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21 项羽之死 教师用书—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16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忆英雄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国度里,有一位失败英雄﹑悲剧英雄,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
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
他是谁?巨鹿之战中曾见他指挥若定的身影,鸿门宴上有对他多仁寡断的评价,李清照赞扬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我们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看项羽还有哪一面的面容。
二﹑感英雄1.听课文朗诵。
2.听读检测。
⑴读音:垓()下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麾下()田父绐()曰⑵解释划线词语: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地方千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⑶指出句式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4.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垓下之围(1);东城快战(2—3);乌江自刎(4)。
5.教师讲课文内容总结成一段话,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垓下之围,其势可谓(穷﹑危)矣;四面楚歌,其心可谓(惊)矣;霸王别姬,其情可谓(悲)矣;东城快战,其行可谓(勇﹑猛)矣;乌江自刎,其死可谓(壮)矣。
三﹑探英雄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
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启发法教学程序:一.检测学生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幻灯展示二、导入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他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师: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三.概括项羽的一生(幻灯)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项羽之死》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逐字逐词直译为主,根据语境意译为辅的文言翻译习惯。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文言现象。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项羽处境的艰难,把握人物重情重义,英勇有余但情感脆弱,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重情重义,英勇有余但情感脆弱,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彼且取而代之”的年少轻狂;横刀立马,逐鹿中原的意气风发;楚人一炬,火烧阿房的无知鲁莽;英雄末路,血染美人的刻骨绝望……(齐读第一段)二、自主学习:逐字翻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自主阅读,思考问题:要认识英雄的人生,先读懂英雄的经历。
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1-14,用读的方式翻译第一段,思考展示的问题。
1、翻译原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司马迁善用简洁语言表现情境,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项羽处境的四个短语,写出了怎样的战争氛围?3、万人仰视,一军将领的项羽,面对这样的军情,他是如何反应的呢?找出表现项羽反应的五个动词,思考,这写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4、将失天下,末路悲歌之时,项羽心疼乌骓,难舍虞姬,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二)解决问题: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问题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壁:壁垒-军垒-军营-驻扎军营乃:①项王乃大惊副词,于是,就;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④此乃天机是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则:副词,就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盖:①功高盖主超过②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副词,大概奈何:怎么办,将……怎么办若:①状若弥勒像②奈若何代词你③若稍饰以楼观亭榭阕:量词,一首为一阕★问题2:司马迁善用简洁语言表现情境,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项羽处境的四个短语,写出了怎样的战争氛围?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四面楚歌;艰难绝望,紧急异常;英雄末路★问题3:万人仰视,一军将领的项羽,面对这样的军情,他是如何反应的呢?找出表现项羽反应的五个动词,思考,这写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情感脆弱,绝望异常★将失天下,末路悲歌之时,项羽心疼乌骓,难舍虞姬,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乌骓马-重义;虞姬-重情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逐字翻译,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篇目二项羽之死说作者(一)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漫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乎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二)作品:《史记》。
(三)评价: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寻背景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
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面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链常识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板书课题)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1分角色朗读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1快速浏览,讨论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勇武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之死[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垓.下(Gāi) 骓.(zhuī) 歌数阕.(què) 瞋.目(chēn) 美人和.之(hè) 骑.(jì) 麾.下(huī) 属.者(zhǔ) 绐.(dài) 自度.(du ó) 田父.(fǔ) 刈.旗(yì) 船(yǐ)王.我(wàn ɡ) 被十余创.(chuānɡ) 二、辨识通假(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的意思) (2)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三、一词多义(1)卒⎩⎨⎧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到底)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士卒、士兵)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死亡,去世) (2)会⎩⎪⎨⎪⎧与其骑会.为三处(会合,会聚)与秦王会.渑池(会盟)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恰巧遇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副词, 应当,应该)(3)乃⎩⎪⎨⎪⎧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副词,就)平明,汉军乃.觉之(副词,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东行)(4)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左走)(5)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6)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7)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8)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10)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1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2)此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五、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3)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神情激昂。
今义:大方的。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
今义:父亲和哥哥。
六、文言句式(1)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判断句)译文: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句)译文: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定语后置句)译文:只有一百多人能骑马跟随(项王)。
(4)项王军壁垓下。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项王的军队在垓下驻守。
(5)籍独不愧于心乎。
(状语后置句)译文:我项羽难道心中没有愧吗?(6)不忍杀之,以赐公。
(省略句)译文: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听说汉王用金千斤悬赏我的脑袋。
(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项王于是半夜起来,在军帐中喝酒。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被动句)译文:亲身参加七十多次战斗,抵抗我的人都被打败。
(10)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被动句)译文: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
[资料链接][识作者][探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 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帝王),30世家(记载诸侯),70列传(记载将相、名士),10表(历史大事记),8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王 军壁 垓下,兵 少 食 尽,项羽的军队在垓下驻守,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汉军 及 诸 侯 兵 围 之没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把他们重重围困数重。
夜闻汉军 四面皆 楚歌, 项王起来。
夜晚听到汉军在楚营四周都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乃大惊 曰:“汉 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于是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之 多也!”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壁:本指军垒,此处作动词用,设营驻守。
楚歌:楚人用方言土⎦⎥⎥⎤语所唱的歌。
乃:副词,于是,就。
是:指示代词,指汉军。
项王则夜起, 饮 帐中。
项羽于是半夜起来,在军帐中 有美人名虞, 常幸 从;喝酒。
有个美人叫虞姬,受到(项王)宠爱而常常跟随(他);骏马名骓, 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有宝马名叫骓,常骑在胯下。
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诗曰:“力 拔山 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逝!写诗道:“力能移动山啊豪气盖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奔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 虞兮奈若何!”驰!骓马不奔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将怎么安排歌数阕, 美人 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你!”(项羽)连唱几遍,虞姬也应和着同唱。
项羽泪流几行,左右皆泣, 莫 能 仰 视。
身边侍卫也都哭了,没有人能抬头看项羽。
⎣⎢⎢⎡则:副词,乃,于是。
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为:作。
逝:奔驰。
可奈何:将怎么办呢?阕:量词,乐曲一首为一阕。
和(hè):应和着 ⎦⎥⎥⎤一同唱歌。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直夜溃围 南出, 驰 走。
当夜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骑(jì):单人乘一匹马。
直:当。
⎦⎥⎥⎤南出:从南面突破。
驰走:纵马逃跑。
平明, 汉军乃觉之, 令骑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将 灌婴 以五千骑 追 之。
项王渡 淮,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骑能 属者百 余 人耳。
项王 至阴陵, 迷只有一百多人能骑马跟随项王。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失道, 问一田父, 田父 绐 曰“左”。
左,路了,向一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乃陷 大 泽 中。
以故 汉 追 及 之。
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因此被汉军追上了。
⎣⎢⎢⎡⎦⎥⎥⎤乃:副词,才。
绐(dài ):欺骗。
大泽:低洼多水的地方。
以故:因此。
项王乃复引项羽又率兵兵而东,至 东 城, 乃①有 二十八 骑。
向东走,到了东城县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汉骑 追者数 千人。
项王自度 不得 脱。
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谓 其骑曰: “吾 起兵 至今 八岁矣,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 七十余 战, 所当 者破, 所击亲身参加七十多次战斗,抵抗我的人都被打败,我所攻打 者 服, 未尝 败北, 遂霸 有天下。
的人都臣服于我,(从来)不曾战败过,于是(我)称霸天下。
然 今卒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非战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之罪 也。
今日 固决 死,愿为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本来必死(无疑),愿为大家诸君快战,必 三胜之, 为诸君溃 围,斩痛快地打一仗,一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将, 刈旗, 令 诸君知 天 亡我,汉将,砍倒敌方旗帜,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非战 之 罪也。
”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引:率领,带领。
①乃:副词,只,仅仅。
度(duó):估计,揣摩。
⎦⎥⎥⎤身:亲身(参加)。
当:抵挡,拦截。
败北:战败。
固:本来。
快战:痛快地打一仗。
刈(yì):割、砍。
乃 分其 骑以 为四队,四 向。
于是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冲杀)。
汉军 围之数重。
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汉军层层包围着他们。
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一将。
” 令四面骑驰 下, 期 山 东为他一将。
”命令骑兵一起从四面向下冲,约定在山的东面,三处。
于是 项王大呼,驰 下, 汉军 皆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喊着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披靡, 遂 斩 汉 一 将。
是时,赤泉侯为逃散,于是就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 将, 追 项王,项王瞋目而 叱之,赤泉侯 人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马俱惊, 辟易 数里。
连人带马惊慌失措,退避了好几里。
⎣⎢⎢⎡以:介词,把。
四向:向四面(杀出)。
期:⎦⎥⎥⎤约。
瞋目:瞪眼。
辟易:退避,这里指惊吓后退。
与其 骑会为 三(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 处。
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 乃分 军为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三,复 围之。
项王 乃驰,复斩 汉一 都尉,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数 十 百人, 复聚其 骑, 亡其两杀死数十上百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 骑耳。
乃谓 其 骑曰:“何如?”骑 皆伏了两个人。
于是对他的随骑说:“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曰:“如大王 言。
”地说:“真像大王说的那样!”⎣⎢⎢⎡⎦⎥⎥⎤复:又,重新。
伏:通“服”。
心服的意思。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于是项羽就想向东渡过乌江。
乌江亭长拢船靠岸 待, 谓 项 王 曰:“江 东 虽 小 ,地 方 千 里,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现在臣 有船, 汉军至, 无以渡。
”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yǐ):通“舣”,使船靠岸。
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虽:连词,⎦⎥⎥⎤虽然。
地方:土地方圆。
王(wàn ɡ):称王。
独:副词,只有。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项王 笑项王笑了 曰:“天之亡我, 我 何 渡 为! 且 籍 与 江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当年我和东 子 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如今(那八千人)没有一个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 我 何 面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惜我而奉我为王,我又有什么目见之? 纵 彼 不 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乃谓亭长曰:“吾知 公长者。
吾骑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
我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 忍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 之,以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