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
- 格式:pdf
- 大小:87.46 KB
- 文档页数:2
薛⽴斋薛⼰(1487~1559)中国明代医学家。
字新甫,号⽴斋。
吴县(今江苏苏州)⼈。
⽗薛铠曾为太医院医⼠。
薛⼰⾃幼继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各科,名著⼀时。
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九年提为御医,⼗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
薛⼰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见,如他校订有《妇⼈良⽅⼤全》、《⼩⼉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种。
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药依据。
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等影响最⼤。
薛⼰以外科见长。
薛⼰,字新甫,号⽴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约⽣活于公元1486~1558年。
家为世医,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
薛⼰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学医业,是⼀位临床⼤家。
于内、外、妇、⼉、⼝齿、⾻伤诸科,⽆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
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
嘉靖(1522~1566)年,⼜任太医院使。
当时,丹溪之学盛⾏,医家多重视寒凉降⽕,克伐⽣⽓,产⽣流弊。
针对这种情况,薛⽒根据前⼈的经验及⾃⼰的潜⼼研究,⾃⽴⼀家之⾔,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肾命⽔⽕之说于⼀炉,重视先后⼆天的辨证,治疗⽤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与形成,颇有启发。
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法》、《外科经验⽅》、《疠疡机要》、《⼥科撮要》、《保婴⾦镜录》、《⼝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等,并对其⽗薛铠的著作《保婴摄要》、钱⼄的《⼩⼉药证直诀》,王纶的《明医杂著》、陈⽂中的《⼩⼉痘疹⽅论》等加以注评。
学术思想 《内经》中对脾胃⼗分重视,东垣之说即是受到了这⼀思想的影响。
薛⼰论脾胃很重视《内经》这⼀认识,他说:“《内经》千⾔万语,旨在说明⼈有胃⽓则⽣,以及四时皆以胃⽓为本。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第一节治则与治法◆治则: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治病求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1)急则治其标:用于标急而影响到本病或生命时。
如水臌病人,大出血的病人。
2)缓则治其本:标缓。
如肺痨咳嗽,急性热病后期伤阴。
3)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
如虚入感冒,表证未解,里证又现。
2.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着疾病现象而治。
现象与本质相同,逆者正治。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
2)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现象与本质相反,从者反治。
如下: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法治疗有假热病证。
用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法治疗有假寒病证。
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之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法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病证。
用于因虚而闭阻之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法治疗实性通泄病证。
用于实性通利之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腹泻,瘀血崩漏,膀胱湿热,热结旁流。
◆扶正与祛邪1.扶正:用于只有正气虚病证。
2.祛邪:用于邪实为主,正气未衰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用于正虚邪实病证,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或兼顾扶正会助邪病证。
如瘀血崩漏证。
5.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如正气太虚的虫积病人。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诊治举例(中成药选用,大纲未做要求略)。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举隅王玲秀;欧阳波;梁建勋【摘要】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中医经典方剂.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应用异病同治的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咳嗽、月经不调、疝气、遗尿等多种病症,屡获良效.临床不论何种病症只要符合中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的病机和病症,均可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体现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精神.【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3页(P861-863)【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中医药疗法【作者】王玲秀;欧阳波;梁建勋【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中内科昆明 650200;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昆明 650200;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卫生局昆明650200【正文语种】中文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1]的原则创制的,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原方载于《脾胃论》,其功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以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为辨证要点。
我们根椐异病同治的原则,应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咳嗽、月经不调、疝气、遗尿等多种病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举典型病例4则报道如下。
李某,女,56岁,农民,患者因“咳嗽、咯痰2月余”就诊,咯白色清稀黏痰,量少,易咯吐,咽痒,饥饿时咳,进餐后可缓解,时感头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辨证为肺脾气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炙款冬花15 g,炙紫菀12 g,百部12 g。
服4剂后咳嗽明显缓解,上方继服6剂后随访3月未再复发。
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咳嗽虽为肺之本病,但因肺为脏之长,为心之华盖,受百脉之朝会,因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病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可影响到肺气的宣降作用,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第一节治则与治法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疗方法。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指的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包括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
(一)治标与治本根据病证的标本主次不同,在治疗时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分为:1.急则治其标:水臌病人、大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时应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肺痨咳嗽,多为肺肾阴虚导致,治疗时不应使用一般的治咳方法治其标,而应该采用滋养肺肾之法来治其本。
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该标本兼治。
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时,标本俱急,治疗时应标本兼顾。
另外比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应该采用益气解表的治法,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标本兼治。
(二)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的治则与治法见表3-1。
表3-1 正治与反治的治则与治法独家记忆正治与反治1.正治,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口诀为:整你。
注解:整=正=正治,你=逆=逆治。
2.反治,又称“从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口诀为:饭桶。
注解:饭=反=反治,桶=从=从治。
3.正治与反治的理解正治和反治是本节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现象)和证候性质(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1)正治是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故又称“逆治”。
如针对具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临床表现的实热证患者,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即为“逆治”。
正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2)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
如疾病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表现出寒的假象(实质是热),反用寒药治疗。
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疗的方法。
辨证论治五步法
第⼀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步阴阳、⽓⾎、表⾥、虚实、风、⽕、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个脏腑及哪⼀种病理⽣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步与前⾯的“必先五胜”⼀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孤⽴地对待,⽽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对本⾝可能产⽣的影响,从⽽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
桂附理中丸的辨证论药(五)如果⼤家有兴趣学习,我们以后可以在讲每⼀个药时都引⽤这类思想,今天我们的课先给⼤家介绍李可⼤师⽤桂附理中丸治湿疹的绝招,然后接着介绍桂附理中丸的适应⼈群。
李可⽼中医经验语录:⼈⾝上的湿⽓很重,⼀到夏天总是要发⼀些很痒的⼩包。
到夏天的时候阳⽓就发,再⼀个阳⽓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
我们再来看⼀位朋友在⽹上发表⾃⼰⽤桂附理中丸治湿疹的⽤药体会,下⾯是他发的⽂章主要内容:长湿疹的朋友可以试试李可⽼师推荐的桂附理中丸,看到很多朋友因为湿疹找不到治疗⽅法⽽痛苦万分,⾃⼰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了两盒的中成药桂附理中丸就给治好了,⾄今已⼀年多未见复发,看来效果很不⼀般。
因为治疗⽅法完全得益于中医,⾃⼰不敢私藏,现在拿出来,希望有缘且胆⼤的朋友试试。
前年我脚部长了很多⼩⽔泡样的湿疹,奇痒⽆⽐,⾮常难受,试了很多外⽤⽅法都不见效,后来有幸看到李可⽼师的⽂章,⾥⾯有推荐夏天长湿疹的朋友吃桂附理中丸,我就买了两盒来试试,没想到两盒还没吃完,湿疹就完全消失了,后来我坚持吃完了两盒,到现在⼀年多了,湿疹没再复发过。
桂附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桂和附⽚,具有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的功效。
⾄于为什么对湿疹有效,李可⽼师没有说明,我也是后来才悟到的,现在来这⾥的不是⽼师就是前辈,我就不做班门弄斧的事情啦。
以上是这位朋友在⽹上发表的⾃⼰⽤桂附理中丸治湿疹的感受。
从李可⼤师的语录和这个朋友的反馈⽤⼼感受我们⼤家⼜学会了⼀招,但是⼤家注意了没有?桂附理中丸的说明书上没有写治湿疹,对不?桂附理中丸说明书是这样写的: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师⽤药与我们就是不⼀样,他的眼睛是盯在这个病的本上,直接对病根下药。
这样的⽤药⽅法⼤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家要慢慢的领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09级中医一班郑萍2一、《金匮要略》基本概况《金匮要略》原名为《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原著共25篇,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原著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二、《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包括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据脉论理;辨证论治;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因势利导等。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包括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等。
三、学习心得今年我们有幸学习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经典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经典中发掘对临床有用的价值。
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
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疾病的治疗,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第一、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本书中多条原文提到肝脾的重要性,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该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不可见肝治肝,这样往往不能取到很好的疗效。
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该重视肝脾的治疗。
第二、组方特点:本书中多首方剂均体现药物加减变化的灵活性。
例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七升、半夏一升,甘草干姜汤中甘草四两、干姜二两等多首方剂均有这个特点;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治疗吐血证却不用止血药也可以治疗出血证,泻心汤方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疗热盛吐衄的证治,体现张仲景用药的灵活性和治病求本的原则。
2009年3月第47卷第8期“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程琳*(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摘要]辨证论治和治病求本是中医之精髓所在,然而一旦临证,有的医者很易被假象所迷惑,造成误诊误治。
笔者以四则病案来论述,说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重要和临床应用之妙。
[关键词]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08-101-02中医治病之妙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即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而在治病时,需“谨守病机,各施其要”,直接针对病机,治病求本,中病即为良药,不中便为毒药。
所以临证时,应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可以说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然而一旦临证,有的医者易被假象所迷惑,针对假象治之,造成误诊误治;误诊误治不仅没有治好患者,贻误病情,还可能加重病情,使患者更加痛苦。
故在临床上,应铭记“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这一基本法则。
现以四则病案,说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
1通因通用病案一:一妇得暴注证,食粥粥下,饮汤汤下,服药药下,物色不变。
众医议用姜、附、参、芪,予诘之。
答曰:完谷不化,胃虚明矣。
予曰:非也。
《经》言: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河间谓:火性极速,不容停留。
仲景谓:邪热不杀谷。
公言完谷不化,属之虚寒,此则属于虚火。
用药一差,生死反掌。
先令以香连丸,服之安然,饮汤水半钟亦不下,众始信为火。
遂方用平胃散加黄连一钱、大黄三钱。
其家人曰:病下而复下之,可乎?予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交通之妙,存乎一心,诚服此药,得效必矣。
服后微下二三行,食粥一碗。
继以白芍汤调理而安[1]。
患者食粥粥下,饮汤汤下,服药药下,物色不变,看似脾虚所致完谷不化,实则内有虚火。
李氏治疗泄泻,辨证求本,采用清凉之法透其邪热,邪去正安。
倘若采用甘温补法,则邪热借药性其势更猛,补则闭门留寇,病情不愈,反可去人性命矣。
李氏辨证之精当,治病求本之妙,很值得大家思考学习。
2温补祛湿病案二:江藤,男,日本人,58岁。
前列腺增生、肥大,小便排泄困难已有6年,近两三年加重,尿频,眠差,腹胀,已中、西医治疗多次罔效。
舌胖,质淡,有明显齿痕,苔白,滑腻。
脉沉缓,重取无力。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留滞证。
治法:温阳、行水、利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制附片75g,生白术15g,茯苓25g,淫羊藿20g,生姜60g。
三付药后,整个排尿都很顺利。
二诊:原方加桂枝25g。
服药后,见排尿力度增加。
三诊:原方加桂枝25g,砂仁15g。
加砂仁,起纳五脏之气归肾之功用。
前后三十付药,整体情况基本改善,精力增加了,排尿完全正常[2]。
卢崇汉先生认为,前列腺增生、肥大之所以常出现在中老年时期,是因为人到中年后,体内阳气渐衰。
阳气衰减,则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停滞,水湿可循少阳三焦下注前阴,可以潴留和凝集,最终导致前列腺增生、肥大。
在这个方中,卢氏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壮肾阳,扶腾肾水,使真阴之气在肾阳的蒸腾下旺盛。
气化行,浊阴才能消。
生姜,归肺、脾、胃经,温散行水,上能开宣肺气,启上闸,提壶揭盖(肺为水之上源),中能温脾胃,助后天以利水。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尿,脾运则湿除,水液能得到控制。
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导浊外出。
改白芍,用淫羊藿,补肾壮阳,引阳入阴,可启阴交阳,可通利血脉,可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之目的。
综上,此方能使五脏功能得到调整,并重在壮气化之阳,启气化之机。
壮阳之力更专,则匿浊之效更宏。
上述用药虽少,但针对性强,所以效果甚好。
卢氏用补火助阳之法治疗前列腺增生、肥大,区别于一般认为的祛除膀胱湿热之法。
从中医角度认识前列腺肥大所致小便不利,一般属于癃闭的范畴,取清热利湿之法。
卢氏用大量附子温肾化气,生姜化气利水,阳气通则小便自利,体现了“温补派”的用药风格。
此病案,温肾利水实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法。
3培土生金病案三:郡守王镜如,痰火喘嗽正甚时,突然小便不通,自服车前子、木通、茯苓、泽泻等药,少腹胀满,点滴不通。
余曰: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唯用紫菀五钱,麦门冬一钱,北五味一粒,人参一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
若用淡渗之药,则反致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3]。
本案中小便癃闭正治在肾和膀胱,多用淡渗利湿之法,本案患者痰火喘嗽正甚时,突然小便不利,点滴不通。
李氏诊脉右寸数大,分析为肺之痰热已化燥伤阴,肺之阴津不足,不能生水导致癃闭。
治疗宜用清金润肺之法,以补法易之。
盖“肺为水之上源”,肺实则水足,通过滋补肺阴达到治疗癃闭之效。
方中紫菀,人皆知化痰止咳,然其通利小便之功不可没。
《本草通玄》谓“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4]。
”麦冬,清金养阴润肺,《药性论》谓其“治热毒,止烦渴,主大小面目肢节浮肿,下水……[5]”麦冬可谓*2004级中西医七年制·中医中药·CHINA MODERN DOCTOR中国现代医生1012009年3月第47卷第8期(上接第100页)入安静状态,热程缩短。
1例出现皮疹,停药后消失。
痰热清注射液使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四季均可发病。
由于小儿呼吸道管腔狭小,粘膜柔嫩,淋巴血管丰富,容易被损伤和感染。
呼吸道出现炎症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造成气道狭窄,甚至气道阻塞。
在此年龄阶段,患肺炎时,由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和病原微生物作用,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故在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咳痰、排痰困难时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是控制肺炎合并症的关键。
痰热清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属国家中药Ⅱ类新药;它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和连翘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2]黄芩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炎性渗出有抑制作用。
熊胆具有解毒、抗炎、抑菌等作用。
连翘具有抗炎解热镇吐、利尿等作用,能抑制炎性渗出,并减轻肝损伤的作用。
痰热清注射液对呼吸道致病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病毒具有抵抗作用[3]。
另外它兼解热、镇咳、祛痰抗感染等作用[4];也有研究显示,单用痰热清注射液的疗效与抗生素利巴韦林联合用药的疗效相当[5]。
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具有多重功能的有效祛痰药物,临床研究表明,痰热清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和抗惊厥等功效,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满意[6]。
本研究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73例,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能缓解患儿发热、咳嗽、咳痰症状,未见并发症及药物明显副反应出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4-1184.[2]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19-20,22-23,145.[3]高益民,王忠山.对痰热清注射液临床药学初步评价[J].首都医药,2004,11(12):44-46.[4]刘会青.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96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3):225.[5]王彩霞,毕亮亮,张国兰,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2):54-55.[6]付聪,鲍金英.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89.(收稿日期:2008-11-25)是清中有补。
孙思邈谓“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本草汇言》也谓五味子“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6]。
”一味五味子,滋养肺胃之阴,金水相生,不可不察也。
人参入肺,益气生津,助肺主治节,且培土生金,金实水源。
本案弃淡渗利湿之法,清补同用,收效甚佳。
4增液除秘病案四:戚某,女,36岁。
1982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长期便秘,数日一行。
患者粪燥如栗,经常服用通便药物,如麻仁丸、上清丸、果导、番泻叶等,结甚之时必用开塞露方能解,但用药则便,停药又复秘。
如此而至今未愈。
诊查:面色欠华,有时潮红,五心烦热,但腹部无胀满感,舌红口干,但不欲饮,脉细微数。
辨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证。
治法:滋阴通便。
处方:增液汤加味:生地25g,玄参15g,麦冬10g,柴胡5g,枳壳(炒)12g,杏仁9g,桃仁10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前方后,大便已能自解,但感不畅,解后有未尽之意。
再从前方加味,前方加火麻仁15g、生首乌20g。
按上方连服20剂后,大便自调,每日得解。
后停药观察年余,大便一直正常,病已得愈[7]。
本案孟氏探病求因,没有用单纯的泻下导滞之药,本方重用生地,以增液汤为主方治疗阴虚便秘。
并在服用养阴药的同时,配合疏理气机之品,如枳壳、杏仁,孟氏称之为“增水行舟再加上鼓风扬帆”,较之单纯养阴效果要好得多,同时配以用润肠之功的杏仁和桃仁,以增强通便之效。
此时,切不可攻伐,否则只会雪上加霜,令津液流失,加重便秘。
余尝侍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宋兴教授门诊,有一女,年龄48岁,便秘多年,一周一次,舌暗,脉沉细无力。
宋老师辨其为虚证,用黄芪、当归、麦冬、生白术、枸杞等补益药,另配一些活血润肠之药治疗便秘,甚效。
所以医者不可只观乎其表象,当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确立正确的治法。
古有所谓“师其法不泥其方”,今吾认为应有“师其理不泥其法”。
只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立的“理”,就不要拘泥于俗成的“法”。
不可遇到表证,就只想到汗法,必须要用解表剂和解表药;遇到便秘,便只想到下法承气汤之类;遇到湿证,就只想到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遇到肝阳上亢,就只想到镇肝潜阳;遇到胸痹,就只想到“通阳行痹”法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完全没有思考产生以上诸证的原因。
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时应抓住疾病本质,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一法。
所以医者治病时有如手中持虎,不可不心小胆大也。
[参考文献][1]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5-16.[2]卢崇汉.业医感悟[R].南宁: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讲座,2007.[3]李中梓.医宗必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2006:154.[4]李中梓.本草通玄二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5]甄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6]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7]孟樹江.孟樹江中医学术集萃[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4.(收稿日期:2008-12-02)·中医中药·102中国现代医生CHINA MODERN 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