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几点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471.59 KB
- 文档页数:4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绿地是道路空间的景观元素之一。
一般道路、建筑物均为建筑材料构成的硬质景观,而道路绿地中的植物是一种软质材料,可以人为地进行修整,这种景观是任何其他材料所不能代替的。
道路绿地不单纯考虑功能上的要求,作为道路环境中的重要视觉因素就必须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的视觉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协调,力求创造更加优美的绿地景观。
一、道路绿地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从形成之日起就和交通联系在一起,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已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由于城市的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路网。
这个路网是由不同性质与功能的道路所组成。
对于一个大城市,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等。
也有人提出建立自行车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道系统等。
由于交通的目的不同,不同环境中的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道旁建筑、绿地、小品以及道路自身的设计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的特点。
交通干道、快速路的景观构成,汽车速度是重要因素,道路绿地的尺度、方式都必须考虑速度因素。
商业街、步行街的绿化,如果树木过于高大,种植过密,就不能反映商业街繁华的特点。
又如居住区道路,与交通干道相比,由于功能不同,道路尺度也不同,因此其绿地树种在高度、树形、种植方式上也有不同的考虑。
二、道路绿地应起到应有的生态功能(1)绿地犹如天然过滤器,可以滞尘和净化空气。
据测,在广州有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m高处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街道上含尘量低56.7%,而草坪的飘尘浓度仅为裸露地面的1/5。
(2)行道树尤其是乔木具有遮荫降温功能。
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35%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的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都有助于降温。
据测定,夏季有树荫的地方,一般比没有树荫的地方要低3-6℃。
(3)绿地植物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据测定草坪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通过茎、叶的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
2019年第24期现代园艺对各类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包括滥伐和盗伐林木、毁林开垦、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有效打击各类林业违法犯罪分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3结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只有保护好森林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责任编辑禾初)1道路绿地功能分析1.1引导城市交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驾车出行已是当代人的主流出行方式。
道路绿地的设置,如在弯道的绿地连续整齐地设置,能够向驾驶员预告道路走势,引导驾驶员的视线[1],使驾驶员能够在非直行道上提前做出行车判断,除此之外,绿色植物有助于缓解视觉疲劳,因而设置道路绿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路况复杂导致的驾驶员行车预判错误的概率,减小事故发生率,从而起到引导城市交通的作用。
1.2美化城市道路钢筋水泥的丛林,充斥着工业化的美学追求,沥青铺出的灰色长龙在大地上匍匐蜿蜒,刻板得让人疲惫。
道路绿地的设置,无疑成为行路人眼睛里的一抹鲜活,也是这灰色长龙之间跃动的生灵,它们不同于颜料油漆涂抹出的固执美,它们是城市的围巾,随着四季变更着纯净的,没有甲醛气味的颜色。
有了道路绿地,城市道路就不再只是灰色世界,道路绿地的配置植物将取而代之,以更加美丽的姿态成为城市道路的色调主旋律。
1.3改善生态环境车水马龙的路段,喧嚣嘶鸣的不仅是这些四轮铁骑,还有漫天尘土和汽车尾气。
道路绿地的设置,不仅能提高城市绿化率,还可以有效打击这些放肆的灰尘,同时吸收一氧化氮等汽车废气,起到净化城市生态空气的作用。
此外,道路绿地又能作为隔离带,一定程度上吸收和隔离噪声,降低车辆带来的城市噪声污染,从而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
2道路绿地设计原则2.1美学原则在植物配置上,应合理搭配乔灌草,形成协调有致的植物群落,力求给行人以简约规整而又不失雅致的感受,所选乔木应规格统一,冠大荫浓,夏日可以供行人纳凉遮荫。
道路绿地的美观整洁,既实现了绿地的观赏价值,又能够更好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促进其功能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探讨作者:吴圆凤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4期摘要:道路是一个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道路设计中城市绿化道路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
本文从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入手,对植物配置以及植物的选择方面作一些简单的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1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1.1 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
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应注重生态景观的体现。
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眼光,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1.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土壤、水文以及栽植地的小气候等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
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1.3 安全性一般城市道路下有管线、上有缆线,行人多、车辆多,道路设计时首先要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
道路植物景观的营造不得妨碍交通、建筑及管线设施的安全运行,不得遮挡交通标志和行车视线,行道树定干高度要符合规范。
1.4 艺术性与科学性绿化设计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讲究艺术性。
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应注重利用各类植物的观赏特点,应用色彩学原理,考虑植物的季相、色相变化,对植物进行配置,充分注意道路绿化带立体层次和平面的整洁性,以创造一个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艺术效果强的城市景观氛围,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使街景园林化、艺术化。
1.5 效益双收城市道路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以合肥市为例摘要: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重要骨架,本文所指的道路绿化既包括道路红线内的分车绿带、行道树,同时也包括红线外的绿带。
通过笔者自进入设计行业以来参与合肥市多条道路绿化设计所获得的经验及启示,总结出道路绿化设计原则及合肥市道路绿化的发展趋势、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道路绿化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道路绿化;发展;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空气质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而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骨架部分,在改善道路环境、减少车辆尾气污染、舒缓身心、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城市对道路绿化设计所提出的要求及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一、道路绿化的概念道路绿地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定义为道路用地范围(道路红线以内范围)的绿地,由于其绿化多为带状分布,因此常被称为道路绿带。
根据位置及作用的不同,又被分为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
除此之外,在部分道路红线外侧还设有绿带,这些绿带虽不统计在道路绿化用地范畴内,但由于设计工作中红线内、外绿带一般同时设计、施工,同时红线外绿带对道路景观、生态等也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所讨论的道路绿化也将其纳入其中。
二、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道路交叉口或出入口附近需要保证驾驶员的安全视距,在其范围内采用通透式配植,即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m至3.0米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
中央分隔带需要通过乔、灌、草多层次配植,从而防止夜晚对面车辆眩光影响驾驶人视线,保障行车安全。
诸如此类的要求对道路绿化设计的安全性、人性化都有所体现,也是在设计中需要首要考虑的内容。
(2)协调性原则由于道路本身等级、用途、宽度、两侧用地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协调影响道路绿化的各项条件,也是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一环。
要注意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同时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还要注意与道路沿线各地块的功能和景观建设协调,与整体区域性质、区域绿化相协调。
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摘要】城区道路绿化是市政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的窗口,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跟每位居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城市的绿化水平高低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本文就主要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活动的区域逐渐扩大,对活动区域的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而景观设计作为品质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往往需要对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掌握,进而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保证居民生存环境的合理与舒适。
一、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对城市道路体系进行绿化设计,不仅仅是要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满足行车安全需求,避免道路功能的正常应用。
如果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与弯道内侧规定范围内种植树木,要保证其不会阻挡驾驶员行车视线。
而对于道路弯道外侧沿边缘树木应采取整齐连续种植的方式,向驾驶员提供道路走向变化信息,提高行车安全。
遵循安全性原则,合理设计道路不通位置绿化植株,保证驾驶人员视线畅通,避免道路中央分车绿化带植株过高,尽量选择低矮花灌木、草坪。
2、人性化原则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还需要遵循人性化原则,分析人行为特点,对各项需求因素进行充分分析,提高绿化植物搭配种植的合理性,确保在满足道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达到人性化需求。
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设计,应考虑车行驶时所具有的安全性与动态美感,而人行走其中,可以与道路绿化产生亲密接触,并在其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
例如在人行道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植株,提高道路绿化系统人情味。
3、适宜性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受空间限制比较大,需要做好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体系的综合分析,同时为降低对已存管线的影响,就需要提前做好实地勘察,确定在有限空间内可以完成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及常用苗木的选择近年来,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园林部门把创“全国园林城”作为重要任务,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脸面”,是重中之重。
因此,新街道的绿化建设,老旧街道的绿化改造,成为大多数中小城市园林部门每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道路绿化设计原则1.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2.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1)行车视线要求:●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
●道外侧的树木沿边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
(2)行车净空要求: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民主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
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的数据确定。
3.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惯。
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植物伴生是自然界中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植物相伴生长在一起的现象,形成植物群落景观。
道路绿化为了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可以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但要符合植物伴生的生态习性要求。
4.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1)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
名木是指具有特别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及稀有、珍贵的树种。
(2)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5.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道路绿化从建设开始到形成叫好的绿化效果需十几年的时间。
因此,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同时,道路绿化建设的近期效果也应重视,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
这就是要求道路绿化远近期结合,互不影响。
2、道路绿化苗木的选择1.乔木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市空间组成部分的市政道路绿化工程,除满足交通功能、划分街坊、方便建筑布图、提供公用设施用地外,还应考虑城市景观设计的要求。
本文就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设计中的原则1、满足交通安全并适应当地环境的原则。
满足交通安全是景观美化的基本要求,只有达到这点才能使行人、汽车等活动安全进行。
在不适宜的地段大量建设壮丽景观,过往汽车和行人在此容易停留欣赏,这对该段市政道路绿化工程的交通造成影响,车流拥堵、交通不便、交通安全隐患增加。
有些美化市政道路绿化工程的树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主要是花朵、果实掉落砸中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使司机惊吓和影响其视线。
例如,木棉树、绿化芒作为很多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选择的树种,木棉花朵、芒果对行车安全构成的威胁要加以衡量。
一些市政道路绿化工程大规模种植落叶型树种,进入冬季便一直掉落树叶直到所有叶子都掉光,这样的情况在冬季不但产生不了美化效果而且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大片不断掉落的树叶会影响司机的注意力和视线,因此行道树应交叉搭配常青树,从而减少交通隐患。
在市政道路绿化工程交叉口或汽车要转弯处,应避免布置成高大密集,影响司机转向视线的景观。
2、在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本身就是为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而设计,主要体现在:(1)在路旁景观或景观结点处设置供行人休憩的凳椅,通过多设置人景的步行道来增加景观的亲和力,从而满足人们的需要。
(2)市政道路绿化工程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交通目的和方式不一,有乘坐机动车的、有步行人群,故人群是以不同的速度来欣赏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视觉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来设计景观。
3、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设计要保持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原则。
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景观不但要有本身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且要融入整个城市环境中去,与整个城市环境保持一致。
浅谈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城市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骨架与核心,其与城市绿地以“点”“线”“面”的形式联结起来,形成绿色网络,构成优美街景,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美观、科学的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对建立城市系统的道路网络,组织交通中的人、车分流,改善、美化城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提高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的水平,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
1.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生态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
城市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加绿量。
增加绿量一是要合理搭配乔、灌、草、藤本植物,使绿地黄土不露天。
二是要多种全冠大苗大树。
三是坚持植物品种的多样化,争取尽量多地栽植能够兼容的各种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2.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必须坚持景观原则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心情舒畅,才能达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景观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浅析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加快,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道路绿化必不可少,因此道路设计越来越重要。
道路绿化设计不仅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因此,街道的绿化显得非常重要。
街道绿化能够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给行走在道路上的行人和过往的车辆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健康。
但是如今很多城市在道路建设中,道路绿化设计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提高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水平尤显重要。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点1道路绿化设计原则1.1 尊重场地现状原则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需要尊重场地需求,让植物来配合道路建设。
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全面考虑道路环境中存在的限制因素,通过多元化的分析选择道路绿化树种,合理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综合建设和改造道路空间环境,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和能源消耗,以此来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标。
1.2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期间,应当坚持以实际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而在保障设计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工程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原则主要针对于我国国内不同城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包括城市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在设计工作当中盲目采用一套工作方式,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工程建设效率持续下降,所以针对于此,则需要设计人员在交通协调时,具体分析道路结构、道路类型,做好人行与车行之间的协调工作,而在道路绿化当中,则需要对不同区域的道路采取相对应的绿化方式,注重植物整体色彩、形态的搭配,并尽可能以当地本土植物为主,确保植物能够长期稳定生长,彰显本土特色的同时,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
1.3生态设计原则道路绿化设计提倡低碳、低消耗、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低碳理念与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相融合,结合自然元素与人工手段,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模式与合理建设雨水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道路绿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延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生命周期,缓解城市道路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