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2019年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0.51 KB
- 文档页数:4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程目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一、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三】重点和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转折(形成背景)1.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2.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束缚,解放人们思想。
3.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4.时代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会议内容意义酝酿1978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期”开始)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作系统概括。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自我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三大改造”中涌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重大影响。
2.2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思想解放的进程与发展状况;•第一个解放思想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延续与开拓。
2.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点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和内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观看视频。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引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二步: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第三步:通过讲解,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第四步:观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视频,了解其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五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特点;•第六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与新时期思想理论的关系;•第七步:总结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学生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了解了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为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还使用了视频展示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发展观。
最后,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掌握好知识点的分量,特别是在演示科学发展观的视频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第18课新时期的论探索【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论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难点: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一、邓小平论形成发展阶段(五次会议和一次谈话)二、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及评价2评价:(1)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指导思想。
(2)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新时期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2.创立及内涵: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3.历史地位: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论武器。
【重点难点解析】1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邓小平在江西1970年前后,邓小平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
除了劳动,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约五千余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邓小平思考了许多邓小平复出:1977年,邓小平复出。
1978年,邓小平访日,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新日铁公司的君津工厂、松下电器公司的茨木工厂,专门乘坐了新干线列车。
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满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1979年,邓小平在大年初一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在亚特兰大兴致勃勃地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在西雅图坐进波音公司的地面模拟驾驶舱观看模拟飞机着陆过程,在得克萨斯和夫人卓琳高兴地戴上牛仔帽观看斗牛表演……这一切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造成很大的心灵冲击。
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预习案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内容(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过程(1)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①时间:1982年。
②内容: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标志形成:中共十三大①时间:1987年。
②内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讲话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体系完善:中共十四大①时间:1992年。
②内容: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最终确立:中共十五大①时间:1997年。
②内容: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其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新课学习一、伟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
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方面的探索,包括两部分内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材分三目介绍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目,是邓小平理论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即介绍新时期理论探索的背景,第二目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第三目从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做了详细的介绍。
二、课程目标:选修:1、邓小平理论: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必修:1、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各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等发展过程和其主要内容。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必修一、必修二相关知识,全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考查,认识到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进而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因此,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需要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学习邓小平理论,应注意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法,多联系每一历史时期或今天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加深对伟大理论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重点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春天”是什么?1979年和1992年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一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在歌颂他?【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2-8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