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丙肝防治指南更新亮点3课件-精选文档
- 格式:pdf
- 大小:299.23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要点解析2019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要点解析在刚过去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2019年更新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
与旧版相比,新版指南增加了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新的治疗方案,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并对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本文通过与2019年版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比,为您逐一阐述,新版指南的亮点所在。
流行病学更新流行病学数据。
全球HCV的感染率为2.8%,估计约1.85亿人感染HCV,每年因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
我国属HCV低流行地区。
2019年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
加上高危群体,我国HCV感染者约1000万例。
HCV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次为2型和3型,未发现基因4型和5型,6型相对较少。
预防除旧版预防措施外,新增对高危人群的筛查。
建议根据我国《丙型肝炎筛查及管理》对丙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管理。
自然史及发病机制新增促进疾病进展的高危因素。
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嗜酒(女性或男性50g/d以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肥胖、胰岛素抵抗、合并HBV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大的有毒物质、遗传因素等。
新版指南还进一步阐明了发病机制。
丙型肝炎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是HC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学反应,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起重要作用。
实验室检查新版指南中实验室检查提至临床诊断之前,并删除血清生化学检测和HCVRNA定性检测段落。
补充抗-HCV检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IA。
并指出抗原检测是在缺乏HCVRNA检测条件时才考虑进行的。
统一HCVRNA定量检测单位为IU/ml。
指南对HCV基因分型的方法及意义进行了具体描述,并表示应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该检测。
新增了HCV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宿主IL-28B基因分型。
2019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s, DAAs)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IFN)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
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DAAs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SVR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esista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s, RASs)的感染者[1,2],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因型特异性方案仍然推荐用于临床,主要考虑其在中国的可负担性优于泛基因型方案,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儿童/青少年和肾损伤等患者)。
优先推荐不需要联合RBV的DAAs方案,但如果临床试验证实需要联合RBV方可获得90%以上的SVR,则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联合RBV,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监测RBV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RBV绝对禁忌证的慢性HCV感染者应该选择不联合RBV的DAAs方案。
2019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s, DAAs)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IFN)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
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DAAs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SVR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esista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s, RASs)的感染者[1,2],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因型特异性方案仍然推荐用于临床,主要考虑其在中国的可负担性优于泛基因型方案,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儿童/青少年和肾损伤等患者)。
优先推荐不需要联合RBV的DAAs方案,但如果临床试验证实需要联合RBV方可获得90%以上的SVR,则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联合RBV,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监测RBV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RBV绝对禁忌证的慢性HCV感染者应该选择不联合RBV的DAAs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