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病求本”治则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95.37 KB
- 文档页数:1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的辨证施治法则《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法则有着深刻的阐述。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提取出几条重要的辨证施治法则,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因此,中医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病情的好转。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再次,《黄帝内经》强调“辨证施治”的时机和方法。
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时机非常重要,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技巧,如察脉、望舌、问诊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师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还注重治疗的持续性和循序渐进性,通过逐步调整治疗方案,逐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最后,《黄帝内经》强调“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症状。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如“上工下药”、“治未病”等,这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师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辨证施治法则,这些法则对于中医的治疗原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02】□麻树文轩岐纵横橘井一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探索在复杂的疾病中寻求其根本的病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将古代哲学思想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体体现,为中医药学健康正确的发展并久盛不衰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的规律变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可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
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地。
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
物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物质由液体变成气体,称为“气化”,是阳的作用,由气体变成有形的液体称为“成形”是阴的作用。
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寒是阴,热是阳,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了极点会生寒,这又说明阴与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文以“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的道理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说明人的一切生理,病理现象的产生,根源于阴阳的变化。
本,指的是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化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为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所以亦本于阴阳,人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的失调。
中医学知识点归纳: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治则卫生招聘考试中中医学为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知识点归纳: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治则。
治病求本是指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这是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它反映了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因而是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原则。
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源于《内经》,《内经》在治病本于阴阳这个最高层次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又分别提出了以病因、病人、体质、病机、证候、先病、正气等为本。
对治病求本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著述颇丰,可谓是见仁见智,这使治病求本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病求本思想体系。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治标与治本,主要包括包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标病甚急,不及时解决,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时,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解决其根本矛盾,进行针对根本原因的治疗。
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此为缓则治其本。
而当标本并重或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此属邪热里结为标,阴液受伤为本,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
又如虚人感冒,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
【考题】下列病证在治疗中首先应治其标的是?A.水臌病人B.虚人感冒C.阴虚咳嗽D.风寒感冒E.虚寒胃痛【正确答案】A【中公解析】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
治病必求本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是临床疗效的保证,作为一种治疗原则,指导了几千年来的中医医疗实践,也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中医温和且贴近人民生活的治疗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巧妙结合“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找出疾病之根本。
治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正治”与“反治”。
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
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疾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病机的变化,必有其关键所在,疾病症候虽然繁杂,也必然有其主次真假之别。
即是表明中医在辩证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之主要方面,寻求疾病的根本所在。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
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即为正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
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
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即为反治。
诚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认为:“经日:治病必求于本。
本为之根也,源也。
世未必有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
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
”同时又指出人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而矢出者;有思虑伤脾,脾虚不能消谷而作泻者。
《内经》的治疗思想之二:病患为本《内经》的治疗思想之二:病患为本治疗疾病的过程,是医工与患者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两方面的关系如何?哪方面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决定性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以案例的方式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其云:“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此之谓也。
”其中,“数”,与“法”同义,指规律、道理,或技艺、方法。
“暇”,《新校正》曰:“按别本,‘暇’一作谓”。
“病之始生”,是说疾病新发;“极微极精”,是说病情轻微;“入结于皮肤”,是说病位在皮肤表浅部位。
1,由上可知,很快“良工”就说疾病已成,称为“逆”,即针石、良药均已无能为力了。
为什么疾病会由极轻极浅的状态,发展到“逆”而不治的阶段呢?是医工不良吗?非也。
这里说,医工为“得其法、守其数”的“良工”,即确实掌握了医学理论和技术。
那么,是患者距离“良工”太远,无法就诊吗?也不是。
患者与“良工”之间就像“亲戚兄弟”一样,以至于其声音、颜色每天都为“良工”所闻所见。
“远近”,是偏义复词,义偏于近。
那么,在病情轻浅,又能每天见到“良工”的情况下,为何病情竟发展到不治的阶段呢?2,在排除了医生方面的种种原因之后,岐伯在这里指出“病为本,工为标。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也就是说,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系常常制约着疾病的诊治。
其中,病人为本,是医疗过程的主体,决定着医生的选择和治疗的目的;医生为标,是医疗过程的客体,其治疗技术必须施加于患者方能取得效果。
只有患者相信医学、信任医生,治疗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并取得疗效。
如果“标本不得”,即患者不相信医学或不信任医生,治疗就无法展开,此时欲使疾病痊愈,无异于缘木求鱼。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堪称中医思维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治病必求于本”。
但是具体而言,“本”谓何也?本,此指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意为阴阳为自然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疾病亦本于阴阳,故当求阴阳之本而治。
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素问·调经论》提出的“阴阳均平”、“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人体阴阳和谐平秘,则健康无病;阴阳失调逆乱,则百病丛生。
所以古人在治疗疾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使人体失调的阴阳气血恢复至和谐平秘状态,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诊断上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在治疗则重视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故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
就人体而言,这里的“阴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后世医家针对此句,又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治病必求于本”的内涵加以深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及临床具体运用很有帮助。
第一,肾阴肾阳为本。
清·冯兆张在《锦囊秘录》中指出,“本”应为肾阴肾阳。
其云:“人之有生,初生两肾,渐及脏腑,五脏内备,各得其职,五象外布,而成五官,为筋、为骨、为肌肉皮毛、为耳目口鼻躯设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点精气,神递变而凝成之也。
充足脏腑,固注元气者,两肾主之。
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胜,其人多病;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
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
学者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而不知根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二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
论治病必求于本——读《内经》做临床体会康卫东;任红艳【摘要】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精神,临床辨证论治因追循到疾病最本质的阴阳层次,然后加以施治,则临床疾病无有不愈者.本文将以例证的方式依次从诊察疾病、确立病机、处方用药等方面来探讨、论证“治病必求于本”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2页(P1073-1074)【关键词】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辨证论治【作者】康卫东;任红艳【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辛店中心卫生院,甘肃730515;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治病必求于本”,一般被解释为治病时需寻找发病基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
笔者认为如此解释没有说清楚“治病必求于本”之关键所在,“本”者何也;这种解释太过敷衍。
并且笔者以为对“治病必求于本”的彻底明确解释应该是,治病时须求其阴阳之所在而治之,“本”即阴阳。
因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对“治病必求于本”进行追本溯源,以求明确清晰地认识,对于我们从事临床工作具有提纲挈领式的指导意义,无论是诊察疾病、确立病机还是处方用药。
下面将结合临床实践逐一论述“治病必求于本”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
1 “治病必求于本”对临床诊察的指导“治病必求于本”对临床诊察的指导在于四诊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应该被分别阴阳趋势的取舍罗列,而非完全地堆积。
临床诊察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看似简单,若仅根据诊断学望、闻、问、切讲述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则并非易事。
因为疾病本身就是个复杂的过程,更不用说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诸多所收集的信息、资料面前我们往往难以抓住主要矛盾,也难以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浅谈《内经》的论治思想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中医论治的思想和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论治思想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在诊断病因和病机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对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个体差异,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内经》中,论治思想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五行理论、六经理论、病因论、病机论等。
这些理论都是用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因和病机,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的。
在《内经》的论治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两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阴阳两气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中医医生要注意调节阴阳两气的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此外,《内经》还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原则,如调养达阳、调补达阴、温补达中、宣肺通窍、理气活血等。
这些原则是用来帮助医生在进行治疗时,更好地掌握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总的来说,《内经》是中医论治思想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许多有关中医诊断、治疗方法和原则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内经》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论治思想,并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
治病必求其本论摘自《目经大成》家师尝讲《内经》,至治病必求其本之句,余于言下顿悟,乃瞿然而起,喟然而叹曰∶有是哉,轩岐之入人深也。
一贯之传,宁必口授者之为有得耶。
刍荛之言,敢请尽陈于前席。
曰∶夫目本阴阳五行,相生配而神明,少有偏损,六淫之客气乘之,其所以为疾者,固非见症医症之所能治也。
经又有曰资其化源,则求本之义着则明矣。
夫脾土虚者温暖以益火,肝木虚者濡润以壮水,肺金虚者甘缓以培土,心火虚者酸收以滋木,肾水虚者辛润以保金,此顾母之本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
火欲实,水当平之。
土欲实,木当平之。
金欲实,火当平之。
火欲实,土当平之。
此对待之本也。
金为火克,泻心在保肺之先木受金残,平肺在补肝之先。
土当木贼,损肝在扶脾之先。
水被土乘,清脾在滋肾之先。
火承水制,折肾在养心之先。
此闲邪之本也。
金太过则木不胜,而金亦虚,火来复母之仇。
木太过则土不胜,而木亦虚,金来复母之仇。
水太过则火不胜,而水亦虚,土来复母之仇。
火太过则金不胜,而火亦虚,水来复母之仇。
土太过则水不胜,而土亦虚,木来复母之仇。
皆亢而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经曰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此防患之本也。
木极而似金,盖木高密则招风,风胜则折,非金伐也,宜泻青而兼导赤。
火极而似水,盖火炙热则汗流,汗过则冷,非水伏也,宜降心而兼清脾。
土极而似木,盖土湿则崩,燥则裂,非木疏也,宜理肌而兼调气。
金极而似火,盖金熔则毁物,击则生火,非火炼也,宜泻白而兼利水。
水极而似土,盖水凝则冰,冰坚则任重可载,非土填也,宜暖肾而兼平肝。
此释疑之本也。
至于热极则生寒,寒极则生热,譬诸天时,朔风凛冽,繁霜大雪,天必晴。
南风烦闷,础润苔霉,天必雨。
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物极必反,理之自然,此变病之本也。
大寒正盛,热之不热,倏忽往来,时发时止,是无火也。
大热正盛,寒之不寒,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时节而动,是无水也。
无水者壮其主,无火者益其源。
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此义也。
治病必求于本,何为标,何为本?【原文】经曰: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绝其根而枝自枯,此自然之理也。
故善为医者,必求其本。
如人之疾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皆不外阴阳二气,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自得病之根源。
本既衰危,枝将何倚?如此疗之,未有不痊愈者也。
【释议】《黄帝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根源也。
意思是治病必求于根本,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世上没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有其根源。
“澄其源而流自清,绝其根而枝自枯,此自然之理也。
”找到导致疾病的原因,如同知道混乱的状况因何而起,并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应对,祛除导致疾病的根源,好比伐木去枝,将树连根拔起,枝丫怎能存活,岂不比一根根地砍伐树枝来得快捷、有效、彻底?如此治疗疾病,还有什么治不好的疾病呢?“故善为医者,必求其本。
”好的医生,治病必求于本。
应从根本上找出并解决导致疾病的原因,所谓疑难杂症便迎刃而解。
比如人所患疾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但皆不外乎阴阳二气,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虽多变,但是其本质却是一样的。
弄清这一点,十分重要。
治病必求于本,因为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在治疗步骤上须从疾病的标本关系来决定治疗的先后,即“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在病人之标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在疾病之标本——病因为本,病状为标。
在病所之标本——内在为本,外表为标。
在发病时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人体疾病的发生或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或内外兼有、参差杂乱;有内脏病影响外部者,也有外部病影响内脏者;有外感,有内伤,也有外感兼内伤,有内伤兼外感者,医生必须一一细辨。
且人体质也有强弱差异,有偏阴偏阳之分;生长在南北不同地方,性情有刚柔的特点;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不同;年龄有老少;性别有男女;处境有忧劳和苦乐之别;营养有膏粱粗米之殊;更加天气季节有寒暖之不同,所以疾病也有新久、深浅的差异,因而临证之时,不可不详察其因,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知病之所从生,而从本治之,病必迎刃而解。
中医养生的原则(二篇)中医养生的原则 1中医__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
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
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二.治则治则是指疾病的治疗法则。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__的过程。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
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__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
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
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认为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原文】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1)。
小大不利治其标(2),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3)。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注释】(1)客气、同气:客气,指新受之邪气。
同气,应作“固气”,即原本在体内之邪气。
先受病为本,后受病为标,则客气为标,固气为本。
(2)小大不利治其标:即大小便不利,应当先治其标症。
(3)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轻浅。
甚,深重。
病情轻浅的可标本同治;病情较重者,可单独治标或治本。
【白话详解】与疾病证候表现逆反而治的为逆治,顺从而治的为顺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先治其病;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调其气血。
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治其寒;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治其病。
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治其热;先有热而后生中满腹胀的,应当先治中满腹胀。
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先治其某病;先有泄泻而后发生疾病的,当先治其泄泻,必须先把泄泻调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病。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中满腹胀的,宜先治其中满腹胀;先患中满腹胀而后出现心烦的,也宜先治其中满腹胀。
人体疾病过程中有邪气和正气的相互作用,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宜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如大小便通利则可考虑治其本病。
疾病发作表现为邪气有余的实证,就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先泻实邪以治其本,后理气血以治其标;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就用“标而本之”的方法,先扶正气以治其标,后除邪气以治其本。
浅谈《内经知要》治病求本的临床体会《内经知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医著作,在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介绍了治病求本的原则,提出了中医治病思想的核心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熟悉并理解《内经知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一、坚持“治本”的治疗思想《内经知要》以“治本”的治疗思想为基础,着重对病因的治疗。
它指出,病症的发生是由“病本”所致,而“病本”又有各种原因,如虚实、气血、邪气、邪熏等,这些原因是造成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必须要解决的本质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病时,就应该先找出病因,再从治本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重视辨证论治《内经知要》着重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本、病情及其症状,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治病时,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询问病人病情,并结合查体结果,深入观察和分析,以便精确定位病因。
只有把握好病因,才能准确地克服病症,从而达到痊愈的效果。
三、恰当运用药物治疗《内经知要》强调药物的恰当使用,即根据病症的发展特点,结合对病人的观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在治病时,临床医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下药,而应根据病症的实际情况,科学施药,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重视辩证把握临床病情《内经知要》指出,辩证把握临床病情是治疗的基础。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正确理解和分析病情,包括病因、症状、病本、发展趋势等,以便确定治病的措施,准确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治疗的时机,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总之,《内经》知要提出了以“治本”为核心原则,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强调恰当使用药物治疗,重视把握临床病情的治病原则,为临床治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内经》中的相关指导思想,临床医生必须以“治本”为准则,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观察、深入分析,以及全面理解、运用药物,从而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