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与转归
- 格式:doc
- 大小:0.39 KB
- 文档页数:1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高度异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恶性克隆细胞能够在骨髓中大量增生,最终引起骨质疏松、骨折等临床症状,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非创伤性骨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已有多种化疗方案和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但该病仍然具有高度致死性和易复发性。
而细胞遗传学变异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和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1.探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遗传学变异。
2.研究不同遗传学变异的相关临床表现及转归。
3.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基础数据。
三、研究方法1.纵向病例研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选择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对其骨髓和外周血样本进行多组学分析,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学变异的检测。
2.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人为合成多发性骨髓瘤模型,模拟不同部位染色体的缺失、重复等遗传学变异,探究其对肿瘤的生长和发展的影响,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个体化诊治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遗传学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预期能够筛选出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和转归的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揭示其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五、研究意义1.为多发性骨髓瘤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2.为该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3.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六、研究难点1.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病例的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需要进行充分的样本分层和分组。
2.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需要充分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限制和局限性。
3.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学和遗传学机制仍然不明确,需要对该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七、预期进展本研究预期在探究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分析方面获得一系列新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治疗、生物标志物诊断和新药研发等方面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血液病主治医师:多发性骨髓瘤考试题三1、单选可反映骨髓瘤严重程度的是()A.LDHB.β2微球蛋白C.血肌酐D.血磷浓度E.血清尿素氮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2.β2微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与全身瘤细胞(江南博哥)总数有显著相关性。
血清乳酸脱氢酶可以反映肿瘤负荷,可用于提示预后及预测治疗结果。
2、单选?女性,60岁。
不规则发热,腰痛,面部水肿5个月就诊。
化验:尿蛋白(+++),WBC5~10个/HP,尿本周蛋白阳性,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涂片见骨髓瘤细胞占0.20(20%),此类细胞大,核仁明显,有双核及三核浆细胞。
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
以下检查与MM的分期有关,除了()A.血常规B.尿常规C.血钙测定D.Ig定量检查E.多骨骼X线摄片正确答案:B3、单选?女性,60岁。
不规则发热,腰痛,面部水肿5个月就诊。
化验:尿蛋白(+++),WBC5~10个/HP,尿本周蛋白阳性,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涂片见骨髓瘤细胞占0.20(20%),此类细胞大,核仁明显,有双核及三核浆细胞。
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
下列哪项因素与MM预后关系不大()A.临床分期B.肾功能损害C.血、尿β2微球蛋白D.淀粉样变E.浆细胞标记指数正确答案:D4、单选?女性,60岁。
不规则发热,腰痛,面部水肿5个月就诊。
化验:尿蛋白(+++),WBC5~10个/HP,尿本周蛋白阳性,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涂片见骨髓瘤细胞占0.20(20%),此类细胞大,核仁明显,有双核及三核浆细胞。
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
关于MM实验室检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80%左右患者血清中有M蛋白B.血沉普遍增快C.大多数人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D.约30%患者血钙升高E.部分患者有肾功能损害正确答案:C5、单选多发性骨髓瘤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是()A.肾功能损害B.骨髓检查发现骨髓瘤细胞C.血清球蛋白增高D.肋骨的病理性骨折E.原因不明的贫血正确答案:B6、单选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骼破坏属于()A.骨折性骨骼破坏B.坏死性骨骼破坏C.溶骨性骨骼破坏D.增生性骨骼破坏E.感染性骨骼破坏正确答案:C7、单选患者,女,56岁,乏力伴腰痛3个月入院。
谨防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死灰复燃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中肿瘤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恶性血液病,在欧美国家居血液系统肿瘤的第二位,多发于中老年人,易复发,目前仍无法治愈。
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及疾病初发年轻化的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骨髓瘤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多发性骨髓临床表现隐匿,易误诊、漏诊,诊断需完善相关检查正常浆细胞在骨髓中数量很少,受到抗原刺激会合成和分泌各类抗体即有用的免疫球蛋白,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而骨髓瘤浆细胞发生恶性增殖,过量分泌一种没有用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
这种高浓度没用的M蛋白释放到血液循环,易导致高黏滞综合征,沉积在组织中可引起淀粉样变性及肾功能损害;机体缺少有用的抗体常导致免疫缺陷进而引发各种感染。
骨髓瘤细胞浸润、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甚至引发高钙血症;破坏骨髓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
高黏滞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影响止凝血功能导致机体出血、血栓。
因此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很隐匿,缺乏特异性,其四大核心症状为“CRAB”即高钙血症(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及骨病(Bone disease),常常被称为“螃蟹病”。
这也解释了骨髓瘤患者容易被误诊、漏诊的原因。
这种会“吃骨头”的病常因腰痛、骨痛而被分到骨科,也可能因感染出现在感染科,还可能因肾功能不全出现在肾内科。
只有小部分患者会因贫血、出血首次就诊于血液科,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
作为临床医生当发现以上症状时,应该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建议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行对诊断或预后分层有价值的项目。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检查:血常规提示有无贫血、三系减少或浆细胞白血病等;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包括白蛋白、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血钙、BNP、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定量等;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血清游离轻链明确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型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作者:聂玉刘欣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07期[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
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 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
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50-04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累为特征的肿瘤。
由于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广泛浸润,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出现并沉积,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其自然病程差异较大,有明显的疾病异质性。
该病至今发病机制不明,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几乎所有 MM患者均存在染色体与基因的改变。
而目前对染色体改变与MM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作用仍不甚明了,现就目前有关常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及意义做一综述。
1 染色体数目异常1.1 超二倍体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 亚二倍体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一、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CD-10: C90.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内科杂志,2015,54(12):1066-1070),NCCN多发性骨髓瘤实践指南(2016.V2),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指南(2014),《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1.常见临床症状:如贫血、骨痛、肾脏损害等;2.血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3.病理:穿刺或活检;4.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2015,54(12):1066-1070)(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30天,复诊患者标准住院日为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90.001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有MM并发症,如肾损害等,需特殊处理者,不进入路径。
(六)化疗前准备3-7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常规化验:血尿便粪常规、生化全项(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血沉、胸片、心电图;2.疾病相关检验:血清蛋白电泳、血免疫固定电泳(必要时)、免疫球蛋白、血尿轻链定量、血清游离轻链(必要时)、β2微球蛋白、;3.影像学:X线片、CT或MRI或PET/CT(必要时);4.骨髓穿刺(初诊及评估时),必要时病灶部位取活检行病理检查、骨髓活检、免疫分型、FISH检查;5.超声心动和肺功能(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七)化疗方案选择。
根据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的意向(主要根据年龄),选择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性疾病,当骨髓中的浆细胞出现异常并开始恶性增生时,便容易发生此病。
本病的首发症状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因此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虽然其症状多样化,但有几种症状可以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即以下几种症状。
一、贫血和出血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同时,由于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二、骨骼病变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导致溶骨性损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
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三、肾脏损害由于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以及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患者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
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造成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
四、高血钙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引起血钙和尿钙增高,表现为厌食、恶心、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这几种症状是较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
引发这些症状的原因都与骨髓中浆细胞增生这一根本病变有关。
因此,该病的治疗就要从这一根本病变入手。
并发症:由于骨髓中浆细胞的增生与浸润,会造成很多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一:肾脏损害。
是MM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诊断上的重要线索,它可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任何阶段。
二:高钙血症。
骨髓瘤合并高钙血症在欧美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0%~60%,临床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渴性多尿、昏迷。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引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主要发生于骨髓,会导致骨髓浆细胞的异常增殖,并破坏正常骨髓的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进展情况和其他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制定,旨在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线治疗方案1. 化疗联合激素治疗化疗联合激素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常用的方案包括VCD (Vincristine、Cyclophosphamide和Dexamethasone)、VMP(Bortezomib、Melphalan和Prednisone)、VRd(Bortezomib、Lenalidomide和Dexamethasone)等。
这些方案通过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激素,来抑制骨髓浆细胞的增殖和调控异常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增加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年轻且患有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除了进行化疗联合激素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干细胞移植治疗。
干细胞移植是指通过采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以替代损坏的骨髓细胞。
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骨髓功能,并提高治疗效果。
二线治疗方案当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一线治疗时,需要考虑二线治疗方案。
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治疗方案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Lenalidomide和Pomalidomide。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应答,对控制骨髓浆细胞增殖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或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治疗中,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Carfilzomib、Ixazomib等。
这些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相对较少的毒副作用。
3.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又一选择,常用的药物包括Daratumumab和Elotuzumab。
多发性骨髓瘤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01.多发性骨髓瘤可导致( )A.肾小球性蛋白尿B.白细胞尿C.溢出性蛋白尿D.肾小管性蛋白尿E.功能性蛋白尿02.男,68岁,发现大量蛋白尿3周入院,入院后查本-周蛋白尿阳性,为明确诊断,检查意义最大的是( )0A.肾活检B.骨髓穿刺C.核素骨扫描D.全身X线骨扫描E.血清蛋白电泳03.男性,47岁,腰痛1个月,近1周右下肢活动困难,外院诊断坐骨神经痛,查Hb 85g/L,ESR 90mm/h,尿蛋白(++),该诊断首先考虑( )A.类风湿性关节炎B.风湿性关节炎C.肾肿瘤骨髓转移D.慢性肾炎E.多发性骨髓瘤04.男,33岁。
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2个月,左侧颈部淋巴结亦肿大伴发热6天。
既往体健。
查体:T 38.3℃,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
左颈部淋巴结活检见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弥漫性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0(-),CD5(-)。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滤泡性淋巴瘤B.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套细胞淋巴瘤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霍奇金淋巴瘤05.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下一步最需要做的检查是( )微球蛋白测定A.血清β2B.尿本-周蛋白测定C.尿常规D.血清钙测定E.血、尿免疫球蛋白测定06.若该患者实验室检查血清β2微球蛋白5.8mg/L,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及临床分期标准,该患者最可能的临床分期是( )A.I期B组B.Ⅱ期B组C.I期B组D.Ⅱ期B组E.Ⅲ期A组07.该患者疾病最可能的类型是( )A.不分泌型B.IgG型C.轻链型D.IgE型E.IgD型二、简答题多发性骨髓瘤的分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01.C 02.B 03.E 04.D 05.B 06.A 07.B二、简答题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上根据分泌异常单株免疫性蛋白(Ig)类型的不同,分为如下类型:临床较多见的由多到少依次是:①IgG型,约占50%左右;②IgA型,约占15%~20%;③轻链型,可为轻链K或轻链入,约占15%~20%;④IgD型,约占8%~10%。
临床转归定义临床转归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预后情况,通常用来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临床转归的定义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临床转归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生存率、疾病缓解率、生活质量等。
其中,生存率是衡量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存率可以分为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存活的比例,无病生存率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疾病复发的比例。
研究表明,对于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无病生存率可能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除了生存率,疾病缓解率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疾病缓解率是指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疾病得到缓解或完全消失的比例。
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来说,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缓解率可以通过测量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来评估。
生活质量也是评估临床转归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活质量是指患者在疾病治疗后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
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来评估,如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社交功能等。
临床转归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临床转归情况,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
然而,临床转归的评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临床转归评估通常是基于群体数据,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的情况。
其次,临床转归评估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基因等。
因此,在进行临床转归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准确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临床转归是评估患者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临床转归,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然而,临床转归评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准确评估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