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家庭关系与家庭和谐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引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关系和培养良好的家庭和谐氛围,本次班会将围绕家庭关系与家庭和谐展开。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理解能力;2. 帮助学生思考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维护家庭关系;3. 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对话;4. 激发学生关注家庭并主动参与家庭事务的意识。
三、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 向学生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对家庭的期望。
2. 家庭关系认知- 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分享他/她认为理想家庭关系的要素,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信任和支持对于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3. 家庭和谐案例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认为家庭和谐的案例,可以是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到的身边人的故事。
- 在分享完毕后,鼓励其他同学提出对分享者的赞赏和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家庭和谐案例的思考和解读。
4. 家庭沟通技巧学习- 向学生介绍几种良好的家庭沟通技巧,如倾听、尊重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 让学生分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彼此对于良好家庭沟通技巧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 鼓励学生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5. 亲子活动推介- 邀请一位家长代表参与本次班会,并介绍他们与子女一起参与的一项活动或计划。
- 学生可以提问家长代表关于家庭亲子活动的细节或其他问题,以促进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6. 总结与反思- 组织学生回顾整个班会的内容,并提醒他们关注家庭关系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本次班会对他们的启发和改变,并鼓励他们在家庭中积极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四、活动延伸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家庭和谐的作文,可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观察到的家庭和谐案例等。
《家庭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
2.在生活中能正确称呼家庭成员。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体会家庭的温暖和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追至祖辈,强化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认识。
2.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体会家庭的温暖和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准备家庭照片,并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解,完成家庭成员调查表。
教学过程:活动一:走进温馨的家庭1.今天老师第一次给三(3)班的同学上课,本来很紧张,可是一走进教室,看到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老师就觉得特别温暖。
所以,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看看是什么?2.你都看到谁了?原来是班主任陶老师一家的“全家福”。
3.陶老师和自己的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贴“家庭”)4.同学们,你们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呢?有哪些家人和你生活在一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3)班小朋友温馨的家吧!(课件出示“走进温馨的家庭”)5.谁先来为我们介绍介绍?(指名展示)评:多么幸福,多么温暖的家啊!让我们为幸福拍手!活动二:填填我的家庭树。
1.在我们这个家里,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我”字)2.先不急着讲,请同学们打开书到52页,书上有一棵家庭树,你能把它填出来吗?3.问:谁愿意上来试一试?(老师巡视)4.跟他填的一样的,请举手。
看来大家都是正确的。
(手指黑板)老师问:同学们,我是谁的孩子?学生答: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老师:对,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生下了你。
那爸爸又是谁的孩子呢?妈妈呢?生: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同样的,外公、外婆结婚以后生下了妈妈。
5.在这个家庭里,请大家注意看(师边用红笔画边讲述),我的身体里既流着爸爸、妈妈的血,也流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血,你们说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老师指名回答。
第9课相亲相爱一家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3.学生能够提高相互沟通的能力,促进家庭团结和谐。
二、教学内容:1.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2.家庭角色与责任。
3.家庭沟通和谐。
三、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2.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难点:1.提高相互沟通的能力,促进家庭团结和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
3.小组讨论。
4.角色扮演。
六、教学准备:1.幻灯片2.黑板、粉笔、橡皮、彩色笔3.小道具七、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留意家庭的亲密关系、互助精神和爱的力量,通过分析照片中家庭成员的表情、姿态等,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可以让他们探究家庭关系和价值的情境。
之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家庭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思考家庭成员间角色的分配以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家庭中不同成员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分别需要负责的事项。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有哪些责任?孩子必须承担哪些责任?3.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让同组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的家庭角色和责任。
学生可以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表演、演讲或像常规讲座一样简单的答案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想法。
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一个家庭的成员,通过演绎日常生活中的情况,让学生逐渐发现家庭的互助精神和团结意识。
5.总结在本课的最后,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感知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团结。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讨论法、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探究家庭关系、角色分配、互动和沟通方式。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好地了解到了家庭的意义、责任和重要性,以及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第1课时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学目标1.通过听儿歌、抢答赛等活动,知道不同亲缘关系对应不同的称呼,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体会对家庭成员使用恰当的称呼是有礼貌、爱家人的表现。
2.通过抢答赛、“家庭幸福树”“家庭关系示意图”等活动,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
教学准备“家庭礼貌称呼歌”音频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家庭的记忆》的第1课时。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
出示谜语,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家。
)师:过年了,小亮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好开心啊!可是,小亮却不知道有些亲戚该怎么称呼。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
二、探究学习探究: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关系1.明确家庭成员的称呼师:同学们,先来听一听“家庭礼貌称呼歌”,看看它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1)出示“家庭礼貌称呼歌”。
(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播放音频或视频。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歌曲中唱的是否一样。
预设:生1:我叫我爸爸的哥哥“大爷”,不叫“伯伯”。
生2:我叫我爸爸的哥哥“伯伯”,与歌中的称呼一样。
生3:妈妈的爸爸和妈妈,我叫他们“姥爷”和“姥姥”,与歌中称呼的“外公”和“外婆”不一样。
生4:我叫妈妈的妹妹“小姨”,不叫“阿姨”。
师: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但亲人的关系是一样的,无论称呼什么都体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了吗?接下来让我们进行一场闯关挑战赛检验一下吧。
(3)出示第一关:我会称呼他/她。
逐条呈现问题,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
引导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
师:不同的亲缘关系对应不同的称呼,使用恰当的称呼是有礼貌的表现。
能正确叫出家庭成员的称呼,也是爱家人的一种表现哦。
our new home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课设计是针对小学二年级英语课程的第一单元——OurNewHome。
该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布局。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如: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等。
2.学生能够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例如:father和mother是夫妻,brother和sister是兄弟姐妹等。
3.学生能够描述家庭的布局,如:客厅、卧室、厨房等。
教学重点:1.家庭成员的称呼。
2.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3.家庭的布局。
教学难点:1.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的理解。
2.家庭的布局的描述。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 视频播放法通过播放家庭布局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布局。
教学过程:Step 1: Greeting老师与学生互相问候,互相打招呼。
Step 2: Warm-up老师利用图片展示法,让学生认识家庭成员的称呼,如: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等。
Step 3: Presentation老师通过图片展示法,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father 和mother是夫妻,brother和sister是兄弟姐妹等。
Step 4: Practice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描述自己家庭的布局,如:客厅、卧室、厨房等。
Step 5: Production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成员与家庭布局。
Step 6: Summary and Homework老师总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成员关系的作业,让学生继续加深对家庭的认识。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法和视频播放法,让学生了解了家庭成员的称呼、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布局。
通过小组练习和小组讨论,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交流。
但是,教学中对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的理解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细化,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以“家庭与学校”为主题,内容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尊重与理解、孝敬父母等方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相处,培养尊重、理解、孝敬等良好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与家庭、学校相关的困惑,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得到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培养尊重、理解、孝敬等良好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尊重与理解,孝敬父母的方法。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尊重、理解、孝敬等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3.学习材料:相关文章、故事等。
4.课堂活动用品: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 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与家人沟通、交流,培养尊重、理解、孝敬等品质。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巩固(5分钟)针对讨论成果,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12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12家庭的记忆》第1篇,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家庭是什么,家庭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家庭的概念和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家庭的构成和成员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在氛围浓厚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中感受家庭之爱。
教学内容分析1.家庭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以及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章《12家庭的记忆》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
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包括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学生看完之后,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阅读文章教师让学生阅读《12家庭的记忆》的第1篇。
阅读理解1.家庭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你认为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课堂讨论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理解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家庭成员之间有哪些关系,以及最重要的是什么?教材分析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了解到家庭的概念和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加深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要讨论一个主题,主题包括:1.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2.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3.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第八课:家庭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追至祖辈。
强化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感知自已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家就是一棵“家庭树”。
揭示课题:家庭树(课件出示)二.认识家庭,认识自己的家庭。
出示“我的家庭树”(图片)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中除了有“我”还有谁?1.学生口头回答并填写“家庭树”你能家庭树的适当位置把家人的称呼填在恰当位置上吗?2.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填写。
3.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
4.由“家庭树”产生的联想:看着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家庭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练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5.教师小结,并导入下一步。
三.读读“家庭小词典”,明确家庭概念。
现在,在不少的家庭里,一般都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这就是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小家庭:有的也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这就是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1.读读《家庭小词典》第一部分。
2.读后,学生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四.抢答比赛,弄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大家庭里除了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哪些人也是你的亲人呢?①学生口头回答。
②抢答比赛。
③你还能再找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课件出示)指名上台考考同学。
例:我是爷爷奶奶的——孙子我是姨妈的——外甥我是叔叔的——侄儿我是外公的——外孙女五.出示家庭关系图,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家庭关系图。
1.你能看懂这张家庭关系图吗?请你说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填写课本上的示意图,并说说在自己的家庭中分别有哪些长辈和同辈?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长辈?怎样对待同辈?3.交流、小结:对长辈我们要尊重孝敬,与同辈要友好相处,要互相谦让,这样的家庭生活才是美满的、幸福的。
《同学之间》教学设计同学之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课程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并形成积极的同学关系;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和能力;3.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诚信、友好、宽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社交技巧2. 如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3. 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2. 教学方法1. 板书法:将关键概念和要点进行整理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同学之间的相处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项目或任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步骤1:导入(5分钟)1. 利用一段有关同学之间相处的短篇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同学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出教学目标,并与学生一起明确教学内容和重点。
步骤2:知识呈现(15分钟)1. 通过板书的形式,介绍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社交技巧的内容。
2. 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具体讲解如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
步骤3: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相关问题,让他们讨论并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同学冲突的方式和方法。
步骤4:角色扮演(20分钟)1. 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学生,让他们模拟同学之间的相处情景。
2. 引导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同学关系,如同伴关系、帮助关系、冲突关系等。
3. 结合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步骤5:分组合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
2. 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的能力。
步骤6: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结束小组合作后,提醒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 你在小组合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这次教学中学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制定改进自身同学关系的计划,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同窗情深教学设计一、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同学情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同窗情深不仅仅是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表现,更是一种可以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激发同窗情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同学情谊,促进他们互相支持和帮助。
2.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1. 同学互动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同学互动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和困难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亲近感。
2. 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角色和职责,他们需要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 同窗互助灵活运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同窗情深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倾听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同窗情深的关注和兴趣。
2. 同学互动活动安排一些小组讨论、合作竞赛或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新同学,了解彼此的特长和需求。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
让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4. 同窗互助安排学生之间相互协助的机会,可以是对彼此作业的评估和反馈,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5. 教师引导与评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和监督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符号化表示”这一过程,发展其符号感,并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用图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图形关系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活动目标:
活动一:说一说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你们的成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你们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那谁来说一说你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注:亲戚之间的称呼各地可能不统一,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明确。
)
活动二:画一画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了解到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你们真幸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列出你的亲戚关系,绘制成一棵亲情树吗?要求从这棵亲情树上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出你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待会儿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都绘制好了吗?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展示一下。
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同学的设计?还有哪个组也想说?(注意对学生设计的鼓励性评价,同时了解学生中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
活动三:看一看
有一个叫小冬的同学也把他家成员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在我们书上113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他是怎么表示的?要求大家边看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想好后请举手。
(组织交流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
那刚才同学们的亲情树也能改用字母来表示吗?好,试试看。
改好了吗?给同桌看看,互相说说对方写的字母各表示谁?
用字母来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你感觉如何?
活动四:试一试
像这样的例子,书上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请看课本P114“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先独立观察、思考。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五:结一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看来,今天同学们会运用一些字母或符号等,通过图来清晰、简洁地表达一些生活中的关系,真好。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