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训练---质量和密度问题的综合题分类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1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专题06 质量和密度(解析版)一、选择题(2022·湖南岳阳)1. 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质量B. “冰墩墩”从地球带往太空,质量不变C. 水结成冰后,密度不变D. 飞机采用密度较大的材料制造【答案】B【解析】【详解】A.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工具,测质量的工具是天平,故A错误;B.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冰墩墩”从地球带往太空,质量不变,故B正确;C.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C错误;D.飞机采用密度较小大的材料制造,在体积不变时,质量小,容易起飞,故D错误。
故选B。
(2022·福建省)2. “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从空间站回到地球,把来自太空的纸星星送给女儿。
纸星星从太空返回地面后()A. 质量变小B. 质量不变C. 重力变小D. 重力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AB.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和形状无关。
纸星星从太空返回地面,位置变化了,但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D.太空中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回到地球又重新重力的作用,根据G=mg可知,当m不变时,重力变大,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022·湖北宜昌)3.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B. 甲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C. 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D. 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8倍 【答案】A 【解析】【分析】由图像可得,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由m Vρ= 可得ρρ>甲乙。
【详解】A .由图像可得,甲物质质量和体积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直线,即成正比关系,故A 正确;B .由图像可得,甲物质质量和体积之比是定值,密度不随质量变化而变化,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 错误;C .由图可知,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ρρ>甲乙,故C 错误;D .质量相同时,体积比是密度之比的反比,由图可得甲的密度为338g 8g/cm 1cm m V ρ=甲甲甲== 乙的密度为332g g/cm 2cm m V ρ=乙乙乙==1 质量相同时,甲乙体积之比为18V V ρρ==甲乙乙甲 即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体积的18,故D 错误。
(物理)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在发生下面几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③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 C【解析】【解答】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因为湿衣服中的水汽化造成,汽化吸热;②冰棒冒“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造成的,液化放热;③玻璃内表面有一层冰花是由于教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处遇冷凝华成冰,凝华放热;④ 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是由于樟脑丸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吸热。
这四项中放出热量的为②③ .故答案为:C【分析】此题考察物质的物态变化时吸热与放热的知识。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熔化(固态变成液态)、汽化(液态变成气态)、升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包含:液化(气态变成液态)、凝固(液态变成固态)、凝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判断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从而判断其是吸热还是放热。
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C. 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D.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6cm【答案】D【解析】【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A错误;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故B错误;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错误;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5﹣28cm,故D正确.故选:D.【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3.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4.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A. 物体长度为1.45cmB. 物体质量为6.6gC. 温度计示数为16℃D. 电流表示数为0.32A【答案】 A【解析】【解答】A.物体长度为 1.45cm,正确,长度的测量的结果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三部分。
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1.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铝球、铁球和铅球密度分别是32.7g cm ρ=铝、37.9g cm ρ=铁、311.3g cm ρ=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铝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B .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铝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 .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铝球一定是空心的D .三个球都可能是实心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铝、铁、铅的密度关系为ρρρ>>铅铁铝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V ρ=可知,相同质量铝球、铁球和铅球的体积关系为V V V >>铝铅铁又因三球的体积相等,所以,铅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铝球可能是实心,也可能是空心的,故BCD 错误;若铝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故A 正确。
故选A 。
2.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 m /g40 60 80 100 液体的体积V /cm 320406080A .20g, 1.25×103kg/m 3B .20g, 1.0×103kg/m 3C .60g, 1.0×103kg/m 3D .20g, 0.8×103kg/m 3【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20g ,所以烧杯质量为20g ;当体积为60cm 3时质量为80g ,液体质量为80g-20g=60g ;即:m V ρ= =360g 60cm=1g/cm 3=1.0×103kg/m 3;故选B 。
3.同学们估测教室空气的质量,所得下列结果中最为合理的是(空气密度约为1.29kg/m 3) A .2.5kg B .25kgC .250kgD .2500kg【答案】C 【解析】 【详解】教室的长、宽、高大约分别为a =10m ,b =6m ,h =3.5m 所以教室的容积为V=abh =10m×6m×3.5m=210m 3 ,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m=ρV =1.29kg/m 3 ×210m 3 =270.9kg ,故选C .4.为了测量醋的密度,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m 0;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m 总。
【物理】中考物理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1.甲物质的密度为32g /cm ,乙物质的密度为36g /cm ,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34g /cm ,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A .13:B .23:C .32:D .31:【答案】A 【解析】 【详解】设甲物质的体积为V 甲,乙物质的体积为V 乙,混合后总体积是V 混,因为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所以V 甲+V 乙=V 混即++=m m m m ρρρ甲甲乙乙甲乙混带入数据333++=2g/cm 6g/cm 4g/cm m m m m 甲甲乙乙解得1=3m m 甲乙 故选A 。
2.题目文件丢失! 3.题目文件丢失! 4.题目文件丢失! 5.题目文件丢失! 6.题目文件丢失! 7.题目文件丢失! 8.题目文件丢失!9.下列验证性小实验中,错误的是( )A. 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发现球恢复原状,说明温度升高使球内气体密度变大B.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发现水变红了,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C. 用等质量的煤油和水研究物质吸热本领时,吸收相同热量后升温快的比热容小D. 将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发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降低,说明蒸发吸热 【答案】A【解析】【解答】解:A、乒乓球中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乒乓球能恢复原状,是气体压强增大的缘故,故A错误;B、红墨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经过扩散运动分布到整杯水中,因此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发现水变红了,故B正确;C、由Q=cm△t可知,用等质量的煤油和水研究物质吸热本领时,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快的比热容小,故C正确;D、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擦上酒精,过一会温度计的示数下降,说明酒精蒸发吸热,故D 正确.故选A.【分析】(1)被压瘪但尚未破裂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儿,重新鼓起来,这过程乒乓球内的气体对外做功,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可知是吸热的.(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3)由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4)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10.小明和妈妈从北京去西藏旅游,发现进入西藏拉萨,带去的食品包装都膨胀了,如图所示,该过程中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A. 密度B. 温度C. 质量D. 体积【答案】 C【解析】【解答】解:AD、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将食品从北京带到西藏,环境气压减小,食品包装膨胀体积增大,食品体积也可能膨胀,密度减小.故A、D不符合题意;B、同一时刻北京和西藏的温度有明显差别,所以食品的温度可能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位置无关,所以从北京到西藏,食品质量不变.故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②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同一时刻,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不同;③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无关;④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体积.1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三层楼房的高度约为20mB.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约为100℃C. 高速上,允许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50m/hD. 一本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50kg 【答案】B【解析】【解答】解:A、一层楼房的高度在3m左右,故三层楼房的高度约为9m,达不到20m;故A错误. B、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约为100℃;故B正确.C、高速上,允许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0km/h;故C错误.D、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g,故D错误.故选B.【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12.如图所示,一冰块下面悬吊一物块A,正好悬浮在水中,物块A的密度为ρ,且1.4×103千克/米3<ρ<2.0×103千克/米3,冰块熔化后,水面下降了1厘米。
专题06 质量和密度1.(201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4 g ,体积为20 cm 3,它的密度是A .0.8×103kg/m 3B .2.7×103kg/m 3C .0.37×103kg/m 3D .2.7×104kg/m 3 【答案】B 【解析】333354 2.7g /cm 2.710kg /m 20cmm g V ρ====⨯ 2.(2019·江苏扬州)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 及液体的体积 V ,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 如图所示的m –V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量杯质量为40 gB .40 cm 3的该液体质量为40 gC .该液体密度为1.25g/cm 3D .该液体密度为2g/ cm 3【答案】B【解析】由图象可解出图象与纵轴交于20 g 处,此时液体体积为0,则可知量杯质量为20g ;由图象可知,当液体体积为20 cm 3时,总质量为40 g ,则液体质量为20 g ,密度,则40cm 3的该液体质量。
3.(2019·四川乐山)如图甲所示,一个质量为270 g 的铝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铝块的下表面刚好接触某未知液体的液面。
将铝块缓慢浸入液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浸入深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则铝块浸没时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 ,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 3(g =10 N/kg ,33=2.710kg/m ρ⨯铝)。
【答案】1.2 1.2×103【解析】根据题意知道,铝块的质量是:m=270 g=0.27 kg ,所以,重力是:G=mg =0.27kg×10 N/kg=2.7 N ,由图象知道,铝块浸没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 =1.5N ,所以,浸没时所受的浮力是:F 浮=G –F =2.7 N –1.5 N=1.2 N ;由=m Vρ知道,铝块的体积是:330.27kg 2.710kg/m m V ρ==⨯铝=10–4m 3,又因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所以,铝块受到液体的浮力是:F 浮=ρ液gV 排= ρ液10N/kg×10–4 m 3=1.2N ,由此解得:ρ液=1.2×103 kg/m 3。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训练——质量和密度实验1.如图所示是测量某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情景.(1)在调节天平时,将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后,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把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2)根据图乙和丙中所测数据可知,金属块的质量m=g,金属块的密度ρ= g/cm3.2.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5.4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
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g,食用油的密度为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①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①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为ρ= 。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小铭在学校期间,使用一种医用免洗手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消毒过程中,闻到了浓浓的酒精味,看到该液体的流动性较差。
查看了瓶身上的说明后,确定这种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75%的酒精。
于是小铭所在的兴趣小组对这种消毒液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实验前,将托盘天平放在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在如图1甲所示的位置,此时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将盛有适量消毒液的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1乙所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g;将烧杯中的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测得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总质量为42.4g;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量筒内的液面如图1丙所示,则量筒内消毒液的体积为mL,这种消毒液的密度为g/cm3;(3)小铭觉得消毒液流动性较差,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后,量筒壁上依旧会残留消毒液,而导致上面所测消毒液的密度(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铭回到家后改进了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
储备2020年中考物理知识库专题训练 6 质量与密度知识点1: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__物质的多少__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m __表示。
2.单位: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单位有t 、g 、mg ;换算关系: 1 t =__103__kg =__106__g =__109__mg 。
3.测量工具:生活常用案秤、台秤、杆秤等;实验室常用天平。
知识点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1.使用:看、放、移、调、称、读。
2.注意事项:①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出天平的称量;也不能小于天平的分度值;②砝码要用__镊子__夹取,轻拿轻放;③调节好的天平不要随意更换位置或交换托盘,否则要重新调节。
3.特殊测量:①测量轻小物体的质量时,可测出多个同样物体的质量,再求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方法叫“__累积法__”;②测量粉末状物体的质量时,可以在天平两盘各垫一张大小适中的相同纸片,再进行称量;③液体和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倒入天平盘中称量,应将它们装入容器中,再进行称量。
知识点3:密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单位:(1)基本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 3(2)常用单位:g/cm 3 (3)换算关系:1 g/cm 3=__103__kg/m 33.密度与温度: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常见物质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是_热胀冷缩,一般__气体__受温度影响最大,__固体__受温度影响最小4.密度的应用:①鉴别物质;②判断实心、空心【提示】运用公式ρ=m V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应注意:(1)公式中物理量应针对同一物体。
(2)统一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
(3)当题中涉及几种物质时,每个物理量应采用“角标”的方式加以区分。
知识点4:体积与密度的测量1.体积的测量:2.密度的测量:(1)实验原理__ρ=m V__(2)测量工具天平、量筒【提示】(1)测量固体的密度时,必须先测量固体的质量,然后再测量固体的体积,这样就不会因为物体表面有液体残留,造成所测质量偏大,所测密度偏大。
【物理】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将被称量的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 g和 20 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 g,则物体的质量为().A.124 g B.122 g C.118 g D.116 g【答案】D【解析】解析: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时,正确放置方法是“左物右码”,被称物体的总质量为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物、码位置放反,在不使用游码的情况下,左盘中砝码的质量就可为物体的质量;若使用了游码,则相当于右盘中质量增加了,因此必须用左盘中的砝码的总质量数减去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才等于物体的质量.所以物体的真实质量为m=100g+20g-4g=116g,故D2.题目文件丢失!3.题目文件丢失!4.题目文件丢失!5.题目文件丢失!6.题目文件丢失!7.题目文件丢失!8.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已知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600g,杯的底面积为100cm2,将一个质量为600g、体积为300cm3的长方体实心物体A用细线吊着,然后将其一半浸入烧杯的水中(烧杯的厚度忽略不计,杯内水没有溢出,g=10N/kg).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A的密度是2g/cm3B.当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为4.5NC.当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增大了200PaD.当物体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此时烧杯对台秤的压强为750Pa【答案】C【解析】A. 物体A 的密度是:33600g =2g/cm 300cm A AA m V ρ==,故A 正确; B. 物体A 的重为:0.6kg 10N/kg=6N A A G m g ==⨯; 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336311.010kg/m 10N/kg 30010m 1.5N 2F gV ρ-==⨯⨯⨯⨯⨯=浮水排,细线对物体A 的拉力为:6N-1.5N=4.5N ,故B 正确;C. 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5N ,由于力的作用相互,会产生向下的1.5N 的压力,所以水对烧杯底部增大的压强为:421.5N 150Pa 10010mF p S -∆===⨯浮,故C 错误; D. 当物体A 的一半浸入水中后,此时烧杯对台秤的压强为:420.6kg 10N/kg+1.5N 750Pa 10010m A m g F F p S S -+⨯====⨯浮,故D 正确; 故C 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是理解,当物体的一半浸入水中时,产生的浮力与物体对水的向下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二者相等,据此进行判断.9.深圳塞格广场工地上,有一栋高291.6 m 的大楼正在施工,下午3时,刮起了大风,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结果引起临近数千人在大街上惊叫狂奔,造成这种判断失误是由于这些人选用的参照物是 A .乌云 B .地面 C .自己 D .大楼 【答案】A 【解析】“楼要倒了!”,被研究的物体是楼房,楼房和地面、人、大楼本身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人、大楼本身为参照物,大楼是静止的,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大楼和乌云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乌云为参照物,大楼是运动的,所以有人说:“楼要倒了!”,故选A 。
中考物理质量和密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冰冻的衣服晾干C. 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答案】 C【解析】【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是冰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属于熔化;不符合题意;B、冰冻的衣服会干是冰吸热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不符合题意;C、冬天玻璃上有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热风干手器打开,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水的温度升高,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使手很快变干,属于汽化现象,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2.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70℃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C. 公交车在市区行驶速度约为3km/hD. 家用电饭煲的额定功率约为800W【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洗澡时合适的水温略高于正常体温,约为40℃,A符合实际;B、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m,B符合实际;C、公交车在市区行驶的速度较慢,不超过30km/h.C不符合实际;D、家用电饭煲正常工作的电流在4A左右,所以额定功率在P=UI=220V×4A=880W,接近800W.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温度、长度、速度、功率单位的认识选择合适的选项 .3.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B. 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C. 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D. 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答案】 A【解析】【解答】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进行着物态之间的变化.4.下列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吸热过程的是()A. 雾凇的形成B. 夏天,放在冰箱中的水结成冰C. 放在衣柜内的樟脑丸变小了D. 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答案】 C【解析】【解答】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A不符合题意;B、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是放热的,B不符合题意;C、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C符合题意;D、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外壁上会“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结合不同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的情况进行分析.5.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 冬天湖面结冰B. 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C. 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D.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答案】 B【解析】【解答】冬天湖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嘴里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钨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C不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方式有遇冷或压缩体积.6.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7.关于下列物理量的估测,合理的是()A.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B. 台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2AC. 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D. 用手水平托起一本物理课本所用的力约为2N【答案】D【解析】【解答】解: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
一、初中物理质量和密度问题1.以下各组器材中,不能测出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的是()A.刻度尺、细线、量筒B.水、细沙、刻度尺、天平(无砝码)和量筒C.刻度尺、天平和砝码D.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细线【答案】A【解析】【分析】要测出长方体金属块的密度,需测出其质量和体积;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可用刻度尺测出边长,然后计算体积,或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
【详解】A.由刻度尺可以得知金属块的体积,但无法测出金属块的质量,故A错误,符合题意;B.用刻度尺可以测量出金属块的边长,计算出体积,根据天平的特点,将量筒放左盘,向右盘加细沙,使天平平衡,然后再将金属块放入右盘中,再向量筒中加水直至天平再次平衡,此时量筒中水的质量等于金属块的质量,读出水的体积数,结合水的密度计算出水的质量,可得金属块的质量,最终可得金属块的密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计算出体积,用天平和砝码测出石块的质量,便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可用量筒和水测出金属块的体积,用天平和砝码测出金属块的质量,从而可以测出金属块的密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瓶身标有“500mL”字样的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A.0.05千克B.0.5千克C.5千克D.50千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已知V=500mL=500cm3;ρ=1g/cm3;m=ρV=1g/cm3×500cm3=500g=0.5kg.故答案选B.3.手中有一叠薄纸,要称出一张纸的质量,下列方法最可取的是()A.先称一块铁的质量,再称出铁块和一张纸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减铁的质量B.取出10张纸,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10就得出一张纸的质量C.取出100张纸,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100就得出一张纸的质量D.以上方法都可以【答案】C【解析】不可能用天平直接称出小于天平“感量”的微小物体的质量;一张纸的质量小于天平的感量,要测量它的质量,需要用累积法,即用天平测量若干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总和,用所得结果除以物体的数量,就可以求出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详解】A .由于一张纸的质量太小,所以测一块铁与一张纸的总质量与测一块铁的质量差别不大,则此办法不可采用,故A 错误;BD .一张纸质量太小,10张纸的质量仍小于天平的分度值,则此办法不可采用,故BD 错误;C .称量100张相同纸的质量,用所得结果除以100,即得一张纸的质量,则此办法可采用,故C 正确。
故选C 。
4.人的密度近似等于水的密度,则一个体格正常的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 ) A .50mm 3 B .50cm 3C .50dm 3D .50m 3【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m Vρ=得m V ρ=,知道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近,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便可求出学生的体积。
【详解】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又331.010kg/m ρρ≈=⨯人水,根据密度公式m Vρ=得 333350kg 0.05m 50dm 1.010kg/m mV ρ====⨯;故选C 。
5.如图所示,体积之比为1∶2的甲、乙两个实心物块,分别挂在杠杆两端,此时杠杆恰好水平平衡,则甲、乙两个物块的密度之比为( )A .1∶1B .1∶2C .4∶3D .2∶1【解析】 【分析】 【详解】由图知道,甲物体挂在左边第3格处,乙物体挂在右边第2格处,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此时12G l G l =甲乙即32m g m g ⨯=⨯甲乙所以23m m 甲乙=,又因为V 甲/V 乙=1/2,甲、乙两个物块的密度之比是 241332m V m V ρρ===甲甲甲乙乙乙故C 正确。
故选C 。
6.以下是陈老师测定酒精密度的部分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矿泉水瓶的质量为m ;②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m 1;③将水倒出,在矿泉水瓶中装满酒精,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 2; ④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中酒精的体积为V ; ⑤计算酒精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以省去的是( ) A .①或③ B .①或②或④C .①或③或④D .前三个答案都错了【答案】B 【解析】 【分析】测定酒精密度的实验依据的原理是mVρ=,因此关键看所提供的步骤能否顺利测出酒精的质量与体积,只要能达这一实验目的就是可取的.分析时注意有些步骤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达成同一目的,这样的步骤可以有所取舍。
【详解】仔细分析所提供的实验步骤可以看出,通过步骤①③可得出酒精的质量为m 2-m ,再利用④可得出酒精的体积V ,最后代入密度公式可得mVρ=,因此,步骤②可以省去;从另一角度分析,利用步骤①②可得出水的质量,已知水的密度可得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也就是步骤③中所装的酒精的体积,再根据步骤①③可得出酒精的质量为m 2-m,最后代入密度公式可得21m mm mρρ-=-水,因此步骤④可以省去;再换个角度分析,②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m1;则可以列出等式1m V mρ+=瓶水瓶③将水倒出,在矿泉水瓶中装满酒精,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2;则可以列出等式2m V mρ+=瓶瓶酒精二式联立可分别求得m瓶和V瓶,因此步骤①也可以省去。
综上所述,这些步骤中可以省去的是①或②或④,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通过本题,我们要明确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追求最优化设计,尽量使步骤既简化,同时又有利于准确测量.本题中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既可以用等效替代法,也可以用直接测量法,值得我们关注。
7.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406080100液体的体积V/cm320406080A.20g, 1.25×103kg/m3B.20g, 1.0×103kg/m3C.60g, 1.0×103kg/m3D.20g, 0.8×103kg/m3【答案】B【解析】【详解】观察图象可知:当体积为0时质量是20g,所以烧杯质量为20g;当体积为60cm3时质量为80g,液体质量为80g-20g=60g;即:m V ρ==360g 60cm=1g/cm 3=1.0×103kg/m 3; 故选B 。
8.为了测量醋的密度,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m 0;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m 总。
对小明的实验设计,下列评价中最合理的是( ) A .实验步骤科学且合理 B .对醋的体积测量错误 C .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小 D .量筒不够稳定易摔碎【答案】D 【解析】 【分析】液体体积要用量程测量,量程的形状细而长,放在天平上在调节的过程中很容易倾斜而摔碎。
【详解】步骤中把量筒放在天平上测液体的质量是不合适的,因为量筒的形状细高,重心高,重心越低越稳定,越高越不变稳定。
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容易掉下来摔碎,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液体的测量,测量液体的密度常用的步骤是: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1;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液体,记下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 2;④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 1-m 2;⑤计算液体的密度。
9.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雪的密度大于331.010kg/m ⨯ B .八年级学生的平均质量约为55kgC .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德州市外环快速路的最高限速为120m/sD .这张试卷的厚度大约为2nm 【答案】B 【解析】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A .水的密度是1.0×l03kg/m 3,冰的密度是0.9×l03kg/m 3,雪是固态的水,密度小于水,故A 不符合实际;B .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 左右,初二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平均质量在55kg ,故B 符合实际;C .正常情况下,城市内环的设计速度不会超过1=⨯≈120km/h120m/s33m/s3.6故C不符合实际;D.一般纸张的厚度约在75μm,合75000nm,试题纸的厚度比2nm大得多,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在实验技能测试时,实验桌上有两个烧杯分别装有盐水和纯水,其标签已模糊不清,现有天平、量筒、烧杯、刻度尺、小木块,不能把他们区分开的器材组合是()A.天平、量筒、烧杯B.天平、烧杯、刻度尺C.烧杯、小木块、刻度尺D.量筒、烧杯、刻度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选取天平、量筒、烧杯进行实验: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某种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总质量m2;算出液体的质量m;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利用密度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用此方法再计算出另一种液体的密度.结论分析:哪一个的密度更大就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取天平、烧杯、刻度尺进行实验:将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将适量的水和盐水分别倒入两只烧杯中直到天平重新平衡;用刻度尺量分别量出烧杯内液体的高度,高度大的体积大.结论分析:体积小的液体密度大,密度大的液体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取器材:烧杯、小木块、刻度尺进行实验:将小木块分别放在盛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中,小木块会漂浮在两种液体的液面上,小木块所受到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小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露出液面高的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小,液体的密度就大,是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只用量筒、烧杯、刻度尺无法对两种液体进行区分.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一容器装满水后,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m 1,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A 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 2;若在容器内放一质量为m 的小金属块A 和一质量也为m 的小金属块B 后再加满水,总质量为m 3,则金属块A 和金属块B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块A 的密度为12水m m m mρ++ B .金属块A 的密度为21水m m m mρ-+C .金属块A 和金属块B 的密度之比为(m 3-m 2+m ):(m 2-m 1+m )D .金属块A 和金属块B 的密度之比(m 2+m -m 3):(m 1+m -m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 .假设A 密度ρA ,体积V A ;B 的密度ρB ,体积V B ,容器体积V 容,容器的质量为m容,则有ρA V A =m ,ρB V B =m装满水后容器和水总质量为m 1,则m 容+ρ水V 容=m 1对于放进A 的情况m 容+m +ρ水(V 容-V A )=m 2 m 容+m +ρ水V 容-ρ水V A =m 2 ρ水V A =m +m 1-m 2① V A =12m m m ρ+-水金属块A 的密度为ρA =12A 12==m m mm m m V m m m ρρ+-+-水水故AB 错误;CD .对于放进AB 的情况ρ水(V A +V B )=2m +m 1-m 3②由①②可得A 12B 23=V m m m V m m m +-+-23A AB B A 12B===mm m m V V m V m m m V ρρ+-+- 故D 正确,C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