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专业实验-合成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20.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激素药物的基本合成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技能。
3. 探究不同合成条件对激素药物产率和纯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激素药物是一类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本实验采用化学合成法,以天然产物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目标激素药物。
实验材料:1. 原料:天然产物、溶剂、催化剂等。
2. 仪器:反应釜、搅拌器、抽滤装置、干燥装置、色谱仪等。
实验步骤:1. 原料准备:将天然产物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原料。
2. 反应釜准备:将反应釜清洗干净,干燥后加入适量的溶剂和催化剂。
3. 反应过程:将预处理后的原料加入反应釜中,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行反应。
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4. 反应液处理: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进行抽滤,去除未反应的原料和副产物。
5. 干燥:将抽滤后的滤液进行干燥,得到粗产品。
6. 纯化:将粗产品进行色谱分离,得到纯净的目标激素药物。
7. 分析:对合成的激素药物进行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和纯度。
实验结果:1. 产率:本实验中,目标激素药物的合成产率为80%。
2. 纯度:通过色谱分析,合成的激素药物纯度为98%。
3. 结构:通过光谱分析,合成的激素药物与目标化合物结构一致。
讨论:1. 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本实验中,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条件,发现反应温度对产率影响较大。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率逐渐增加,但超过一定温度后,产率反而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高温下,部分副反应发生,导致产率降低。
2. 催化剂的选择:本实验中,采用某催化剂进行反应,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发现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产率和选择性。
3. 溶剂的选择:溶剂的选择对反应产率和纯度有较大影响。
本实验中,采用某溶剂进行反应,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产率和纯度。
一、目的要求1.熟悉溴化、Delepine反应、乙酰化、羟甲基化、Meerwein-Ponndorf-Verley羰基还原、水解、拆分、二氯乙酰化等反应的原理。
2. 掌握各步反应的基本操作和终点的控制。
3. 熟悉氯霉素及其中间体的立体化学。
4. 了解播种结晶法拆分外消旋体的原理,熟悉操作过程。
5. 掌握利用旋光仪测定光学异构体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氯霉素的化学名为1R,2-(-)-1-对硝基苯基-2-二氯乙酰胺基-1,3-丙二醇,(1R,2R)-(-)-p-nitropHenyl-2-dichloroacetamido-1,3-propanediol。
氯霉素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有四个旋光异构体。
化学结构式为:上面四个异构体中仅1R,2R(-)〔或D(-)苏阿糖型〕有抗菌活性,为临床使用的氯霉素。
氯霉素为白色或微黄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mp.149~153℃。
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微溶于水。
比旋度〔α〕25-25.5°(乙酸乙酯);〔α〕D25+18.5°~21.5°(无水乙醇)。
合成路线如下:三、实验方法(一)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滴液漏斗的250 mL四颈瓶中,加入对硝基苯乙酮10 g,氯苯75 mL,于25~28℃搅拌使溶解。
从滴液漏斗中滴加溴9.7 g 。
首先滴加溴2~3滴,反应液即呈棕红色,10 min内褪成橙色表示反应开始;继续滴加剩余的溴,约1~1.5 h加完,继续搅拌1.5 h,反应温度保持在25~28℃。
反应完毕,水泵减压抽去溴化氢约30 min,得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氯苯溶液,备用。
注释:1. 制备氯霉素的二、实验原理除以对硝基苯乙酮为原料的二、实验原理(对酮法)外,还有成肟法、苯乙烯法、肉桂醇法、溴苯乙烯法以及苯丝氨酸法等。
2. 冷凝管口上端装有气体吸收装置,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溴化氢。
药物合成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本实验通过合成对乙酰氨基酚,了解实际的药物合成过程,并学习合成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退热和缓解轻度疼痛。
它的合成可通过苯酚和醋酐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酰化反应得到。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苯酚、醋酸、浓硫酸、冰醋酸、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钠、丙酮、冰水、滤纸等。
2. 反应操作:将苯酚溶解于醋酸中,然后滴加浓硫酸作为催化剂。
将反应液加热,保持温度在135-140摄氏度,反应2小时。
3. 中和反应:待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将其慢慢倒入冰醋酸中。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4. 结晶:将中和后的混合物过滤,滤液与冰水混合。
在冷却过程中,将结晶物质过滤并晾干,得到对乙酰氨基酚。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
经过结晶,可以得到白色固体结晶物质,符合对乙酰氨基酚的形态特点。
实验讨论:
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合成方法,主要是利用酰化反应和中和反应完成的。
在反应中,我们采用了浓硫酸作为催化剂,浓硫酸可以促使酰化反应进行。
同时,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了氢氧化钠来进行酸碱中和,得到目标产物。
通过反应后的结晶过程,得到了白色固体结晶物质。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药物合成综合实验,我对药物的合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细节和实验条件的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
同时,合成药物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药物合成过程的实际案例,对我们的药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无。
实验报告班级:制药092 学科:药物合成技术实验名称:青霉素发酵实验目的:1、了解(半合成)青霉素合成的生产工艺原理及过程2、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药物的常用技术3、掌握微生物发酵在半合成青霉素生产中的应用4、掌握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药物的方法实验仪器:发酵罐、进料泵、空气系统、计量泵一(加氨水)、计量泵二(加前体)、计量泵三(加消沫剂)、加菌种按钮、预处理罐、转筒真空过滤器、混合罐、分离机、脱色罐、活性炭进料按钮、结晶罐、真空抽滤机、洗涤罐、移出晶体按钮、真空干燥机、输入时间系统实验内容:一、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1、青霉素的分子结构:青霉素是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acid,-APA)苯乙酰衍生物。
侧链基团不同,形成不同的青霉素,主要是青霉素G。
工业上应用的有钠、钾、普鲁卡因、二苄基乙二胺盐。
青霉素发酵液中含有5种以上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F、G、X、K、F和V等),它们的差别仅在于侧链R基团的结构不同,其中青霉素G在医疗中用得最多,它的钠或钾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的首选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2、青霉素的作用机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与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细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坚韧的厚膜,用以抵抗外界的压力,维持细胞的形状。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组成,也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是肽聚糖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革兰氏阴性菌为1%~10%)、磷壁酸质、脂蛋白、多糖和蛋白质。
其中肽聚糖是一种含有乙酰基葡萄糖胺和短肽单元的网状生物大分子,在它的生物合成中需要一种关键的酶即转肽酶。
青霉素作用的部位就是这个转肽酶。
现已证明青霉素内酞胺环上的高反应性肽键受到转肽酶活性部位上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的亲核进攻形成了共价键,生成青霉噻唑酰基-酶复合物,从而不可逆的抑制了该酶的催化活性。
通过抑制转肽酶,青霉素使细胞壁的合成受到抑制,细菌的抗渗透压能力降低,引起菌体变形,破裂而死亡。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1、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2、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3、对羟基苯乙酸的合成4、微胶囊的制备5、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和复方碳酸氢钠片的制备6、茶叶成分的综合提取7、管式反应器合成邻硝基苯甲醚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一、 实验目的1、通过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学习酯化、还原等单元反应;2、掌握利用水和二甲苯共沸脱水的原理进行羧酸的酯化操作;3、掌握水溶性大的盐类进行分离及精致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方法(一)对硝基苯甲酸-β-二乙胺基乙醇(俗称硝基卡因)的制备1、原料规格及配比表I:原料规格及配比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20.0g 0.12 1对-硝基苯甲酸工业用,含量>96%,水分<1%CP,d25=0.88,bp.163℃14.7g 0.123 1.044β-二乙胺基乙醇150ml二甲苯CP,d36≈0.86,bp.136~144℃2、操作在装有温度计、分水器及回流冷凝器的500ml三口瓶中(附注1)(装置见3-3-1)投入对-硝基苯甲酸、β-二乙胺基乙醇、二甲苯及止爆剂,油溶加热至回流(注意控制温度,油溶温度约为180℃,内温约为145℃),共沸带水6小时(附注2)。
撤去油溶,稍冷,倒入250m l锥形瓶中,放置冷却,析出固体(附注3)。
将上清液用倾泻法倒入减压蒸馏瓶中,水泵减压蒸除二甲苯,残留物以3%盐酸140m l溶解。
并与锥形瓶中的固体合并,用布什漏斗过滤,除去未反应的对硝基苯甲酸(附注4),滤液(含硝基卡因)供下步还原反应使用。
附注:(1)羧酸和醇之间的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酯的量比较少(约65.2%),为使平衡向右移动,须向反应体系中不断加入反应原料或不断除去生成物。
本反应利用二甲苯和水形成共沸混合物的原理,将生成的水不断除去,从而打破平衡,使酯化反应趋于完全。
由于水的存在对反应产生不利的影响,故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应事先干燥。
常用的共沸脱水体系如表II所示:(2)考虑到教学实验的需要和可能,将分水反应时间定为6h,若延长反应时间,收率尚可提高;(3)也可不经放冷,直接蒸去二甲苯,但蒸馏至后期,固体增多,毛细管堵塞,操作不方便。
实验一 盐酸苯海索(Benzhexol Hydrochloride )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1. 了解Grignard 反应、Mannich 反应机理以及在药物合成上的应用。
2. 通过Grignard 反应掌握无水反应基本操作。
3. 了解无水乙醚的制备及操作注意点。
4. 正确掌握搅拌、回流、蒸馏、重结晶等基本单元操作。
二、实验原理盐酸苯海索又名安坦(Anta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为1-环已基-1-苯基-3-哌啶基丙醇盐酸盐(1-Cyclohexyl-1-phenyl-3-piperdino- propanol hydrochloride )。
本品能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毒蕈碱样胆碱受体。
临床上用于治疗震颤麻痹综合症,也用于斜颈、颜面痉挛等症的治疗。
盐酸苯海索大多以苯乙酮为原料与甲醛、哌啶盐酸盐进行Mannich 反应制得β-哌啶基苯丙酮盐酸盐中间体,再与氯代环已烷、金属镁作用制得的Grignard 试剂反应,得到盐酸苯海索。
反应如下:COCH3HCOH N H HCl COCH2CH2N HCl Cl Mg I 2无水乙醚MgCl COCH2CH2HCl MgCl C CH 2CH 2OMgClN HCl2CH2HCl无水乙醚三、实验方法(一)β-哌啶基苯丙酮盐酸盐1. 原料与试剂苯乙酮 18.1g(0.15mol)多聚甲醛 7.6g(0.25mol)哌啶(六氢吡啶) 30g(0.35mol ,约37.5 ml)浓盐酸 30~40ml 95%乙醇 96ml2. 实验步骤(1)哌啶盐酸盐的制备在分别装有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事先用95%乙醇检漏)、回流冷凝管及干燥管(如何安装)的250 mL三颈瓶中,加入30 g(约37.5 mL)的哌啶,60mL 95%乙醇。
在搅拌下从恒压滴液漏斗向反应瓶中滴入35mL浓盐酸,搅拌至反应液pH值约为1,约1小时左右。
然后拆除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回流冷凝管及干燥管,改装成蒸馏装置,加热蒸去乙醇和水,当反应物呈稀糊状时[1]停止蒸馏。
药物合成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药物合成是药学专业学生实验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药物合成过程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加深对药物合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巧。
本实验旨在合成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以验证学生们在有限实验条件下的合成能力和判断能力。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已知条件下对目标药物进行合成,进而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实验步骤1. 获取实验所需的原料和试剂,包括A、B两种原料。
2. 将原料A和B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容器,并加入适量的溶剂。
3. 将反应容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并进行搅拌。
4. 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停止加热,并将反应液进行过滤、洗涤等处理。
5. 经过处理的产物进行干燥,并进行质量测定和纯度测试。
6. 进一步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并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目标药物,并进行了质量测定和纯度测试。
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实验合成的药物质量较高,纯度达到了理想水平。
与理论预期相比,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首先,在反应容器加热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够精确,导致反应条件发生偏差。
其次,产物的损失较大,可能是由于操作技巧不当以及设备不够完善所致。
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实验中予以改进,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目标药物,并验证了实验原理与方法的可行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实验中予以改进。
总而言之,药物合成实验是药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合成能力,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优秀的药学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药物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药学前沿, 2010, 32(5): 21-25.[2] 王五, 赵六. 药物合成实验报告编写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3. 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
阿司匹林的合成是通过水杨酸与乙酰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4(OH)COOH + (CH3CO)2O → C6H4(OH)COOCH3 + CH3COOH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磁力搅拌器、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烧杯、漏斗、滤纸等。
2. 试剂:水杨酸、乙酰酐、浓硫酸、无水乙醇、蒸馏水、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液: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4g水杨酸和10mL新蒸馏的乙酰酐,缓慢滴加7滴浓硫酸,搅拌使水杨酸溶解。
2. 加热回流:将反应液放入恒温水浴锅中,控制温度在80-85℃之间,回流反应20分钟。
3. 冷却结晶:撤去水浴,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烧杯中,用冰水浴冷却,放置20分钟,待结晶析出。
4. 过滤与洗涤:将结晶过滤,用少量冷乙醇洗涤,抽滤,得到纯净的阿司匹林晶体。
5.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样品,用无水乙醇溶解,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阿司匹林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阿司匹林含量为98.5%。
2. 实验讨论:(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反应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反应效果。
(2)在过滤与洗涤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阿司匹林的损失,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在阿司匹林含量测定过程中,要准确配制标准溶液,并严格控制测定条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并测定了其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操作步骤合理,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药物合成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本次药物合成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药物合成的基本流程,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药物合成中的常用试剂和仪器,以及培养自己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实习动员大会,了解了实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为实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了多个药物合成实验。
以下是本次实习中的一些典型实验:(1)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
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将盐酸与普鲁卡因反应生成盐酸普鲁卡因。
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控制反应条件、观察反应现象以及处理突发事件。
(2)阿司匹林的合成我们进行了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
首先,通过酯化反应将乙酸与水杨酸反应生成乙酸水杨酸酯,然后通过水解反应将乙酸水杨酸酯分解为阿司匹林。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酯化反应中的倒吸现象,以及如何控制水解反应的条件。
(3)硫酸阿托品的合成我们还进行了硫酸阿托品的合成实验。
首先,通过氧化反应将阿托品氧化为硫酸阿托品,然后通过结晶、过滤等操作得到纯净的硫酸阿托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氧化反应的条件控制,以及如何进行结晶、过滤等操作。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药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熟悉了药物合成中的常用试剂和仪器。
其次,我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在团队合作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同时,我也认识到药物合成实验中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做到安全第一,确保自己和实验室的安全。
实验名称: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实验目的:1. 掌握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原理及实验步骤。
2. 学习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原理:苯乐来(扑炎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化学名称为2-(4-羟基苯基)乙酰苯胺。
本实验采用以邻氨基苯甲酸酯为起始原料,通过酰化反应制备苯乐来。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圆底烧瓶、回流冷凝管、分液漏斗、锥形瓶、烧杯、玻璃棒、电热套等。
2. 试剂:邻氨基苯甲酸酯、冰醋酸、对硝基苯甲酰氯、无水碳酸钠、无水乙醇、盐酸等。
实验步骤:1.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邻氨基苯甲酸酯,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作为溶剂。
2. 将圆底烧瓶置于电热套上,加热至回流状态。
3. 在回流过程中,逐渐滴加对硝基苯甲酰氯,控制滴加速度,避免反应剧烈。
4. 滴加完毕后,继续回流反应一段时间。
5. 停止加热,待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溶液,调节pH值至8-9。
6. 将反应混合物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用无水乙醇提取有机层。
7. 将有机层进行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蒸去溶剂,得到粗产品。
8. 将粗产品进行重结晶,得到苯乐来纯品。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过程中,苯乐来合成反应顺利进行,得到了预期的产物。
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产物的结构。
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滴加速度对于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避免反应剧烈。
2. 调节pH值对于产物收率有较大影响,应严格控制pH值。
3. 无水碳酸钠的加入有助于反应产物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苯乐来(扑炎痛)的合成原理及实验步骤,熟悉了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培养了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合成部分)
实验一对羟基苯苷氨酸消旋体的制备(10课时)
实验目的:
1.掌握对羟基苯苷氨酸消旋体的合成方法及原理
2.掌握薄层板的制备和薄层层析法检测反应的方法
3.掌握熔点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D-对羟基苯苷氨酸是阿莫西林,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的重要手性中间体。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发展最早、临床运用最广、品种数量最多和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一类抗生素。
主要包括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目前这类抗生素产品均是半合成或全合成产品。
在其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一般采取先合成相关的侧链,然后再和母核依次缩合,最后脱除保护基的程序。
D-对羟基苯苷氨酸分别是口服吸收效果良好的青霉素类产品阿莫西林的6位侧链和头孢羟氨苄的7位侧链。
用化学合成法得到DL-对羟基苯苷氨酸后需对其进行拆分来制备需要的D-对羟基苯苷氨酸。
目前工业生产中主要运用的是乙醛酸苯酚合成路线。
H O
COOH23
OH
C COOH
H
S
O
OH
O
H O
OH
C COOH
H
NH2
H2SO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依次向100 mL三颈瓶中加入氨基磺酸14.6 g,水20 mL,苯酚9.4 g,硫
酸1 mL。
2.搅拌加热至60ºC,待固体全溶后,缓慢滴加50%乙醛酸水溶液10 mL。
3.滴加完毕,保温70ºC反应约5 h,(此时开始铺板,反应2 h后可以点板)
薄层层析法检测反应终点。
(展开剂:乙酸乙酯/石油醚1:3)
4.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倒入烧杯中,25%氨水调节pH = 7。
(未调时显酸性,
调至中性才析出固体产品。
)冷却至室温抽滤。
5.冷却至室温,析出固体,过滤,滤饼分别用适量的水和甲醇各洗三次。
放抽
屉自然干燥。
6.干燥得白色固体,称量,测熔点。
(文献值240ºC)
氨基磺酸:无色或白色结晶,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甲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醚.在水溶液中逐渐分解成硫酸氢铵,水中溶解度:146.8 g/l (20 ℃)
苯酚: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有特殊气味。
熔点(℃):40.6
乙醛酸:该产品水溶液为透明淡黄色液体。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和苯等。
要点:
1. 控制好滴加时和反应时的温度。
2. 点板、铺板、跑板时的注意事项。
为何会有裂板?
3. 冷阱的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二美沙拉嗪的制备(18课时)
实验目的:
1.查阅相关文献,找出美沙拉嗪的其他合成方法;
2.掌握硝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及操作
实验原理:
美沙拉嗪,化学名称:5-氨基-2-羟基苯甲酸。
是由瑞士Pharmacia AB公司开发,1985年上市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
其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为水杨酸硝化还原法,合成路线为:
实验方法与步骤:
1.5-硝基水杨酸的制备(8课时)
在250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13.8g水杨酸和35mL水,加热搅拌至50ºC,固体全溶,如果未全溶,再加入少许水。
搅拌下,缓慢滴加68%硝酸18mL 和冰醋酸1.8mL的混合液。
升温至70ºC,反应1h,将反应液倒入100mL 水中,5ºC放置4 h,析出固体,过滤。
滤饼用热水重结晶,干燥得到淡黄色固体,称重,计算收率。
文献值:m.p.227-230℃,233-235℃。
2.5-氨基-2-羟基苯甲酸的制备(10课时)
在250 mL四口瓶中加入3 mL浓盐酸和35 mL水,加2 g铁粉,加热至100℃,体系有气泡产生。
加入5-硝基水杨酸6 g的1/3量——2 g,剧烈搅拌5 min后,将剩余的5-硝基水杨酸(4 g)及铁粉6 g分两批交替投入,间隔5 min加入。
升温至95-100℃反应1 h后,停止反应,趁热用5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12,析出固体。
抽滤,滤饼用蒸馏水冲洗2次,滤液呈桔黄色,用pH试纸检测呈碱性。
滤液中加入保险粉0.67 g至溶液完全褪色,用40%硫酸酸化至pH=4,冷却析出固体,抽滤。
滤饼加300 mL水,加热使之溶解,再加入亚硫酸氢钠0.5 g,活性炭0.7 g,加热回流5 min,趁热过滤,热水洗涤滤饼,滤液迅速冷却结晶,抽滤,干燥,得白色针状结晶。
称重,计算收率,测熔点。
(文献值278-280℃)
实验三红外光谱法鉴定产品(4课时)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
3.掌握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归属。
实验原理:
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实验方法与步骤:
将产物对羟基苯苷氨酸消旋体和美沙拉嗪分别用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