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宁夏平原的保护神
- 格式:docx
- 大小:56.44 KB
- 文档页数: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2分)材料一:菌草是一种节水作物,既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又能作为饲料、有机肥料、生物质能,还具有广泛的生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国菌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户砍伐树木用于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菌类,树木越砍越少,导致菌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希望找到一条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过3年的艰辛摸索,1986年终于以菌草技术叩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材料二: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部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确定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
1997年4月召开的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宁夏项目,开启了宁夏菌草扶贫之路。
材料三: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西部,这里原本戈壁林立,沙丘连绵,居民生活贫困。
自1997年以来,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该地大力发展菌草产业,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西部菌草示范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材料四:闽宁镇及周边地区地图(1)写出A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其对闽宁镇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2)分析闽宁镇与福建省协作发展菌草产业的原因。
(6分)(3)分析发展菌草种植产业对宁夏防治土地荒漠化产生的积极意义。
(8分)(4)指出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菌草相比,闽宁镇打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好处。
(4分)解题思路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提到了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过程中在宁夏闽宁镇发展菌草种植产业的情节。
本题目以此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析及答案(1)写出A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其对闽宁镇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答案:(1)答:A是贺兰山脉(1分)闽宁镇地处贺兰山麓,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夏季降水较多,水源充足(1分)地处西北季风背风坡,受到山脉阻挡,闽宁镇受寒潮及风沙影响较小(1分)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河流发育较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开展农业生产。
贺兰山岩羊探寻作者:虞宗霖来源:《汽车与运动》2014年第09期巍巍贺兰山,茫茫戈壁滩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近南北走向的山脉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
贺兰山以断层面临银川平原,巍峨高大,重叠绵亘的山体,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冷气流,也阻截了来自新、甘、内蒙古戈壁沙漠的风沙侵袭,使其成为银川平原的“保护神”。
探望岩羊的“保护神”巍巍贺兰山,同样呵护着在这里栖息生长的一种生物种群——岩羊。
坐落在这里的以贺兰山命名的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对野生岩羊的保护而著称,这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探访生存在这片自然保护区里的岩羊,以及为保护岩羊而付出艰辛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
一大早,由斯巴鲁森林人、傲虎、XV组成的混编车队,就从银川出发,驾车前往保护区。
保护区离银川城区并不远,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
为了保护这里的岩羊,在经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之后,一些原本居住在保护区里的百姓也陆续外迁了出来,只留下了在保护区里一线工作的基层保护站。
保护站的条件并不好,在一个叫插旗口的保护站里,仅有的三名工作人员热情迎接了我们,这个简陋的保护站也因为我们车队的到来,变得异常热闹起来。
不善言辞的工作人员虽然只是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保护站的情况,然而亲眼所见到的,不用介绍,也能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艰辛。
保护站缺水缺电缺装备,虽然不久前刚安装了太阳能供电板,然而所提供的电量也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如果说贺兰山脉是银川平原的“保护神”,那么自然保护区里的这些基层保护站工作人员,无疑像是野生岩羊们的“保护神”。
在捐赠了包括粮油、衣物、望远镜以及通信设备等一批物资之后,我们辞别了插旗口保护站,打算驱车进到自然保护区里,近距离观测这里的野生岩羊。
峭壁上的“舞者”紧邻着银川平原的贺兰山东侧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远看到处是悬崖峭壁,貌似无路可走。
然而并非如此,近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有数个东西向的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这些贺兰山的“缺口”,也是进入到贺兰山腹地的一条条通道。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贺兰山一、单选题经过20亿年的地质演变,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
7亿年前的震旦纪,贺兰山地区出现了宁夏最古老的动物,如今在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的山路上,捡到一块蠕虫动物化石其实并不困难。
下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重熔再生作用B.①冷却凝固作用C.①变质作用D.①外力作用2.关于上述材料的正确说法是()A.贺兰山的形成只和内力作用有关B.贺兰山前的冲积洪积扇的形成正是①作用的结果C.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主要为乙类岩石D.甲代表了岩浆1.C 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乙,甲丙形成沉积物,说明甲丙是岩石,丁是岩浆,①重熔再生作用,①冷却凝固作用,①外力作用,①变质作用,选择C。
2.C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外力作用,贺兰山的形成不只和内力作用有关,A错;贺兰山前的冲积洪积扇的形成正是①外力作用的结果,B错;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岩石当中有化石主要为乙类沉积岩,C对;丁代表了岩浆,D错。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
贺兰山东麓多为洪积平原,年平均降水量约200 mm。
下图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正确的是()A.①—春季B.①—秋季C.①—冬季D.①—夏季4.与其他季节相比,①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量小B.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多C.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多D.降水较多,植被生长好5.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测该地区()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B.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D.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3.B 贺兰山东麓夏季为夏季风迎风一侧,降水多,植被生长好,为图中①;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春季升温快,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分较缺乏,而秋季降温快,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相对较多,所以秋季植被覆盖度高于春季,故春季为图中①,秋季为图中①。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4.3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分层练)石家庄某地理活动小组探究了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下面是雨量器结构示意图和实验成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A.a>c B.b>c C.c>d D.d>a2.四组设备适合用于测量当地夏季降水的是()A.①B.①C.①D.①【答案】1.C 2.D【解析】1.读图可知,a没有使用盛雪口,积雪会滑落,降雪后测量,降雪量数值会小于使用盛雪口的c,A错误。
c有使用筒盖,可减少融雪时蒸发,降雪后测量,降雪量数值会大于没有使用筒盖的b,B错误。
c 有采用筒盖和盛雪口,可以减少融雪时蒸发和积雪滑落,降雪后测量,降雪量数值会大于没有使用的d,C 正确。
同理,a有使用筒盖,数值高于d,D错误。
故选C。
2.四组设备适合用于测量当地夏季降水的是①,因为夏季没有降雪,无需使用筒盖和盛雪口,雨水通过漏斗直接进入储水瓶,故选D。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清明时节能看到的景象是()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4.清明节当天,莆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A.昼夜平分B.昼短夜长C.昼长夜短D.极昼现象5.“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南方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是()A.对流雨B.锋面雨C.地形雨D.台风雨【答案】3.A 4.C 5.B【解析】3.清明时节是2024年4月4日是春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季景观,A正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夏季景观,B错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秋季景观,C 错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是冬季景观,D错误。
故选A。
4.清明时节是2024年4月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莆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其纬度低,无极昼极夜现象,C正确,ABD错误。
宁夏地貌一、单项选择题宁夏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下图为宁夏平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宁夏平原所处的地质构造是A.地堑B.地垒C.背斜D.向斜2.宁夏平原的形成主要体现了河流的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D.灌溉作用3.该地区不合理发展农业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A.次生盐碱化B.湖泊萎缩C.水土流失D.河水富营养化读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下列能正确表示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是A.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断裂陷落→流水沉积C.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侵蚀D.地壳抬升→褶皱凹陷→流水沉积5.与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B.渭河平原C.长江三角洲D.云贵高原读我国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6.宁夏平原的主要成因是()A.地壳断裂下陷,风力堆积B.地壳断裂下陷,流水堆积C.地壳断裂抬升,风力侵蚀D.地壳断裂抬升,流水侵蚀7.与宁夏平原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A.华北平原B.渭河平原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8.在贺兰山山脚P地形成的地貌是()A.雅丹地貌B.冲积扇地貌C.喀斯特地貌D.丹霞地貌宁夏平原(见下图)被誉为“黄河金岸,塞上明珠”。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贺兰山被誉为宁夏平原的守护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冷气流,使宁夏平原免受寒潮的侵袭B.阻截了来自新、甘、内蒙古戈壁沙漠的风沙侵袭,减缓了银川平原农田、牧场的沙化C.山中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D.阻挡了潮湿东南季风的西进,有效增加了宁夏平原的降水10.下列措施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A.将人口、工业外迁,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B.调整农业结构,禁止高耗水的水稻、小麦种植C.大力发展森林业,以涵养水源,保护农田D.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要节约用水,综合利用水资源宁夏平原自古被称作“塞上明珠”,“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岁无旱涝之虞”。
贺兰山神秘传说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素有“西北屏障”之称。
这座山脉不仅壮美迷人,还蕴藏着许多神秘传说,引发了人们的想象和好奇心。
在这座神秘的山脉中,有着一些特别的传说,下面我将为大家揭开贺兰山神秘传说的神秘面纱。
传说一:贺兰山的神仙洞贺兰山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峰而闻名,山脉中的一个石洞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这个洞被称为“神仙洞”,据说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
人们相信,只要能找到神仙洞并进入其中,就能得到长生不老的神仙之药。
然而,神仙洞一直隐藏得很好,即使有人曾经称自己找到了洞口,但却再也没有回来过。
因此,贺兰山的神仙洞至今仍然是一个神秘的谜团,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前来寻找。
传说二:贺兰山的仙女湖贺兰山脉中,有一个美丽的湖泊被称为“仙女湖”。
传说,每逢月圆之夜,仙女们会从湖中现身,在湖边起舞,并传授一些秘密的仙术。
这些仙女不仅美丽动人,而且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每年的月圆之夜,无数的人们会聚集在仙女湖附近,期待能够一睹仙女的风采,或者得到她们的庇护。
传说三:贺兰山的魔兽传说除了仙女和神仙洞的传说外,贺兰山还有一个令人胆寒的传说,那就是魔兽的存在。
据说,在贺兰山的深处,生活着一种凶恶的魔兽,它们形状各异,体型庞大,能力强大。
这些魔兽凶狠残暴,以杀戮人类为乐。
不少探险者和勇士曾经前往贺兰山试图消灭这些魔兽,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魔兽看似不可战胜,它们的存在也成为贺兰山神秘的一部分。
传说四:贺兰山的宝藏之谜贺兰山的神秘还不止于此。
据传,贺兰山脉中埋藏着无数的宝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座黄金宝塔。
谁能够找到这座黄金宝塔,就能够获得无尽的财富和力量。
因此,无数的人们在贺兰山中寻宝,希望能够一举发财。
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找到这座传说中的黄金宝塔。
人们普遍认为,这座黄金宝塔是由神仙所守护,非常难以找到。
贺兰山神秘的传说,为这座壮美的山脉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仙女湖、神仙洞、魔兽和宝藏之谜,让人们对贺兰山充满了好奇和遐想。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八)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左图为黄河冲积扇局部分布图,商丘古城即坐落于此。
右图为左图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1)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
答案:(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
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越靠近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越少。
(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解析:本题以黄河冲积扇以及冲积扇剖面图为材料,主要涉及冲积扇的成因、冲积扇颗粒物特征以及城市区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图片信息提取、区域分析以及地理知识整合分析调用的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水的搬运能力较强,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为黄河冲积扇,所以其沉积物颗粒从洛阳北至商丘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
原因:当黄河水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越靠近扇顶,沉积物越多,沉积厚度越大,越靠近扇顶,沉积物越少,沉积厚度越小。
贺兰山—宁夏平原的保护神
秦为胜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
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
青铜峡。
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
贺兰山南北长
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
南段山势缓坦,
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
米。
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
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
山地东西不对称,山
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以断层
临宁夏平原。
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
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贺兰山山
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
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
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
贺兰山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构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断层。
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而东侧陡峭险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断层,东侧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可达2000米。
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3555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
贺兰山南部山势相对和缓。
有汝其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成V型,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积扇。
贺兰山东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
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
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
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
和绿洲,贺兰山是断裂上升形成的山脉,银
川平原是地壳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形成
的冲积平原,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
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
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西北季风,从
而削弱了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寒冷气流,阻
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
南季风西进,为东坡夏季带来丰富的地形雨,
滋润了宁夏平原,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
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
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
候的分界线,也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
地方,温带荒漠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分界线。
因此,贺兰山成为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
也成为宁夏平原的守护神,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
贺兰山区垂直气候带较为明显,贺兰山地势高峻,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冬季严寒,夏季温凉,降水偏多,年日较差小,气候多变等特点。
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以上,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贺兰山自然带垂直带变化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温带荒漠,山地草原、针阔叶混交林、云杉林、高山灌丛草甸带等多种类型。
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
山地上部有面积不大的高山灌丛与草甸带,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贺兰山东西侧自然景观及农业生产有很大差异。
贺兰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腾格里大沙漠和乌兰布和大沙漠。
具有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雨雪稀少,风大沙多,蒸发强烈的特点;而贺兰山东部则是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大米、西瓜、苹果、枸杞等,闻名中国,气候上具有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日较差大等特点。
贺兰山东麓地理条件独特,西有巍巍贺兰山天然生态屏障,东有滔滔黄河水自流灌溉,积温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土壤通透、微量元素丰富,独特的风土条件,使贺兰山东麓成为国际和中国国内公认的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之一。
这里种植的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适中、无病虫害、无污染、品质优良的自然优势,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生产高端葡萄酒的绝佳产区之一,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绿色、稀缺资源。
各大葡萄酒品牌纷纷“抢滩登陆”,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中国国内葡萄洒企业纷至沓来,轩尼诗、保罗力加等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跟进建基地、建酒厂。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
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
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贺兰山特产贺兰石,质地坚密、细腻、莹润为名贵工艺石之一。
贺兰山西边的盐场是中国著名的池盐生产区,吉兰泰盐场是中国湖盐行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世界外引起强烈反响。
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
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
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
”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
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
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
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
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
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
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
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
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
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