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3
卞和献玉教学内容:校本教材《卞和颂》——卞和献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卞和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卞和,探究卞和精神实质,激发学生对卞和的崇敬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观察事物、合作交流及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讲卞和故事,领悟卞和精神。
教学难点:在故事中领悟卞和精神实质。
学情分析:南漳县卞和小学全力打造“卞和文化”特色,把卞和精神作为学校主导文化,先后举办了“卞和之声”诵读节、“卞和之帆”体育节、“卞和之韵”艺术节、“卞和之馨”读书节、“卞和之星”科技节,全校掀起了学卞和、赞卞和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卞和、感受卞和、赞美卞和的需求,通过学习《卞和献玉》,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品读教材知卞和师:同学们,八百里“金南漳”是我们的家乡,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故事源头;这里,是传国玉玺和氏璧的故乡。
巍巍荆山,青青河畔,流传着《卞和献玉》的感人传说,是什么传说呢?请同学们阅读《卞和献玉》的故事。
二、脉络清晰讲卞和1、初次献玉(1)过渡师:同学们,读完《卞和献玉》的故事后,你能把卞和发现玉石以及第一次献玉的过程讲给大家听吗?(2)生讲学生试讲卞和第一次献玉的故事。
(3)师评师:同学们,卞和怎样发现璞玉,怎样献给楚厉王,又怎样被楚厉王砍掉左脚,我们已经知道了。
卞和打柴时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发现玉璞,并认定其宝璧的价值,说明他眼力怎样?非凡(板书:有眼力)。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人才。
2、二次献玉(1)师:楚厉王是一代昏王,不识宝玉,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卞和放弃了吗?(没有)他是怎样做的呢?谁能把卞和第二次献玉的过程讲给大家听?(2)生讲二次献玉的故事。
(3)师评:卞和二次献玉后,楚武王认为还是假玉,很恼怒,砍断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五十多年,卞和已进入古稀之年,听说又换了一位君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哪位同学能把卞和第三次献玉的过程讲给大家听?3、三次献玉(1)生讲(2)师评卞和不是为失去双脚而哭泣,而是为没人能识得宝玉而伤心,他的一番泣血诉说感动了楚文王。
小学三年级语文《和氏献璧》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原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了一块石头。
凭经验,他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便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见这块石头很平常,就命令玉匠去鉴别。
玉匠仔细端详了一番,说:“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卞和急切地解释说:“这块石头虽然外表一般,但它的内里却藏着稀世珍宝!玉匠无知,您不能听信!”厉王见卞和顶撞,大怒,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
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
武王还是让玉匠鉴别,玉匠不屑地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他的右脚。
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
他想: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武王死后,文王登位。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
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
经过仔细打磨,玉匠把一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呈献上来,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于是,文王下令将这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教案】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的内容,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的含义,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说说和氏璧的故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有关和氏璧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过程一、看课件,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
[(出示:课件)你觉得这块石头跟普通的石头一样吗?为什么?(生:不一样)师:对,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将相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
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学生分析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
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四、课前准备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更多教学设计尽在我们店铺。
学习目标:1. 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
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将相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出示幻灯片。
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书写将、相的名字。
要求写正确、端正。
“和”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3、说说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1、检查自学情况:(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衔接起来的呢?(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
2019-2020年小学三年级语文《和氏献璧》教案预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认识本课的生字,包括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学会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学生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整体感知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课堂检测抄写生字。
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
(齐读课题两遍)理解“献”、“璧”的意思。
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教师小结。
新课讲授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
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三次)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次献璧。
(第1自然段)自愿起立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说说:卞和第一次献璧,结果如何?指名回答。
(欺君之罪,砍去左脚)学习第二次献璧。
(第2自然段)自愿起立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说: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如何?指名回答。
(欺君之罪,砍去右脚)齐读第1、2自然段。
学习第三次献璧。
(3—5自然段)指名接读3—5自然段。
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和氏献璧》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和氏献璧》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氏献璧》阅读答案1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给下面句子中的粗体字注音。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2)奉而献之厉王( )(3)王以和为诳( )(4)而刖其左足( )(5)厉王薨( )2.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1)武王使玉人相之(2)王又以和为诳(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5)遂命曰3.指出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用法,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1)泣尽而继之以血(2)吾非悲刖也(3)贞士而名之以诳(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4.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义。
5.说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此吾所以悲也。
6.和氏献壁的故事常用来比喻什么?和氏献璧阅读答案1.(1)pǔ (2)pěng (3)kuāng (4)yuè (5)hōng2.(1)察看,鉴别 (2)欺骗(3)称 (4)打磨 (5)于是3.(1)动词用作名词,眼泪(2)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悲伤(3)名词用作动词,称(4)兼词,于之,从中4.(1)它,代玉璞的. 这么 (2)以为,认为用5.(1)介词结构后置。
《和氏献璧》说课稿
本文是关于《和氏献璧》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
《和氏献璧》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奇妙的石头”。
课文是韩非子写的一篇寓言。
叙述卞和三次献璧,结果被楚厉王、楚武王视为故意欺骗,先后砍去左脚和右脚。
最后卞和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派人仔细研究,确认是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认字10个,写字8个,随文理解词语“鉴别、急切、无价之宝、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卞和悲痛欲绝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复述“和氏献璧”的故事。
抓住卞和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揣摩卞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懂得忠诚坚贞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卞和为献璧吃尽了苦头,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璧?理解句子“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五、说教法:朗读的指导,随文识字解词,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
说学法:朗读,默读,听读,看课件,圈点批注,与角色对话。
六、说学生:
故事曲折,容易吸引学生,但学生可能不认可卞和的做法,对他的忠诚坚贞之心不能理解。
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既要向君王表明自己的忠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你能帮助卞和想想办法吗?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预习课文,能够认读生字,勾画生词,读通课文,熟悉内容,复述故事。
,
第二课时内容:揣摩失去双脚后卞和的心理活动,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结
合卞和献璧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卞和的忠诚。
对卞和、文王、厉王、武王、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激趣引入。
同学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特别的礼物。
看屏幕,这是一本书,名字叫《韩非子》。
韩非子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读一读故事的名字叫——《和氏献璧》。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第三环节:研读赏析,走进卞和。
走进卞和,揣摩他的心里,感悟卞和的坚贞。
1、失去双脚的卞和会想些什么呢?用直线勾画出来。
抽生有感情的读读这一段。
(幻灯:第四段)你从哪些词体会到卞和痛苦的内心,圈出这段描写卞和动作、表情的词语。
感悟卞和的痛苦。
引导学生联想卞和第一次献璧的经过。
卞和的耳畔仿佛又想起玉匠说的话。
齐读玉匠的话。
卞和一想起玉匠就火冒三丈,了解玉匠“鉴别”玉石的方法是“端详”。
玉匠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卞和急于争辩,忘了礼节,引导学生读卞和的解释。
男女生对比读。
理解卞和的个性: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对君忠心。
但却被厉王砍去左脚。
后来武王即位,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就这样,卞和失去了双脚。
再齐读第四段,你猜猜卞和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他还会不会献璧?
2、武王死后,文王登位。
历经三代君王,卞和忠诚坚贞的品质变没变?默读5—7段,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把你的体会写出来。
重点句:11)、“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你从这句哪些词语体会到卞和的忠诚坚贞?卞和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卞和此时想什么呢?写一些。
用卞和自己的话来说,他如此悲痛的原因是——(幻灯: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从书上找出与这句话意思对应的语句。
“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
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四环节:评价人物,知识拓展。
1、让你感动的人仅仅是卞和吗?可能学生会说还有文王。
一起读读5—7段。
文王的做法和前两代君王的做法截然不同。
厉王、武王昏庸、残暴、武断。
文王贤明,尊重事实。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对文中的人物说?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来问问。
3、卞和的坎坷经历让人感叹,这个故事的作者韩非子同样身世坎坷。
(幻灯:韩非子简介)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结:卞和三次献璧受尽挫折而丝毫不改变忠诚坚贞的品质,这种忠诚坚贞的品质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宝石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奇妙的石头”,忠诚坚贞的品质是做人的美德。
愿同学们快乐成长。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
1、请以“感动”为题,写一写令你感动的坚贞之士。
2、《我读,有感》
3、演一演《卞和献璧》。
板书:
厉王砍左脚
卞和献璧武王砍右脚
文王命名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