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第十章医德修养和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章医德修养和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系统了解医德修养的内含、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熟悉医德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掌握医德评价的辩证关系,使同学们在医德修养实践中能更好地养成高尚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境界。
重点和难点:1.医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 医德评价标准。
第一节医德修养一、医德修养的涵义及实质(一)什么是医德修养1.医德修养的内含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在医德方面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医德品质的过程,以及经过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医德境界。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医务人员按照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磨练意志,实践医德的过程;二是医务人员在医德实践中经过长期努力,涵养锻炼所达到的医德境界或医德水平。
2.加强医德修养意义⑴医务人员只有使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锻炼出医德品质,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养成自觉的医德行为。
⑵加强医德修养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⑶医德修养是医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医德教育的现实课堂。
医务人员只有加强医德修养,恪守医德原则和规范,才能完成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
(二)医德修养的实质在医德修养的过程,是医务人员把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择善去恶的内心信念,并择其善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的过程。
高度的自觉性是医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特点。
医德修养的实质,就是把医德修养看作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一)医德修养的基本要素医德修养包括医德认识的提高、医德信念的形成、医德感情的丰富、医德理想的确立、医德行为的训练和医德习惯的养成等一系列环节。
1.医德认识是医务人员医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医务人员只有了解和认识自己医德行为的意义,个人和他人相互间的道德义务,掌握一系列的医德原则和规范,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
2.医德情感是激发人们进行自我反省的动力,也是医德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形式。
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与行为规范考什么?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德修养含义和途径医德评价的3个标准、2个依据、3种方式;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重点?医德评价的标准、依据和方式医学道德修养一、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一)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医学道德修养,就是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学道德规范,将医学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医德品质的活动。
即医务人员在医学道德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陶冶,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道德实践。
(二)医学道德修养的意义1.它有助于医学道德教育的深化2.它是形成医学道德品质的内在根据3.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一)医学道德修养的目标医务人员进行医学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质,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精神。
1.医德品质是指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学伦理行为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1)医德品质由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构成(2)医德品质内容:医务人员至少应该养成仁慈、诚挚、严谨、公正和节操等医德品质。
2.医学职业精神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职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对医学职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的总认识。
是一种适应医学职业行为需要的一种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其内容包括:医学职业的社会责任、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和科学作风四个方面。
(二)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是指一个医务人员经过医学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医德晶质水平,也称医学道德境界。
各个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境界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最高境界2.基本境界3.最低境界4.不道德境界(一)坚持实践是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1)要在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中进行医学道德修养,(2)在医学道德实践中进行医学道德修养。
坚持实践是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①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是产生高尚医学道德的源泉②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是医学道德修养的目的③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是推动医学道德修养的动力④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道德修养效果的标准(二)医学道德修养的方法学习立志躬行(“用敬”和“积善” ;“有人监督的躬行”和“慎独”反省学习是医德修养的前提和指导;立志是开端和动力;躬行是过程和途径;反省是依据和终点。
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评估的评价、教育和修养1.医德评价的疗效标准2.医德评价的社会标准A.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痊愈和康复的标准B.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标准C.是否有利于医疗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的标准D.是否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的标准E.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答案:A E细目一医学道德评价要点一医学道德评价的标准1.疗效标准是指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缓解,痊愈和保障生命的安全。
这是评价和衡量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及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社会标准是指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3.科学标准是指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要点二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1.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在医学道德评价上,我们应该坚持哲学上的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观点,既从效果上去检验动机,又要从动机上去看待效果,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2.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一般情况下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没有目的的手段是毫无意义的。
同时,没有一定的手段相助,目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在评价医务人员的医行为时,不仅要看其目的是否正确,还要看其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手段。
1.内心信念内心信念是指医务人员发自内心地对道德义务的深入认识。
真诚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内在动力,是医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医德评价的重要方式。
内心信念是通过职业良心发挥作用的,一个具有高岗医德品质的医务工作者,能通过内心自律调整自己的医疗行为,能自觉地正确对待来自社会的评价和监督。
2.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行为和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即公众的认识。
社会舆论可以形成-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调整人们的道德行为,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是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在医德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3.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
2018广东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评价相关内容医学道德修养和评价相关内容:(一)医学道德修养的含义医学道德修养是医务人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磨炼,把社会主义医学道德基本原则的规范转化为个人医学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医学道德修养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实践性原则;3.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原则。
(三)医学道德修养方法1.学习医学伦理知识。
2.通过立志,确立做一个合乎医学道德的人的需要、愿望的理想。
3.躬亲实践:坚持实践是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用敬”和“积善”“用敬”即主观上时常打算从事利他的道德行为;“积善”是从事利他的道德行为。
(2)“有人监督的躬行”和“慎独”“慎独”指在个人独处时,仍能坚持道德信念,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
4.坚持内省:即内省。
指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进行自我检查的道德方法。
(四)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最高境界为医奉献的医德境界。
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决不损人利己。
基本境界以医为业的医德境界。
能够为己利他,从不做损人利己行为。
最低境界以医谋生的医德境界。
利己而从不做损人行为。
不道德境界以医谋私的医德境界。
损人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行为。
(五)医学道德评价1.作用(1)对医务人员医德品质的形成有导向作用;(2)对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3)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有促进作用;(4)对医学人际关系有协调作用。
2.医学道德评价标准(1)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痊愈和生命的安全(此为首要标准):解除患者病痛,促进患者健康是医学科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评价和衡量医务工作者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以及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这是医德评价的医疗标准。
(2)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3)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和优生;(4)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5)是否有利于群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3.医学道德评价方式(1)社会舆论:指一定社会群体或一定数量的群众,依据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的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道德评价手段,是医德评价的主要方式。
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一)近年来,医疗领域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患关系矛盾。
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医德评价的不足,很多医生缺乏医德修养,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而引发了大量医疗纠纷。
医德修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
医生是患者的救命稻草,一个医生如果缺乏医德修养,那么患者就要承受医生工作失误的风险。
良好的医德修养必须注重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医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操守、荣誉感以及素质与纯真性。
责任意识是医德修养的基石。
作为一名医生,首要责任就是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由于医生的职业使命守护生命,任何的医疗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责任意识必须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医生的心中。
另外,医生还需要具备道德操守,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安全。
医生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隐私和人身安全,同时不能出现收受贿赂消极等情况。
荣誉感则是医生自我约束的必要条件。
医生必须树立荣誉感,始终以患者利益为重,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职责。
如果医生只是为了金钱而工作,那么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最后,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纯真性来维护医德修养。
医生的道德素质是医德修养的一个显著指标,同寓内穷。
一个医生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那么他的医疗技术再高明,也不足以成为一个好医生。
在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的今天,医德评价的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
医德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医德修养,还能够有效地引导患者对伦理文化的关注。
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只有通过专业的医德评价体系来检验医生的医德水平,才能较为准确地知道这位医生是否值得信赖。
因此,要推进医德评价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做到切实可行,符合实际。
加强医德教育,切实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取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医学伦理学第十章医德修养和评价医学伦理学第十章主要探讨了医德修养和评价的问题。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学科,医德修养是医生在工作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对于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作为医务人员,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医生需要具备同情心和爱心,关心病患的身心健康,尊重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医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以便更好地与病患沟通和理解他们的需求。
其次,医德修养对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的医生在工作中能够更加专业、负责,并能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医生的医德修养可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更加合作和信任医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医德修养还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医德修养和评价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医德修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时刻保持对自身职业道德的警醒和自我反思。
同时,社会也应该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进行评价和监管,以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医德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能够与病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尊重患者的意愿,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其次是医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医生应该在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权益,尽力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再次是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保持对新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最后是医生的诚信和道德品质。
医生应该诚信守法,不以患者利益为赌注,不从事医疗欺诈行为。
在评价医德时,可以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情况、医生的专业认证和培训情况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医德评估机构和制定医德评估标准来加强对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监管和评价。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骨伤学【代码:329]-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与评价[单选题]1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应是A.积极与消极、目的与方法的结合B.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结合C.有效(江南博哥)与合理、形式与方法的统一D.动机与效果、方法与形式的统一E.目的与手段、效果与方法的结合正确答案:B[单选题]2.不属于医学道德评价客观标准的是A.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缓解B.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的健康与长寿C.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D.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E.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院的经济创收和发展正确答案:E[单选题]3.医德评价应坚持依据的辩证统一是指效果与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正确答案:B [单选题]4∙评价医德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A.患者的意见B.患者家属的意见C.新闻媒体的认定D.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学发展、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改善E.社会主义医德规范体系正确答案:D[单选题]5.医德评价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A.社会舆论B.内心信念C.传统习俗D.幸福指数E.医德荣誉正确答案:A[单选题]6.医学道德评价指的是A.人们依据法律条文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行事判断B.人们依据工作要求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所做的褒贬评价A.动机与目的、B.动机与效果、C.动机与手段、D.目的与效果、E.目的与动机、C.人们依据道德标准和原则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道德价值的判断D.人们依据工作态度对医生的行为所做的褒贬判断E.人们依据规范条文对医院的活动所做的行为判定正确答案:C[单选题]7.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学习医德理论知识B.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修养C.有的放矢D.持之以恒E.追求慎独正确答案:B[单选题]8.既是一种医学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医学道德境界的是A.学习B.反省C,行善D慎独E.调整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慎独〃是医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医德修养是指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医德修养的重要性在于,医生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医德修养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医生应尊重每个患者的自主权,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生应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倾听,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愿,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期望。
其次,医德修养要求医生具备患者隐私和保密的意识。
医生应妥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泄露患者的私密信息。
医生还应妥善处理患者医疗记录和病历,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受到尊重。
这不仅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也有助于维护医生与患者的良好关系。
此外,医德修养要求医生具备患者诚信和诚实的品质。
医生应当真实、准确地向患者传递医疗信息,不夸大病情,不进行虚假宣传。
医生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告知患者可能的治疗风险和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出知情同意的决策。
对医生的医德修养进行评价也是必要的。
医德评价旨在评估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服务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医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德评价可以从医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入手。
评价者可以通过对医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医生是否遵守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积极履行医生应尽的责任。
其次,医德评价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和反馈,了解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和提升。
医德评价需要关注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此外,医德评价还可以从同行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医德评价可以通过对医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医生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
医德评价需要注意激励医生发挥个体优势,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综上所述,医德修养和医德评价对于医生职业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眼科学【代码:335]-医学伦理学-医德修养与评价[单选题]1医德评价应坚持依据的辩证统一是指(江南博哥)A.动机与目的、效果与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目的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答案:B [单选题]2.在医德评价中,自我评价方式及主观评价力量是指A.院内评价B.病人评议C.社会舆论D.内心信念E .传统习俗参考答案:D[单选题]3.医学道德评价指的是A.人们依据法律条文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行事判断B.人们依据工作要求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所做的褒贬评价C.人们依据道德标准和原则对医疗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所做的道德价值的判断D.人们依据工作态度对医生的行为所做的褒贬判断E.人们依据规范条文对医院的活动所做的行为判定参考答案:C[单选题]4.不属于医学道德评价客观标准的是Λ.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缓解B.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病人的健康与长寿C.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D.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E.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院的经济创收和发展参考答案:E[单选题]5.医德修养的意义直接体现的是A.医德修养为有效保护自己所必需B.医德修养为转变不良医风所必需C.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护人员关系所必需D.医德修养为妥善处理医患关系所必需E.医德修养为医务人员完善医德人格所必需参考答案:E[单选题]6.医德修养要坚持A.集体性B.动机与效果、C.动机与手段、D.目的与效果、E.目的与动机、B.组织性C.实践性D.强制性E.动机性参考答案:C[单选题]7.评价医德行为善恶的根本标准是A.患者的意见B.患者家属的意见C.新闻媒体的认定D.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学发展,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改善E.社会主义医德规范体系参考答案:D[单选题]&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A.学习医德理论知识B.在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修养C.有的放矢D.持之以恒E.追求慎独参考答案:B[单选题]9.〃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医德修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A.典型示范B.正面疏导C.慎独D.动机与效果相统一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考答案:C[单选题]10.评价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最根本的标准是A.自主原则B.公正原则C.互助精神D.社会的医德规范体系E.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治疗和康复参考答案:E[单选题]11:医德评价的标准是A.自主原则B.公正原则C.互助精神D.社会的医德规范体系E.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治疗和康复参考答案:D[单选题]12.在医德教育活动中,某科室通过播放白求恩、柯棣华、钟南山等优秀白衣战士的高尚事迹,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勇于奉献的精神。
第十章医德修养和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系统了解医德修养的内含、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熟悉医德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掌握医德评价的辩证关系,使同学们在医德修养实践中能更好地养成高尚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境界。
重点和难点:1.医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 医德评价标准。
第一节医德修养一、医德修养的涵义及实质(一)什么是医德修养1.医德修养的内含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在医德方面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医德品质的过程,以及经过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医德境界。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医务人员按照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磨练意志,实践医德的过程;二是医务人员在医德实践中经过长期努力,涵养锻炼所达到的医德境界或医德水平。
2.加强医德修养意义⑴医务人员只有使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锻炼出医德品质,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养成自觉的医德行为。
⑵加强医德修养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⑶医德修养是医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因素,是医德教育的现实课堂。
医务人员只有加强医德修养,恪守医德原则和规范,才能完成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
(二)医德修养的实质在医德修养的过程,是医务人员把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择善去恶的内心信念,并择其善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的过程。
高度的自觉性是医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特点。
医德修养的实质,就是把医德修养看作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二、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一)医德修养的基本要素医德修养包括医德认识的提高、医德信念的形成、医德感情的丰富、医德理想的确立、医德行为的训练和医德习惯的养成等一系列环节。
1.医德认识是医务人员医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医务人员只有了解和认识自己医德行为的意义,个人和他人相互间的道德义务,掌握一系列的医德原则和规范,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
2.医德情感是激发人们进行自我反省的动力,也是医德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形式。
随着医德情感的不断深化,医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会日益增强,对待患者就能做到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为病人解除痛苦,一视同仁地履行医德义务。
3.医德意志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应尽义务的坚定信心和强烈责任心。
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德意志,是从医德认识到医德行为的关键环节,是能否达到高层次的医德境界的重要条件。
有了这种意志和精神,就能在疑难病人和危重病人面前,敢担风险,知难而进。
4.医德行为和习惯是医德修养的目的,也是衡量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二)医德修养的基本要素的辩证关系医德修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医德认识是形成医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医德情感是医德意志的必要条件,是产生医德行为的动力;医德认识只有同情感相结合才能伴随意志,产生行为;医德意志是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是认识、情感化为行动的重要环节,没有意志力,行为习惯是不可能养成的;而医德行为习惯则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外在表现,是前三个内容的具体实践。
总之,医德修养的基本要素是由升华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协调医德行为和提高医德境界等各个环节相统一的过程。
(三)医德修养的根本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在医疗实践中加强医德修养在实践中加强医德修养要从三方面做起:⑴要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医疗实践中认识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⑵要在医疗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言行,检验自我修养方面所下的功夫。
⑶要坚持随着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德修养不断深化。
2.努力做到“慎独”自律或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它要求医务人员在单独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持医德信念,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反省活动,并经过修养达到高尚的无私奉献的医德境界。
努力做到慎独,就要坚持以下几点:⑴确立医德理想,认识慎独境界,增强医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⑵医务人员应当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隐蔽和微小处下工夫,防微杜渐,勿因小善而不为,勿因小恶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德。
⑶培养慎独精神必须打消一切侥幸、省事的念头,特别是劳累过度,有厌烦情绪时,愈发以慎独精神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逐步达到慎独境界。
3.坚持自我批评,自觉同各种违反医德的行为做斗争学习医德典范,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监督,检点自己的言行,严格自律,长期磨练、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节医德评价一、医德的评价及标准(一)医德评价的含义1.医德评价的含义医德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医德行为所作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2.医德评价的类型⑴社会评价,即医德行为当事人之外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并表明倾向性态度。
⑵自我评价,即医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在内心深处进行善恶判断。
(二)医德评价的标准医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医务人员的医德行为的善恶以及其社会效果优劣的尺度和依据,即以是否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为前提,来区别行为善恶。
医德评价的道德标准,主要依据三条原则:1.疗效标准,即看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根除。
2.科学标准,即指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
3.社会标准,即看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优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
这三条标准是一个统一整体,其基本点在于要把患者的医疗利益和健康利益作为确立标准的依据,总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二、医德评价中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一)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动机是指人们行为所趋向的一定目的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各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
效果是指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客观后果。
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社会主义医德原则的动机,称为道德动机;一类为非医德动机,如以医谋私等。
医疗效果是指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医疗效果也具有复杂性:有直接的效果、间接的效果;有眼前的效果、长远的效果;也有局部效果和整体效果等。
人们在医德评价时,必须分析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辩证分析,避免只强调动机或只强调结果的片面性。
(二)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目的是指医务人员经过努力后期望达到的目标;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方法和途径。
目的与手段是对立统一的,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没有目的的手段是毫无意义的。
在医德评价时,要坚持从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评价。
从医德原则出发依据医学目的,选择医学手段,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有效原则,即选择的诊疗手段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2.最佳原则,即选择的诊疗手段应该是最佳的。
一是疗效最佳,即在当时当地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是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和损伤最小。
三是痛苦小,即诊疗过程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四是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节省卫生资源。
3.求实原则,即诊疗手段的选择应与病情的发展相一致,一切从病人实际出发,根据病情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4.社会原则,即治疗手段的选择应考虑社会后果。
三、医德评价的方式医德评价是医学领域中道德评价的调节-控制器,其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三种无形而深刻的伦理方式来实现的。
前二者是来自社会的评价,属于客观评价;后者是自我评价,属于主观评价。
(一)医德的客观评价1.社会舆论⑴什么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事件和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⑵社会舆论分类①有组织的正式舆论,它是由国家或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等进行有目的的宣传,赞扬、肯定或谴责、否定一些医疗行为或作风,以达到教育、影响医务人员行为选择的目的。
②非正式的社会舆论,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人或事件发表议论,它是人们凭借传统观念或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和交流,具有分散性。
⑶社会舆论在医德评价中的作用。
①社会舆论具有指导功能。
社会舆论对医疗思想、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评价,表明倾向性的态度,促使医务人员按照医德原则规范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②社会舆论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道德法庭的作用。
社会舆论可以把某一医德行为的善恶价值及时传达给当事人,使医务人员了解社会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及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③社会舆论具有调整道德行为的作用。
社会舆论是外在力量,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呼声,医务人员在社会舆论的赞扬、规劝或谴责下,坚持或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向。
2.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和行为规范。
它与社会心理、民族感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持久性、稳定性和群众性特点。
积极的传统习俗对良好医德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传统习俗对医德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医德评价时对传统习俗必须做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尊重传统又不把传统神圣化;提倡创新,顺应社会进步,树立新的医德风尚。
(二)医德的主观评价1.内心信念内心信念是指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医德义务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是把医德原则内化为高度自觉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它以良心的形式进行道德评判。
2.内心信念的特点(1)深刻性。
内心信念是深刻的医德认识,炽热的医德情感和坚强的医德意志的统一,深入到内心深处。
(2)稳定性。
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并支配着自己的医德行为。
(3)监督性。
内心信念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推动医务人员道德评价和行为选择,具有约束监督的作用。
在医德评价中,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既区别又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三者作为有机整体,共同实现医德评价。
第三节医德他自合律一、医德他律(一)他律的概念他律概念源出于康德。
现在是指通过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客观的科学的道德标准评价,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二)他律的学说他律的伦理学有快乐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等几种学说。
1.快乐主义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幸福,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和道德标准。
《列子·杨朱》认为“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是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快乐主义。
在欧洲,最早提出快乐论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快乐论成为幸福论的一种形式,发端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
他把快乐当作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近代西方的思想家大多主张快乐论,主要代表有法国的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他们认为:“求乐避苦”是人的“自爱”本性,是人的一切欲望、一切感情的决定因素。
现代西方的快乐论已经是完全宣扬享乐至上学说。
2.幸福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要具有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德性。
三者中德性为重,不具备德性,就不会有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