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患者ABCD2评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一项多国联合研究显示,在ABCD2评分(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基础上,增加双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本次发作前7天内有1次早期发作)以及脑和颈动脉影像学异常两项指标所组成的新评分――ABCD3-成像(ABCD3-I)评分,可改进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分层。
论文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 2010,9(11):1060]杂志。
研究纳入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3886例,并分为分析组(2654例)和验证组(1232例)。
加入双重TIA发作评分(2分)后,得出的ABCD3评分(0~9分)于2、7、28和90天时的C统计值(>0.5时提示,差异性多于偶然性)分别为0.78(与ABCD2相比,P=0.083)、0.80(P=0.012)、0.79(P=0.021)及0.77(P=0.018)。
在ABCD3-I评分(0~13分)中加入颈动脉狭窄(至少50%,2分)和异常弥散加权成像(DWI)(2分)评分后,其C统计值于2、7、28和90天分别为0.90(与ABCD2相比,P=0.035)、0.92(P=0.001)、0.85(P=0.028)和0.79(P=0.073)。
90天时,与ABCD2相比,ABCD3重新分类的净改进率为29.1%(P=0.0003),ABCD3-I为39.4%(P=0.034)。
在验证组,ABCD3和ABCD3-I评分可预测TIA患者7、28及90天时早期卒中风险。
但对早期卒中患者,ABCD3与ABCD2无差异。
ABCD2评分预测TIA的卒中风险的应用价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上用来判别脑梗死的一种预警信号[1],据临床研究[2-3]显示,约有33.33%的TIA患者病情可进展为脑梗死,其中66.67%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时间为7 d内,可进一步加重病情,造成患者残障,直接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且需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为此,加强该类疾病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TIA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A、B、C 3组,均采用ABCD2评分判定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择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TIA卒中患者120例设置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被确诊,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4]。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影像学诊断后均显示为无责任病灶,均突然出现局限性脑功能缺失障碍,在24 h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缓解,同时将低血糖、美尼尔病、局灶性癫痫、阿斯综合征等疾病患者排除。
所有患者对该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该次实验研究。
按照基本病情分为A组、B组、C组,病情分别为低危、中危、高危,每组患者均有40例。
A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占据百分比为55.0%(22/40)与45.0%(18/40),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86岁与52岁,平均年龄(68.3±5.6)岁;B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占据百分比为57.5%(23/40)与42.5%(17/40),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88岁与50岁,平均年龄(67.6±4.9)岁;C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占据百分比为52.5%(21/40)与47.5%(19/40),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89岁与50岁,平均年龄(70.3±5.4)岁;D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占据百分比为50.0%(20/40)与50.0%(20/40),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85岁与54岁,平均年龄(68.3±5.0)岁。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
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
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
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
总分7分。
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
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
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研究罗榕;吴波【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13(25)6【摘要】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天内发生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的研究方法,以87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7分制ABCD2评分法对入选患者评分,根据患者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结果 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88.98%的患者评分≥5分.评分7分的患者有66.7%于7天内发生卒中,6分的患者有23.5%于7d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有8.33%于7天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只有3.85%于7天内发生卒中.结论 ABCD2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利用ABCD2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筛选出短期内脑梗死高危患者,对该类高危患者尽早干预,可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Objective To assess the function of ABCD2 score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TIA patient.Methods Using the ABCD2 score of 7 point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87 TIA patients.Results In patients who had ischemic stroke within 7d after TIA onset,88.9%patients grade ≥5 point who had ischemic stroke after TIA in 7d; in possessing 7 point patient,66.7% had ischemic stroke in 7d; 6 point patient,23.5% had the ischemic stroke in 7d; 5 point patient,8.33% had ischemic stroke in 7d; for patients whose scores were lower than 5point,only 3.85% had ischemic stroke in 7d.Conclusion The ABCD2 score is a useful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for TIA patient.【总页数】3页(P862-864)【作者】罗榕;吴波【作者单位】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内一科,四川峨眉6142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相关文献】1.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特点对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临床评估 [J], 步文广;钱坤;杜仁伟;王金虎;常敏;康殿贵2.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结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J], 李光平;巴晓红3.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J],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陈小武4.miR-145、ABCD2评分联合动脉超声对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分析 [J], 余兰;藏汉青;伟乃莲5.ABCD2评分结合MRA评价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J], 吴宝水;黄晓静;穆斌;黄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部动脉彩超及ABCD2评分在TIA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颈部动脉彩超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42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进行连续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颈部动脉彩超检查,了解颈部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结果7天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x2=-4.844,P<0.05)。
高ABCD2评分组及7天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明显增加(x2=-6.173,P<0.05)。
结论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及ABCD2评分有助于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的预测及指导治疗。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部动脉彩超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83-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脑卒中发生率一个月内为4%~8%[1]。
2007年Johnston等[2]提出ABCD2评分法克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但不同ABCD2评分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还不是很清楚。
TIA发病机制中微栓子形成学说举足轻重,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
本文通过对4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颈椎动脉彩超检查,并对所有接受检查患者进行ABCD2评分,了解颈椎动脉粥样硬化与评分结果之间联系,评价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42例,入选标准:均符合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提出TIA的标准: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3]。
所有病例住院时间均>7天;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像、血液生化等检查。
排除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肿瘤、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既往有房颤病史者。
TIA患者ABCD2评分、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TIA患者156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ABCD2 评分,并比较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
结果:156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31例,占比为19.87%。
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占比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占比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脑梗死率发生和狭窄60岁为1分,高血压为1分;不伴肢体无力的言语障碍为1分,偏侧肢体无力为2分;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0 min 为2分,10~59 min为1分,75%或闭塞。
1.3 观察指标观察TIA患者发作后7 d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156例TIA患者中有31例7 d内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19.87%。
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占比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近期预后的关系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占比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狭窄≥50%且ABCD2 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与狭窄0.05),见表3。
3 讨论目前,关于TIA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子、血管炎、盗血综合征等均可能存在相关性[6]。
ABCD2评分量表(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ABCD2评分(总分0-7分)得分A年龄≥60岁 1B血压≥140/90mmHg 1C临床表现单侧肢体无力 2有言语障碍而无肢体无力 1D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 210-59分钟 1D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治疗 1ABCD2评分能确定TIA患者是否为卒中的高危人群;通常存在单肢无力或言语障碍,尤其是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者。
所有的怀疑TIA的患者应该进行包括明确卒中风险在内的全面评估。
应在治疗的初期就使用ABCD2评分工具进行卒中风险系数评估。
ABCD2评分0-3分判定为低危人群,4-5分为中危人群,6-7分为高危人群。
合同管理制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职责、合同的授权委托、洽谈、承办、会签、订阅、履行和变更、终止及争议处理和合同管理的处罚、奖励;本标准适用于龙腾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厂内各类合同的管理,厂内所属各具法人资格的部门,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办法》3 定义、符号、缩略语无4 职责4.1 总经理:龙腾公司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
负责对厂内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以法人代表名义或授权委托他人签订各类合法合同,并对电厂负责。
4.2 工程部:是发电厂建设施工安装等工程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签订管理基建、安装、人工技术的工程合同。
4.3 经营部:是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设备、材料、物资的订购合同。
4.5 合同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4.5.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办法并逐步完善规范;4.5.2 参与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查、签约、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的签证、公证、调解、诉讼等活动,全程跟踪和检查合同的履行质量;4.5.3 审查、登记合同对方单位代表资格及单位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技术装备、信誉、越区域经营许可等证件及履约能力(必要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4.5.4 保管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合同专用章,并按编号归口使用;4.5.5 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合同文本资料进行编号统计管理;4.5.6 组织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定期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工作;4.5.7 在总经理领导下,做好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4.6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及材料、燃料供应部兼职合同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4.6.1 在主任领导下,做好本部门负责的各项合同的管理工作,负责保管“法人授权委托书”;4.6.2 签订合同时,检查对方的有关证件,对合同文本内容依照法规进行检查,检查合同标的数量、金额、日期、地点、质量要求、安全责任、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并提出补充及修改意见。
短暂性脑缺血分层策略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脑血管暂时性短暂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并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但症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几分钟内自行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虽然症状很短暂,但TIA并不是无害的,它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将近一半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曾有过TIA病史。
由于TIA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及早的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适用于TIA患者的分层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对TIA的分层策略主要有ABCD2评分和ABCD3-I评分,这两种评分系统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
以下是对这两种评分系统的介绍:1.ABCD2评分ABCD2评分是一种简单的评分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TIA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该评分系统包括五个指标:年龄、血压、临床症状、糖尿病和发作时间。
每个指标的分数为0或1,根据总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
这种评分系统是根据临床指标的简单评估结果制定的,适用于临床中的快速判断和诊断。
2.ABCD3-I评分ABCD3-I评分是在ABCD2评分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除了ABCD2评分中的五个指标外,ABCD3-I评分还新增了三个指标:短暂性脑部症状的严重程度、影响日常生活活动的程度和病因。
根据这八个指标的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低风险(0-3分)、中风险(4-5分)和高风险(6-8分)。
ABCD3-I评分系统相对ABCD2评分系统更为细致,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
除了这两种分层策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评估方法,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液检查等,可以对TIA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MRI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部受损的范围和程度,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参数和内分泌功能,从而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