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需求量的多目标预测与分析.ashx
- 格式:pdf
- 大小:331.13 KB
- 文档页数:5
试述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预测的程序及公式。
(注明字母含义)耕地需求量预测:(1)粮食单产水平预测Y(加权播面单产)假设焦作市粮食作物只有小麦和玉米,用2001—2005年的播面加权单产水平来预测规划期末粮食单产水平如下:从统计年鉴中查取2001年焦作市小麦的产量Y小麦和小麦的播种面积S小麦;玉米的产量Y玉米和玉米的播种面积S玉米;计算焦作市2001年粮食加权播面单产Y2001=(Y小麦/S小麦)* Y小麦/( Y小麦+Y 玉米)+ (Y玉米/S玉米)* Y玉米/( Y小麦+Y玉米),同理得道2002—2005年的粮食加权播面单产,这5年的粮食加权播面单产形成了时间序列,可以用学过的时间序列模型展开预测。
(2)粮食需求量预测进行总人口P和消费水平的预测Q的预测,则粮食需求量W=P×Q(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预测S1=W/Y(4)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预测S2= S1/A A为复种指数(5)预测经济作物用地S3= S2/B B为粮经比(6)预测耕地需求量S= S2+ S3= S2(1+1/B)/A=W(1+1/B)/(A×Y)耕地供给量预测:S1——现有耕地S2——国家下达的规划期内各项非农建设可以占用的耕地指标S3——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退耕的耕地面积S4——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复垦为耕地的面积5S5 = S1- S2-S3+S4试述园地需求量和供给量预测的程序及公式。
(注明字母含义)园地需求量预测:(1)水果单产水平预测Y(2)水果需求量预测进行总人口P和消费水平的预测Q的预测,则水果需求量W=P×Q(3)成年果树种植面积预测S1=W/Y(4)确定果园面积S2=S1/[1-(K1+K2])K1为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一般K1=10%;K2为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一般取K2=15%。
园地供给量预测:S1——现有园地S2——规划期内各项非农建设占用的园地指标S3——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退耕还园的面积S4——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复垦为园地的面积5S5 = S1- S2+S3+S4。
我国粮食生产的统计预测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一些地区粮食短缺,粮价飞涨,发生饥饿粮荒,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粮食自给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
然而,随着我国将迎来15亿人的人口峰值对粮食需求量的巨大推动,以及城镇化率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对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及结构的重要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在未来三五十年是否依然可以继续保持乐观形势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此,有必要根据相关影响要素,构建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变化的可能情景,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分析。
关键词: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情景预测1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情景预测1.1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构当前,我国主要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产促收,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有机组合及相互作用,相对稳定的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因素是:耕地面积、单产水平。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间接因素是: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中间品投入对单产水平的作用(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分散体现于各种中间品中)、劳动投入对单产水平的作用。
土地投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7%-15%,稳中有升,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高,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其稀缺性逐渐增加,必然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加大。
中间品投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50%~62%,三者中保持最高水平,说明它的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间品逐渐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紧张供应变为现在的基本保障,已经不再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方面,因此近年来对粮食生产的作用相对稳中有降,但依然是对粮食生产作用最明显的因素。
劳动投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33%~41%,基本保持平稳,仅有幅度较小的波动,说明农业劳动力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主要因素,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在我国无论土地、农业科技等其他因素发展到什么水平,农民对粮食生产作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供需分析及预测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供需关系备受关注。
农业供需分析及预测成为农业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农业供需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需求分析需求是农业供需平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消费者对高质量、安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此外,人口增长也对农产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消费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和城市消费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农产品的消费逐渐减少,而高附加值、洋气、各种新鲜农产品的需求增加。
如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等。
2. 健康饮食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因此,符合营养平衡、绿色无害、有机食品逐渐受到青睐。
这对农业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3.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意味着对食品的需求也会增加。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需求大幅度上升。
二、供给分析供给是农业供需平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农产品供给与灌溉、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生产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紧密相关。
1. 灌溉条件:给农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是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关键。
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会直接影响供给能力。
2. 气候条件:合适的气候是农产品生长的保障。
不同气候条件下,种植业的供给能力也有所不同。
3.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
土地面积、土壤肥力和耕作技术都对供给能力产生影响。
4. 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
新耕地开垦、新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农具的应用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
5. 政策因素:农业政策对供给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政府的支持政策可以促进农产品供给的增加。
三、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农业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对于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价格调控、生产规模、市场监管等方面。
1. 价格调控:需求强劲的农产品,价格可能上涨,从而激励农民增加供给量。
浅析耕地需求预测的相关方法[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耕地需求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实用的预测数据。
本文对趋势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马尔柯夫链预测法、灰色模型五种预测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耕地需求预测模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了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别保护。
对耕地进行保护,多大面积的耕地保有量是合理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针对我国人口、地形、社会发展等现实情况,我们将耕地控制在怎样一个范围内,既不阻碍经济发展又能保障粮食安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耕地数量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合理、实用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引入了耕地需求预测模型。
经济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的选择,要根据耕地的特殊性,及相关数据的采集情况来选择适用的模型。
现在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模型:趋势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马尔柯夫链预测法、灰色模型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时间序列预测法,是将历史资料和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成一系列,根据时间时间顺序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方向和趋势,将时间顺序外推或延伸,以预测经济现象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
它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也较为常用的一种定量预测方法。
时间序列的趋势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两种,前者分为线性趋势模型和非线性趋势模型。
其中非线性趋势预测通常可以认为是由于某种固定因素作用同一方向所形成,主要有有多项式趋势模型、指数趋势模型、龚伯茨模型等几种形式。
趋势分析是一种确定的外推,在处理历史资料,拟合曲线,得到模拟曲线的过程都不考虑随机误差。
指数平滑是加权移动平均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于1959年在《库存管理的统计预测》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全国土地调查现状及2030年耕地目标预计2017年国务院印发公布的《中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统筹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等目标,确定了2020年和2030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是18.65亿亩和18.25亿亩。
“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中国耕地19.18亿亩,从中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土地面积以单位万公顷算,全国有耕地12786.19万公顷、园地2017.16万公顷、林地28412.59万公顷、草地26453.01万公顷、湿地2346.93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0.6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9万公顷。
全国土地面积以单位万亩算,全国有耕地191792.79万亩、园地30257.33万亩、林地426188.82万亩、草地396795.21万亩、湿地35203.9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959.5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4329.6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431.78万亩。
中,水田3139.20万公顷(47087.97万亩),占24.55%;水浇地3211.48万公顷(48172.21万亩),占25.12%;旱地6435.51万公顷(96532.61万亩),占50.33%。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园地有2017.16万公顷(30257.33万亩)。
其中,果园1303.13万公顷(19546.88万亩),占64.60%;茶园168.47万公顷(2527.05万亩),占8.35%;橡胶园151.43万公顷(2271.48万亩),占7.51%;其他园地394.13万公顷(5911.93万亩),占19.54%。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林地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19735.16万公顷(296027.43万亩),占69.46%;竹林地701.97万公顷(10529.53万亩),占2.47%;灌木林地5862.61万公顷(87939.19万亩),占20.63%;其他林地2112.84万公顷(31692.67万亩),占7.44%。
简析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科学协调土地的供求关系,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以某市为例,就加强土地资源供求平衡关系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1、用地需求量不断增长。
某市近几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据相关统计,2008年至2013年供地总面积2209公顷,年均增长29.9%,可以看出,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
2、供地率显著提高。
该市积极筹划存量建设挖潜,尽可能将项目引导到已经转用的地块上来,供地率有所提高。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三年内全市的供地率分别为90.34%、80.62%、66.41%,市区经营性用地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情况,工业用地闲置明显下降,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二、未来土地需求预测及供给分析1、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长。
人口将随城镇化率提高而稳定增长.当前某市总人口为85.5万人。
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达到总98万人,城镇人口达78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
2、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将减大幅减小。
当前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均匀、分散。
根据某市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将在现有镇(街道)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形成中心村、新市镇两个职能等级且相对集中的新型农村村庄布局形态。
预计至2020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口为20万人。
结合规划各农村居民点,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07平方米测算,并考虑农村其它部分建设用地,测算后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5067顷,可以说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提高,该市农村居民点也将较快集聚。
3、土地供给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今后必须进一步挖掘耕地补充潜力,以实现地方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保量目标。
(1)农用地整理。
通过对废弃的零星园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
(2)农居点整理。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均农居点用地指标偏高;二是农居点用地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村庄住宅间隙过大,零星分布一些农田,利用率低。
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预测【摘要】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预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农产品需求与生产的匹配度分析以及政府对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政策支持进行探讨,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当前形势下,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品质化的趋势,农产品生产则面临着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政府的政策支持将成为推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有望在政府支持下实现良性发展,但也需要农业企业和相关机构做好规划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关键词】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生产、预测、趋势分析、现状、发展趋势、匹配度分析、政府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预测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和生产前景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领域的需求和生产状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对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政府对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政策支持也将在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把握农产品需求的趋势,促进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将对农业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农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在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生产管理--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精品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与耕地资源配置研究马永欢牛文元摘要:本文以系统动力学原理为基础,仿真模拟了我国20XX、20XX和2020年的粮食需求。
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口粮和种子粮的需求相对稳定,而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增长明显,粮食总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在95%和100%两种粮食自给标准下,通过对我国粮食需求与耕地配置的模拟发现,粮食需求与耕地供给呈现出一种紧平衡。
确保有效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实现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三重”底线。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需求,耕地配置,调控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己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耕地供给将会表现出不断减少的态势。
又由于气候变化、旱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约束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对于一个占世界22%的人口大国来说,立足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粮食需求预测是未来耕地配置的重要依据。
虽然学术界采用线性方程、指数平滑法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口粮、饲料粮、种子粮和工业用粮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对粮食需求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粮食生产的自然系统与需求的社会经济系统存在内在联系,只有考虑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以城市化为标志的城乡结构对粮食需求的影响,才能从动态角度对粮食需求做出客观判断。
对此,本文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的角度,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主模型,以ARIMA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等为辅助模型,对其进行了对接和耦合,建立了粮食需求与耕地优化配置的动态仿真模型。
一、研究方法(一)粮食需求的预测方法理顺粮食消费结构是预测粮食需求的先决条件。
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大纲要求,农用地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如下:农用地供需平衡盈余量=农用地可供给量-农用地需求量其中:农用地可供给量=现有农用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补充农用地面积农用地需求量=生产需要农用地面积+农用地被占用面积农用地被占用面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灾毁耕地(+退耕还林面积,仅对耕地有此项)若供需平衡分析盈余量≥0,平衡有余;供需平衡盈余量=0,供需平衡;供需平衡盈余量∠0,供不应求耕地供需平衡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思路耕地利用目的是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农产品,这决定了耕地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于种植业生产。
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引致了对耕地的需求。
农产品的供给不仅取决于耕地数量,还与农作物的单产、复种指数有关,如果农作物的单产和复种指数高,则对耕地需要量少,反之,则对耕地的需要量则多。
在耕地需求多样化的工业化社会,为确保食物安全,人们希望研究人口食物的基本需求和食物消费对耕地的基本需求。
因此,研究人口食物消费对耕地的需求量的多少,离不开对农作物的单产和耕地农作物结构、复种指数的分析。
我们重点对农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总产、单产的历年变化趋势,预测耕地增产潜力,最终确定人口食物消费对耕地的需求量。
根据桂国土资发[2004]29号参考大纲规定:耕地需求量=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其中,建设占有耕地按照各项建设用地预测结果;退耕还林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按照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反映的变动规律和今后的变动趋势、以及相关部门规划预测。
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量按下列步骤进行预测:1)粮食需求量=人均粮食需求量×总人口2)粮食播种面积=粮食需求量÷播面单产3)种植粮食需要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复种指数4)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种植粮食需要耕地÷粮经比5)实际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需要耕地×粮食自给率。
29卷第4期2007年7月资源科学RESOURCESSCIENCEV01.29.No.4Jul.,2007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4—0134—05中国耕地需求量的多目标预测与分析蔡玉梅1,张文新2,刘彦随3(1.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耕地资源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的空间储备,同时也是保障农民生活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耕地短缺的问题还将进一步凸现。
科学预测我国的耕地需求,并制定有效政策保障一定数量耕地,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从耕地保护的政策出发,本文在深入探讨耕地需求量预测原则、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的预测方法,对2010年、2020年的中国耕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可为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耕地资源;耕地保有量;农业生态区方法;中国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国家安全最基本的战略资源n’2]。
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耕地保护始终是我国土地利用的最根本问题¨1。
就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第二轮土地规划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都集中体现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规划准则H1。
2005年启动了第三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32号),仍将“如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列为必须深入研究的六个土地利用重大问题之首。
耕地需求量的科学预测,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也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基本依据。
1耕地需求量预测原则和思路1.1基本原则(1)科学性。
以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判断未来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以分析我国历年耕地变化的时空规律为基础,测算未来全国和分省耕地保护的数量;以耕地生产潜力的评价为基础,测算基于耕地保护的数量和质量并重条件下补充耕地的数量。
(2)政策性。
耕地保护政策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重要因素。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对耕地变化起重要作用,而政策的作用会长期存在。
测算时应充分考虑到政策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导向性作用。
(3)协调性。
耕地保护涉及到建设占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问题等,与农业部、林业部、建设部等部门规划密切相关,测算应考虑部门的需求和目标。
(4)可行性。
未来耕地需求量有多种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耕地保护政策、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等约束。
通过寻找不同条件下耕地变化的时空轨迹,选择政策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方案,以保障测算结果的可操作性。
1.2基本思路以保障耕地的粮食安全、社会经济保障和生态保护目标为原则,按照耕地建设“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要求,综合考虑耕地的生产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分别估算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基于资源潜力和增减因素分析的耕地可供给量,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耕地需求量。
收稿日期:2007一Ol一17;修订日期:2007—02一lO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635029)。
作者简介:蔡玉梅,女,辽宁铁岭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
E-mail:caiyumei@263.net29卷第4期蔡玉梅等:中国耕地需求量的多目标预测与分析1352耕地需求量的多方法预测2.1基于农业生态区方法的耕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生态区(AgricultureEcologicalZone,AEZ)方法是1976年Kassam为FAO的农业生态区项目研制的。
AEZ方法源于FAO在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大纲》。
AEZ的框架包括4个基本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资源数据库、作物潜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匹配、作物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计算。
在过去的30年时间,AEZ方法被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描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的标准框架。
通过水热生长期和热量带的概念,使其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尺度;第二,通过匹配的程序用来评价一定的假定条件下,与作物相关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约束下的作物的限制性;第三,AEZ提供了各种应用的框架,例如人口承载潜力评价和土地规划等。
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基于AEZ方法的中国耕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将AEZ方法评价的我国耕地资源生产潜力,折合成蛋白质和热量标准,再按照食物安全需求的人均热量和蛋白质标准来测算耕地需求量。
在90%粮食自给率和中等投入水平下,2010年、2020年人口预测人口分别按13.7×108、14.6×108计算,预测得出的耕地需求量2010年分别为1.04×108hm2和1.01×108ho,2020年分别为1.11×108h岔和1.14×108hm2。
表1基于农业生态区(AEZ)的耕地需求量TablelThedemandofthecultivatedlandforecastedbasedOnAEZ2.2基于耕地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预测以一定人口不同消费水平下的粮食需求为条件,计算不同单产水平下的耕地保有量需求。
主要考虑以下参数:粮食自给率、复种指数(%)、粮食耕地单产、粮作比(%)。
指标确定依据是:①人口数据,依据国家人口“十一五”规划;②人均粮食需求,参考国家粮食局意见(2020年人均385kg)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研究结论(2020年人均437kg);③粮食耕地单产,参考我国多年实际变化(1990年到2004年年均递增2%)和农业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相应阶段的增产率在1.3%~2%之间);④复种指数和粮作比,综合考虑变化趋势和潜力(1980年、1990年和2004年,我国的复种指数分别为147%、155.1%和158%,粮作比例分别为80%、76.5%和66.2%);⑤粮食自给率:参考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95%、国家粮食局92%、清华大学85%。
预测结果表明,在人口总数控制在14.6X108、人均粮食需求达到390kg、复种指数维持在159%、粮食作物比例保持在62%、粮食耕地单产年递增率维持在1.8%的前提下,按照95%、92%、90%粮食自给率测算的201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1.21×108hm2、1.17x108hm2和1.15×108hm2。
到2020年人均粮食需求分别提高到400kg,其他指标不变,按照三种自给率测算的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1.17X108hm2、1.13×108hm2、1。
11×108hm2。
综合分析,按照95%粮食自给率,到2010年耕地需求量取1.21×108hm2,到2020年,耕地需求量取1.17X108hm2(表2)。
表2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Table2硼№demandoftheeubivatedlandbasedontheobjectivesoffoodsafety指标2004年2010年2020年136资源科学29卷第4期2.3基于耕地可供量的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可供给量,包括耕地增加供给估算(包括开发、整理、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和耕地减少供给估算(包括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地)。
耕地保有量可以视为现有耕地减去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耕地、灾毁耕地的剩余数量。
2.3.1农业结构调整1997年~2004年,全国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41.87X104hm2,同期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92.12×104hm2,增减相抵,净减少耕地数量为49.76×104hm2,年均6.22×lO'hm2。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数量的两个拐点(1999和2004年)都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有关。
199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b],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制约,还受到市场制约№J。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直接导致1999年开始耕地快速减少。
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主产区免征农业税试点又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数量的回升。
2005年,随着农产品市场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将会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呈下降趋势。
综合分析表明:预计2005年。
2010年和2011年一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数量分别为40X104hm2和40X104hm2(年均分别为6.67x104hm2和4.0×104hm2)。
2.3.2灾害损毁灾害损毁减少耕地主要表现为4种情况:洪涝灾害损毁耕地;地震等塌陷造成的耕地损毁;土地沙漠化损毁耕地;重金属污染等损毁土地。
灾毁耕地的影响因素有土地自身的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等等。
外在因素除了气候等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外,还与国家水利设施投入、相关保护工程的建设有关。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997年一2004年全国因灾害损毁耕地为48.89X104hm2,年均6.11X104hm2,主要以洪灾为主。
可以看出,除了1998洪水导致的灾毁耕地陡增外,每年的灾毁耕地数量基本平稳。
考虑到未来水利投资增加导致的减灾能力的提高,综合分析,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1年。
2020年灾毁耕地数量分别为32.0X104hm2和46.67XlO'hm2(年均分别为5.33X104hm2和4.67×104hm2)。
2.3.3生态退耕生态退耕包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还林为主(如2004年度全国生态退耕73.29X104hm2,其中还林69.54X104hm2,占95%;还草3.72X104hm2,还湖0.03X104hm2。
)。
退耕还林政策源于1998年特大洪水后的灾后重建措施。
经1999年试点到2002年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生态退耕一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
生态退耕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n],其规模仍取决于生态退耕的政策和标准。
根据国务院“十一五”规划要求,全国生态退耕数量为233.33×104hm2,其中退耕的规模为133.33X104hm2。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全国退耕还林的面积为35×104hm2,据此,2004年。
2010年的生态退耕面积为166.67×104hm2左右。
若按400X104hm2的退耕总量计算,2011年~2020年的退耕规模为233.33×104h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