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穿刺方法的应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不同穿刺方法的应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不同穿刺方法的应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并比较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扣眼组、绳梯组、区域组,对穿刺方法进行护理管理后,分别采用扣眼穿刺34例、绳梯穿刺31例、区域穿刺21例,临床实施12个月后,对内瘘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绳梯组、区域组比较,扣眼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渗血发生率最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绳梯组与区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操作应加强培训管理,为了提高穿刺率,降低穿刺部位渗血率和内漏并发症,提高透析治疗效果,应大力推广扣眼穿刺及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不提倡使用。

关键词穿刺方法;管理;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新器官”[1]。选择何种安全、有效、科学的穿刺方法,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护理人员的职业所在与寻找方向,本临床观察通过比较三种穿刺方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从而确定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能有效的防止内瘘并发症,提高穿刺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16~84岁,慢性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25例,糖尿病肾病22例,药物性肾损害5例。将86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扣眼组34例,绳梯组31例,区域组21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穿刺方法的护理管理

1. 2. 1 穿刺方法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理论内容包括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法的定义,操作流程,内瘘并发症及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技巧,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巧;技能内容包括按照穿刺方法的视频进行演练,患者的各方面条件的评估,具体操作步骤及操作流程,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处理,穿刺针的选择[2]。

1. 2. 2 组织成立穿刺小组:护士长根据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成绩择优录取成绩比较好的护士组成穿刺小组,并指定一名年资高、成绩优秀的护士担任组长,广泛征集小组成员意见并确定小组职责,负责培训带教科内其他成员;亲自参与临床操作及观察护理;制定具体操作流程步骤;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定期召开患者及家属座谈会,征集意见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1. 2. 3 健康宣教: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加强护患双向沟通,详细讲解内瘘

保护措施,观察穿刺部位渗血、疼痛情况及拔针后正确压迫针眼的方法。

1. 2. 4 具体穿刺方法

1. 2. 4. 1 扣眼穿刺法所谓“扣眼穿刺法”,是扣眼形成前,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护士进行,采用三同方法即: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锐针反复穿刺10次左右直至形成皮下隧道,当患者内瘘穿刺点的“隧道”形成后就可以使用钝针进行穿刺,护士只要沿着“隧道”轻轻捻进即可。因其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任何术式的动静脉内瘘都可以选用,穿刺时患者痛苦较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出血或渗血等情况不易发生,拔针后按压时间也大大缩短。与此同时,这样的穿刺还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降低了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患者很容易接受。

1. 2. 4. 2 绳梯穿刺法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 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走向再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绳梯穿刺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加强临床培训尤为重要。

1. 2. 4. 3 区域穿刺法区域穿刺法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穿刺后固定方法与扣眼穿刺法相同。血管壁因每周3次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凸出而形成血管瘤,血流因此而产生“漩涡”,“漩涡”使血管瘤近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狭窄反过来又使血管瘤进一步加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内瘘血栓形成[3]。区域穿刺法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内瘘使用寿命。

1. 3 观察指标对三组透析患者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后渗血发生率、内漏血管瘤、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2 结果

扣眼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绳梯组、区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绳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区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见表2。

3 小结

三种穿刺方法临床分组实施并比较各项观察指标,认为扣眼穿刺法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穿刺时患者痛苦较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出血或渗血等情况不易发生,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血透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低,患者很容易接受。绳梯穿刺法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穿刺血管长度比较长,应用受到限制。区域穿刺法血管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内瘘使用寿命。在穿刺操作中,充分发挥穿刺小组的职责作用,加强培训和带教,加强沟通

与评估,根据患者血管情况优先选择扣眼穿刺法与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法基本可以淘汰。

参考文献

[1] 黄玲,陆世颖,李家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医学文选,2004,23(3):270.

[2] 闫洋洋.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3] 叶朝阳.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33-334.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66年Brescia——Cimino[1]發明了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动静脉内瘘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最重要和常见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由于反复穿刺,往往会有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变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方法、方向、时机以及是否使用止血带方面做了综述如下: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以提高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寿命。概括起来,内瘘穿刺的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1.1绳梯法: 绳梯穿刺法,顾名思义,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一般鼻咽窝瘘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多采用绳梯法穿刺[2]。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甚至更换到其他肢体的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倪洪娣[3]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目前,我国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推广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为“绳梯样穿刺法”。此种穿刺方法的推广大大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夏京华[4]认为:绳梯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穿刺失败后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患者主诉穿刺时疼痛明显。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此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1.2扣眼穿刺法: 近年来,国外许多文章介绍到了另一种穿刺方法:钮扣孔穿刺法。此种方法30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就开始使用,但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推广。扣眼法开始建立时内瘘穿刺每次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进行操作,要求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穿刺时使用锐利的穿刺针,每次穿刺使用同一穿刺点,不更换位置。同一穿刺点持续2-3个月后,穿刺点就会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通路。以后每次透析时即使用该通路,穿刺时使用钝针即可。扣眼穿刺法的操作要点: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2]。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固定血管通路建立后,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供穿刺的血管部分少的患者。降低了穿刺不成功时血管造成血肿的概率,减少了锐针穿刺血管时对血管的损伤。对穿刺技术要求不高,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以成功穿刺,甚至有些患者可自行穿刺。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其缺点是:建立钮扣孔时要求每次都由同一护士穿刺,时间长达2-3个月,这在人力安排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纽扣孔穿刺法为长期使用同一穿刺点并使用钝针穿刺,透析时发生穿刺处渗血的概率增高,会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止血时间延长。曾有报道[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丢失在穿刺部位棉球上的血,估计每年也有1000ml。蒋秀娣[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医用棉签的棉头部分(带木芯)按压进针点两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不同穿刺方法的应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不同穿刺方法的应用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应用并比较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扣眼组、绳梯组、区域组,对穿刺方法进行护理管理后,分别采用扣眼穿刺34例、绳梯穿刺31例、区域穿刺21例,临床实施12个月后,对内瘘穿刺成功率、渗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绳梯组、区域组比较,扣眼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渗血发生率最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绳梯组与区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操作应加强培训管理,为了提高穿刺率,降低穿刺部位渗血率和内漏并发症,提高透析治疗效果,应大力推广扣眼穿刺及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不提倡使用。 关键词穿刺方法;管理;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新器官”[1]。选择何种安全、有效、科学的穿刺方法,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护理人员的职业所在与寻找方向,本临床观察通过比较三种穿刺方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从而确定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能有效的防止内瘘并发症,提高穿刺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透析患者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16~84岁,慢性肾炎30例,高血压肾病25例,糖尿病肾病22例,药物性肾损害5例。将86例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扣眼组34例,绳梯组31例,区域组21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穿刺方法的护理管理 1. 2. 1 穿刺方法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理论内容包括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区域穿刺法的定义,操作流程,内瘘并发症及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技巧,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巧;技能内容包括按照穿刺方法的视频进行演练,患者的各方面条件的评估,具体操作步骤及操作流程,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处理,穿刺针的选择[2]。 1. 2. 2 组织成立穿刺小组:护士长根据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成绩择优录取成绩比较好的护士组成穿刺小组,并指定一名年资高、成绩优秀的护士担任组长,广泛征集小组成员意见并确定小组职责,负责培训带教科内其他成员;亲自参与临床操作及观察护理;制定具体操作流程步骤;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定期召开患者及家属座谈会,征集意见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1. 2. 3 健康宣教: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加强护患双向沟通,详细讲解内瘘

钝针扣眼穿刺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钝针扣眼穿刺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动静脉内瘘术后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处理对后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液净化科接受治疗的80例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病例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的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其化为研究组(40例,钝针扣眼穿刺法)和对照组(40例,普通穿刺法)两个组别,详细记录患者按压止血时间及穿刺后疼痛程度评估,同时统计分析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穿刺局部美观度好、穿刺渗血发生率低、穿刺后按压止血时间更短(P<0.05),且穿刺时疼痛程度更轻微,提高穿刺部位的美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可有效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疼痛较轻,穿刺部位美观,应用效果良好。 标签:钝针扣眼穿刺法;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 血液透析是多种病因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常用治疗手段,而动静脉内瘘术的作用在于为血透打开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目前随着动静脉内瘘开通率的上升,虽然该操作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减低,但仍有部分病例受自身血管条件等因素影响可出现血栓、血肿、血管瘤等并发症,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探析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动静脉内瘘术后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处理对后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特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入本院血液净化科治疗的80例血透建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入本院血液净化科治疗的80例血透建瘘患者,均为肾衰竭病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1.52±15.55)岁;原发肾病: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1例;纳入病例血透时间都超出半年,同时排除恶性肿瘤病变者、严重心功不全者和长期依赖于激素药物治疗者。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其化为研究组(40例,钝针扣眼穿刺法)和对照组(40例,普通穿刺法)两个组别,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原发肾病等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应用普通穿刺法,一般择取瘘口以上长度约5cm的位置,使用16G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法实施效果分析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法实施效 果分析

前言 血液透析是目前维持肾病病人生命的常用方法,建立一个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是否成功的关键一步,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具有寿命长,并发症少,安全方便等优点,所以临床上经常使用这种方法[1]。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与手术方式、血管情况及穿刺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穿刺方式能够减少病人的痛苦,还能提高内瘘的使用寿命,减少病人相关并发症的发作概率[2]。目前,我国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有绳梯穿刺方法和钝针扣眼穿刺技术,绳梯穿刺的方法在我国使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但是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受病人体型影响较大,但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其优势尚未发掘出来。本篇文章将探讨绳梯穿刺方法与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7年8月~2019年8月接受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名,把100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实验组男20人,女30人,年龄21-81岁,平均57.68±5.65岁,对照组男30人,女20人,年龄24-84对,平均60.35±4.6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精神正常,沟通能力正常;(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出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妇女;(2)患者并发器质性病变;(3)患者拒绝配合治疗。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锐针绳梯法穿刺,穿刺区域在静脉和动脉之间,间隔穿刺需要改变穿刺位置,两个穿刺点之间间隔为0.5-1cm,护理人员记录绳梯式上机时间和健教次数。 实验组使用钝针穿刺法,在形成隧道期间,选择距离内瘘吻合3cm处穿刺动脉,动静脉穿刺距离不得小于8cm,且要避免刺到关节连接处。穿刺前先使用锐针16号在同一穿刺点、同深度反复穿刺8-12次,当皮下形成固定隧道后,再使用钝针穿刺,若穿刺一次未成

钝针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的比较

钝针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钝针穿刺与锐针穿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时的影响。方法透析的患者43例,将其按内瘘穿刺方法分为两组,钝针组(19例)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组(24例)患者采用锐针穿刺,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穿刺失败,血肿形成及渗血的不同。结果钝针组患者血肿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无渗血,均优于锐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穿刺使疼痛控制在最小范围,保护内瘘,提高透析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钝针;锐针;内瘘穿刺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建立的血管通道,是患者的“生命线”。临床上常见的血液透析方式主要有自体动静脉内瘘、外瘘、深静脉留置导管、直接穿刺等[1]。患者接受长期的血液透析治疗需要反复穿刺动静脉内瘘。因此,如何減轻透析前穿刺的疼痛及减少穿刺对动静脉内瘘的损伤,一直以来是临床护理人员努力的目标。钝针穿刺是国际上新近推出的内瘘穿刺法。钝针扣眼穿刺技术是指每次穿刺均由同一人按照同样的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深度进行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隧道形成后改用特殊的钝针穿刺。本实验通过观察患者钝针穿刺及锐针穿刺引起患者疼痛的程度,穿刺血肿的发生及穿刺失败,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神志意识清楚,均为前臂腕关节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内瘘,内瘘均已成熟,功能良好,使用时间为1~4年,透析2~3次/周。将其按内瘘穿刺方法分为钝针组(19例)和锐针组(24例),其中钝针组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40.2岁;锐针组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4 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实验材料钝针组采用广州爱贝尔16 G钝针;锐针组采用传统16 G锐针。 1. 3 研究方法钝针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穿刺,锐针组患者采用锐针穿刺,观察12周。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分别观察穿刺疼痛情况,内瘘血肿形成情况,患者疼痛情况。根据国际疼痛分级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即在白纸上画一10 cm的直线,在两端分别打上“无痛”和“最高级疼痛”,中间点上1~9阿拉伯数字,给患者讲解疼痛分级,0为无痛,10为剧痛,0~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患者根据的感觉程度在直线上标证疼痛程度。

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护理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

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护 理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中锐针绳梯穿刺法和钝针扣眼穿刺法 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保障,选择出合理的内痿穿刺法。方法:随机选取 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动静脉内痿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方式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钝针扣眼组和锐针绳梯组各60例,钝针扣眼组实施钝针扣眼穿刺法,锐针 绳梯组选择锐针绳梯穿刺法。钝针扣眼组选用钝针扣眼穿刺并组建隧道,锐针绳 梯组是锐针对其实施绳梯穿刺,试验90d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渗 血率以及疼痛评级和感染率。结果:锐针绳梯穿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钝 针扣眼组的应用效果,其渗血率和疼痛评级表现为锐针绳梯穿组明显高于钝针扣 眼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内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机体炎性状况,同时提升动静脉内瘘安全性。 关键词:穿刺方法;血液透析;静脉内瘘 引言 血液透析是目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通过定期血液透析 治疗代偿肾脏功能,维持患者生命。血液透析治疗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应用最为 广泛的血管通路,也是接受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的生命线。为进一步明确穿刺 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维持性血 液透析病例资料,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分析钝针扣眼穿刺法、绳梯式穿刺法两种穿 刺方法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中心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录的进行AVF治疗方式 实施血液透析、满足收录标准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钝针扣眼组与 锐针绳梯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年满18岁的成年人;②治疗方式是实施血液透析;③AVF是血管通路且长度>10cm;④每周实施血液透析3次;⑤内瘘流量> 500ml/min;⑥知情同意,并签订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或精神病症;② 选择CUFF或者其他相关导管当做血管通路;③重症患者(肾衰竭);④进行肾移植 或选择其他透析治疗方式;⑤AVF血管瘤。 1.2方法 a、认知干预:依据主治医师及护士长制定的慢性肾衰竭及血液透析相关的 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通过口头讲解、音视频资料播放、健康手册发放等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患者认知水平。b、膳食指导:由医生进行患者营养状况及膳食需求的评估,拟定膳食指导方案,由护理人员做 好膳食指导,确保患者日常膳食合理,营养物质补充适宜。c、情绪心理护理: 日常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情绪状态,与家属沟通掌握病患基本情况,针对抑郁、 消极等不良情绪及时开展护理疏导,负性心理状况严重时由医生提出心理疏导干预。d、用药护理:遵医嘱做好用药方案的介绍说明,加强用药监护,出现不良 反应及时处理与上报。e、自护能力提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间期一般居家治疗,需要重视患者自护能力提升,保障居家治疗效果,团队进行患者整体状况的评估,护理人员总结护理技能,同时通过口头讲解、示教等方式进行指导,提升患者自 护能力,定期随访掌握患者居家情况。每周开展1次医护联合查房,结合查房情况、护理记录等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并通过护理会议回顾上一阶段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病例特点进行护理内容的改进优化。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以穿刺成功率、渗血率、疼痛评分和感染率作为最终的结果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由护士在展开治疗时进行观察并实时记录。穿刺成功率指患者进行一次 穿刺后建立起隧道,可完成血液透析;渗血是指穿刺时直到治疗结束后24h内呈 现渗血状态;感染是指穿刺点出现异常情况,如红肿、分泌物等情况的发生。患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对策 纪慧萍 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 【摘要】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重要的生命线,怎样保护内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从穿刺技术到内瘘护理都值得我们血透工作者去探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技巧;内瘘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美国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是国内外首选方式【1】。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如何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透析计划的实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一直是血液透析工作者倍受关注的问题。 1 血管穿刺前的准备 首先应检查内瘘血管成熟情况,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观察内瘘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现象,严禁在炎症部位穿刺。 2穿刺的技巧 2.1血管选择选择相对较直而又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 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 2.2穿刺点选择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并且要求 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cm 以上【2】,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穿刺部位要轮流更换,

一般可采用绳梯法进行穿刺,忌用定点穿刺。定点穿刺虽然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但易引起针眼渗血,血管内膜损伤和假性血管瘤。 2.3进针方法内瘘血管壁较厚,进针角度应在30-40°。穿刺前先 探明血管走向、深浅及管壁厚度。消毒皮肤,扎止血带,左手拇指压住内瘘血管,并向后绷皮肤,使其固定,皮肤松弛者,同时用左手食指和右手中指分别绷紧血管两侧皮肤,使血管不易滚动,一般从血管右侧进入;血管壁硬者,从血管上方进针,且角度宜大。穿刺失败时,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4固定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皮肤松弛者要用胶布做“Y”字 固定,以防针头滑脱,再用另一条胶布将穿刺针针管固定,防针头摆动,注意两条胶布要平衡,这样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观,用无菌输液贴覆盖穿刺点并固定。 2.5拔针止血方法血透用的穿刺针管径大,针刃锋利,若用力按压 穿刺点快速拔针,对较薄的血管壁会造成切割性损伤,病人也感觉疼痛。因此拔针时,用准备好的无菌纱布卷轻放在穿刺针上,针头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体外时,左手压住穿刺点,弹力绷带绷紧。按压力度要适宜,不可过重,压力以穿刺点不出血且感到内瘘血管搏动或震颤为原则。并嘱患者将手臂抬高,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加快止血。一般压迫20-30分为宜,确定止血后指导患者不要立即除去压迫球,先将弹力绷带放松,重新轻轻固定,待回到家(约30分)后去除压迫球,以防途中不小心撞

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穿刺的临床观察

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穿刺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楠楠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0期 吕楠楠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江苏省昆山市 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扣眼法穿刺与锐针穿刺技术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临床 效果。方法:选择2016 年02-08 月在我科尿毒症终末期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透患者 40 例,采用选择已形成皮下固定隧道的动静脉内瘘患者20 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锐针穿刺血 液透析患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各观察20 次内瘘穿刺情况。结果:钝针穿刺组在疼痛评分、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止血时间方面均明显低于常规锐针穿刺组。结论:钝针穿刺法能明显减轻穿 刺带来的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情况减少,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缩短。 【关键词】血液透析;钝针扣眼穿刺;并发症 在现代的生活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尿毒症患者的增长率 也在逐年上升,众所周知,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治疗的常规途径,而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 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开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生活影响小等优点,也是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1]。动静脉内瘘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而保证动静脉 内瘘功能的正常使用,作为我们护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正确、有效、科学的穿刺可以 最大程度延长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目前,据报扣眼穿刺法在国外应用已有25 年,临床显示 能有效防止内瘘血管瘤的形成,并降低穿刺疼痛程度[2]。为了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血管损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我科于2016 年2 月-8月,采取两组对照法,选择已形成皮下固定隧 道的动静脉内瘘患者20 例为观察组,采用常规锐针穿刺血液透析患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20 次穿刺。然后对两组穿刺针在疼痛评分,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止血时间方面进行对比,发现钝针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锐针穿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已形成皮下固定隧道的动静脉内瘘患者20 例为观察组,其中男9 例,女11 例。年 龄40-70 岁,平均年龄55 岁。糖尿病肾病4 例,高血压肾病12 例,慢性肾炎肾病4 例。平 均透析时间62.5 月,每周 3 次血液透析。采用常规锐针穿刺血液透析患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 例,女9 例,年龄30-70 岁,平均年龄50 岁。糖尿病肾病5 例,高血压肾病10 例,慢性肾炎肾病5 例。平均透析时间67.5 月,每周3 次血液透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种 分类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钝针穿刺。钝针采用JMS16G 穿刺针,由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士负责患者的穿刺,确定 皮下隧道已经形成,将隧道穿刺点的标志即血痂,湿润后去除,正确消毒。穿刺要点,遵守三 同(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固定进针法[1],针头斜面朝上对准穿刺点,慢慢捻转进针,顺着皮下隧道送入血管。(2)锐针穿刺。尖针采用尼普洛16G 穿

动静脉内瘘穿刺部位渗血的处理方法及预防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处理方法及预防 首先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易引起穿刺部位渗血的原因较多: (1)内瘘穿刺针头管径斜面较粗大,局部创面大,长期反复频繁穿刺,使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形成硬结瘢痕 (2)血液透析中抗凝剂的使用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产生影响,对凝血机制产生干扰,使血液不易凝固。 (3)穿刺时进针角度不当. (4)穿刺后血流量不足,反复调整穿刺针位置,致使穿刺处皮肤破损扩大. (5)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差,皮肤松弛。 (6)因胶布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挠抓溃烂等等。 (7)长时间使用区域穿刺法。 (8)穿刺技术不强。 (9)固定方法不妥。动静脉内瘘穿刺后,胶布未能牢牢固定,导致针柄松动、滑脱、穿刺针未能与皮肤贴合。当患者出现体位改变后,针头滑脱.造成渗血或大出血。 对上述原因我们采取相应措施:

(1)透析结束24小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并在穿刺针眼周围涂抹喜辽妥软膏,促进针眼愈合,保护血管。 (2)对透析过程反复发生穿刺部位渗血的患者适当调整抗凝剂的使用剂量。或将肝素改为低分子量肝素 (3)对皮肤弹性好肌紧张度高的年轻患者,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成30°~40快速进针,减少对皮肤及血管壁的损伤,经常更换穿刺部位. (4)指导患者使用握力球进行锻炼,增加内瘘血管流量,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5)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血管脆、易滑动采用斜穿法 (6)使用抗过敏药物并予以局部涂抹皮质激素类药膏,缓解皮肤瘙痒。 (7)建议使用绳梯式穿刺法避免纽扣式穿刺。 (8)增强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中,避免反复穿刺。穿刺针一般选用16G不锈钢硅化穿刺针,管径较粗,同一针眼反复穿刺,可使穿刺部位皮肤损坏扩大,造成透析时血液自穿剩针周围渗出, 因此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9)加压回定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时,将针头两侧的皮肤向内侧拉紧,以减少穿刺针与皮肤之间的空隙,使穿刺针与皮肤紧密的合,并用创可帖覆盖。

前臂内瘘首次穿刺两种方法的比较

前臂内瘘首次穿刺两种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内瘘首次使用动脉端的穿刺方法,以提高内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依据患者内瘘手术时间顺序分为两组,由一人操作。对照组:24例选择瘘口近侧>3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实验组:24例选择内瘘侧肘正中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出路穿刺一次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血流量;比较两组在2年时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动脉穿刺成一次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血流量能达到180 ml/min,且实验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前臂内瘘首次穿刺采用肘正中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其穿刺成功率高、能达到理想的透析血流量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基本保证,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1]。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能够反复穿刺,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特点,是目前维持性血透患者最理想的选择[2]。如何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新瘘的正确使用有密切的关系[3]。本血液净化中心近2年来观察了一组患者穿刺动静脉内瘘新瘘时,选择肘正中静脉作为动脉出路,与传统穿刺新瘘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其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行动静脉内瘘术并首次使用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其原发病为慢性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8例,多囊肾4例。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前臂内瘘吻合方式均为经典的头静脉一桡动脉端侧吻合;穿刺时间为内瘘术后4周功能良好,多普勒超声检测瘘口血流量>600ml/min。 1. 2 方法两组患者内瘘均由一有熟练穿刺技术的责任护士固定穿刺,穿刺针均采用16G透析专用穿刺针。两组患者透析方式均2~3次/周,4~4.5 h/次,采用Dilog+贝朗透析机,百特CT190G透析器,标准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均采用低分子肝素个体化体抗凝。对照组选择瘘口近侧>3 cm处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作为动脉,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实验组选择内瘘侧肘正中静脉离心方向穿刺作为动脉,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血流量充足率;随访两组在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动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对比研究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对比研究绪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方法,而内瘘的建立对于进行血液透析患 者是非常重要的。内瘘的穿刺过程通常伴随着疼痛,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寻找一种能够减轻穿刺疼痛的方法对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是一种新型的穿刺方法,据称可以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目前关于该穿刺方法对于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旨在比较零 压力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影响,为临床实践 提供更多的参考。 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次进行内瘘穿刺的患者为新内 瘘组,已有内瘘经验并且需要更换穿刺方法的患者为老内瘘组。共计纳入200名患者,其 中新内瘘组100名,老内瘘组100名。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新内瘘组和老内瘘组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 验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在进行 穿刺操作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疼痛感受,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还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3.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在进行内瘘穿刺前,记录患者的疼 痛评分、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进行内瘘穿刺后,再次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心率、 血压等生理指标。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内瘘穿刺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生理指标的差异情况。 结果

经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内瘘穿刺前后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传统穿刺法)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变化也较对照组更为平稳。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相对于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中具有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同时对患者的生理指标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表明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体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相对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影响以及安全性。希望未来通过更多的研究,可以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蔡惠兰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9(017)022 【总页数】2页(P2789-2790) 【关键词】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 并发症 【作者】蔡惠兰 【作者单位】2150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 血液透析维持终末期肾病病人生命的有效替代疗法,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由于使用寿命长、安全方便、并发症少,因此是目前首选的血管通路[1]。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受手术方式、血管 条件及穿刺方式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穿刺方式不仅能减轻病人穿刺痛苦,而且能减少穿刺并发症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2]。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动静脉内瘘 穿刺方法有绳梯穿刺方法和钝针扣眼穿刺技术,绳梯穿刺方法在我国开展时间较长,技术较成熟,但该穿刺方法容易受病人体型影响,而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其穿刺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因此,本研究探讨绳梯穿刺方法与 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并发症的影响,旨在探索更为科学、

合理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病人86例。 纳入标准:①血液透析治疗时间>3个月;②动静脉内瘘血管长度>10 cm;③血 液透析时间每周>3次;④内瘘流量>500 mL/min;⑤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急症血液透析;②行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治疗;③合并认知损伤或精神病患。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0~75(52.3±3.5)岁;原发性疾病: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内瘘建立时间3个月至5年(2.8±0.5)年;血液流量240~350(295.6±15.2)mL/min。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22~ 75(52.8±3.8)岁;原发性疾病: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4例,慢性肾小 球肾炎13例;内瘘建立时间3个月至5年(2.7±0.8)年;血液流量245~ 355(297.2±16.2)mL/min。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绳梯穿刺建立动静脉内瘘,由责任护士以16 G内瘘穿刺锐针按照绳梯穿刺法进行进针,每次穿刺距离上次穿刺点0.5~1.0 cm,穿刺结束后压迫穿刺点进行止血,按压时间为20~30 min。 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进针。由同一名经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操作前护士充分评估病人血管情况,并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具体如下:动脉穿刺点应选择距离内瘘吻合口>3 cm处,动静脉穿刺点相距应>8 cm,穿刺点的选择 应避免在血管或关节分叉处。钝针穿刺前用16号锐针在相同穿刺点,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进行8~12次穿刺,每次进针时角度>25°,待皮下形成固定隧道后改为钝针穿刺。第一次选择位置若不理想,经重新评估后再次进行穿刺。固定穿刺针时应尽量更换粘贴部位,以减少瘙痒发生。钝针穿刺前应采用生理盐水湿润血

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作用观察

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 作用观察 吴秀红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作用情况。方法分析2021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随机分组,绳梯法组20例,扣眼法组20例,区域法组20例。结果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1例(5%)、血管狭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发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显低于区域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8例(40%)、血管狭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发生率,50.00、1.80、5.56、5.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率,对内瘘形成有效的保护,提高透析治疗效果,保证良好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透析;穿刺;扣眼法;绳梯法;区域法;动静脉内瘘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28-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1]。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且

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制作长期血液透析通路,而且由于深静脉插管有较多并发症,有时透析充分性受影响,一般情况医生要尽可能给患者制作永久性血管内瘘通路[2]。动静脉内瘘术是医生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3]。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21年6月—2021年6月期间60例动脉内瘘穿刺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3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更有保护性和有何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临床分组,梯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0.3±11.5)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9例,扣眼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0.5±11.1)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7例,区域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0.1±11.0)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6例。梯法穿刺组20例,扣眼法穿刺组20例,区域法穿刺组20例。 1.2方法 穿刺:采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原则主要是动脉穿刺点到内瘘吻合口要>5 cm,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8 cm。

比较绳梯式穿刺法与区域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比较绳梯式穿刺法与区域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 瘘的影响。方法基于对照实验形式下,纳入40例血液透析患者(收治时间:2022年5月-2022年9月)为观察对象;按时组间均衡匹配法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1组为传统组(n=20,行区域穿刺法),1组为研究组(n=20,行绳梯式穿 刺法);观察、比较2组穿刺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传统组,研究 组在穿刺后渗血、疼痛、皮下血肿三项指标方面显著更优,在穿刺5个月后血管瘤、内瘘闭塞、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较低(P<0.05)。结论相对于区域穿 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绳梯式穿刺法的影响较小,穿刺效果 较佳。 【关键词】血液透析;区域穿刺法;绳梯式穿刺法;动静脉内瘘 作为一种可有效挽救和维持肾功能衰退晚期患者生命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HD)多年来在临床的应用均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 的肾病患者接受血透透析治疗;有研究人员发现,选择适宜、正确的动静脉内瘘 构建和穿刺方法不仅有助于延长血透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周期,还能够显著 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既往,因为医学界没有统一规定内瘘的构建和穿刺方法,所以一直以来,临床均以纽扣法以及区域法和绳梯法来进行内瘘穿刺;而由于大 量实践表明,其中纽扣穿刺法的应用存在不足,长期应用该方法进行穿刺易致使 患者针眼出现严重渗血情况;所以当前,临床已甚少应用该方法进行穿刺,多以 区域法和绳梯法为主[1]。下面,本研究以40例病患为观察对象,将对血液透析中,区域穿刺法与绳梯式穿刺法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展开观察与比较。现作 阐述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三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三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离心穿刺法与改良向心穿刺法、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对维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新内 瘘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6例患者。实验组1采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法,实验组2采用向心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 离心穿刺法,以透析12个月内肌酐、KT/V值检测结果评估透析充分性,比较三 组患者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种穿刺法对透析 充分性无明显差异,但内瘘并发症比较,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结论通过 三种穿刺方法比较,改良离心向心穿刺法并不影响透析充分性,但却能最大限度 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穿刺方法;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的一种方法,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动静脉内瘘是绝大多数血透患者进行有效透析采用的通路,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透 析质量,因此有效的利用内瘘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为了更好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我科对三种穿刺方法进行研究。在三种方法中,采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的方法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瘘做为血 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6例。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年龄28—75岁。透前肌酐为786--1506μmol/L,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12例、肾性高血压1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慢性肾盂肾炎7例。血管通路为桡动脉-头静脉、桡动脉一贵要 静脉,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S、透析器为费森尤斯Fx60、16号穿刺针,透析时间3次/周,4h/次,血流量为200—27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治疗模式均采用血液透析。上 机前抗凝剂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三组患者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透析器、血流量、原发病、抗凝剂的使用无差异,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三组患者均使用阶梯式穿刺。由各责任护士使用16号穿刺针,实验组1采 用离心向心交替穿刺动脉的方式,即:第一次透析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5 cm以上的动脉离心 穿刺,针尖朝向动静脉吻合口;第二次透析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3~4cm的动脉向心穿刺, 穿刺针方向与静脉穿刺针方向一致;第三次透析又行离心穿刺,如此反复交替。实验组2采 用向心穿刺动脉的方式,即:每次透析都进行穿刺点距内瘘口3~4cm的动脉向心穿刺,穿 刺针方向与静脉穿刺针方向一致。对照组动脉不改变穿刺方向,固定使用常规离心穿刺。三 组静脉均使用向心穿刺,间距大于1cm。 1.3观察指标: 1.3.1透析充分性分别于透析前后抽取患者血标本各1次,测定肌酐(Scr),计算肌酐 清除率和KT/V值。 1.3.2 内瘘并发症记录三组患者在12个月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血管瘤形成、 内瘘狭窄、闭塞。假性血管瘤形成表现为内瘘及穿刺部位血管异常扩张、膨出,直径>1.5cm;内瘘狭窄表现为血流量较原来明显减少;内瘘闭塞表现为内瘘侧疼痛,听诊血管杂音消失;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 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透析充分性比较三组的肌酐和KT/V值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三种穿刺 方法对透析的充分性无影响,见表1。 2.2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三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不同角度穿刺对动静脉内瘘影响及疼痛的观察

不同角度穿刺对动静脉内瘘影响及疼痛的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穿刺对动静脉内瘘影响及疼痛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选取60例动静脉内瘘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针尖与皮肤呈20度角,另一组观察组针尖与皮肤40度进针,观察结果。结果:采用穿刺时针头与皮肤之间进针角度20度时无痛或微痛占明显高于观察组,巨痛只占5%,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结论: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40度,可减轻动静脉穿刺对患者的疼痛或无痛。 标签:动静脉穿刺;角度;疼痛;穿刺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unctur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different Angle influence and observation of pain. Selection methods:select 60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patient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set of controls needlepoint and skin is 20 degrees,another group of observation group needlepoint with 40 degrees into the needle,skin observations. Results:the puncture needle when 20 degrees between the skin and into the needle Angle when the painless or micro pai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giant pain accounted for only 5%,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as 46.67%. Conclusion:the needle Angle of 40 degrees,the needles are inserted between the skin and can ease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puncture for or painless. key words:arteriovenous puncture;Angle;The pain;The piercing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一直是血液透析治疗医务人员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内瘘穿刺是直接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HD患者护理中的主要问题.鉴于此,在我科行维持性HD的1260例患者,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针尖与皮肤呈20°角[2]和自行探讨的40°角穿刺,作为保护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研究,并对两种不同角度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引起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患者平均每周透析2-3次,穿刺部位成熟的动静脉内瘘,?男20例,女10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34岁,平均病程3-6年,高血压6例,多囊肾5例,痛风9例,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针尖与皮肤呈20度角,另一组观察组针尖与皮肤40度进针,两组各穿刺500次,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