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格式:doc
- 大小:792.50 KB
- 文档页数:27
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7年):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内存储器使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较慢,内存容量也较小,导致这些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软件上采用机器语言,后期采用汇编语言。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70年):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软件上广泛采用高级语言,并出现了早期的操作系统。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1年):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产生了微处理器。
此外,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它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6类。
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试卷名称课程名称试卷(B )一、单选( 共 70分)1. 二进制数11001100101对应的十六进制数是_________。
A 、 335B 、 635C 、 665D 、 3652. 第一代计算机的基本特征是采用_________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
A 、 电子管B 、 晶体管C 、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D 、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 媒体是指 。
A 、 表示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载体B 、 各种信息的编码C 、 计算机输入与输出的信息D 、 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4. 计算机硬盘的容量比U 盘大得多,读写速度与U 盘相比 。
A 、 差不多B 、 慢一些C 、 一样D 、 快得多5. 操作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
A 、 方便数据管理B 、 实现软硬件的转换C 、 控制管理系统资源D 、 把源程序译成目标程序6.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_________。
A 、 德国B 、 英国C 、 美国D 、 苏联7. 二进制数110011001应的十六进制数是_________。
A 、 199B 、 19C C 、 CC1D 、 3318. 第一代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器件是________。
A 、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B 、 电子管C 、 晶体管D 、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9. 通过右击桌面或窗口中的某个对象而弹出的菜单为_____________。
A 、 控制菜单B 、 快捷菜单C 、 系统菜单D 、 下拉菜单10. 在Windows 7中,桌面是指 。
A 、 电脑桌B 、 文档窗口C 、 活动窗口D 、 窗口、图标和对话框所在的屏幕背景11. 操作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
A 、 方便数据管理B 、 实现软硬件的转换C 、 控制管理系统资源D 、 把源程序译成目标程序12. 在word2010中,“拼写和语法”功能可以通过以下操作来实现A 、 [审阅]选项卡下[校对]分组中,做相应操作B 、 [引用]选项卡下[比较]分组中,做相应操作C 、 [视图]选项卡下[检查]分组中,做相应操作D 、 [开始]选项卡下[编辑]分组中,做相应操作13. 在Word 编辑状态打开一个文档,对文档没作任何修改,随后单击"文件"选项卡中的"关闭",则( )A 、 仅文档窗口被关闭B 、 文档和Word 主窗口全被关闭C 、 仅Word 主窗口被关闭D 、 文档和Word 主窗口全未被关闭14. 在Word 文档中插入图表的正确方法是A 、 使用"视图"选项卡中的"新建窗口"按钮B 、 选中插入点位置,右键选择“插入符号”C 、 使用"插入"选项卡中的"插图"分组D 、 使用"表格"选项卡中的"图表"15. 在Word 文档中插入复杂的数学公式,在“插入”选项卡中应选用的命令分组是A 、 公式B 、 图片C 、 文件D 、 对象: 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16. 在word2010中,[页边距]命令在哪个菜单中A 、 [文件]选项卡中的[选项]命令B 、 [视图]选项卡中的[文档视图]命令C 、 [插入]工具栏中的"页码"图标D 、 [页面布局]选项卡中的[页面设置]分组17. 在word2010中,更改文档中使用的样式集用哪种操作A 、 “格式”菜单栏中的相关图标B 、 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内容,右键“段落”C 、 “开始”选项卡的“样式”分组D 、 选中要修改的文字内容,右键“字体”18. 在word2010中需要写博客文章时,最简单的操作是A 、 点击[文件],选中[新建],选择[博客文章]B 、 登陆博客对应的web 页,在线更新博客C 、 在word 中编辑的内容通过粘贴复制到博客主页在线编辑器中D 、 以上操作均不对19. 在word2010中,能显示页眉和页脚的方式是A 、 阅读版本视图B 、 页面视图C 、 大纲视图D 、 草稿视图20. word2010文档撤销键入的快捷键是A 、 Ctrl+ZB 、 Ctrl+OC 、 Ctrl+CD 、 Ctrl+V21. 在word2010中,打开或者关闭修订的操作是A 、 在[审阅]选项卡的[更改]组中点击[接受]操作B 、 在[引用]选项卡的[题注]组中,单击[插入题注]C 、 选中要修订的文字,右键选中[其他操作]D 、 在[审阅]选项卡的[修订]组中,进行操作22. PowerPoint2010中“演示文稿”视图包括 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备注视图、普通视图。
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现代信息社会中,无论是谁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为了考计算机基础知识试,许多同学都想要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复习,以便成绩提高。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一、用适当内容填空1、 (机器)语言是计算机唯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
2、标准ASCⅡ字符集总共有(128)个编码。
3、在计算机内用(2)个字节的二进制数码代表一个汉字。
4、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
5、对存储器而言有两种基本操作:(读操作)和(写操作)。
6、(多媒体)技术是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像等的综合性技术。
7、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机器周期分为(取指令)周期和(执行指令)周期。
8、用于传送存储器单元地址或输入/输出接口地址信息的总线称为(地址总线)。
9、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称为(源程序)。
10、计算机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组成。
11、八进制数整数(从右数)第三位的位权是(64)。
12、二进制数10110转换为十进制数是(22)。
13、一个指令规定了计算机能够执行一个基本操作,它的组成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
14、对于R进制数来说,其基数(能使用的数字符号个数)中最大数是(R-1)。
15、 3位二进制数可以表示(8)种状态。
16、在计算机内部,数字和符号都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17、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18、按相应的顺序排列、使计算机能执行某种任务的指令集合是(程序)。
19、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它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
20、计算机内存的存取速度比外存储器(快)。
21、计算机硬件中最核心的部件是(CPU(中央处理器))。
22、计算机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其中(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CPU。
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数字集成电路有多种分类⽅法,以下是⼏种常⽤的分类⽅法。
1.按结构⼯艺分按结构⼯艺分类,数字集成电路可以分为厚膜集成电路、薄膜集成电路、混合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四⼤类。
如图0-1所⽰。
世界上⽣产最多、使⽤最多的为半导体集成电路。
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以下简称数字集成电路)主要分为TTL、CMOS、ECL三⼤类。
ECL、TTL为双极型集成电路,构成的基本元器件为双极型半导体器件,其主要特点是速度快、负载能⼒强,但功耗较⼤、集成度较低。
双极型集成电路主要有 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电路、ECL(Emitter Coupled Logic)电路和I2L(Integrated Injection Logic)电路等类型。
其中TTL电路的性能价格⽐最佳,故应⽤最⼴泛。
ECL,即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也称电流开关型逻辑电路。
它是利⽤运放原理通过晶体管射极耦合实现的门电路。
在所有数字电路中,它⼯作速度最⾼,其平均延迟时间tpd可⼩⾄1ns。
这种门电路输出阻抗低,负载能⼒强。
它的主要缺点是抗⼲扰能⼒差,电路功耗⼤。
MOS电路为单极型集成电路,⼜称为MOS集成电路,它采⽤⾦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缩写为MOSFET)制造,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便、集成度⾼、功耗低,但速度较慢。
MOS集成电路⼜分为PMOS(P-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P沟道⾦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N-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沟道⾦属氧化物半导体)和CMOS(Complemen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复合互补⾦属氧化物半导体)等类型。
MOS电路中应⽤最⼴泛的为CMOS电路,CMOS数字电路中,应⽤最⼴泛的为4000、4500系列,它不但适⽤于通⽤逻辑电路的设计,⽽且综合性能也很好,它与TTL电路⼀起成为数字集成电路中两⼤主流产品。
计算机发展的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
它们体积大,运算速度低,存储容量不大,并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
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那个时候只有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第二阶段: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
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第三阶段: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第四阶段: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都是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共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第二代计算机特征是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第三代计算机特征是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特征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管(第一阶段)-晶体管(第二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三阶段)--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阶段)--智能(第五阶段)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
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
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
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解释”。
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
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
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
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
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
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史1946年2⽉14⽇,由美国军⽅定制的世界上第⼀台电⼦计算机“电⼦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法尼亚⼤学问世了。
ENIAC(中⽂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计算弹道需要⽽研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第⼀代:电⼦管数字机(1946-1958年)1946年2⽉14⽇,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计算能⼒。
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法尼第⼀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不同的机器语⾔,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个明显特征是使⽤真空电⼦管和磁⿎储存数据。
第⼆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代替了体积庞⼤电⼦管,电⼦设备的体积不断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代计算机的产⽣。
第⼆代计算机体积⼩、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1960年,出现了⼀些成功地⽤在商业领域、⼤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代计算机。
第⼆代计算机⽤晶体管代替电⼦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
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于商业⽤途。
在这⼀时期出现了更⾼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第三代计算机在硬件⽅⾯,逻辑元件采⽤中、⼩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磁芯。
软件⽅⾯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般为每秒数百万次⾄数千万次),⽽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第四代:⼤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今)第四代计算机在硬件⽅⾯,逻辑元件采⽤⼤规模和超⼤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edium-scale Integration,MSI)是指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中等数量的逻辑门和功能块的集成电路。
它位于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中间阶段,介于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和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之间。
MSI芯片通常包含数百个到数千个逻辑门或功能块,如多路选择器、计数器、寄存器等。
这些功能块被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复杂的电路系统,可以实现一定的功能。
相比于SSI芯片,MSI芯片的密度更高,功能更丰富,但与LSI芯片相比,规模较小。
由于MSI芯片具有适中的规模,因此能够满足许多常见的应用需求,并提供可靠性、性能和成本的平衡。
它们在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RAM(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芯片和简单的逻辑控制器等都属于MSI芯片的范畴。
总体而言,MSI芯片在功能和复杂性上介于SSI和LSI之间,为各种应用提供了一种中等规模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计算机的发展史
一、计算机的五代变化
第一代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数据处理
第二代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工业控制
第三代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小型计算
机
第四代为1972—199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第五代为1991年开始,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单片机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所有计算机存储器都是由微小的铁磁体环
197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较大容量半导体存储
器
从1970年起,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个芯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64MB、256MB、1GB。
三、微处理器的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Intel4004。
这是第一个将CPU的所有元件都放入同一块芯片内的产品,于是,微处理器诞生了。
微处理器演变中的另一个主要进步是1972年出现的Intel8008,这是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它比4004复杂一倍。
1974年出现了Intel8080。
这是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而4004
和8008是为特殊用途而设计的。
8080是为通用微机而设计的中央
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强大的通用16位微处理器,8086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发展趋势中的另一阶段是在1981年,贝尔实验室和HP公司开发出了32位单片微处理器。
Intel于1985年推出了32位微处理器Intel80386。
到现在的64位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
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双击自动滚屏)组合逻辑电路:电路任一时刻的输出,由该时刻的输入所决定而与该时刻之前输出端的状态无关,这种无记忆功能的电路称之谓组合逻辑电路。
几种常用的(组合)集成电路:一 74LS148优先编码器1.编码的概念下图是医院病房中常见的一种请求显示电路n个开关K1K2┈K n接至n张病床n个指示灯接至护士办公室病员可以通过按动开关呼叫护士(因疼痛或树叶即将结束等原因),某一开关一旦合上,相应的安装在护士办公室的指示灯亮,护士马上就会过来处理。
该电路的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用线太多。
如某病区有200张病床,那就会有200根线接到护士办公室。
用编码的办法就可大大减少用线的根数。
下图是由四个与非门,15个开关组成的16-4线编码带电路。
如果加一个与非门可得到32-5线编码电路。
当15个开关全部断开时,四个与非门的输入为全为1,当仅有闭合时当仅有闭合时当仅有闭合时该电路的主要缺点是:任何时候只允许一个开关合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编码,如果两个或更多的开关合上,如和合上与单独合上时得到同一个0011的编码。
所以上图电路没有实用价值。
2.优先的概念例:某医院有、、、号病室四间,是重症监护病房需特别护理,其余依次为重点病房、普通护理病房和康复护理病房,设计一个优先请求显示电路,其优先级别依次为最高、次高、较低和最低。
在四个病房各安一个开关、、、,0表示有请求,1表示没有请求;在护士病房安四个指示灯,1表示灯亮,0表示灯暗。
当时(),亮(),其余三个灯暗,无论这三个病房有无请求。
当无请求时(),如果则才会亮,此时都不会亮列出真值表如下:该真值表只有五行,是一个简化的真值表,其实四变量真值表从0000到1111应该有16行。
表中第2行其实包含8行,这8行其余三个变量从000、001111即0000、00010111(这八行最小项之和为)从简化的真值表上我们直接写出读者可自行列出完整的真值表(16行)并写出的最简与或表达式,看与上述表达式是否一致。
实现上述逻辑功能的逻辑图如下:3. 74LS148优先编码器在优先编码器电路中,允许同时输入两个以上的编码信号。
不过在设计优先编码器时已经将所有的输入信号按优先顺序排了队,当几个输入信号同时出现时,只对其中优先权最高的一个进行编码。
构成的附加控制电路只有图中虚线框以内的这一部分。
图3.3.3 8线-3线优先编码器74LS148的逻辑图从图3.3.3写出输出的逻辑式,即得到(3.3.3)为了扩展电路的功能和增加使用的灵活性,再74LS148的逻辑电路中附加了由门,和组成的控制电路。
其中为选通输入端,只有在的条件下,编码器才能正常工作。
而在时,所有的输出端均被封锁在高电平。
选通输出端和扩展端用于扩展编码功能。
由图可知(3.3.4)上式表明。
只有当所有的输入端都是高电平(即没有编码输入),而且S=1时,才是低电平。
因此,的低电平信号表示“电路工作,但无编码输入”。
从图3.3.3还可以写出(3.3.5)这说明只要任何一个编码输入端有低电平信号输入,且S=1,即为低电平。
因此,的低电平输出信号表示“电路工作,而且有编码输入”。
根据式(3.3.3)、(3.3.4)和3.3.5)可以列出表3.3.2所示的74LS148的功能表。
它的输入和输出均以低电平作为有效信号。
表3.3.2 74LS148的功能表由表中不难看出,在电路正常工作状态下,允许当中同时有几个输入端为低电平,即有编码输入信号。
的优先权最高,的优先权最低。
当时,无论其余输入端有无输入信号(表中以X表示),输出端只给出的编码,即。
当、时,无论其余输入端有无输入信号,只对编码,输出为。
其余的输入状态请读者自行分析解决。
表中出现的3种情况可以用和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说明一下利用和信号实现电路功能扩展的方法。
【例3.3.1】试用两片74LS148接成16线-4线优先编码器,将16个低电平输入信号编为0000~1111 16个4位二进制代码。
其中的优先权最高,的优先权最低。
解:由于每片74LS148只有8个编码输入,所以需将16个输入信号分别接到两片上。
现将8个优先权高的输入信号接到第(1)片的输入端,而将8个优先权低的输入信号接到第(2)片的。
按照优先顺序的要求,只有均无输入信号时,才允许对的输入信号编码。
因此,只要把第(1)片的“无编码信号输入”信号作为第(2)片的选通输入信号就行了。
此外,当第(1)片有编码信号输入时它的,无编码信号输入时,正好可以利用它作为输出编码的第四位,以区分8个高优先权输入信号和8个低优先权输入信号的编码。
编码输出的低3位应位两片输出的逻辑或。
依照上面的分析,便得到了图3.3.4的逻辑图。
由图3.3.4可见,当中任何一输入端为低电平时,例如=0,则片(1)的,,。
同时片(1)的,将片(2)封锁,使它的输出。
于是在最后的输出端得到。
如果中同时有几个输入端为低电平,则只对其中优先权最高的一个信号编码。
当全部为高电平(没有编码输入信号)时,片(1)的,故片(2)的,处于编码工作状态,对输入的低电平信号中优先权最高的一个进行编码。
例如,则片(2)的。
而此时片(1)的,。
片(1)的。
于是在输出得到了。
图3.3.4 用两片74LS148接成的16线-4线优先编码器在常用的优先编码器电路中,除了二进制编码器以外,还有一类叫做二-十进制优先编码器。
它能将10个输入信号分别编成10个BCD代码。
在10个输入信号中的优先权最高,的优先权最低。
二译码器常用的译码器有2-4译码器(74LS139)——2个输入变量控制4个输出端,3-8译码器(74LS148)——3个输入变量控制8个输出端,4-16译码器(74LS154)——4个输入变量控制16个输出端。
74LS138译码器得引脚图,逻辑图及功能表如下74LS138的引脚图用与非门组成的3线-8线译码器74LS138 3线-8线译码器74LS138的功能表无论从逻辑图还是功能表我们都可以看到74LS138的八个输出引脚,任何时刻要么全为高电平1—芯片处于不工作状态,要么只有一个为低电平0,其余7个输出引脚全为高电平1。
如果出现两个输出引脚同时为0的情况,说明该芯片已经损坏。
当附加控制门的输出为高电平(S=1)时,可由逻辑图写出由上式可以看出,同时又是这三个变量的全部最小项的译码输出,所以也把这种译码器叫做最小项译码器。
71LS138有三个附加的控制端、和。
当、时,输出为高电平(S=1),译码器处于工作状态。
否则,译码器被禁止,所有的输出端被封锁在高电平,如表3.3.5所示。
这三个控制端也叫做“片选”输入端,利用片选的作用可以将多篇连接起来以扩展译码器的功能。
带控制输入端的译码器又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分配器。
在图3.3.8电路中如果把作为“数据”输入端(同时),而将作为“地址”输入端,那么从送来的数据只能通过所指定的一根输出线送出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把叫做地址输入了。
例如当=101时,门的输入端除了接至输出端的一个以外全是高电平,因此的数据以反码的形式从输出,而不会被送到其他任何一个输出端上。
【例3.3.2】试用两片3线-8线译码器74LS138组成4线-16线译码器,将输入的4位二进制代码译成16个独立的低电平信号。
解:由图3.3.8可见,74LS138仅有3个地址输入端。
如果想对4位二进制代码,只能利用一个附加控制端(当中的一个)作为第四个地址输入端。
取第(1)片74LS138的和作为它的第四个地址输入端(同时令),取第(2)片的作为它的第四个地址输入端(同时令),取两片的、、,并将第(1)片的和接至,将第(2)片的接至,如图3.3.9所示,于是得到两片74LS138的输出分别为图3.3.9 用两片74LS138接成的4线-16线译码器式(3.3.8)表明时第(1)片74LS138工作而第(2)片74LS138禁止,将的0000~0111这8个代码译成8个低电平信号。
而式(3.3.9)表明时,第(2)片74LS138工作,第(1)片74LS138禁止,将的1000~1111这8个代码译成8个低电平信号。
这样就用两个3线-8线译码器扩展成一个4线-16线的译码器了。
同理,也可一用两个带控制端的4线-16线译码器接成一个5线-32线译码器。
例2. 74LS138 3-8译码器的各输入端的连接情况及第六脚()输入信号A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试画出八个输出引脚的波形。
解:由74LS138的功能表知,当(A为低电平段)译码器不工作,8个输出引脚全为高电平,当(A为高电平段)译码器处于工作状态。
因所以其余7个引脚输出全为高电平,因此可知,在输入信号A的作用下,8个输出引脚的波形如下:即与A反相;其余各引脚的输出恒等于1(高电平)与A的波形无关。
三数据选择器图3.3.20 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由图可知若则;则的情况与完全相同,其功能表如下:例3 用两个4选1数据选择器组成一个8选1数据选择器从图中看出1) ,,4) ,,列出功能表如下:显然这是一个8选1的数据选择器。
例4 试画出74LS138和门电路产生如下逻辑函数的逻辑图解:从三变量卡诺图看出在译码器一节中我们看到74LS138在译码器工作状态下(,)其8个输出引脚的输出是8个最小项取反:即同理可得例5 试用4选1数据选择器产生逻辑函数解:4选1数据选择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将与上式比较如果令,将化为只要让,,,四加法器不带进位加为半加,带进位加为全加。
在将两个多位二进制数相加时,除了最低位以外,每一位都应该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即将两个对应位的加数和来自低位的进位3个数相加。
这种运算称为全加,所用的电路称为全加器。
根基二进制家法运算规则可列出1位全加器的真值表,如表3.3.9所示表3.3.9 全加器的真值表画出图3.2.26所示的S和CO的卡诺图,采用合并0再求反的化简方法得到多种其他形式,但它们的逻辑功能都必须符合表3.3.9给出的全加器真值表。
图3.3.26 全加器的卡诺图图3.3.27 双全加器74LS183(a)逻辑图(b)图形符号多位加法器两个多位数相加时每一位都是带进位相加的,因而必须使用全加器。
只要一次将低位全加器的进位输出端CO接到高位全加器的进位输出端CI,就可以构成多位加法器了。
图3.3.28就是根据上述原理接成的4位加法器电路。
显然,每一位的相加结果都必须等到低一位的进位产生以后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把这种结构的电路叫做串行进位加法器(或叫做行波进位加法器)。
这种加法器的最大缺点是运算速度慢。
再最不利的情况下,做一次加法运算需要经过四个全加器的传输延时时间(从输入加数到输出状态稳定建立起来所需要的时间)才能得到稳定可靠的运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