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清溪川专题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23.60 MB
- 文档页数:56
韩国清溪川全长11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首尔市,流域面积51平方公里。
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河床硬化、砌石护坡、裁弯取直以及水泥板封盖、高架桥建设等原因长期黑臭。
经过多年治理,现在,清溪川已经还清,并成为黑臭河流治理的典型案例。
清溪川治理首先是区分主题,分段规划。
当地充分考虑清溪川所属区位的特点,根据各河段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功能需求,结合自然形态,在不同的河段采取不同的规划方式,做到主题不同,层次分明。
在水体修复方面,一是疏浚清淤,通过拆除河道上的高架桥,清除水泥封盖、河床淤泥,还原河道自然面貌。
二是全面截污。
两岸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送入处理厂统一处理,并截流初期雨水。
三是保持水量。
从汉江日均取水9.8万吨注入河道,加上净化处理的2.2万吨城市地下水,总注水量达12万吨,让河流保持40厘米的水深。
守护“共同的河流”,他们怎么做韩国·首尔清溪川塞纳河巴黎市区段长12.8公里、宽30—200米。
巴黎是沿塞纳河两岸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市区河段都是石砌码头和宽阔堤岸,30多座桥梁横跨河上,两旁建成区高楼林立,河道改造十分困难。
20世纪60年代初,严重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崩溃,仅有两三种鱼类勉强存活。
法国政府规定污水不得直排入河,要求搬迁废水直排的工厂,难以搬迁的要严格治理污水排放。
1991—2001年,投资56亿欧元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提高30%。
巴黎下水道总长2400公里,地下还有6000座蓄水池,每年从污水中回收的固体垃圾达1.5万立方米。
巴黎下水道共有1300多名维护工,负责清扫坑道、修理管道、监管污水处理设施等工作,配备清砂船及卡车、虹吸管、高压水枪等专业设备,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进行管理维护。
为调节河道水量,建设了4座大型蓄水湖,蓄水总量达8亿立方米;同时修建了19个水闸船闸,使河道水位从不足1米升至3.4—5.7米,改善了航运条件与河岸带景观。
此外还进行河岸河堤整治,采用石砌河岸,避免冲刷造成泥沙流入;建设二级河堤,高层河堤抵御洪涝,低层河堤改造为景观车道。
韩国清溪川景观改造的来龙去脉清溪川是流经汉城中心区.横贯城市东西的人工河道.起着重要的城市排水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在朝鲜时代的5O0年和近现代的百年中,清溪川是首尔的历史、文化和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首尔成为朝鲜时代(1392-1910年)初期,清溪川在洪水季节经常泛滥,而在枯水期由于缺水造成河道污染,因此将河道填平就一直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但是Taejong 国王反对这种违背自然的做法,在他继任的11 年后(1411 年)倡导修建跨河桥梁,Gwang石桥就是那时建设的一座具有时代影响的桥。
在Sejong王时代,经常对清溪川进行清淤,又建起了Supyo 桥,在河中心建有一个水尺。
从那时起,人们能够观测到这条河水位的变化,并由此能够进行必要的防洪准备。
在第36 任国王Yeongio(1790 年)期间,征募了20 万人参与了该河的治理,包括拓宽河道、修建砌石护坡、将河道裁弯曲直等。
自那时起,河道的形态一直保留到现在。
清溪川有14 条小支流,沿河最多曾建有86 座各类桥,但至今只有Gwang 和Supyo两座桥保留了下来。
在历史上,这条河成为汉城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河中洗衣,孩童在河边玩耍,这条河又成为人们排泄污水的通道。
此外,这条河桥的两岸又是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如跨桥、在河岸举办各种团体活动、庆祝正月十五灯节等传统民间活动。
在晚期的朝鲜时代,沿河两岸居住了大量的贫民,在河边搭起了简易住棚,开辟了各种民间文化市场。
在日本入侵时代,卖掉了农田的农民涌向了汉城市,在清溪川两岸搭建起了非法的棚户房。
随着城市贫穷人口的增加,清溪川的污染日益加重,河两岸肆虐着疾病以及犯罪。
为了抵御日本人占据河的南岸,人们在1913 年起对该河道进行了清淤和开凿了小的水道。
1937 年至1942 年日本统治时期,清溪川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回填,回填的范围自Gwanghamun 至Gwang 桥。
清溪川——韩国NO.1世界级历史、人文、生态改造项目前言清溪川位于首尔历史上的城市中心区域,原名“开川”,是朝鲜王朝时国王下令开挖的一条疏水内河,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然而在朝鲜王朝晚期,由于大量贫苦农民涌入首尔市区,并搭起简易的棚户居住在清溪川两岸,清溪川的居住环境不断下滑,并伴随者水体污染带来的传染病,清溪川一度是贫民窟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1937年到1978年,经过多次的填埋,清溪川在没有通过治理的情况下被水泥覆盖,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隔离污染。
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经济的起飞,市政府为了提高市中心道路通行能力,在被覆盖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长5.8km,宽16m的高架桥。
在当时,日均车流量达16万多,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的象征。
然而,高架桥所带来的汽车污染日益严重,其过大体量破坏了城市肌理,并且桥梁很多地方年久失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区域的未来。
清溪川随着以改造清溪川为政见的李明博在2002年当选首尔市长,并且首尔市政府对提升首尔市城市形象,打造国际化大都会的目标确立,都推动了清溪川改造项目的实施。
本项目从2003年启动到2005年竣工,仅用时27个月,耗资3亿美元,但是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环境方面,清溪川的设计可以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生物物种数量增长6倍,极大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河道周边地区气温降低,水系走廊风的流通性大大增强,减轻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在社会方面,提升了首尔市民的生活质量,市民有了交流和团体活动的绿色公共空间;正月十五灯节等传统节庆集会都在清溪川保留的历史桥梁处进行,每天都会有60000+的游客,并且清溪川文化博物馆也成为市民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此外,搭乘公共交通的市民显著增多。
在经济方面,河道西中段沿岸1.2km内商业数量增长很快,在河道50m 覆盖半径范围内,房价上涨,从低矮的单户家庭住房更新为高层商业和住宅综合体。
清溪川夜景1清溪川西、中、东三段的差异定位清溪川流域景观节点示意图1.1 西段的定位及文化景观产品清溪川西段河道较窄,一般不超过25m,河道坡度略陡。
韩国汉城清溪川水景观考察观感——参加第31届国际水利学与工程协会大会随访记<p align=center>考察“决策”</p align=center>在这里用到“决策”二字,显得有些夸张,但的确是这样。
一般国际会议除了有许多专题报告、学术交流、各种研讨会以及技术培训等非常专业的技术交流外,还通常安排各种技术参观和考察。
主办者通常都将精心挑选和准备的本国最好的工程实例展现在专家和代表们面前,由于时间有限,代表们常常在选择参观考察路线时难舍难取。
这次在韩国汉城参加第31届国际水利学与工程大会(IAHR),我又面临这样的“决策”。
会议安排了两条参观路线,一是参观“湿地”,另一个是参观“清溪川”河道重建工程。
2004年5月我在汉城参加第72届国际大坝委员会年会期间曾参观过“清溪川”河道重建工程,但该工程当时正处于施工阶段,对它的了解更多来自于资料和图片,因此经过综合考虑,决定选择去考察清溪川和汉城河道重建工程,用自己的眼睛和相机去记录和感受汉城城市河道的改造。
<p align=center>考察小插曲——乘地铁清溪川在汉江的北侧,我们住的饭店在江南。
汉城的地铁和地面交通的拥堵都是世界闻名,因此,进城最好的选择是乘地铁。
汉城地铁并不豪华,但很方便。
一般每两个大街区就有地铁站,市内有9条线,几乎2分钟就来一趟,也不拥挤(我在非上班高峰时乘车)。
它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第一,各条地铁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分,2#地铁为草绿色,7#地铁为黄绿,5#地铁为紫色等。
特别在几条线交叉换乘时,只要注意自己下一次要乘的地铁的颜色标示,跟着颜色走,就不会找不着“北”。
第二,各站除了有站名,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地铁站都编了号,我乘坐的2#地铁站站名为“三成”,编号为“219”,“2”代表2#地铁线(环线),“19”为从起始站顺时针方向数第19站,如果你难以记住站名,找不着方向时,只要看前进方向的站编号,就不会乘错方向。
韩国清溪川:昔日地下“臭水沟” 今朝绕城潺潺清水在全世界城市中,有半数以上依河而筑。
在某种意义上,河流孕育了城市。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却成为城市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
严酷的事实,终于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世界各国对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进行防治,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河流的治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国外的经验将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就城市河流治理来说,韩国首尔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绝对是一个奇迹。
穿越首尔的清溪川曾经是一条汇集城市污水的地下“臭水沟”,2005年9月,耗资巨大的“复原工程”终于让这条古老的河流死而复生。
如今,清溪川成为首尔的一张城市名片。
因污染一度被高架桥覆盖这条河有着不平凡的历史:早在1394年朝鲜王朝迁都到汉阳(首尔旧称)时,清溪川就是城市形态的中轴,当时的名字是开川。
朝鲜王朝第三代国王太宗在位期间,将自然形态的河床加以清理、拓宽,并投入5万多劳力,在河川两岸筑石,修建广通桥、惠政桥等桥梁。
二战后初期,清溪川两岸出现了大量难民居住的棚户区,水质日渐恶化,河床被污泥和垃圾所覆盖;1958年,清溪川覆盖工程开始;1971年建成高架道路,河川遁入地下,开始了“蛰居”生涯。
但是,高架桥横跨城市中心,使历史古城的风韵荡然无存;汽车噪音、尾气污染日益严重,让人望而却步。
历时26个月总投资39亿韩元2002年7月,时任首尔市长的李明博决定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
2003年7月,工程正式启动,决心以此恢复城市环境生态和古城历史风貌,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都市”。
2005年9月,历时26个月、总投资39亿韩元的“清溪川复原工程”全面竣工。
干涸数十年、沦为地下暗沟的清溪川终于恢复了“清溪”的本貌。
隔离污水,保证水质的清洁“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交通疏导问题。
清溪川工程开始以前,很多首尔市民和民间利益团体都认为拆除高架桥将会使首尔市中心原本就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