,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康复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175-01上肢骨关节损伤是当前骨科常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出现异常影响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和肢体运动障碍等现象,产生痛苦,导致生活受到影响。
根据当前上肢骨关节损伤的治疗现状可知,在后续治疗中需要积极探究性质可效的方式,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提升稳定性。
上肢骨关节损伤的主要干预方式以常规性抗感染为主,此外石膏外固定治疗也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存在治疗周期长的特点,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比较慢,结合概况可知,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需要了解实际应用优势,凸显出具体作用。
为了分析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择100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案例,分组后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后对效果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后对效果研究。
甲组和乙组的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等基本一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后得知,男女比例和年龄差等不具备明显的差异(p>0.05),因此可以对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和研究。
不同康复方法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对比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不同康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主要接受多种康复方式联合组成的康复方案,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的康复方案,在治疗完毕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调查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上肢骨关节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更短,治疗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治疗康复方法可以刺激患者的神经功能,加速患者骨关节损伤恢复,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上肢骨关节损伤;康复方法;治疗方法在骨科接诊患者当中常见上肢骨关节损伤,上肢骨关节损伤指的是患者的上肢部位受到外力冲撞,导致关节损伤,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和关节畸形,在送诊后患者也容易出现相关的并发症,使患者长期出现疼痛不适反应。
对于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后期的康复干预方式较为重要,目前常见的康复干预方式主要有热电疗,石膏外固定治疗,抗感染治疗,虽然能够缓解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反应症状,但是患者的关节恢复速度较慢,治疗所需时间较长。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上肢骨关节患者应用康复治疗,分析通过不同康复方法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减患者的治疗周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次骨关节损伤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0岁至68岁,平均年龄为46.5±4.6岁。
对患者的致伤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车祸致伤患者12例,重物砸伤伤患者10例,摔伤患者8例。
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索康复治疗在上肢骨关节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
其中实验组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方法。
之后,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程度和受累关节相关的肌群肌力、运动功能的效果评定都要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p<0.05,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
结论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关节活动程度,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上肢功能,在骨科创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应用效果;价值引言上肢骨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损伤疾病,这种损伤发生的原因非常多。
现阶段,针对上肢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非常简单,但是,后期的治疗办法却不尽如人意。
在对上肢骨关节损伤进行治疗后,治疗效果和方法并不是非常明显,甚至还有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肢体关节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但是,康复治疗法是现阶段治疗上肢骨关节损伤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康复治疗,通过按摩、红外线治疗、肌肉运动训练,以及活动未制动的关节来加快患者的血液循环速度,消除患者受伤位置的红肿问题,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另外,康复治疗方法还可以及时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提高患者肢体的活动能力,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所以,本文针对这种方法的效果和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1研究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
所有患者均是单纯上肢骨关节损伤,肘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情况,也没有出现颅脑内肿瘤,以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症状。
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李国庆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4(0)19
【摘要】目的探讨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采取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皆给予康复治疗处理,主要有康复训练、持续关节被动活动仪(CPM)训练及推拿处理等.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其中前者采取上肢功能评定箱(SHEF)测评,而后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SHEF评分与ADL评分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后SHEF评分与ADL评分皆有明显升高,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采取康复训练、CPM训练及推拿等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明显提升,同时能改善其运动功能,值得借鉴.【总页数】2页(P101-102)
【作者】李国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人民医院康复科,江阴214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分析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2.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3.系统性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恢复的影响4.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的作用5.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节创伤后的康复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摘要:目的:评估关节创伤后康复治疗策略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选择了2023年5月至2023年8月期间的100例关节创伤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康复治疗干预护理。
比较两组在生理、功能)和心理社会)指标上的变化。
结果:在生理指标方面,实验组的疼痛水平(VAS)和关节稳定性(X射线评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在功能指标方面,实验组的运动范围、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
在心理社会指标方面,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康复治疗干预对关节创伤患者表现出显著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社会效果因此,采用康复治疗策略相对于传统常规护理可能更有效。
关键词:关节创伤,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引言关节创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由运动损伤、交通事故、工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这种创伤可能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包括骨折、软组织撕裂、半脱位等。
关节创伤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康复和恢复功能。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增加关节稳定性、提高肌肉力量和康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不同类型的关节创伤需要不同的康复治疗策略。
例如,骨折可能需要逐步的康复锻炼,软组织损伤可能需要物理治疗、理疗等。
因此,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对于取得最佳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性,需要进行系统的效果评估。
这可能包括评估患者的疼痛水平、关节稳定性、肌肉力量、运动范围等指标。
通过定期的评估,可以调整治疗计划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要,并确保康复进展顺利。
总体而言,关节创伤后的康复治疗研究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尽早返回正常生活。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改善患者康复结果和降低长期残疾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取样法,本文选择了2023年5月至2023年8月,关节创伤100例患者。
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及护理效果观察
王玲华;张艳;郑玉华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26
【摘要】目的观察骨创伤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方法及护理措施效果。
方法选取医
院收治的骨创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锻炼护理组,每组60例。
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病情恢复相关情况。
结果康复锻炼护理组恢复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3%,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8.3%(P<0.01);康复锻炼护理组住院时间和疼痛改善率,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
结论骨创伤患者术后在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术后康复锻炼,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促进骨创伤的快速痊愈。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王玲华;张艳;郑玉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2.术后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应用于骨创伤手术患者的\r效果观察
3.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与
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4.骨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5.康
复干预和功能锻炼在骨创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王立超
摘要】目的探究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
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为
95%(30/4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72.5%(29/40),两组比较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能够有
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创口愈合,最大程度恢复骨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与关节损伤;康复治疗
骨与关节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诊断和治疗一般不很困难,但治疗效果
却往往不够满意。
除去某些因损伤严重、病情复杂而引起的不易避免的后遗症外,由于重治疗、轻康复的医疗观点导致的功能障碍十分常见[1]。
因此,加强康复治
疗对骨与关节损伤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现抽选我院收治的8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
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骨与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资料作
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5.4±1.3)岁。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2.1早期康复治疗
损伤后或手术后4~6周内进行。
2.1.1抬高患肢:以利静脉、淋巴回流,消除肿胀。
2.1.2按摩:对损伤部位以远的肢体进行按摩,以利消肿和解除肌痉挛。
2.1.3关节的被动运动:昏迷、截瘫患者无法进行主动活动时,对其未僵硬的关节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以预防粘连[2]。
2.1.4肢体末端未包括在固定范围内的关节,应进行多次主动活动。
2.1.5肢体固定范围内的肌肉,行等长收缩,每日进行多次。
2.1.6骨折关节或骨干骨折两端关节的活动则应视内固定、外固定方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如骨干骨折坚强的固定、髌骨骨折张力带钢丝固定等术后,在
手术疼痛缓解之后,即可开始练习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加大,在骨折愈合之前,
关节活动范围多可接近正常;如小腿骨干骨折行有效短外固定之后,可以早期开
始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
2.1.7持续被动运动(CPM)器械的应用:患者在术后(如坚强内固定术、关节松
解术等)麻醉作用尚未消失之前,将患肢置于CPM器械上,有限度、有节律地进
行持续的关节被动活动,可产生良好的疗效[3]。
2.2中期康复治疗
损伤后或手术后1~3个月,此期软组织已愈合但发生粘连,骨折尚未完全
愈合,被固定的关节粘连,肢体肌肉萎缩,但尚未挛缩,此期康复目的是恢复肌
力和活动关节。
2.2.1主动锻炼患肢肌力:肌力Ⅲ级以上者,逐渐增加抗阻力锻炼。
2.2.2关节活动锻炼:因骨折尚来完全愈合,关节活动也要循序渐进。
2.3晚期康复治疗
指骨折已愈合,去除外固定情况下,此时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内、外软组织
粘连,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与挛缩。
此期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和活动关节。
2.3.1肌力的锻炼:需要渐进性、持久性的锻炼,从简单到复杂,肌力达Ⅲ级者,主要通过抗阻力训练来增强肌力。
2.3.2关节活动锻炼:包括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及两者交替的练习,目的在于恢复关节的主要功能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
如膝关节主要为
伸屈活动,应先练伸直,以便能稳定站立;肘关节以伸屈为重点,但屈曲比伸直
在日常生活中更为重要。
如膝关节屈曲障碍,主动活动是利用肌肉收缩来进行;
被动活动则可以坐于床上屈膝,双手合抱小腿前面中下部,以双臂和将膝关节屈
曲或者站立位,两手扶墙或护栏,屈膝下蹲,以自己躯干的重量向下压,被动屈
曲关节,被动屈膝的程度和力量,病人可以控制,逐日进行,慢慢发生效果[4]。
2.3.3理疗:包括电、热、超声等治疗,可缓解疼痛促进血运,可作为辅助手段。
2.3.4手法和手术治疗:对较严重的关节粘连与肌肉挛缩者,自我锻炼无效时,可行手法治疗,但应有前提:①骨折牢固愈合,手法治宁时不致发生再骨折。
②肌力Ⅲ级以上。
③能积极配合治疗。
如膝关节,麻醉下术者抱住小腿以双臂
或重力、躯干力,使膝被动屈曲,当听到组织撕裂声并有屈曲角度增加时,则谓
成功[5]。
手术治疗也可进一步改善某些经过康复手段不见成效的肢体障碍,如关
节松解术、关节重建术、关节融合术等。
3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72.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4讨论
对于经长期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患者所发生的关节活动障碍、关节僵硬,以及
肌肉萎缩、粘连、变性等,通过合理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骨与关节损伤治疗的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复位是
治疗的基础,固定是治疗三原则的中心环节,而功能锻炼是建立在复位和固定的
基础之上,它不仅有利于肿胀消退,减少肌肉萎缩程度,防止关节粘连,而且能
促进骨折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6]。
没有功能锻炼,当然不可能使患肢得到应有的
恢复。
所以康复治疗还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主动活动是康复治疗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它的准备和补充。
早期康复治疗以被动活动为主,以治疗原则
为指导,此期骨折尚未愈合,锻炼活动时须避免发生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
如
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髋内收,Colles骨折的腕背伸等都有加重骨折移位的可能。
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而中晚期康复治疗则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本研究中两组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27例(占
67.5%),有效11例(占27.5%),无效2例(占5%),康复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中,显效19例(占47.5%),有效10例(占25%),无效11例(占
27.5%),康复总有效率为72.5%。
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对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发
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创口愈合,最大程度恢复骨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瑞阳.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6).
[2]许琳,王虎.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4).
[3]马天翼.骨与关节损伤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养生,2014,(5).
[4]颜滨.多发性骨与关节损伤病例回顾分析[J].医学信息,2014,(34):159.
[5]张丽丽.骨关节损伤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6):77-78.
[6]陈昕,施少云,陈秀清,胡栢均,陈述荣.运动疗法在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