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集
- 格式:docx
- 大小:18.79 KB
- 文档页数:5
野望诗歌鉴赏《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如下:野望王绩〔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
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野望古诗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野望古诗,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课后古诗词《野望》篇一《野望》作者:王绩年代: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据说,这首诗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隐士们的高节,有古人评价为证:“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这首诗似乎是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的,在今天也不难理解。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
而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可能隐藏着两个典故。
其一是诗经里有《采薇》篇,其二是古代有两个著名隐士伯夷、叔齐,他们坚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
”王绩估计最后也没有上山,所以只能讲追怀。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篇二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作答。
正面情绪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野望古诗杜甫阅读答案篇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作品介绍][注释][译文][作者介绍][赏析一~~赏析二]【古风泊客一席谈】野望【初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拼音版:dōng gāo báo mù wàng ,xǐ yǐ yù hé yī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shù shù jiē qiū sè ,shān shān wéi luò huī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mù rén qū dú fǎn ,liè mǎ dài qín guī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xiàng gù wú xiàng shí ,zhǎng gē huái cǎi wēi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品介绍]《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 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 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注释]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 楚辞·天问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楚辞 · 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王绩的《野望》赏析
《野望》赏析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
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经隋唐两个朝代,三仕三隐,游离于官场与乡野之间。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因其质而不俚,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格调最清”,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野望》是王绩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率真朴实、旷怀高远,作为一首比较成熟的
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野望》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黄昏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从用典角度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用到了《诗经·小雅·采薇》的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于古代一个士兵因战争被困在远方而想念家乡,想要回家,但是又回不去,因此感到十分的悲愤。
这个典故表达了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王绩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怀念古代的伯夷、叔齐。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古代隐士的向往。
从用典角度来看,这句话运用了《诗经·小雅·采薇》的典故,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古代隐士的向往。
这个典故和王绩的《野望》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非常契合,因此这个用典是非常成功的。
《野望》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鉴赏及王绩介绍野望王绩〔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野望唐代:王绩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长歌怀采薇全诗翻译赏析合集一篇长歌怀采薇全诗翻译赏析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出自] 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1: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译文2:日暮时,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不知所措。
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余晖。
牧童骑在小牛背上返家,猎人驾着骏马满载猎物归来。
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集 庭院三秋桂子闲落,翠袖笼了一池沉香,锦瑟年华忘了轻狂。
临牖小坐,散绾青丝,不施眉黛。
静看远山染上胭脂的媸醉,谁家粉墙青瓦 上绛云如织。
落霞孤鹜,湘云楚水,淡然成眉尖的一滴清泪,素手掬盈,化作冰 凝花,嫩寒轻锁,红萼未宜簪。
雕格绣绮,玉茗生烟,一笺浅痕薄透宣纸。
山水曲陌,紫竹玉伞,一袭青衣 共谁隐去?绵绵雨丝,怎剪断?泠泠心绪,理还乱。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曲陌无际,翠荫流碧,燕草如丝。
杏红点点锈绫锦,竹风飒飒漾涟漪。
烟岚 轻拨曲管韵, 蜂蝶戏绕彩云霓。
飞檐短亭, 尽梳纤柔, 温婉如溪水依依。
遥天外、 琼山叠浪,凝黛揽晖。
穿花度柳,草妒罗裙只时曾经相约。
征轮无迹,水远山孤已作今时愁思。
红 尘辗转,谶语成真,一霎轻别。
那年遗落的花钿,如何堪寻?尽镌相思成行,落 墨红豆肥。
奈何英落絮飞,秋已过半。
今宵立尽梧桐影,故人来不来? 烟云隔断玉墀步,素魄寒屏漏渐深。
烛影迷乱,镜中窥颜,道是与韶光共憔悴。
几时低吟浅酌,涓涓心事犹付于 明月说。
一宵簟寒梦短,曼舞清歌竟无人共品赏。
未惜杨柳堆烟,却留花间晚照。
杏花深巷,谁梦里、再寻卿卿意?不过寂寞 穿庭,回眸玉指凝冰。
九张机 一张机,遥峰醉染杏红枝。
春音几许竹篱外,簪花幽馥,闲潭鱼戏,碧水漾 涟漪。
二张机,燕织翠浪绣帏绮。
柳莺欢唱晴天际,轻摇小扇,风光旖旎,蝶舞漫 苏堤。
三张机,云轩水榭梦迷离。
玉阶花坠香风细,中宵把盏,熏炉凝紫,回首景 依依。
四张机,红蓼绿减草萋萋。
流光过境昔情觅,愁肠寸缕,冰弦绕指,哪得曲 重题? 五张机,桐风剪碎绛云衣。
阑珊秋意无回避,罗裙沾露,青丝难系,廿载瘦 芳姿。
六张机,芦英落尽雁飞急。
汀洲帆远归何计?潇潇烟雨,横隔千里,红豆不 堪栽。
七张机,月明楚地故人稀。
城寒孤馆深深闭,梅妆懒漱,琴书慵对,夜夜子 规啼。
1/5
八张机,凤烛影乱泪频滴。
偷翻锦字临窗倚,征鸿远去,桃笺怎寄,又把妾 心欺。
九张机,重阳待到负相思。
谁知身比茱萸寂,箫声再叹,长歌再起,相顾采 夕薇?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