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录用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4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考试说明中学信息技术I.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目标与能力要求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的目标1.考查考生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2.考查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查考生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掌握与应用情况。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的能力要求1.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部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测试考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
2.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选修模块。
具体课程有: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比较全面测试考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
3.课程与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阐明的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中共通的知识范围内。
III.考试内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招聘考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基础及选修模块以及高等院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的要求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要求,并考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而确定的。
一、中学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1.信息概念和特征的识记和理解2.二进制代码的特征,字符编码、汉字编码、交换码、处理码和字形码等概念的识记和理解3.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换算4.声音数字化,图像和视频数字化的理解和应用5.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6.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器人、数字地球和智能化社区、因特网2和下一代因特网、虚拟现实等概念)7.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专业课考试备考策略章倩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一直以来拥有较高的社会的地位,随着教师收入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招聘考试也越来越炙手可热,大有超过公考的势头。
华图招教产品中心立足招教考试真题,经过多年研究,为广大考生在备战指点迷津。
招教考试与其他职业类的考试一样,分为两个“关口”——笔试关和面试关。
本文就为备战招教考试历史科目笔试的同学提出一点意见。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专业课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考试内容涉及广泛。
纵观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专业课试题,可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历史专业知识考查;二是历史授课技能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教法的内容。
而在历史专业知识考查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个部分。
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很明确可以看出,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考查相对比较多,而考查世界古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比较少。
有关历史授课知识的考试是最少也只有两道题目。
但是只看题目数量的多少对于我们复习的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更应该了解分值分布情况,可进一步明确复习的重点。
如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历史授课知识内容只考察两道题目,但是分值却占到26%。
通过历年来试卷来看,历史授课知识是必考的内容,而所考查的形式都为论述题目。
二、注重运用能力考查。
知识的考查能力的种类一般分为识记背诵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
如图所示:很明显地看出考查掌握运用能力的分值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材料题和论述题中,需要考生运用已经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而单纯考查历史史实识记的题目主要分布在选择题中,也会少量出现材料题中。
虽然分值不大,但也要引起考生的注意,因为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针对以上试卷试题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备考策略。
一、夯实历史专业知识。
历史专业考试知识涉及广泛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复习。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不便于记忆,考生应该掌握合适的记忆方法,以确保记忆的准确以及知识提取的正确。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1、考核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考核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核心知识相对应的大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考查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考查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和高等教育对应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的考试范围:▲《历史与社会》学科认识的方法与技能1.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2.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与技能3.探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4.中国的地理位置5.中国地形、河流、气候的总体状况6.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7.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活特色▲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8.世界主要国家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10.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及分布11.世界典型区域的生活特色▲历史上的文明区域及其交流12. 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区域13. 中外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14.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15.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16.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17.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帝王18.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19.两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的政权更替20.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兴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1.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近代中国逐渐落伍22.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社会概况23.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24.太平天国运动2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6.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创建红色根据地28. 红军长征29. 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30. 巩固新生政权31.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32.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4.一国两制35.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平与发展3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38.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与环境39.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40.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现代经济41.现代主要经济思潮4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社会43.国际组织44.经济全球化44.多元文化▲民族文化4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4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范围:▲《历史与社会》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结构▲《历史与社会》教材设计▲《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评价方式▲《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第一某些教诲学一、教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诲”概念,2、教诲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诲发展历史、形态和特性。
2、教诲学学科发展历史。
3、教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知名教诲思想家重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诲思想重要代表人物教诲思想。
(三)运用1、“教诲”概念与其她概念区别与联系。
2、依照当代社会特点以及当代教诲发展趋势对教诲现象做出对的评价。
二、教诲目与功能(一)识记1、教诲目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诲目或学校教诲目最新表述。
3、国内教诲目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的。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教诲功能观。
(二)理解1、国内不同历史阶段教诲宗旨变革。
2、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诲目和学校培养目的历史演变。
3、拟定教诲目根据4、教诲功能演变(三)运用1、可以依照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结识,就当前应当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哪些核心素质提出自己看法2、可以辨认不同教诲功能观和功能类型。
三、学校教诲制度(一)识记1、教诲制度与学校教诲制度内涵、类型。
2、教诲行政体制与教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
校长负责制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4、校园文化(二)理解1、教诲制度和学校教诲制度发展历史和趋势;2、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发展历史。
3、国内教诲行政体制历史和变革,小学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现状及将来改革重要方向。
4、国内学校既有运营机制及其创新(三)运用1、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国内现行学校教诲制度、教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2、可以依照校园文化特性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立抱负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3、可以对进一步实行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
四、教师与学生(一)识记1、教师职业角色、职业特性。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4、校长职责和素质规定。
5、学生在学校教诲中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特性6、学生权利和义务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小学生学习规律(二)理解1、教师职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职业发展历史2、教师和学生关系变化2、校长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I.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n.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in.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2.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了解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熟悉浙江现用的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及结构体系。
5.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三、考试形式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30%;高等教育对应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40%;高中历史教材教法30% 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4小题,共50分四、考试范围与要求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和高等教育对应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历史的开端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2.中国新石器文化二、夏商周时期1.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2.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4.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三、秦汉时期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2.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3.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4.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5.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隋唐五代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2.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4.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5.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六、宋、辽、西夏、金、元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2.宋代经济的繁荣3.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4.元代行省制度5.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6.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七、明清(前期)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3.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清代的政治军事制度5.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6.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7.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8.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2.中法战争3.中日甲午战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三、洋务运动四、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维新变法思潮与戊戌变法2.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3.孙中山与三民主义4.辛亥革命五、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第一次国共合作4.北伐战争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2.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3.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4.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八、抗日战争1.侵华日军的罪行2.抗日救亡运动3.西安事变4.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5.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6.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7.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改造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2.经济建设的曲折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3.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1.“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一、古代西亚诸文明1.巴比伦王国2.波斯帝国二、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3.古代埃及的文化三、古代印度文明1.印度河流域的文明2.吠陀文明3.佛教与孔雀王朝4.印度教的兴起四、古代希腊文明1.爱琴文明2.希腊城邦制度与经济特征3.雅典民主制4.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5.古代希腊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五、古代罗马文明1.古代罗马历史发展进程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3.古代罗马的经济状况4.古罗马的文化一、基督教文明1.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封建制度的演变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3.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二、伊斯兰教文明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第五部分:世界近代部分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开辟2.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与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2.宗教改革3.启蒙运动三、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独立战争3.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4.欧洲1848年革命5.美国内战6.俄国农奴制改革7.日本明治维新8.德意志统一9.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日政治制度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3.巴黎公社4.第二国际五、近代科学和技术与文化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第三部分:世界现代史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性质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二月革命2.十月革命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2.国际联盟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共产国际4.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6.卡德纳斯改革7.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9.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0.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2.美国的内政与外交3.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4.日本的内政与外交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赫鲁晓夫的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4.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5.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6.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十、现代科学技术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2.量子论3.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材教法的考试范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教材体系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高中历史学习评价方式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2.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下去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交通B.明朝国力衰退C.封建制度渐趋衰落D.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3.乾隆帝派兵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时,曾得到维吾尔人民的积极支持,此事最能说明()A.中华民族已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维吾尔人民是非分明C.大小和卓叛乱不得人心 D.回部地区早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19世纪70~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不包括()。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5.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6.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民协会的地点是()A.广东海丰县赤山约B.广东陆丰县C.浙江萧山县衙前村D.湖南衡山县白果7.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采取的巩固统一战线的措施有①建立三三制政权②开展大生产运动③进行整风运动④实行减租减息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④8.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9.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B.慢一点、稳一点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0.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11.伯利克里时代是雅典城邦奴隶制民主制的繁荣时期。
当时,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C.陪审团法庭 D.监察院12.下列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美苏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3.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他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 )A.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B.创立了微积分C.创立了现代工程力学D.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14.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建于( )A.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B.图特摩斯一世C.图特摩斯三世时期D.图特摩二世时期15.城市化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居住在城市人口超过50%,19世纪末达到此标准的国家是( )A.法国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B.英国德国法国美国C.英国德国D.英国法国意大利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德国政治大国地位的条约是( )A.《莱茵保安条约》 B.《洛迦诺公约》C. 《非战公约》D.《巴黎公约》17.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