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最新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803.00 KB
- 文档页数:31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要点【摘要】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1 2019年年底以来,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有进一步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 )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物价格可及性明显增加,2022年组织专家对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DAA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 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 )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 )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丙肝(HCV)高危人群检测指南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地位在病毒性肝炎这个“大家庭”中,丙型肝炎排行第三。
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3%,即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
而我国的丙肝病毒感染人群约有4千万。
目前,大部分人包括许多医生对丙肝的认识严重不足。
肝基会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只有38%,远远低于甲肝(91%)和乙肝(95%)。
被访者中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76%的被访者对丙肝可治愈不了解;80%的被访者甚至错误地认为“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丙肝”。
丙肝认识的三大误区误区1. 丙肝没有乙肝危害大许多人错以为丙肝没有乙肝危害大,用不着多加防范。
其实不然。
与乙肝相比,丙肝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且更容易慢性化。
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也都在乙肝之上。
误区2. 丙肝患者少因为丙肝检查并不在常规体检的范围内,所以很容易漏诊。
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丙肝患者转氨酶并不高,但是这并不代表丙肝患者少,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误区3. 丙肝主要是输血传播这是一种传播误区,其实还有一半丙肝患者并无输血史。
除了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丙肝的传播途径还有:破损皮肤、黏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踢走迷惘!先从自我检测开始丙肝被喻为“沉默的杀手”,感染丙肝病毒后,很多人在很长时间内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出现。
但无症状并不代表没“杀伤力”,如果不治疗,丙肝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将一直持续。
据统计,感染丙肝病毒后,约75%~85%的患者演变为慢性丙肝。
而慢性丙肝如得不到及时、正确、合理治疗,有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
丙肝肝硬化患者中,又约有3%~10%可演变为肝细胞癌。
丙肝防治关键是“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如何做到“早发现”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揪出“沉默杀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确认自己是否有过丙肝高危行为或从事丙肝高危行业;二、高危人群应该及早到医院接受丙肝的检查项目。
丙肝最新治疗方案导言丙肝,即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其主要特征是潜伏期长、发病隐匿、易变异、复制速度快,导致了该疾病的难治性。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丙肝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和进化。
本文将介绍丙肝最新的治疗方案。
1. 丙肝的治疗策略目前,丙肝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病毒复制水平检测在制定丙肝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检测病毒复制水平。
常用的方法是血清HCV RNA定量检测技术。
1.2. 丙肝的基础治疗基础治疗是指使用干扰素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来抑制病毒复制。
这种治疗方案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其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问题较突出。
1.3.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与应用,丙肝的治疗进展迅速。
与基础治疗相比,DAAs具有更高的疗效、更低的不良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案组合和个体化的治疗来提高治愈率。
2. 丙肝最新治疗方案2.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目前,FDA已经批准了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用于丙肝的治疗,包括抗HCV NS3/4A蛋白酶药物、抗HCV NS5B核苷类/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和抗HCV NS5A 蛋白抑制剂等。
2.2. 个体化治疗根据丙肝患者的基因型、临床特征和肝功能等不同情况,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意味着不同患者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组合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2.3. 治疗时间和疗程与传统的丙肝治疗方案相比,新的治疗方案疗程更短,治疗时间更短。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DAAs治疗6-12周后,丙肝的痊愈率可达到90%以上。
2.4. 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进行丙肝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血清HCV RNA定量、肝功能、ALT、AST和血常规等。
3. 丙肝治疗的挑战与前景3.1. 耐药性问题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对于某些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10治疗目标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伤,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预防HCV传播。
1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11.1PR治疗的适应证在DAA上市之前,PR方案仍是我国现阶段HCV 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HCV现症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该方案的治疗禁忌证包括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IFN联合RBV或单用PegIFN也参见此表)PegIFNα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控制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哺乳期女性/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糖尿病/除肝移植外的实体器官移植/对IFN不良反应高度不耐受/2岁以下儿童/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相对禁忌证: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1.5×109/L/PLT计数<90×109/L/未控制的甲状腺疾病/总胆红素>51μmol/L/年龄>70岁RBV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严重心脏病/对RBV不良反应高度不耐受相对禁忌证:男性血红蛋白<13g/dl,女性血红蛋白<12g/dl/患有血红蛋白疾病/肾功能异常,血肌酐>1.5mg/dl/未控制的冠状动脉疾病如患者具有绝对禁忌证,应考虑使用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为基础的方案。
如患者具有相对禁忌证,而DAAs获取困难,则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伴随的非HCV感染相关的其他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意愿及HCV相关肝病进展情况等综合因素,全面衡量后再考虑是否应用PR方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A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A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B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B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C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C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一、推荐意见1 诊断推荐意见1:可以采用血清学和/或TE等无创诊断方法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或纤维化。
目前的无创方法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显著肝纤维化。
(A1)。
推荐意见2: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
当两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A1)。
2 治疗人群推荐意见3: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A1)。
推荐意见4:PR方案是我国现阶段HCV现症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首先推荐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HCV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A1)。
推荐意见5:以DAAs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包括DAA联合PR、DAAs 联合RBV,以及不同DAAs联合或复合制剂,三种方案可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HCV感染者。
即使医疗资源有限,也要在考虑患者意愿、病情及药物可及性的基础上,再决定优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A1)。
3 治疗推荐意见6:抗病毒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型、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等综合评估(A1)。
推荐意见7:在接受Peg IFNα联合RBV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治疗中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12、24周应采用高灵敏度方法监测HCV RNA水平,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以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