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囊腺瘤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乡村医药肝内胆管囊腺瘤12例CT表现周建烽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类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囊样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常无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指标,术前影像学极易误诊为其他囊性肿瘤。
现回顾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2例,女10例;年龄28~69岁,平均51岁;右上腹疼痛伴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3例,白细胞升高3例,腹胀2例。
12例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1.2 CT表现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做上腹部常规平扫及造影剂增强扫描。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肝右叶2例;位于肝内9例,肝脏轮廓外3例。
12例病灶均为单发,边界清晰,边缘光整,最大径3.5~11.8cm。
所有病灶呈类圆形囊性灶,有浅分叶形状2例,内部囊液密度均匀10例,CT值12~25HU,内部伴出血2例,CT值分别为45HU和55HU。
病灶内见间隔呈线状6例,病灶囊壁见点状钙化3例,病灶壁上见乳头状结节2例。
增强后囊壁、间隔及壁结节均有不同程度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间隔及结节呈渐近性强化,内部囊液不强化。
肝内胆管扩张5例,胆总管扩张、左肝萎缩各1例。
胆囊受推移2例,胰腺、胃体受推移1例。
误诊为肝囊肿3例,包虫病1例。
典型病例见1-4。
作者单位:311811 浙江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通信作者:周建烽,Email:41902159@ 2 讨论肝内胆管囊腺瘤发生率低于所有肝胆道囊性病变的5%[1],组织起源有多种观点,但目前基本认同起源于异位形成胆囊的胚胎组织或迷走错构瘤样胆管,组织学上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类似[2-3]。
胆管囊腺瘤好发于中年女性,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5,平均51岁,与文献[4]报道一致。
肿瘤发生于肝内胆管多见,左右肝叶均可发生,本组病例左右肝发生比例为5:1。
肝包虫病和囊腺瘤怎么辨别:肝内胆管囊腺瘤1、肝包虫病和囊肿病在一个叫做“包囊虫病”的地方有一个叫做“肝包虫病”,这种病是由于肝病的病毒不断地传播,所以肝包虫病和囊肿病一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
2、肝包虫病和囊肿病在肝包虫病和囊肿病一起传播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肝包虫病和囊肿病一个是在肝包虫病,这两个病的病毒一个是在肝包虫病,一个是在肝包虫病和肝包虫病之间传播,一个是在肝包虫病和巢腔传输的时候传播,一个是在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一个是在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一个是在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
3、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
4、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比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要短,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也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
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会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间不一样,肝包虫病和巢腔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的时候传播肝内胆管囊腺瘤肝内胆囊腺瘤主要出现在肝脏内胆囊管内壁和肺部组织的瘤,肝内胆囊腺癌和肝内胆囊肿瘤一样出现在肝内胆管外,肝内胆囊炎主要出现在肝肾内胆的内壁和内胆组织内壁上,内胆管内壁和内胆都会出现一些细菌,肝内胆管囊肿瘤的症状是由肝内胆囊的组织瘤造成的。
肝胆管肿瘤的治疗方法
肝胆管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部疾病,它包括了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
种类型,是一种恶性肿瘤。
肝胆管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阶段和类型的肝胆管肿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胆管肿瘤的首选方法。
对于早期肝胆管肿瘤患者,手
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对于一些较大或转移性肝胆管肿瘤,手术治疗可能需要结合化疗或放疗进行综合治疗。
其次,化疗是肝胆管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疗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来杀
灭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肝胆管肿瘤患者,化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另外,放疗也是治疗肝胆管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
到肿瘤部位,杀灭癌细胞,阻止其生长。
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肝胆管肿瘤,放疗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控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靶向治疗也是治疗肝胆管肿瘤的新型手段。
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肿瘤
细胞增殖和生长的特定靶点,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靶向药物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减轻患者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对于肝胆管肿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肝内胆管囊腺瘤C T、M R I诊断张伟强,王立章,王佳,王延春(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放射科浙江嘉兴314000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20卷第12期J M ed I m ag i ng y!!:!!型!.!!!!!!【摘要】目的: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C T、M R I表现特点.评价C T、M R I对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及C T、M R I资料。
结果:男2例,女3例;肝左叶4例.右叶1例;5例均为单发.单房2例.多房3例.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3例.囊壁点状钙化l例.胆总管囊状扩张2例.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壁结节及乳头状突起强化。
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C T、M R I表现具有特征性.囊性病变伴有分隔、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提示囊腺瘤诊断.胆总管明显扩张是诊断与胆管相通粘液性囊腺瘤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
【关键词】胆管肿瘤;胆管;囊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5.8;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1“20l O)12—1836—03T he di agnos i s of I nt r ah epat i c bi li ar y c ys t a de nom a w i t h C T a nd M R Iz H A N G w ei—qi ang.w A N G L i—zhan g。
w A N G j i a.w A N G Y an-chu nD epar t m e n t of R adi ol ogy。
T“fi r st H ospi t a l of Ji axi ng.么,l ej f ang314000.P.R.C hi na[A bst ra c t]O bj e ct i ve:T o eval u at e t he di agno st i c val u e of C T a nd M R I i n i nt r ah epat i c bi li ar y c ys t a denom as by su m m ar i—zi ng C T a nd M R l char act er i s t i cs.M et hods:C l i ni cal dat a a nd C T.M R I m at er i al s f r om5cas es of i nt r ah epat i c bi li ar y c y s t ad—enot m a s.w hi c h pr ove d by su r g er y a nd pat hol ogy.w e r e r et r o spect i vel y an al yz ed.R e sul t s:T her e w e r e2m al es a nd3f e’m al e s.Ther e w er e4cas es i n t he r i ght l obe a nd l cas e i n t he l e f t l ob e.5cas es w er e al l s i ngl e w i t h2cas es of uni l ocul ar a nd 3cas es of m ul t i l o cul ar c ys t.The r e w e r e3eas es of cyst i c nodul es or w al l papi l l ar y pr oj ect i ons.1cas e of dot calci f icat i o nsi n t he s hell s a nd2cas es of cyst i c di l a t a t i on科c om m on bi l e du c t.T he w al l,sep t at i o ns a nd m ura l no du l es w e r e enhanc e d i nC T a nd M R e n ha nce m ent sc ans.C on cl u si on:T h e C T a nd M R I a p p e a r an c e of i nt r ahe pat i c bi li ar y ar e char act e r i s t i cs.C ys t i cl es i ons assoc i at ed w i t h se par at i on.m u r al no du l es or papi l l ar y pr oj ec t i ons m a y prom p t di a gnosi s of cyst adenom a.Si gni f i·cant expa nsi on of co m m o n bi t e duc t i s an i m por t a nt i ndir ect s i gn t O di agn os e m u c i n ou s c y s t a d e no m a connect ed w i t h t he bi l e du ct.[K ey w or ds]B i le duc t ne opl asm;B i l e duct;C ys t adeno m a;T om ogr ap hy,X-r ay c om put e d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肝脏囊性肿瘤,部分患者可发展成囊腺癌。
中国当代医药2021年3月第28卷第8期•论著•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吴锦科I2曾超1李小芳21.广东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广东湛江524023;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广东湛江524001[摘要]肝内胆管囊腺瘤(IBC)属于良性肿瘤,发病率低,病因尚未明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肝脏疾病相混淆。
该肿瘤进展缓慢,但具有恶变风险,治疗原则是早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现回顾性报道IBC一例。
该病例腹部超声检查见肿瘤呈囊性,肝内无回声区,内含多发分隔的液性暗区及光带漂浮。
病理检查见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局部见卵巢样间质,局灶被覆单层立方/柱状上皮,符合胆管黏液性囊腺瘤。
报道该病例影像和诊疗分析,旨在提升对IBC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咲键词]胆管;囊性病变;囊腺瘤;黏液;临床病理特征;超声;误诊[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3(b)-0027-04A case of 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WU Jin-ke12ZENG Chao'LI Xiao-fang21.Department of Pathology,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Zhanjiang524023,China;2.Department of Path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Zhanjiang524001, China[Abstract]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is a benign tumor with low incidence,unknown etiology and lack of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symptoms.It is easy to be confused with liver diseases such as liver cyst,liver abscess and liver echinococcosis.IBC progresses slowly,but is at risk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early surgical removal of the tumor completely.A case of IBC was reported retrospectively.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abdomen in this case revealed cystic tumor,anechoic areas in the liver,contains multiple separate liquid dark areas and light bands floating.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yst wall was composed of fibrotic tissue,with local o-varioid stroma and a single layer of cubic/columnar epithelium.It was consistent with a mucinous cystadenoma of the bile duct.To report the imag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sis of this case,aim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IBC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isdiagnosis.[Key words]Bile duct;Cystic lesions;Cystadenoma;Mucinous;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Ultrasound;Misdiagnosis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 IBC)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与正常胆管上皮不相通,在所有肝脏囊性肿瘤中发病率约为4.6%[1]。
肝内胆管囊腺瘤
是一种罕见的胆道良性肿瘤。
我院2005年至2006年收治了2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患者,在确定病因及精确定位下采取分阶段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56岁。
患者于1999年因反复右上腹痛1年在我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胆囊腺瘤。
2005年又因反复右上腹痛伴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半年就诊。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517.1U·L-1,谷酰转肽酶1130.4U·L-1,总胆红素122.8μmol·L-1,直接胆红素56.5μmol·L-1,总胆汁酸104.1μmol·L-1。
影像学检查:B超显示肝内多个高回声团块,肝门部胆管透声差,可见斑块样回声且形态欠规则(图1);MRCP提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可见多处充盈缺损(图2)。
再次拟诊为阻塞性黄疸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见胆总管明显扩张,切开胆总管前壁见胆总管、肝总管被水草样肿块充填,其间夹杂着血凝块。
行胆道镜定位检查发现部分肿块蒂部散在位于左右肝管内,部分来源于二级肝管,故考虑胆管囊腺瘤肝内弥漫性生长,仅行胆总管内肿块切除术,送组织活检,给予T形管引流,拟二期行肝脏移植。
病理检查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
术后胆管腺瘤呈高分泌状态,T管引流量逐渐增大,引流液色泽减淡,最多每小时达千余毫升,患者有脱水表现,予以夹闭“T”形管后症状好转,患者带“T”管出院。
术后随访显示,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尚好,无明显不适,其后间断出现腹痛、寒热等胆管图1 病例1患者术前肝脏B超图像炎表现(周期约1个月左右),每次开放T管后均可抽吸出絮状坏死样物质,通畅引流管后胆管炎症状可缓解。
至2007年5月起患者胆管炎发作频繁,最终因肝功能衰竭于2007年8月死亡。
病例2,男性,64岁。
患者于2005年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在外院拟诊为阻塞性黄疸、胆管下端占位病变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胆总管探查见充满大量胶冻样物质,胆总管内未见肿块,仅行胆总管T管引流。
术后T管间断排出胶冻样物质,症状仍时有出现,抽吸T管通畅后症状可缓解。
因症状发作间期缩短于2006年收住入本院。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49.4U·L-1,谷酰转肽酶1272.9U·L-1,总胆红素26.4μmol·L-1,直接胆红素17.9μmol·L-1,总胆汁酸46.3μmol·L-1。
影像学检查:B超示胆管内见斑块及絮状物伴局部囊状扩张;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肝门胆管内似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胰管扩张;经T管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TC)联合胆道造影可见肝门部梗阻,肿块位于右肝管开口处并部分阻塞左肝管开口(图3),T管抽吸物病理检查示胆汁、纤维渗出及黏液样物质,含有小块黏液柱状上皮细胞。
术中解剖并经胆道镜检查证实胆管囊腺瘤起源于肝脏右后叶肝管,肿块涉及范围同术前检查。
予以肝右后叶切除,肝胆管(左肝管、右前叶肝管)空肠吻合(图4)。
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交界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2 讨论
2.1 肝胆管囊腺瘤临床表现
肝胆管囊腺瘤是一种肝脏极少见的囊性肿瘤,容易发生癌变。
其起源于异位形成胆囊的胚胎组织或迷走错构瘤样胆管。
绝大多数发生于肝内,80%在右肝,20%左右肝叶都有,发生于肝外胆道者少见[1]。
多见于女性,超过8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40~80岁,发病高峰在50岁左右[2]。
肿瘤生长缓慢,可长期无临床症状,待瘤体长到一定程度对周围组织或器官可产生压迫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患者常在肿块较大的时侯以腹部包块、腹痛就诊,其他少见的症状有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也可因肿瘤压迫引起黄疸。
本组两例患者均因阻塞性黄疸及其相关症状就诊,增加了明确诊断的难度;经过初步检查均诊断为肝外胆道梗阻而行剖腹探查。
2.2 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均不具备特异性,故在该病的早期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
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腹部超声波检查可见近端胆管扩张、低回声或等回声无声影,圆形软组织团块位于扩张的胆管内,胆管壁回声清晰,病灶边界清晰,无浸润征象。
CT也可显示近端胆管扩张,增强CT 可显示增厚的胆管壁外周光滑,扩张胆管内模糊的细小团块呈等密度类似肝实质。
ERCP或PTC见胆管树广泛扩张,胆管壁不规则,呈天鹅绒或锯齿样充盈缺损,胆管腔内团块导致完全或部分胆管梗阻。
胆道镜可见管状腺瘤呈圆形光滑息肉样病灶,乳头状腺瘤为光滑的、较小的乳头样病灶,乳头之间间隙大,常见到管径渐细的胆管梗阻。
本组两例患者的术前肝功能示胆系酶谱升高,仅提示有胆管阻塞,而且影像学检查也并不典型,但由于本组病例均有第一次胆道引流手术的病史,而且病例2术前还获得了肿块分泌物及脱落的组织块,因此术前定性诊断准确。
对于首次手术的患者,术中行组织块冰冻活检来明确诊断是必要的。
2.3 病理检查
肝内胆管囊腺瘤多为单发病灶,几乎所有胆管囊腺瘤呈多分房[3]。
组织学检查显示囊壁多分3层,由外而内分别是致密包膜、间充质细胞及柱状(矩形)上皮细胞,如细胞增生明显,可形成乳头,即乳头状囊腺瘤[4]。
胆管囊腺瘤根据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质类型可分为两型:黏液型及浆液型,其中黏液型多见[2]。
本组2例患者分属以上两型,而且从病程中可以看出其分泌量均较大,病例1由于瘤体直接造成胆道梗阻,而病例2则由分泌的黏蛋白样物质造成胆道梗阻。
由于这两位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并不典型,导致两位患者首次手术为胆道探查性质,而且首次手术均采用了对疾病进一步诊疗有最大帮助的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
2.4 治疗
手术是此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目前认为胆管囊腺瘤为少血供肿瘤,但具有潜在恶性,易复发,是胆管囊腺癌的癌前病变,故对此病的患者原则上应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肝脏,以减少术后复发[5]。
其他术式包括病灶剜除术、部分囊壁切除、穿刺针吸、开窗术、内引流等,有报道其术后复发率超过90%[6]。
从本组的病例来看,肿瘤的部位最终决定了术式的选择,而术前影像学检查结合术中胆道镜检查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病例1术前影像学及术中胆道镜证实肿瘤来源于左右半肝,因此仅采用胆管腺瘤清除T形管引流,等待二期肝脏移植;病例2患者初期表现胆总管梗阻,胆道引流后症状表现为肝门附近梗阻,通过术前联合PTC或T管造影明确肿瘤位于右肝管,而术中胆道镜检查则进一步确定肿瘤来源于右后叶肝管,由此调整术式,由右半肝切除改为肝脏右后叶切除,最大地保护了患者的利益,保证了患者的康复。
我们认为准确的诊断和精确的定位对于肝内胆管囊腺瘤治疗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分阶段处理疑难胆道疾病积极有效,全肝多发囊腺瘤可以通过分期处理得到较好的短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