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2)进一步减轻和徭役;(3)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以身作则。
3.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史称“”。
【合作探究】1.何谓“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减租税,复十五税一……——《汉书》卷一下《高帝纪》(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中,下诏书的皇帝是谁?(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休养生息的措施有哪些?(3)结合课文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3.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农于农桑,薄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概括文帝景帝时期休养生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学后反思】参考答案【自主探究】一、1.202;刘邦;长安;汉高祖。
2.社会生产;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二、1.汉高祖。
2.(1)还乡务农;平民。
(2)轻徭薄赋;赋税;兵役。
3.恢复和发展;稳定。
三、1.汉景帝。
2.(1)以农为本。
(2)赋税。
(3)以德化民。
(4)勤俭治国。
3.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1.“休养生息”政策絁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1)汉高祖。
(2)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成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②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3.原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和赋税徭役;(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岳阳楼记(学案)一、词语归纳1.给加点字注音谪.守朝.晖骚.人淫.雨霏.霏潜.形日星隐曜.浩浩汤汤..兰樯.倾楫.摧宠辱偕.忘..薄.暮冥.冥岸芷汀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一词多义(1)和:政通人和至若春和景明(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5)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6)一:一碧万顷而或长烟一空4.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今义:(2)去国.怀乡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增其旧制.古义:今义:(5)沙鸥翔集.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7)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8)气象..万千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谪守.巴陵郡(2)百废.具兴(3)北.通巫峡(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积累本课流传至今的成语和名言警句成语:名言警句:10 岳阳楼记(学案2)一、自主学习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第2段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文中原句作答)(1)气势非凡:。
(2)宽阔无边:。
(3)景象千变万化:。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悲:;喜:。
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三、巩固练习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 。
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 , , , 。
3.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 , , , 。
4.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句子 , 。
5.表明古仁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 。
6.表现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句子 , 。
7.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 。
第三单元第11课导学案过秦论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预习案【预习指导】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2、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重点难点】1、总结归纳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2、阅读文本,体会本文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情景导学】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我所认识的秦兴亡的原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1、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
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
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
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本课线索
必背重点
西汉的
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像 都城 长安 开国
皇帝
刘邦,即汉高祖
休养生
息政策
原因
(1)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
(2)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汉并天下” 瓦当
目的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汉高
祖采
取的
措施
(1)增加农业劳动力: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
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
及兵役
影响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汉文帝像
易误警示
1.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张;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对“文景之治”的出现作出贡献的人物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图片解读
历史活动: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开始稳定下来,为“文景之治”
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反对党八股(节选)【助读链接】一、作者简介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整风运动中的重要文献《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重要报告,是整风文献之一。
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
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这篇演讲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是我党思想建设的重要文献,也是发动全党整风的动员报告。
当时,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系统地彻底清算,党内对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党的高级干部中对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党内的“三股歪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还较为突出。
同时,抗战以来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使大量新党员、新干部加入党的队伍,他们常常把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成了党内各种错误倾向滋长的温床。
复习课: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教学理念: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P4)“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P5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具有强化思维,连结不同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小标题: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名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梁启超: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三、学情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2和3都有相关内容,“中国”这一概念能很好的统摄这些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化。
四、学术分析本课参考书目:1.葛兆光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
2.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
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6.韦兵:《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通过对这些学术著作的阅读,我很快的找到了本课的大概念——中国。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时命题、定理、证明学习目标: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题设与结论;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学习重点: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习难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一、复习回顾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几个语句,请挑选其中一个不同的.1.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2.明天一起去爬山好吗?3.对顶角相等.4.太阳从西边落下.二、探索新知探究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能保证一定成立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需要对一些事情作出判断,例如:⑴吸烟对身体无害;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这些都是命题.练习1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不是)(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不是)(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 (是)练习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3)同旁内角互补.探究2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1)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组成.每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份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份是结论 .练习3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商为-1;(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探究3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注: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三、例题解析例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D)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C.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例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等角的余角相等.例3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判定正确与错误)(1)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若a ∥b ,b ∥c ,则a ∥c ;对(2)如果a 是有理数,则 2a +1>0;错(3)若2a >2b ,则 a >b ;对(4)若ab =0,则a =0;错(5)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错(6)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错例4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1)∵a ∥b ,∴∠1=∠3(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石桥中学八年级历史过关小练习
第11课伟大的历史
班级:姓名:成绩
第一关:基础史实巩固
1、年月,在召开。
全会确立了
的指导思想,做出转移到
和的战略决策,形成以为核心的第党中央的代领导集体。
我国从此走上的正确道路。
2、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这一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年,我国决定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的作用:
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年起,又相继在、、和
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的决定。
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第二关:材料题
材料二:1958~1978年20年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只有5.7%,而1978~1988年这十年间,年增长率变为9.6%,开始超过当年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速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哪一变化趋势?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1958~1978年的巨变与中国共产党的那一伟大决策有关?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