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399.50 KB
- 文档页数:37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在妊娠晚期发生的妊娠相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胆汁淤积症状。
由于该疾病会对母婴带来危害,因此对其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1. 诊断标准ICP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如下标准:①妊娠期肝功能异常;②血清胆汁酸水平增高;③其他肝病的可能性被排除。
2. 临床表现ICP的临床表现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现,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受,甚至有可能造成胎儿死亡的风险。
3. 疾病危害ICP可能会造成胎儿早产、死亡风险的提高,同时,也会给产妇带来潜在的危险性,例如肝功能不全等,并且对母婴的健康有着慢性影响。
4. 诊疗原则ICP的诊疗原则有如下几点:①积极诊断与治疗;②关注胎儿情况,妥善应对不利因素;③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5. 治疗方法ICP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①药物治疗,例如肝药、胆汁酸与脂肪乳等;②中西医结合,包括中药和温灸等可选治疗方案。
6. 警示事项ICP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事项:①根据诊断、治疗规范对病情进行严格监控;②要了解患者个人情况,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③告知患者以及家人关注ICP疾病的进展情况,预防ICP疾病的不良影响。
以上是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针对ICP疾病的相关信息,包括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疾病危害、诊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的警示事项,我们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作为科学医学知识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也定会更加完善和优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饮食习惯、生活规律与注意预防,能有效减少ICP疾病的发生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前,我国无确切的ICP流行病学资料,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一致诊治意见,也缺乏基于循证医学并适合于我国的诊治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第1版)”。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对ICP诊疗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ICP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对此,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临床医师在参考本指南基础上,需全面评估患者具体病情及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诊治方案。
随着有关ICP新研究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本指南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ICP曾有过许多命名,如妊娠期黄疸、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妊娠期肝功能障碍或妊娠期肝损害、妊娠期良性胆汁淤积、特发性妊娠期黄疸、妊娠瘙痒、产科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等。
这些名称的改变是特定时期对疾病某方面特征片面认识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ICP认识的演变过程。
相对而言,ICP更符合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鉴于国内教科书及文献大多采用ICP这一名称,本指南推荐使用该命名。
高危因素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认识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识别具有临床价值。
一、孕妇因素能从常规产前保健中获得,为相对有效、可靠的因素。
包括:(1)孕妇年龄>35岁;(2)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变、胆结石和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病史;(3)家族中有ICP者;(4)前次妊娠有ICP史,据报道再次妊娠ICP复发率在40%~70%。
二、本次妊娠因素(1)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积累;(2)人工受精后孕妇ICP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完整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
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
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2)有ICP家族史者;(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
(4)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5)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一、皮肤瘙痒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
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
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h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二、黄疸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三、皮肤抓痕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
尽管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曾有过许多命名,如妊娠期黄疸、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妊娠期肝功能障碍或妊娠期肝损害、妊娠期良性胆汁淤积、特发性妊娠期黄疸、妊娠瘙痒、产科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等。
这些名称的改变是特定时期对疾病某方面特征片面认识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认识的演变过程。
相对而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更符合该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鉴于国内教科书及文献大多采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这一名称,本指南推荐使用该命名。
一、高危因素年龄>35岁;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胆结石、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家族中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者;前次妊娠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再次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复发率大约40-70%。
二、临床表现1.瘙痒,为主要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一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局你发病在孕30周,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1周;不存在原发皮损,因抓挠皮肤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检无异常表现。
2.黄疸,瘙痒发生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为轻度;分娩后1-2周内消退。
3.少数病例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表现。
4.极少数孕妇体重下降。
5.极少数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增加产后出血。
三、实验室检查1.胆汁酸系列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1) 胆汁酸是胆汁中胆烷酸总称,甘胆酸是初级胆酸与甘氨酸结合,妊娠妇女血中胆汁酸升高以甘胆酸为主,各地标准不一;2) 综述今年文献对胆汁酸系列比较一致的评价是:胆汁酸用于评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严重程度;ROCG指南认为肝功能和/或胆汁酸升高就足以支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甘胆酸测定稳定性差。
2.肝酶系列1) 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波动在正常值2-10倍;变化与血清胆汁酸、胆红素变化不平行;分娩后10天转为正常,不遗留肝脏损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为妊娠特有疾病,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临床上以皮肤瘙痒、血清学以肝内胆汁淤积的指标异常、病程上以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在产后迅速消失或恢复正常为特征。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最终达到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适应证】糖皮质激素主要应用在妊娠34周前,估计在7天之内可能发生早产的ICP患者,或病情严重需计划终止妊娠的促胎肺成熟。
用法:推荐剂量地塞米松6mg,每12小时1次,共4次。
孕期单疗程地塞米松对促进胎肺成熟是安全有效的,多疗程对新生儿近远期有不良影响。
【注意事项】地塞米松在改善症状和生化指标、改善妊娠结局方面疗效不确切,同时由于激素对母胎的副作用,在距离分娩时间尚远时使用更应该慎重。
孕期3月用药的母亲胎儿唇裂的发生风险增高,器官移植病例中有报道胎膜早破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的风险增加。
考虑其对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影响,不作为ICP的首选治疗。
【禁忌证】(1)激素药物过敏;(2)严重精神病史、癫痫;(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4)骨折、创伤修复期;(5)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6)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7)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8)妊娠初期及产褥期;(9)寻常型银屑病。
参考文献1.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肝脏病杂志,2013,5(1):53-63.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5):391-385.3.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J Hepatol,2009,51:237-267.mmert F,Marschall HU,Glantz A,et al.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pregnancy:molecular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Hepatol,2000,33:1012-10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完整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
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
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2)有ICP家族史者;(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
(4)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5)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
一、皮肤瘙痒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
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
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h缓解,少数在48h以上。
二、黄疸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三、皮肤抓痕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
尽管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但未得到公认。
中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指南-V1中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妊娠疾病,通常在怀孕后期发生。
它会引起严重的瘙痒、慢性疲劳以及其他并发症,如早产和胎儿加速心跳。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指南。
1.了解ICP的症状ICP的最明显的症状是剧烈的瘙痒,特别是影响脚和手掌的皮肤。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下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身体疲劳。
2.诊断ICP的方法ICP的诊断基于血液检查。
医生将检测肝功能和胆固醇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肝内淤积。
他们还可以通过取样检查阴道流出物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
胎儿心率监测和B超也可能用于确定胎儿是否受到不良影响。
3.治疗ICP的方法治疗ICP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改变饮食习惯。
药物疗法可以包括胆汁酸乳剂或抗生素,以帮助控制肝内胆汁淤积的症状。
改变饮食习惯可能包括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纤维素摄入量,以及如果你肥胖或糖尿病风险高,减少糖分和糖分加工食品的摄入量。
4.预防ICP的方法尽管ICP的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一些方法可以减少发生ICP的风险。
这些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初产妇、孕期体重增加快速、孕期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摄入等。
因此预防ICP的方法包括控制体重、减少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避免碰撞和压力等。
5.对ICP的影响ICP可以对胎儿和孕妇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未得到适当的治疗,ICP可能会导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ICP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疾病,对母亲和胎儿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而及时了解症状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变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