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试讲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39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简述牛顿第三定律,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或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题教师在教授初中物理时,面对一些可能理解起来较困难的概念或原理,常常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请你以“动能”这一概念为例,描述你将如何设计一堂课来教授学生动能这一概念,并解释你的教学设计。
第三题题目:请简述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答案及解析:第四题题目:请谈谈您是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的?您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吗?第五题请谈谈你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实验教学。
第六题题目:请简述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答案及解析:第七题题目: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你如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第八题作为一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学科物教师,你认为如何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请结合你的理解,给出四个具体的做法。
第九题题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答案及解析:第十题问题:在你教授电流和电阻的概念时,有学生问“如果我扯断电线,电流不就不流动了吗?”你将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请说明你的解释过程和目标。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标题:《电路的基本组成》教案设计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导线、开关、电池等基本元件,对电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电路知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观察电路的结构,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它们的作用。
中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考点:初中物理1、题目:《光的折射》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有适当板书。
(4)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理解光路可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联系实际,学生体验折射引起的错觉,掌握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的方法,培训总结归纳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总结折射规律。
[难点]归纳折射规律,理解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是否注意过插入水中的筷子,让学生主动说一说自己注意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把筷子斜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向杯中加水,让学生注意观察,从杯子上方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给出观察结果: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教师提问:筷子是在什么位置发生的“弯折”?学生回答:筷子在水面上发生弯折.教师追问:为什么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教师讲解: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呢?光的折射又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课题《光的折射》。
环节二:新课讲授演示(一):让靠窗户的同学将窗帘拉上,教师演示用激光笔照射滴有牛奶的玻璃水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甲回答: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时,有一部分反射回空气中,还有一部分光进入玻璃中。
学生乙回答:光线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教师总结光的折射定义: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演示(二):教师再次演示实验,并请学生帮教师在玻璃水槽上画出光路图,根据光路图,向学生讲解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和入射角、折射角。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初中物理《二力平衡》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二力平衡的概念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生: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1.5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轻质量的纸板代替小车做受力物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问题】【参考答案】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虽然这个摩擦阻力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但用纸板来代替小车会更大的减小误差,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准确。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解释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并且提供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定律的应用。
第二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设计一堂精彩的物理实验课。
第三题题目:请阐述在教授初中物理时如何运用实验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四题题目:假设你是初中物理教师,在一次课堂实验中,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实验器材损坏,实验无法继续进行。
请谈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突发情况,并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第五题题目:请您解释什么是“浮力”,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浮力现象。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浮力的概念理解有困难,您会采取哪些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第六题题目: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你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当有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情绪波动较大,影响了课堂纪律和教学进度时?第七题题目:请您解释什么是“惯性”,并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的体现。
如果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感到困惑,您会如何帮助他们理解?第八题题目:请谈谈你对“教育信息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影响。
第九题题目:请你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将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堂针对初中物理“机械能”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关于“电流和电压”的物理教学课,针对初中生。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掌握电流的方向和电压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8)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5分)正确答案:B.音调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5分)正确答案: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5分)正确答案:C.卫星的绕行速度为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5分)正确答案:B.5、……可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5分)正确答案:选项缺失6、……题目缺失(5分)正确答案:题目缺失7、……题目缺失(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8、……题目缺失(5分) 正确答案:题目缺失二、简答题(2) 暂缺三、案例分析题(2) 11、……(1)什么是比热容(4分) 正确答案:(1)什么是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①质量;③受热均匀;④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⑤温度;煤油;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
(3)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根据,可以有几种方法呢? 生:保证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吸收热量多,谁的比热容就大。
师:吸收热量多少怎么来判断呢? 生:看加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
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看谁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大,同样的,也可以加热相同时间来保证吸收热量相同,比较他们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比热容小。
为了观察方便,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来进行。
那在其中为什么要用搅拌器来缓慢搅拌呢? 生:让物质受热均匀。
师:回答的很准确,为了让液体上下受热均匀,我们可以缓慢的用搅拌器进行搅拌。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真题《分子热运动》考题回顾考题解析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让学生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课前在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内走一圈,问同学们能闻到味道吗?我们是如何闻到各种味道的?学生初步体会分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分子热运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是如何闻到物体的味道的呢?分子间有没有作用力?【实验演示1】在讲台上打开一个花露水瓶盖,询问前排同学有没有闻到味道?【演示实验2】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学生观察实验,会发现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明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讲解扩散的概念。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否举一些扩散现象的实例吗?(如墨水滴入到水中;腌菜会使菜变咸等)【演示实验3】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
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
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对比几个实验,可以发现,时间越长,清水和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就越模糊。
教师讲解其中的原因:这是由于水和硫酸铜溶液间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视频动画】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引导学生讨论,对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进行总结。
教师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4】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
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图1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罝示意图。
罝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串联组成闭合电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用于说明()A.安培力B.电磁感应现象C.电动机原理D.电功和电功率【答案】B。
2.如阁2所示,将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罝,可看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答案】D。
3.通电矩形导体线框abed与无线长通电直导线AB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电流方向如图3所示,ab与导线AB平行,关于AB的磁场对线框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B.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相同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下D.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右【答案】B。
4.如图4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漕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10.0cm,大气压强为76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A.2.0cmB.3.5cmC.4.0cmD.4.5cm【答案】B。
5.如阁5所示,在以0为圆心,半径为R的虚线圆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均强磁场,磁场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关系为B=Bo+kt(为常数)。
在磁场外有一以0为圆心,半径为2R的半圆形导线,则该半圆形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图5A.0B.kπR2C.22R k D.2kπR2【答案】C。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谈谈你对“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简述你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初中的物理教师,正在教导一节有关“电的流动和电路”的课程。
在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后,你的学生分成了两个小组进行小组实验,实验内容是构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小组遇到了以下问题:1.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测量到的电流值为什么是负数?2.为什么在关闭开关后,电路中仍然有电流流动?请你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教育理论知识,为学生做出解释,并说明你如何在课堂中帮助他们掌握物理知识。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
第五题题目描述:请谈谈你遇到的教学设计中遇到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难点的?请以教学中的具体情境为例,描述你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第六题题目:如果你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能量守恒定律》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能量守恒定律在微观世界中看起来并不适用?”作为教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第七题题目:请谈谈你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八题题目:你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公式记忆不够准确,导致解题时无法正确应用。
请你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物理公式。
第九题题目: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你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十题题目描述:某中学物理教师在进行“浮力”的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上存在困难。
在一次课后,他决定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简述牛顿第二定律,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及解析:第二题你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一次实验课上,你发现学生们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特别感兴趣。
这时,你觉得应该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确保他们能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请设计实验步骤并说明你的理由。
第三题情境: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对流层”知识时,普遍认为“对流层越厚,天气越寒冷”。
问题:1.请分析学生此种理解的原因。
2.如何帮助学生纠正这种误解,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对流层厚度与天气情况的关系?第四题 [面试常规问题] 一名学生很喜欢做实验,但是给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
作为班主任你怎么看?思考过程:1.思考该问题本质:此问题本质是在考察老师对于课堂管理的能力和对不同学生有个性的应对措施。
2.确定作答方向:容易的方向是对学生的喜好、爱做实验表示认可,表示理解这样做能给学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但也会已课堂纪律等地。
强调虚心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加强沟通,将实验的要求与课堂学习的节奏结合起来。
第五题题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答案及解析:第六题如果你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物理概念有误解,你将如何纠正这种误解?第七题一个学生在探究重力的方向时,提出了一种错误观点,认为重力是向下作用的力的感觉,而不是真正存在的力。
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第八题题目:假设你在执教初期高中物理的《光的反射定律》这节课时,课堂上有同学对教学内容的实验提出了质疑。
详细描述了实验设置中的问题,那么大班额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处理这种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第九题情境:学生小明在做的“探究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发现记录下下列运动数据后,运动轨迹图描绘出的图形不一定是直线。
时间(s)012345位置(m)024354请你分析小明遇到的情况,并设计实验方案帮助他修改实验方法,找到运动轨迹的规律。
-年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试讲真题————————————————————————————————作者:————————————————————————————————日期:2017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二批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光源的概念学习: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参考答案】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
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参考答案】八年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起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就是无论那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课中要充分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
2017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12 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110 分,66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图1 所示为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用以说明的是()。
A.焦耳定律B.欧姆定律C.电阻定律D.查理定律[答案]A[解析]U 形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容器中温度变化,即能够反映两个容器中热量的不同:两个电阻丝串联,则电流相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了焦耳定律。
2、A.16 个中子,8 个质子B.8 个中子,16 个质子C.24 个中子,8 个质子D.8 个中子,24 个质子[答案]A[解析]3、某航天器由离地200 km 的轨道变轨升至362 km 的轨道.若变轨前后该航天器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航天器的()。
A.加速度增大B.周期变小C.线速度变小D.向心力变大[答案]C[解析]4、如图2 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 和B 由一橡皮管连接,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柱封闭在A 管内,初始时两管水银面等高,B 管上方与大气相通。
若固定A 管,将B 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下移一小段距离H,A,A 管内的水银面相应变化h,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B.C.D.[答案]B[解析]5、如图3 所示,匝数为2:1 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阻为零的轨道、可在轨道上滑行的金属杆PQ 形成闭合电路。
闭合电路内有磁感应强度为1.0 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副线圈接l0Ω的电阻,金属杆加长为PQ 长为0.1m、电阻为0.4Ω。
若金属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率v=3.0m/s 沿轨道匀速滑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线圈中电流大小I=0.03AB.原线圈两端电动势大小E=0.15VC.副线圈中电流大小I=0.01AD.副线圈电功率大小P=0W[答案]D[解析]6、如图4 所示,长为L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0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教师版)试卷题量:14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20分钟测评/引用码:YQvwbUx一、单选题1、在初中物理“眼睛和眼镜”一课的教学中.李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近视眼矫正的原理,其中凸透镜代表眼睛的晶状体,光屏代表视网膜。
当近视的“人”戴上眼镜时,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
若此时“取下眼镜”,只采取下列办法之一就能使“视网膜”上的像清晰,其做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远离透镜B、将光屏靠近透镜C、将光屏远离透镜D、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一个凸透镜【答案】B【解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取下眼镜后,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前面。
为了能使像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应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像才会逐渐远离凸透镜,所以A错误。
因为像在光屏前,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透镜,B正确,C错误。
如果再加入凸透镜,成像位置更加靠前,所以D错误,故选B。
2、在如图所示初中物理“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电路中,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移动时( )。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增大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减小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减小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答案】A【解析】当滑片向左端滑动时,整个电路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小灯泡的电压增大.故选A。
3、图中每个}圆环半径相同、彼此绝缘、均匀带电,所带电荷量已在图中标出,则坐标原点0处电场强度值最大的是( )。
A、B、C、D、【答案】B【解析】选项A中原点O处的电场相当于1/4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
选项B中的电场既有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又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D处的电场,且两个电场夹角小于900,合场强变大。
选项C中两个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相互抵消,最终只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大小与A中的电场相同。
选项D中两对正电荷和两对负电荷在O点的电场相互抵消,合场强为O。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结构化面试题目,旨在考察应聘者的教学理念、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题目描述:假设您正在教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关于“光的折射”这一章节。
您注意到班上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缺乏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您会如何设计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学习。
第三题题目:请您解释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并且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定律的应用。
同时,请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传授这一概念。
第四题题目: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你发现学生对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理解不够深刻。
请设计一个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解释这个实验如何能够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第六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正在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物理课,课程主题是“简单机械”。
在讲解了杠杆原理之后,你发现学生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杠杆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你需要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题目内容:•任务:请设计一个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活动应当包括材料准备、操作步骤、预期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要求:•活动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活动过程安全,适合初中生操作。
•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杠杆的作用。
•活动结束后,能够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原理的应用实例。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第三题题目描述:请谈谈你对“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理解,并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现这一特点。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一堂关于“电流与电阻”的物理实验课。
第五题题目:请你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效果?第六题题目: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对“物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的理解。
第七题题目: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请举例说明。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能量转化与守恒”为主题的物理实验课,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预期教学效果。
第九题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解释该实验是如何说明浮力作用的。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面试的考生。
在面试中,你需要展示你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如何将物理概念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本题要求你设计一个关于“浮力原理”的教学活动。
题目要求:请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设计一个适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小结)•预期效果及评估方式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情境,设计一节关于“电流的产生”的物理课教案。
2015-2017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2017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二批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1.光源的概念研究: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
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XXX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研究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研究的欲望。
在课中要充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研究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
总之,要动用一切资源创造他们的兴趣点。
2017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一批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初中物理《磁现象磁场》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初中物理《磁现象磁场》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演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两个磁体并没有相互接触,它们怎么能发生相互作用呢?讲解:原来在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
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把它叫做磁场(板书)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如空气的流动、电流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来间接证明它们的存在。
像磁场这种物质,我们就可以用实验来感知它,所以它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1.磁场的方向想想做做:一根条形磁体外面包一块布放在桌面上,它的N极在哪端?用一只小磁针来探测一下。
如果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如果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通过实验认识小磁针在磁场中各点的指向不同的,这是因为磁场是有方向的。
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用为那点磁场的方向。
老师总结:如果在磁体周围放许多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磁场的作用下会排列起来,这样我们就能知道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了。
在磁体周围放置的小磁针越多、越小,就能越清晰的看出磁场的分布。
2.磁感线【老师演示实验】为了更进一步研究磁场的分布,(用铁粉演示磁场的分布)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粉,然后把条形(或蹄形)磁铁放在玻璃板下方,轻轻敲击玻璃板,观察铁粉的排列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铁屑有规则地排成一条条曲线。
启发性提问:小磁针所在位置就是磁场方向就是N极所指方向,通过两个实验,有没有办法来形象、直观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方法:可以在磁场中沿着铁屑的痕迹画出曲线,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你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第二题题目: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第三题请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题情境:薄透镜的一侧是一个凸透镜,另一侧是一个凹透镜。
你正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试图用这两个透镜组建一个放大实像。
问题:(1)请描述你如何使用这两个透镜分别组建一个放大实像,并说明在每次组建放大实像时,透镜的相对位置、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主应作用等。
(2)若小明将两只透镜由靠近组分到越来越远,观察到的实像会如何变化?请简述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第五题标题: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问题描述:在上课过程中,你发现有几个学生因为讨论与课程无关的话题而分散了注意力,甚至影响了课堂秩序。
你如何处理这个情况?第六题某老师上课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生物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七题题目:请简述并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并解释为什么这个定律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性。
第八题题目: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来自两个方向上的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6N,F2=8N,且它们之间的夹角为120°,请描述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九题题目内容:请你谈谈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十题题目: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一定的法则,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请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这两种法则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及解析: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描述:请根据以下内容设计一份初三物理“简单机械”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的应用场景。
2.学生能识别常见的简单机械,如滑轮、杠杆和斜面。
3.学生能够分析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017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二批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光源的概念学习: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答辩题目解析】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参考答案】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
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参考答案】八年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起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就是无论那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课中要充分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
总而言之就是要动用一切资源创造他们的兴趣点。
2017下半年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一批初中物理《二力平衡》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二力平衡的概念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生: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1.5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答辩题目解析】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轻质量的纸板代替小车做受力物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问题】【参考答案】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虽然这个摩擦阻力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但用纸板来代替小车会更大的减小误差,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准确。
2.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知识性问题】【参考答案】相同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1.对象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对象不同,它们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对方,即两个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性质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
3.时间要求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的,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
4.独立性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而平衡力的两个力是彼此独立的。
注意:相互作用力(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绝对不是一对平衡力。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力。
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一初中物理《压强》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压力作用效果展示一系列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让学生找出这些事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引导看出他们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环节二:建立概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学生猜想: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回顾: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问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压强的大小呢?学生: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初中物理《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并解说:电工在安装设备的时候,如果导线不够长,往往需要接一段。
而电工在接导线的时候时会把导线外面的皮扒掉,接好导线芯之后在缠上黑胶布。
这是为什么呢?环节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是张开的,B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1)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开有什么不同?生:用橡胶棒相连,A、B的张角没有变化。
(2)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连接在一起,观察A 和B的张角有什么变化?和橡胶棒的现象一样吗?生:用金属棒相连两个验电器,现象与橡胶棒的不同,此时A的验电器的张角变小了,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提问:这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生:这说明了验电器B也带电了,由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教师总结:上面实验说明了,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在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移动。
(二)导体和绝缘体上面实验也说明了金属能够导电,有的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导体。
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环节三:巩固提高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上面没有电子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D.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不容易导电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以及金属导电的原因。
作业:把酒精灯的火焰靠近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稍微合拢些,这说明验电器的电荷减少了?【答辩题目解析】1.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吗?【知识性问题】【参考答案】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主要是内部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的数量,然而也跟外部条件(如电压、温度等)有关。
在常温下绝缘的物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成导体。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电解质溶液导电和金属导电有什么不同?【知识性问题】【参考答案】1.电解质的导电都是伴随化学反应的。
因为离子最后在阴极必须得电子,在阳极必须失电子才能形成通路,不然只能形成电势差而不能形成持续电流,金属导电则没有伴有化学反应。
2.电解质的导电是电解质带电离子的移动产生电流,而金属导电是电子的移动产生电流(本质是电子的整体偏移)。
初中物理《凸面镜和凹面镜》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导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平面镜中光的反射定律的规律及光路图的分析方法,并找同学上台画出光路图,给出入射光线及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及反射角。
再根据学生的作图提出问题:如果现在将平面镜弯折,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变成一个曲面,也就是凹面镜或者是凸面镜。
老师:那么,一束平行光射向这个凹面镜或者凸面镜,光路的变化是否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进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探究1.首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凸面镜,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凸面镜上,考虑凸面镜其中的一个点上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应该如何确定,引导学生这点的切线即可看成这点所在平面,而这点与圆心连线即是这个平面的法线,则入射角则可确定了,进而可以判断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反射角了。
在明确了光线在凸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后,将学生以物理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将其他的光线都画全,并讨论反射光线有哪些规律。
老师:平行光线经过凸面镜反射后的光线有哪些规律?学生:平行的光线经反射后的光线变的发散了,并且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
老师:这就说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凸面镜的焦点。
那么大家根据这个特点,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凸面镜的应用呢?学生:汽车的观后镜、道路转弯处的镜子。
老师:那你能解释一下这个原理么?学生:汽车的观后镜和道路转弯处的镜子都是凸面镜,根据发散的特点,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2.根据凸面镜的学习探究过程,对于凹面镜的学习,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根据入射光线找到法线、入射角、反射光线、反射角等,同时列举出生活中使用凹面镜的事例。
探究后,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大家一起分享,发散思维。
环节三:巩固练习1.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其工作原理,如汽车头灯的近光灯和远光灯等;2.给出一些不完整的光路图,让学生适当的进行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