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经验教训
- 格式:pdf
- 大小:95.43 KB
- 文档页数: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死胎、早产等围产儿严重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级、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重要产科并发症。
ICP的临床特征是皮肤瘙痒和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升高,并多在分娩后迅速消退。
ICP对母体风险很小,但血清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在胎儿体内及羊水中聚积,可导致死胎、羊水胎粪污染和早产等严重并发症[1,2]。
中国已经在ICP的诊治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制订了第1、2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以下分别简称2011版中华医学会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指南)[3,4],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
为降低围产期相关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ICP,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位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度、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起,立足于解决ICP诊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孕妇胆汁淤积症临床护理首先,在临床护理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孕妇的症状变化。
黄疸是胆汁淤积症的主要症状,因此,我们需要定期观察孕妇的皮肤、眼球和口腔黏膜是否出现黄疸。
此外,瘙痒也是孕妇常见的症状之一,我们需要询问孕妇瘙痒的程度和频率,并观察是否有皮损。
此外,由于胆汁淤积症可以导致食欲不振和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我们还需要注意孕妇的饮食摄入和排便情况。
其次,在孕妇护理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密切关注胎儿的情况。
胆汁淤积症可能会导致胎儿窘迫,因此,我们需要定期监测胎儿的心率和胎动。
如果出现异常,如胎动减少或胎心音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B超检查来了解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以及胆汁淤积症是否影响了胎儿的健康。
针对胆汁淤积症的护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保持空气流通,预防感染;2.为孕妇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特别是高蛋白、低脂、低盐的食物,供应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3.建议孕妇多饮水,保持排尿正常,避免大便干燥,以防止便秘;4.鼓励孕妇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要避免剧烈活动;5.调整孕妇的作息时间,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6.瘙痒是孕妇最为困扰的症状之一,我们可以建议孕妇尝试一些舒缓瘙痒的方法,如使用舒缓皮肤的保湿剂、温水浴等,但需避免刮痒,以免引发皮肤破损和感染;7.需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时安抚和疏导,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孕妇提供相应的教育和指导。
孕妇应该被告知胆汁淤积症的原因、病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以便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同时,孕妇也需要知道哪些症状需要尽快就医,以及如何正确监测胎动和胎心音。
总之,孕妇胆汁淤积症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密切监测症状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通过积极的护理和合理的教育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孕妇应对并缓解胆汁淤积症的症状,保护母婴的健康。
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俗称妊娠黄疸,一般是在妊娠晚期出现的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黄疸(胆汁酸升高)及皮肤搔痒为主要特征。
ICP主要危害胎儿,会造成胎儿的死亡,也是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孕妇发病原因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造成胎儿死亡的风险与病情程度相关。
在妇科届受到广泛的重视。
因此,本文分析了我院的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产妇治疗情况,并总结了以下护理体会。
标签:妊娠晚期;肝内胆汁淤积;护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hana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症,以妊娠期搔痒及黄疽为主要特征,易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及产后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几年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广泛的重视。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减少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的机率。
下面是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的分析护理总结。
1 一般资料1.1 对象以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孕妇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35岁。
孕周是27~36。
其中,有30例患者是经过我院筛查并入院确诊为icp的患者,患者在入院期间,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健康教育宣导及护理,为研究的实验组。
其余37例患者未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入院时已为ICP患者,未能接受治疗就已经接近临产或者临产,此为研究的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排除了病毒性肝炎和胆石症。
1.2 治疗方法1.苯巴比妥;地塞米松;熊却氧胆酸片;配合一些止痒药物。
2.给予适量的维生素c,b6,复方氨基酸药物。
3.保证患者休息睡眠质量。
4.严密监测,适时剖宫产。
5.综合护理措施。
2 临床表现2.1 症状1.瘙痒患者最初期症状大都为孕晚期发生的无皮肤损伤瘙痒,一般患者于30周后出现。
患者的瘙痒程度不同,白天程度较轻,夜晚程度加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
按产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孕产史及健康史。
2.评估胎心、胎动及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评估患者的瘙痒及黄疸的程度。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胆酸测定及胎心监测结果。
4.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护理措施】
1.适当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灌注量。
给予间断吸氧1小时,3次/日。
2.瘙痒时给予对症处理,衣服宽松、舒适,避免用刺激性肥皂沐浴。
3.ICP对胎儿的危害较大,可致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胎动和胎心的变化,从34周开始每周做NST。
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胆酸了解病情。
4.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孕妇对该病的认识,密切配合治疗,安全度过孕期。
5.适时终止妊娠,以剖宫产为宜,以免宫缩加重胎儿缺氧。
6.由于ICP时胆酸排泄减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降低,孕妇易发生产后出血,产后需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按医嘱给予宫缩剂
7.给予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宜摄入清淡、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食物。
2.告知患者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以免皮肤溃烂;衣着宜宽松、舒适,避免用刺激性肥皂沐浴。
3.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自测胎动。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发表时间:2013-10-12T14:52:14.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翟爱琴谢兰女[导读] 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
翟爱琴谢兰女(江苏南京市浦口医院 210031)【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
方法对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23例胎儿娩出后的Apgar’s评分与随机抽取未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23例胎儿娩出后的Apgar’s评分(对照组)比较,根据胎儿娩出后的Apgar’s1分钟评分,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
结果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娩出后Apgar’s1分钟评分低于7分的5例,占21.7%,其中1例Apgar’s1分钟评分低于4分,1例胎死宫内,而对照组未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胎儿娩出后Apgar’s1分钟评分低于7分的1例,占4.3%,无Apgar’s1分钟评分低于4分,无胎死宫内,两组对比用t检验来判定结果,P<0.01,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母亲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有影响,孕期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适时终止妊娠,警惕发生胎儿死亡。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新生儿出生后Apgar’s1分钟评分【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15-0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发病率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特征,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
本研究通过分析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新生儿出生后Apgar’s1分钟评分的影响,旨在对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孕期引起重视。
资料与方法资料:对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23例,年龄23-32岁,平均27.5岁,孕周34周-40+3周,自然分娩14例,剖宫产9例,其中孕期查血甘胆酸大于正常(261ug/dl)小于1000ug/dl 12例,血甘胆酸大于1000ug/dl 8例,血甘胆酸大于2000ug/dl 3例,肝功能有异常者5例,余产前检查无异常;对照组未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23例,年龄21-30岁,平均25.5岁,孕周36周-41+5周,自然分娩19例,剖宫产4例,产前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进展妊娠期内肝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期或晚期特发性肝脏疾病。
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容易出现早产、死胎等并发症,导致围生儿羊水污染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升高。
目前,IC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从激素、遗传、免疫、季节和环境因素归纳总结了ICP的发病机制,并阐述了ICP的诊断标准、轻度ICP和重度ICP治疗方案。
笔者就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以引起妇产科医生对ICP的重视,进一步加强防治,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标签:妊娠期;肝胆汁淤积症;诊治妊娠期内肝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又被称为产科胆汁淤积症(Obstetric cholestasis,OC)是一种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妊娠期特发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皮肤瘙痒,常伴有肝脏酶、胆酸等异常[1-2]。
易引起羊水胎粪污染、早产及死胎等不良后果,从而提高围生期剖宫产率[3]。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主要是以缓解患者症状的经验治疗为主[4]。
本文就ICP的可能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如下综述,以提高对ICP的认识。
1 ICP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ICP的发病因素涉及激素、遗传、季节性与环境和免疫等,同时多胎妊娠、产妇年龄偏大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等也会增加ICP的发病率。
1.1 激素因素1.1.1 雌激素ICP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而雌激素合成的高峰期也是妊娠中晚期[5],且胆石症及ICP在口服避孕药和双胎妊娠者中发病率较高[6]。
以上表明,雌激素水平可能是ICP发生的诱因。
目前,通过对动物模型研究表明,雌激素主要通过以下4点诱导ICP发生:(1)雌激素受体介导促进了肝细胞丙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进而对胆汁代谢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发生胆汁淤积;(2)雌激素可抑制肝细胞Na+-牛黄胆酸共转运体的表达,进而减少Na+依赖性胆汁酸摄取,同时可抑制孕酮X受体等反式因子和转运体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胆汁酸转运,发生胆汁淤积;(3)雌激素可降低Na+-K+-ATP酶的活性,导致注入肝细胞的胆汁量减少,造成胆汁淤积。
孕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护理学习中心: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工作单位:东莞桥头计生所前言:孕妇在妊娠期内,出现的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比较常见的妊娠期疾病,存在特点有皮肤骚痒、黄疸、转氨酶异常,血胆汁酸升高,同时存在并发症,会导致早产、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的严重情况,也是导致婴儿提前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是降低婴儿死亡的重要工作。
一、病例资料介绍针对实习内对医院内两名病患进行观察及护理研究,年轻的初产妇一例,23岁,孕期6个月,中年经产妇一例,38岁,孕期7个月,开始的症状均为一定程度的皮肤骚痒,有皮肤的抓痕,孕妇出现皮肤骚痒最早在孕期18周左右,产前半个月为最迟时间,一旦出现后将有轻微的黄疸症状,两例肝功能检查均有异常数据,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胆汁酸增高,数值达到30至160umol/L左右,同时还出现轻度的恶心呕吐、乏力现象。
二、护理措施2.1、生产前护理2.1.1 环境要求:孕妇需要安静、阳光柔和、少干扰的休息环境,平时应叮嘱尽量靠左侧卧位休息,可以减少对子宫下腔静脉的过多压迫及控制胎盘的血流量,每日保持两次持续半小时的吸氧,增加胎儿的供氧情况,同时要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纤维、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饮食建议清淡、少量多餐,辅以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
2.1.2 身体护理:患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均有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骚痒情况,容易导致皮肤的其它各类皮肤病感染。
对此,应先从饮食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全方位的个人清洁,洗浴要用温热水(勿用肥皂),衣物要及时更换,保持宽松(忌化纤、皮毛制品衣物),剪短指甲少搔抓。
骚痒时用碘伏涂擦。
2.1.3 心理护理: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常有焦虑症状,焦虑会使病情恶化,影响治疗效果,阻碍胎儿生长,此时护士要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传输合理知识,给患者解释透彻工作,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病人心理上重获自信。
妊娠胆汁淤积的健康教育
妊娠胆汁淤积的健康教育内容:
妊娠期间,如果孕妇出现黄疸、瘙痒、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可能是妊娠胆汁淤积症的征兆。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它会导致胆液在肝脏中堆积,引起身体不适。
以下是一些关于妊娠胆汁淤积的重要信息:
1. 症状和识别:妊娠胆汁淤积症主要症状包括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瘙痒(皮肤瘙痒),黑尿和浅色大便,食欲不振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孕妇应该及时就医确诊。
2. 影响:妊娠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和胎儿都有潜在的风险。
孕妇可能会感到疲倦、焦虑、抑郁,并且容易发生胆道感染。
对于胎儿来说,可能会增加早产、宫内窘迫以及出生后呼吸困难的风险。
3. 预防与治疗:虽然妊娠胆汁淤积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和风险。
这包括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饮食中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和咨询。
4. 患者管理:一旦确诊妊娠胆汁淤积症,孕妇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管理。
医生可能会推荐定期血液检查、药物治疗、住院观察以及控制饮食等措施来管理症状和风险。
5. 产后复查与关注:妊娠胆汁淤积症在分娩后通常会自行缓解。
然而,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后复查,以确保症状已经消失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问题。
最重要的是,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妊娠胆汁淤积症,请务必及早咨询医生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只有通过与医疗专业人员的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和预防这种疾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例讨论(1)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是一种妊娠期独特的肝胆疾病,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分泌障碍,
引起体内胆汁酸浓度升高,导致怀孕晚期剧烈瘙痒和其他严重后果。
本文将围绕一个ICP病例,从病因、症状、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探讨。
病因:ICP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有一些可能的因素包括孕激素、遗传、胆汁酸代谢的异常等。
此病多见于孕40周前,有一定的家族史史。
症状:病例为第35周孕妇,出现了严重的皮肤瘙痒症状。
瘙痒通常从
手掌和脚底开始,然后扩散到全身,特别是腹部和背部。
病例还出现
了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胆汁酸浓度也高于正常水平。
治疗:ICP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包括使用抗瘙痒药物、提高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高胆汁酸浓度的病例,药物治疗
可能更有效,包括胆酸排泄剂和胆酸结合剂。
如同时伴有黄疸,应积
极寻求术后处理措施。
预后:ICP通常不会对胎儿造成直接伤害,但是高胆汁酸浓度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如早产、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等。
孕妇本人在产
后常常能情况痊愈,但是应密切观察,在拼搏治疗和使用合适药物的
情况下,大多能控制和纠正病情;怀孕时也需定期检查。
总之,ICP是一种在妊娠期间需要特别重视的肝胆疾病。
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进行治疗,适度药物配合以及定期妊娠检查,是保障孕妇和胎儿
健康不可或缺的纪律。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经验教训
马俊如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6(19)1
【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 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妊娠中、晚期全身瘙痒、黄疸为特征,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及胎儿死亡,因其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近年因ICP导致围产儿死
亡的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给产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现报告2例ICP致
胎儿宫内窘迫并死亡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总结ICP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马俊如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256;R581.1
【相关文献】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检测指标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意义 [J], 宁玲利;王孙英
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不规则宫缩与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 [J],
虞国芬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宫内窘迫的影响 [J], 李敏;戴洁;翁秀琴;曹华妹;丁
香翠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甘胆酸、总胆汁酸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 [J], 王玲敏
5.综合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影响研究 [J], 姜王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产科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经验教训马俊如(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都610500)关键词:胆汁淤积,肝内;妊娠并发症;胎儿窘迫;胎儿死亡;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1256;R581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429(2006)012005120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1estasis ofp regnancy,I CP)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妊娠中、晚期全身瘙痒、黄疸为特征,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及胎儿死亡,因其早产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近年因I CP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给产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现报告2例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并死亡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总结I CP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 病例资料【例1】 26岁。
因停经38+2周,腹痛5小时入院。
入院后有规律宫缩。
肛门指诊:宫颈管消退70%,宫口开大1指尖,软,居中,先露头,先露位置-1,未破膜。
胎心监护示:胎心率150/m in,基线变异好,呈平滑型,宫缩规律,持续25~30s,间隔2m in。
2小时后监测胎心率156/m in,宫缩强度弱至中度,频率大致同前。
此时家属要求剖宫产,值班医生认为目前产妇情况无特殊异常,决定继续待产。
2小时40分钟后产妇腹痛加剧,中等强度宫缩,持续35s,间隔约1m in。
肛门指诊:先露0~1之间,宫口开大3cm。
胎心率78/m in,护士反复监测40分钟方判断胎心率减慢,报告医师。
给予吸氧,10%葡萄糖加维生素C2g静脉滴注,胎心率无明显好转,急诊行剖宫产术。
40分钟后娩出一女婴,体重3300g,外观无明显畸形,Apgar评分1分。
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给氧、胸外心脏按压,抢救5分钟后Apgar评分0分。
请儿科医师会诊,抢救30分钟,Apgar评分仍为0分,新生儿死亡,患者家属不同意尸体解剖。
回顾分析孕期检查记录,1周前门诊查血总胆汁酸51μmol/L(正常参考值≤20μmol/L),已提示I CP,但是门诊医生未引起重视,入院待产期间也未注意了解孕期检查情况。
本例事后引发医疗纠纷。
【例2】 26岁,孕1产。
因停经34+3周、皮肤瘙痒10天入院。
入院前门诊查血总胆汁酸5516μmol/L,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
入院后第7天11∶30发现胎心率减慢、胎动频繁,即给予持续吸氧、左侧卧位,5%葡萄糖250m l加维生素C2g静脉滴注,5分钟后胎心率恢复到108/m in。
此后胎心率再次减慢(76/m in),考虑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
娩出一男婴,羊水Ⅲ度粪染,无心跳及自主呼吸,全身发绀,Apgar评分1分(肌张力)。
经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清理呼吸道及加压给氧等抢救无效。
新生儿死亡后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后行尸体解剖,尸解结果报告为多囊肾。
2 讨论211 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的机制 I CP引发胎儿窘迫的原因目前尚不明了,有学者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绒毛间隙狭窄,导致单位时间内绒毛间隙中母体的血流量减少;②血清胆汁酸水平增高,引起游离的绒毛静脉痉挛,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③胎儿血脂升高,降低胎盘绒毛之间血氧弥散和交换的效率,而影响胎儿的氧供给[1,2]。
I CP 的病理变化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母体肝小叶中央区胆小管内栓子形成,胎盘中合体细胞增多,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增加,绒毛基质稀疏水肿,绒毛间隙缩小。
胎盘组织内胆汁淤积,胎盘绒毛间隙减小,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滋养细胞水肿,从而引起母儿间营养交换障碍,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缺氧,最终可因严重宫内窘迫而死亡[3,4]。
212 I CP致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 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很多,包括母体、胎儿本身、胎盘及脐带等多个方面,而且常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一些易被忽视的因素,如孕妇仰卧位、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不规则、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宫缩,缩宫素、吲哚美辛及硫酸镁等药物对子宫、胎盘灌注及胎儿动脉的影响,甚至产程中产妇饥饿、脱水或过度换气,都可造成呼吸性、代谢性酸碱失调,由此加重胎儿缺氧,引起宫内窘迫。
因此,有作者认为,要认定I CP致宫内窘迫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产妇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符合I CP的诊断标准;②胎儿临床表现及病理解剖符合宫内窘迫的特征;③胎盘具有合体细胞增多、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增加及绒毛干水肿、绒毛间隙缩小等病理改变;④排除其他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5]。
但在临床实践中,仅靠现有的临床检查和仪器监护很难排除其他产生宫内窘迫的原因,而尸检率又很低,往往是通过医患双方的陈述及病历记载来推断,因此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213 经验教训21311 例1教训:①对孕期检查不够重视:孕妇入院前1周产前检查时已提示胆汁酸升高,门诊医生疏忽,入院后住院医师也对孕期检查记录不够重视,以致漏诊I CP。
②未选择适当的剖宫产时机:产妇入院后2小时,胎心率监测正常,此时宫缩强烈,主动要求剖宫产,而值班医师过于自信,没有采纳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若此时行剖宫产,或可挽救胎儿生命。
③对病情变化观察处理不及时:产妇入院后4小时,胎心率减慢,值班护士没有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处理,而是反复检查40分钟仍提示胎心率慢时才报告医・15・生,但此时胎儿已濒临死亡。
④缺乏必要的抢救和手术准备:产房没有紧急剖宫产的应急预案,本例从决定剖宫产到麻醉、消毒等程序,40分钟才将胎儿娩出,耽搁的时间太久,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⑤未行尸体解剖:新生儿死亡后没有进一步动员家属争取尸体解剖,以致在医疗纠纷中不能拿出有力证据说明其他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诉讼时处于被动局面。
21312 例2教训:本例入院前已确诊I CP,在胎儿满35周、发育基本成熟时即应该实施剖宫产结束妊娠,但在胎心率减慢并药物治疗无效后才手术。
一般情况下,胎心率低于100/m in往往预示着胎儿即将死亡,故此时剖宫产而获得死产的结局,不如等胎儿死亡后引产经阴道分娩。
因为剖宫产所导致的瘢痕子宫需2~3年后才能计划下一次妊娠,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育愿望。
214 胎儿宫内窘迫的预防 ①加强孕期检查及指导: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自我监测胎动,嘱其发现胎动异常需及时就诊;孕35周后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及胎盘功能,如发现异常及时收住院;定期B超检查了解胎儿生长情况、羊水情况,及早发现胎儿畸形、脐带绕颈等异常情况;常规进行胎心监护,如非应激试验无反应性,则约1/4胎儿预后不良。
②有多种高危因素孕妇需入院监护: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终止妊娠,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一旦确诊I CP,当孕周>35周、估计胎儿体重>2500g时,应考虑终止妊娠[6],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1] 史佃云,陈华,周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脂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3(1):10212. [2] 顾关故,主编.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2.[3] 赵一平,陈谓芬.I CP围产儿与胎盘病变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0,9(2):1262127.[4] 刘伯宁,戴钟英,沈宁,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计量测定[J].中华妇产科杂志,1988,23(1):9210.[5] 宋旭东,秦启生,陈新山.I CP引发宫内窘迫的死因分析及其法医学意义[J].法医学杂志,2003,19(1):41242. [6] 胡晓红,张晋辉.死胎53例原因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8,18(1):60261.(收稿时间:2005209219)胎盘早剥的诊断及处理(附43例报告)史丰玉(浚县人民医院,河南浚县456250)关键词:胎盘早剥;妊娠期并发症;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1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429(2006)0120052202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及胎儿的生命,预防和早期诊断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关键。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3例胎盘早剥临床资料,以提高胎盘早剥的诊断及处理能力。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分娩总数12453例,发生胎盘早剥43例,发生率0135%。
年龄: 21~30岁25例,31~40岁18例;初产妇10例,经产妇33例。
入院时孕周:<27周8例,28~36周20例,37~42周15例。
23例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3例,胎膜早破4例,羊水过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各3例。
112 临床表现 板状腹27例;43例均有阴道流血,其中出血量<400m l5例,400~1000m l12例,≥1000m l26例,18例出现失血性休克,10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腹痛、腰痛各5例。
胎心音消失34例,宫底升高5例。
113 诊断依据 43例入院后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B 超诊断胎盘早剥。
手术证实胎盘全部剥离12例,剥离面积2/3者4例,剥离面积1/3者12例,<1/3者15例。
114 分娩方式及结果 本组全部行剖宫产,术中证实子宫卒中24例,行子宫次全切除8例。
围生儿死亡26例,占6015%;产妇死亡2例,占417%。
1例术后因肾功能衰竭转上级医院。
2 讨论211 发病原因 胎盘早剥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妊娠高血压:国内报道此种发病诱因占4511%~4910%,本组占3012%(13/43)。
妊娠期底蜕膜层的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到底蜕膜层形成血肿,导致胎盘与子宫剥离。
②羊水过多:羊水过多时羊膜突然破裂,羊膜腔内压骤降可以导致胎盘早剥;③外力因素:如重体力劳动、性交、外伤等,亦可诱发[1]。
本组23例有明确发病诱因。
212 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断 本组重型胎盘早剥发生率高,且围生儿死亡率较高,与围生期保健不力有关。
本组经产妇占7614%,部分孕妇为计划外怀孕,不能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
加之既往有正常分娩史,出现症状后常不及时就诊,导致胎盘早剥发生率高且病情重。
因此,加强对乡村接生人员的培训,开展围生期保健知识宣教,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保健制度,是减少胎盘早剥发生率的关键。
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也有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率,轻型病例多以阴道出血及轻度腹痛为主,重型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突然发生的持续腹痛、腰背痛,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征象。
B超检查确诊主要手段,超声图像可表现为胎盘后血肿、胎盘增厚、绒毛膜板下・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