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居
- 格式:ppt
- 大小:15.77 MB
- 文档页数:25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塔吉克族民俗村介绍塔吉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宁夏、新疆等地。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有一个独特的塔吉克族民俗村。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个村庄的风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一、村庄概述沙坡头区塔吉克族民俗村位于宁夏中卫市西北部,是一个以塔吉克族为主体的传统民俗村。
该村庄占地面积约1000亩,是塔吉克族人民的聚居区。
这个村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二、风俗习惯1. 婚俗塔吉克族的婚俗十分独特。
在塔吉克族民俗村,举行婚礼时,一般会有盛大的婚礼仪式,如拉杆、洗脚、入洞房等。
新娘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新郎戴着塔吉克族特有的帽子,新婚夫妇经过家长的见证,以示天长地久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2. 节庆活动塔吉克族人民崇尚自然,有许多民间节庆活动以自然为主题。
在塔吉克族民俗村,每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如新年祭祖、哈尼吾尔节等。
届时,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度节日。
三、文化传承1. 语言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塔吉克语。
传统上,塔吉克族民俗村的人民使用塔吉克语进行日常对话和交流。
与此同时,中文也逐渐成为该村庄人们的共同语言。
2. 艺术塔吉克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如刺绣、壁画等。
在塔吉克族民俗村,您可以欣赏到塔吉克族特有的艺术作品,领略到他们的独特风采。
四、人文景观1. 建筑风格塔吉克族的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造型独特。
在塔吉克族民俗村,您将看到许多典型的塔吉克建筑,如传统寨子、农舍等。
这些建筑犹如一幅幅艺术画卷,令人赞叹不已。
2. 自然风光塔吉克族民俗村地处偏远山区,四周环绕着壮丽的自然风光。
从村庄出发,您可以登山远眺,一览群山的壮丽景色;也可以沿着溪流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神秘。
五、推动旅游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塔吉克族的文化遗产,塔吉克族民俗村积极开展旅游业。
村内设有民俗展览馆,展示着塔吉克族的传统物品和文化艺术品。
此外,还提供民族特色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为游客提供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宁夏传统建筑宁夏传统建筑有哪些?窑洞、老堡子等建筑都是宁夏传统建筑的代表。
具体如下:宁夏地域文化丰富,西夏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建筑。
总体上说,宁夏民居风格浑朴,在建造技术与材料上蕴含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勤劳和智慧。
宁夏传统建筑——窑洞建筑窑洞分为窑洞式和半地穴式两种,而窑洞式分为庄窑和箍窑两种形式。
在这里我将主要介绍窑洞式。
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
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
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
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这红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
箍窑技术性较强。
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
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宁夏传统建筑——堡子建筑堡子,在百度词典里这样解释:有围墙的镇子或是村子。
而在宁夏这个地方这种建筑形态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宁夏五大绝美古镇,人少景美,却只适合看看展开全文宁夏,位于丝绸之路、河套平原上,有塞外江南之称,这里内连中原,西通西域,北接大漠,西夏文化也集中在这里;巍峨磅礴的贺兰山也在这里,黄河从这里流过,西夏王陵、沙坡头、贺兰山、沙湖、六盘水等景区非常值得一游。
宁夏有着近万年的黄河文明,城建历史悠久,可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也伴随着战火,所以古镇、古城都多数变成遗址,今天为大家推荐宁夏五大古镇,分别是:镇北堡镇、青铜古镇、南长滩拓跋寨、朝那古城、西安州古城。
1、镇北堡镇:中国特色小镇,旅游小镇,银川西线旅游长廊的中心,以影视文化、葡萄酒庄文化、边塞文化、温泉度假为主线;这里大部分位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最有名的景点就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当然还有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滚钟口森林景区、拜寺口双塔等,我认为最知道细品的还属拜寺口双塔。
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推荐指数:★★★★★,门票:各景区单独收费,建议游玩时间:1-5天,建议交通方式:公共交通或者自驾2、青铜古镇:青铜古镇,塞上水城;哎,真的是一个新建的古镇,为黄河青铜峡大峡谷而建,也在景区的入口;来古镇可以体验黄河文化,参观秦古渠,还有水城,就是水城,算了还是说说黄河青铜峡大峡谷吧,青铜峡108塔、黄河坛、青铜峡水电站都在一起,很不错,去玩的时候住在这个古镇就可以了。
位于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峡谷路与Z208交叉口,推荐指数:★★★★★(峡谷景区),门票:无,建议游玩时间:1-2天,建议交通方式:自驾3、南长滩拓跋寨: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这里多数是西夏党项贵族的后裔;寨子选在了黄河岸边,在河的对岸就能隐约看见,有些许威严之感,颇有西夏风情;景色是不错的,有卖梨干的,纯正的清甜味,绝无添加,枣树和梨树都是几百年的大树了。
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推荐指数:★★★☆☆,门票:无,建议游玩时间:1天,建议交通方式:自驾4、朝那古城:宁夏最早的四个县之一,位于茹河北岸,三面环山,是通往古长安的要冲;古城原貌已经湮灭于历史,如今只剩下古城遗址和古城城址,古城大体为中城、东街、西寺、南仓,如今只剩下朝那城址轮廓清晰,气势雄伟,值得一看。
宁夏民居:半斜坡⽡房(⽂摘)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地,其民居就地取材,以⼟为主。
院墙、屋墙均⽤泥⼟⽽筑,⼟墙上加有⼀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形成独特的风格。
宁夏同⼼县⼀带有句俗语:回回的房,没有梁。
这说的就是崖窑和箍窑。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同⼼⼈住崖窑、箍窑的较多。
崖窑类似陕北窑洞,也是依⼭⽽挖。
因崖窑、箍窑与周围⼟⾊⼀致,村庄和住户都很难被发现,所以如果你⾛在同⼼⼭区,⼏乎看不到村庄,忽然看到⼀缕炊烟、⼏颗⼤树,或者是听到⼏声狗吠,才会发现有⼀个村庄。
⼀般⾯阔三五间或更多,住房与厨房连在⼀起,四周围以⼟墙,房前留出院⼦后,还有⼀⼤块空地栽树养花、种菜等。
房门外常年挂着门帘。
冬天是棉被,挡风御寒,夏暑换⽩单,遮阳阻沙。
因伊斯兰教反对室内装修奢华,⼟房内简洁⽽庄重,回族屋内墙上⼀般只挂“天房图”、《古兰经》阿拉伯⽂的书法和风景画。
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崖窑和箍窑已绝⼤多数被弃置不⽤了,代之⽽建的是平顶⼟坯房和“⼀⾯坡”⽡房。
平顶⼟坯房建筑成本低,采光好,保暖性好,但缺点是容易渗漏。
“⼀⾯坡”⽡房与陕西秦川⼀带的⽡房很相似,也是“房⼦半边盖”。
这些年来多改成了两⾯坡式。
不管是⼀⾯建房还是两⾯建房,屋顶坡⾯都较⼤,或是硬⼭⼀⾯坡。
这和西北少⾬,收集⾬⽔有关。
正房为“虎包头”形式,即缩进,两侧突出,成“凹”字形。
⼀⾯坡房式正房则较⾼,进深⼤;杂物房较矮进深略浅。
宁夏民居的院落都是因地制宜,不受任何约束,以实⽤功能为先。
民居代表: 杨家塘村:杨家塘村是⼀个吊庄搬迁的村⼦,家家的⼩院⼦都很有特⾊,很多⼈家都是起脊屋顶,⽤青⽡、红⽡铺就,装饰物及⼯艺都⼤致相同。
起脊屋顶不仅仅是为了实⽤,还追求⼀种装饰效果,这和南部⼀些⼭区的起脊屋顶是为了抗⾬⽔冲刷⽽有所不同。
马⽉波寨⼦:马⽉波寨⼦是宁夏吴忠市附近的回族居民遗存,约建于抗⽇战争时期。
寨⼦南正中⾓⼀条路,条⽯垫基,砖⽯铺⾯,有拱式⼤门,寨内分前院⾥院,共有房屋100余间。
宁夏回族传统民居特征调研报告前言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0级调查目的:研究在特定的回族聚居地所呈现的回族民居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与地域文化.时间:2012年5月——2012年6月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县市调查方法:实地调查,网络搜索有效资料调查对象:宁夏地区的不同的回族民居正文一.宁夏回族传统民居背景1.地区自然条件1.1地形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呈梯状下降,境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
全境由北向南分为贺兰山山地,银川平原、灵盐台地、山地与山间平原、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山地等六个地貌区。
1.2水文卫县甘塘、盐池县东部为内流区外,其余地区无属黄河流域。
黄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325亿立方米。
在黄河及其各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102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27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4条、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只有黄河和清水河2条。
向北流入黄河的清水河、祖厉河和苦水河,具有水量小、矿化度高、泥沙多、径流量变化大等特点。
向南流入渭河的泾河和葫芦河,具有水量较大、矿化度较低、泥沙较少、径流量变化小等特点。
黄河黑山峡~青铜峡河段,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在黄河支流中,只有泾河水量较大,水力资源相对较多。
1.3气候宁夏气候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2~68),宁夏气候的基本特点:冬寒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象灾害较多。
年降水量从北到南200--500毫米,60%集中在夏季。
无霜期5个半月左右。
2.地域文化环境2.1多种文化的融合宁夏地域文化丰富,西夏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丝绸文化,黄河生态文化的相互交融,产生了富有特色的地方建筑。
总体上说,宁夏民居风格浑朴,在建造技术与材料上蕴含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勤劳和智慧。
2.2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大分散,小集中不仅指的是中国回族整体的聚居状况,也指宁夏回族聚居状况。
宁夏除泾原县回族聚居人口达到98%以上,其它县市回族与汉族混居。
回族民居建筑类型及装饰回族穆斯林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黄土建筑——窑洞式,另一类是砖石土木结构住房。
窑洞式民居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类型。
窑洞是从原始洞穴演变而来的。
因黄土有直立性强、易挖培成型的特点,故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便利用自然为他们提供的便利条件,稍加以人工改造,便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窑洞。
窑洞在建造过程中,用水量极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时需要大量的木材、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很适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缺少砖瓦、木材的地方营造居住。
同时,由于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而被人们所喜爱。
宁夏回族穆斯林选择这样的居住形式,也正是看中了这些优点。
此种民居,多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区一带。
居住在村镇的穆斯林,多选择平房或低层小楼房(主要多见于某些公路沿线)。
平房相对楼房而言,它的造型变化多样,就屋顶形式来讲,就有平顶的,一面坡式的,两面坡式(俗称起脊房)的。
坡顶因挂瓦,而被称之为瓦房。
在宁夏南部山区还可以见到一种俗称“高房子”或者“小高楼”的建筑,它就是在院落拐角处的平房顶上另行再加上一层小房子,有时候下面住人上面放杂物,有时则上面住人。
它可以供回族老人静心礼拜诵经,以免受小孩或外人的干扰。
回族大多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每个回族家庭—般都备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随时洗浴作大小净。
许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内栽种鸡冠花、牡丹花、石榴、夹竹桃一类的花草树木。
回民传统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间数多少和质量优劣,根据各家人口与经济而有所差异。
现多以长三间的正房为基本住房,左右两边增设厢房,围墙。
正房三间,长3.6丈左右,进深(宽)1.2丈左右,正中一间前方设五尺空地,称院窝,左右两房称为耳房,用围墙相连,正房、厢房、围墙组成合院天井。
室内装修,楼枕檩子分别为7棵和9棵,习惯多使用单数。
早期回族民居设院窝的正房为堂屋,为厨房兼客厅,是一家生活的中心,后房摆设碗框、电器等,正墙上喜帖(挂)阿文楹联。
宁夏古城(堡)的前尘往事宁夏是一个美丽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它拥有许多古城堡。
这些古城堡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是边疆军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下面将介绍几个宁夏的古城(堡)及其前尘往事。
1. 中卫沙坡头古城中卫沙坡头古城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山势险峻,河流汹涌,不仅风光秀丽,还有着许多历史文化遗存。
沙坡头古城是中国古代边塞的典型代表,从唐朝开始一直是中国北方边境的屏障。
明清时期,沙坡头古城成为西北重要的军事据点,是抵御蒙古兵的关键所在。
在这段历史中,沙坡头古城扮演了特殊的角色,曾经承载了太多战争的经历和悲怆的回忆。
2. 吴忠王家大院吴忠王家大院位于宁夏吴忠市区内,占地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宁夏民居建筑。
这里曾经是宁夏国民政府、军队高级将领的驻地,也是吴忠地区乃至全宁夏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古民居。
吴忠王家大院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座大院曾是一位富商王家的家宅,其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清代建筑的精髓,而且也融入了宁夏地方建筑的特色。
3. 石嘴山古城石嘴山古城是扬州条约签署地之一,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境内。
这座城堡建于明洪武19年,是抵御外族侵略的要塞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石嘴山古城曾经历了无数战争,但是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这座城堡也毫不动摇地守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在石嘴山古城中,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例如,古代战争所需要使用的兵器和军事设施、历代的砖雕和木雕艺术品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都是这座城堡的骄傲所在。
除此之外,石嘴山古城还保留了许多古代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4. 固原银川古道固原银川古道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历史古道,自古以来一直是吐蕃、回纥、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军事要道。
在历史上,这条古道承担了历次战争的任务,为国家的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固原银川古道不仅有着历史的光芒,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