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线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2.75 KB
- 文档页数:9
《断层线》读后感1.书籍简介在《断层线》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无论是美国、英国这样的进口大国,还是中国、德国、日本这种出口大国,或者是印尼、韩国这种出口进口皆有,同时借外债发展经济的国家,均面临着不同的断层线,稍有不慎,便会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
2.作者简介拉古拉迈•拉詹博士是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他于2003年9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3.读后感无论是进口国、出口国或者是两者皆有,同时借外债发展经济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断层线,一旦处理不好就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
2005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准备卸任,在他的卸任表彰大会上,大部分发言者都对格林斯潘工作期间的表现大加赞赏,只有一个发言者与众不同,他发表了一篇名为《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有着潜在危险》的报告,认为主席在任期间工作表现不怎样,并预言了很快将有大灾难发生。
这种砸场子的行为让与会者都很尴尬,当时的哈佛校长拉里·萨默斯“挺身而出”,认为这位学者的警告有误导性,结果两年后的次贷危机精准地证实了这篇报道中的预言。
这位特立独行的发言者,就是今天这本书的作者拉古拉迈•拉詹博士,在本书中,拉古拉迈•拉詹博士告诉读者,无论是哪种经济类型的国家,都会面临不同的断层线。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部分的内容为你介绍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来聊聊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面临的断层线;在第二部分中,来谈谈我们自己,这部分我们会来讨论以中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出口国面临的断层线;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分析一下以印尼和韩国为代表的借外债发展经济的国家面临的断层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的解读。
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断层线,这是一个地理学方面的概念。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线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轨迹就是沿着断层线蔓延开来的。
简单来理解,断层线就是一个系统中最危险的那片区域。
第一类断层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纯进口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政治压力。
岩层:同一岩性的岩石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状态。
走向(Strike):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即走向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dip):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
倾角(dip angle):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水平岩层(horizontal stratum):倾角<5°的岩层特征:1.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2.岩层厚度等于岩层顶、底面标高之差;3.岩层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的坡度;4.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
倾斜岩层(titled stratum):倾角在5°~85°之间的岩层。
分类:缓倾岩层,倾角<30°陡倾岩层,倾角30°~60°陡立岩层,倾角大于60°直立岩层(vertical stratum):倾角大于85°。
褶皱(fold):岩层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后,在未丧失连续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弯曲变形。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
核部:褶皱弯曲的部位。
翼部:褶皱核部两翼的岩层。
轴面:通过褶皱核部。
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轴线:轴面和包括地面在内任何面的交线。
枢纽:褶皱中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褶皱分类:1.按照轴面分类1)直立褶皱;2)倾斜褶皱;3)倒转褶皱;4)平卧褶皱。
2.按枢纽分类1)水平褶曲;2)倾伏褶曲褶皱的工程意义1.褶皱构造很普遍,无论是对于找矿、找地下水还是水利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2.根据褶皱对称重复的特性,在褶皱一侧发现沉积型矿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3.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核部,除此之外,背斜的核部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水,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断裂结构(fracture):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剧烈地壳运动、构造应力的作用,产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断裂。
《构造地质学》—断层的几何要素一、断层的几何要素:1. 断层面:将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并借以滑动的面2. 断层(裂)带:由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层组成的带3.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4. 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移动的岩层5.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6.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7.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8.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9.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二、断层分类(一)按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1. 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2. 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3. 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斜交的断层(二)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1. 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一致2. 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直交3. 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斜交(三)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1. 正断层:断层一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2. 逆断层:断层一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逆冲断层: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30°左右,5km以上大逆冲断层的上盘,因从远处推移而来称外来岩块,下盘意味着相对未动而称原地岩块。
推覆体:是一种外来岩块,因其总体呈平板状故称逆冲岩席。
逆冲断层和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
3.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顺断层走向相对滑动的断层。
4. 枢纽断层:断层两盘以某一点为轴心作相对旋转运动的断层。
逆时针←→左行顺时针←→右行所谓右行或左行是指沿垂直断层走向观察断层时,对盘向右或向左滑动。
(四)断层形成机制(安德森模式):他认为因地面与空气间无剪应力作用,所以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于水平面。
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
断层线断层线(Fault Line)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地壳中两块岩石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的断层带。
断层线常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也是地壳变形的重要证据。
断层的形成原因断层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中岩石板块的相对运动。
地壳是由多个不同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和热力影响下发生相对运动。
当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岩石断裂时,就会形成断层线。
断层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两种。
水平移动的断层线被称为走滑断层,代表两块岩石相对水平方向的滑动。
垂直移动的断层线被称为位错断层,代表两块岩石相对垂直方向的位移。
断层线的分类根据断层线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常见类型:正断层正断层(Normal Fault)是指地壳中两块岩石相对运动导致的一种断层线。
正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受拉伸力的影响而形成,造成一块岩石相对于另一块岩石下降。
这种断层线常常伴随地质活动和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谷的形成和地壳下沉。
逆断层逆断层(Reverse Fault)是指地壳中两块岩石相对运动导致的一种断层线。
逆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的影响而形成,造成一块岩石相对于另一块岩石上升。
逆断层常常伴随地壳褶皱和推覆的形成,是大型山脉和褶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旋断层和右旋断层左旋断层(Left-lateral Fault)和右旋断层(Right-lateral Fault)是指断层线上的两块岩石相对运动的方向。
左旋断层指的是岩石在观察者面前向左滑动,右旋断层指的是岩石向右滑动。
左旋和右旋断层通常由于剪切力的影响而形成。
断层线与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断层线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当两块岩石在断层线上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地壳的应力积累,会导致能量的释放,形成地震。
断层线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震活动可以分为断层型和非断层型两种。
对于断层型地震,其震源就位于断层线上,代表了岩石的断裂和滑动。
而非断层型地震则是由于地壳其他原因引起的震动,与断层线无直接关系。
《断层线》读后感引言概述:《断层线》是一部由作者李洱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不同时间线上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断层和变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这本小说的读后感。
一、人生的断层1.1 时间的断层:小说中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展示了主人公在不同时间线上的经历。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时间的断层感,也使得人生的变迁更加生动。
1.2 感情的断层:主人公在不同时间段中经历了不同的感情经历,爱情、友情、家庭等各种感情的断层,使得读者对人生中感情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3 人际关系的断层: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与身边人的关系,从朋友、家人到目生人,这些关系的断层让读者思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分离。
二、人生的变迁2.1 成长的变迁:主人公从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的男人,小说中展示了他在不同时间段中的成长和变化,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对人生的影响。
2.2 人生价值观的变迁: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他对人生的看法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思量和感悟,引导读者思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3 梦想的变迁:主人公在不同时间段中追逐着不同的梦想,从追求个人成功到关注社会问题,这种梦想的变迁让读者思量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三、人生的矛盾3.1 内心的矛盾:主人公在小说中往往面临内心的矛盾,比如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这种矛盾使得主人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读者思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抉择。
3.2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主人公的梦想往往与现实存在差距,他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面临着现实的妨碍。
这种矛盾让读者反思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3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主人公在小说中不断与社会进行对抗,他试图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引导读者思量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四、人生的选择4.1 个人选择:主人公在小说中往往面临各种选择,比如选择追求梦想还是顺从现实。
这种选择让读者思量自己在人生中的抉择和决策。
逃离“断层线”2003年费雪·布莱克奖获得者拉古拉迈·拉詹在2011年著作的《断层线》中,陈述了金融危机的真实来源——多半并非缘于“个体主义”,而是因为“羊群效应”以及政府介入造成风险评估扭曲。
用此观点审视最近见诸各类媒体头条的股市波动,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指人们会追随大众而否定自己的意见,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降低个体风险的自然界优选法则。
既然“羊群效应”难以消除,而留给我们深思的,则是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其实,纵观各个行业多个线条,政府必然处于弱势——因其内部从业人员往往具有非流通性、非经济性,但政府要面对的却是任何有利可图呈迅速放大趋势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合理的监管规则并不容易。
《断层线》中陈述了环环相扣的四条金融危机断层线,正是政府不当介入导致的:应对结构性失业,系列措施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泡沫,为首条“断层线”;新兴市场国家抑制国内市场并过度储蓄,将巨额外汇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进一步助推泡沫,是为第二条;部分发达国家薄弱的社保及高失业率,导致执行宽松经济政策的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并推高了资产价格,是为第三条;宽松货币环境、金融自由、监管放松,廉价资金刺激以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低阻碍甚至无阻碍扩张,成为第四个断层线。
总结全篇,合理的监管首要条件为全面,覆盖整个行业周期,无论是处于发展的峰值还是低迷的谷底。
其次是非随意决断,每项决策须具备高透明度。
在追求收益和数字增长的时代,正确衡量风险管控部门业绩。
最后,要设立监管的启动条件,监管规模的大小、是否采取雇佣及购买保障型保险均应作为成本和效益的考虑要素。
监管既不能武断限制市场参与者作决定的权利,也要允许形式的创新,但更要限制风险能量,扶持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
原文有一个经典的建议——“管理财政部的人最好有常识但不精于此道,才能使金融发挥合适的作用”,因为“金融的意图和资本的意图总是貌合神离”。
《断层线》读后感《〈断层线〉读后感》在翻开《断层线》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领域的那些复杂概念和理论,总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时,却发现它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世界深处的大门。
书中所提到的“断层线”,并不是那种我们在地理课本上看到的地壳断裂带,而是指经济体系中那些隐藏在深处、不易察觉,但却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结构性问题。
作者拉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些断层线是如何逐渐形成,又是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论述。
拉詹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而高收入群体的财富却迅速积累。
这就像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跑得快的人越来越快,跑得慢的人却举步维艰。
这种差距的不断拉大,导致了社会的断层。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暂且叫他老张吧。
老张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工厂上班,靠着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家老小。
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也算是安稳。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老张也被迫下岗。
为了生计,他四处打零工,但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而与此同时,老张的一些同学和朋友,因为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进入了新兴的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豪车,孩子也能上最好的学校。
老张每次和他们聚会回来,总是一脸的落寞和无奈。
他常常感叹:“同样是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老张的孩子也很争气,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可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老张却犯了愁。
他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戚朋友,才勉强凑够了孩子第一年的费用。
而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却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还能出国留学。
老张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
他们努力工作,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而那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却能够凭借着各种优势,不断积累财富,享受着优越的生活。
逃离“断层线”2003年费雪·布莱克奖获得者拉古拉迈·拉詹在2011年著作的《断层线》中,陈述了金融危机的真实来源——多半并非缘于“个体主义”,而是因为“羊群效应”以及政府介入造成风险评估扭曲。
用此观点审视最近见诸各类媒体头条的股市波动,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指人们会追随大众而否定自己的意见,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降低个体风险的自然界优选法则。
既然“羊群效应”难以消除,而留给我们深思的,则是政府应该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其实,纵观各个行业多个线条,政府必然处于弱势——因其内部从业人员往往具有非流通性、非经济性,但政府要面对的却是任何有利可图呈迅速放大趋势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合理的监管规则并不容易。
《断层线》中陈述了环环相扣的四条金融危机断层线,正是政府不当介入导致的:应对结构性失业,系列措施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泡沫,为首条“断层线”;新兴市场国家抑制国内市场并过度储蓄,将巨额外汇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进一步助推泡沫,是为第二条;部分发达国家薄弱的社保及高失业率,导致执行宽松经济政策的政府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并推高了资产价格,是为第三条;宽松货币环境、金融自由、监管放松,廉价资金刺激以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低阻碍甚至无阻碍扩张,成为第四个断层线。
总结全篇,合理的监管首要条件为全面,覆盖整个行业周期,无论是处于发展的峰值还是低迷的谷底。
其次是非随意决断,每项决策须具备高透明度。
在追求收益和数字增长的时代,正确衡量风险管控部门业绩。
最后,要设立监管的启动条件,监管规模的大小、是否采取雇佣及购买保障型保险均应作为成本和效益的考虑要素。
监管既不能武断限制市场参与者作决定的权利,也要允许形式的创新,但更要限制风险能量,扶持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
原文有一个经典的建议——“管理财政部的人最好有常识但不精于此道,才能使金融发挥合适的作用”,因为“金融的意图和资本的意图总是貌合神离”。
只有将社会公共福利与政治意图实现剥离,通过“第三方”的形式适度加入参考元素,引进学术界相关公式,客观计算与评估执行绩效,才更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监管规则,避免断层线的出现。
篇二:《断层线》读后感1 《断层线》读后感华尔街从来就是各方金融翘楚雄霸之地,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尤其在最近的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针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的著作连篇累牍,一家之言也罢人云亦云也好,不过都是在炒冷饭,较之拉詹的《断层线》而言实则不可同日而语。
一则拉詹是极少数在危机到来前就能预测到的经济学家之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位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要求巴菲特、比尔〃盖茨全球100名政治、经济、环保领域精英最近阅读的书单榜首。
乍看书名,可能会吸引不少科技狂热者的眼球,断层线是地理学的一个术语,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
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中的断层线造成的。
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被地质学家定义为断层线。
拉詹用断层线来比喻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凸显造成金融危机的深层问题足以显示这个比拟的准确性。
也是寓意警示世人,未来到来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这本书当中,拉詹较为详尽的分析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认为主要有三层断层线直接导致了危机的产生。
第一条断层线产生自美国家庭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以及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性。
书中的各项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美国居民的收入不稳定性和差距性在逐步深层次恶化,1976年,收入排在美国前1%的家庭总收入占当年美国国民收入的8.9%,而三十年后急剧上升为23.5%,很明显,美国的普通居民的贫穷程度愈加深化。
此外,作者还看到了更深度的问题,他指出美国民众因为阶层不同、收入不同而产生的受教育差异情况也在逐渐的产生分化。
正如马太效应所言“贫者愈贫而富者愈富”。
收入低者根本不能有效接受与富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和高层次的教育质量,这就会造成严重的代际问题,收入不均的加剧,政府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扩大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借贷,宽松积极的信贷政策长而久之会形成以整个社会的利益驱动,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恶化。
道德、伦理问题也造成严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深度碰撞就产生了第一条世界断层线;第二条则源自于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消费过度,于此相对应则是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力不足,由于国内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一些新兴的国家对出口导向型的倾斜政策势必会很大程度一直国内家庭消费,长此以往,国内的市场进一步萎缩,而外汇储备又只能以廉价流回发达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泡沫资本。
谈到第三条断层线,则是前两条断层线交错形成的。
第二条断层线造成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过剩的资金,这些资金进入美国,购买第一条断层线形成的次级债券等低劣证券。
作者认为,缺乏警惕行的外国投资者过分的依赖于美国所谓的公平交易机制,殊不知大量过剩资金的流入,使得这一体系摇摇欲坠,价格泡沫充斥市场。
三个大的贯穿世界的断层线相互叠加就构成了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
花了半个月时间好好看了看这本书,感慨万千,自己也好好思忖一下这世界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并且对前途忧心忡忡。
也想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那段演讲“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身边的人能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纵览此书,觉得拉詹也正是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却不知“碌碌者终究无为”。
很多学者取笑预言家,但当预言最终成真,却不得不感叹拉詹的忧患之心。
经济,作为社会存在,都有其自然运作的过程,整个世界是一个运动的整体,而且是有规律的,那经济的发展也是要遵循一个周期循环,兴衰荣枯都是必须经历的,但如果我们追随自然规律和周期,不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那么结果终归是走向灭亡。
归纳一下这本书,其实无非就是在剖析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的政治冲击,收入差异的扩大化带来的恶性影响很大程度是危机的隐患。
正如老子所说,上天损不足而补有余。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所得无几,何谈带动国家消费?收入赶不上cpi,而政府推出积极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限度也不过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房地产的过度开发,负担与日俱增,银行业也更难自食其力,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尖锐化最终会导致危机爆发。
超前消费的理念在推崇的同时,却埋下了一颗极其危险的定时炸弹,当出口成为主要支撑,假若进口国不给力,那就意味着危机逐步加剧,不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面临的终究是死路一条。
可以这么讲,世界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而是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
政府失灵加剧危机进一步恶化,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个人不愿意为落后者埋单,另一方面要求贸易保护,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大开支,增加税收,各种矛盾针尖对麦芒,民众也就渐渐失去信心,国与国之间也同时加剧了不信任,危机怎能不一触即发?再次,谈到我们中国,我们何不用一架显微镜来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中国目前的危机也不容小觑,经济、体质、思想的冲突也如离弦之箭,经济飞速发展,gdp一直高速行进,体制与器物层的东西跟不上加深了危机的紧迫性。
拉詹的观点,之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早期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实体以及资本进行高效率的利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个问题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已经完全具备能力建立起较为复杂组织架构来有效组织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得力于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权的重视,二则更不得不感谢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指引导向。
但近些年,中国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重蹈美国覆辙,人民收入抵不上cpi,地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不平衡造成的社会危机也不容忽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潜在的问题,因为中国不再是闭关锁国时的清政府,纵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占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与整个世界是无法人为割裂开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力度越来越大也是大势所趋。
但很多问题毕竟得结合自身国情,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今后通向合理化发展必经之路。
这也让我认识到,证券业作为金融三大行业支柱之一,却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其行业特色。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断层。
譬如,在过去的10年,研究所的一些人才先对匮乏,研究人员的成果不能有效通畅的传达至营业部,更无法及时和准确告知客户。
人才培养的短缺,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券商在自身发展、客户财富管理中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途径。
最近几年人才问题也是各大券商比较头疼的问题,根据《断层线》的启示,我认为吸引人才和管理问题是不能分割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分为三个重要的层面:其一是各家券商人才争夺的问题;其二是券商内部,总部对营业部管理的问题;其三是营业部内部人才的发掘和使用的问题。
其一、由于近年推出很多新业务,如股指期货、新三板、融资融券、投资顾问等业务,都是券商的利润的增长点,这看是很美,但是大多数券商没有吃到这些蛋糕。
为什么呢?没有对口的人才,所以大多数券商只有欣赏的份了,所以对人才争夺就是增加利润的来源。
怎么拿,成本不能太高,这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
如何吸引,留住、使用好高端人才是各大券商在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其二、大多券商都有多家营业部在协调管理上出现了一些管理断层,却依然没有发掘,更没有及时协调和解决。
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篇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简析“文明冲突论”的内涵与实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简析“文明冲突论”的内涵与实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姓名:李志超学号:2013201640 指导老师:闫瑾课程: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简析“文明冲突论”的内涵与实质——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有感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想要认真地对世界进行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活动,某种简化现实的图画、某种理论、概念、模式和范式就是必要的??”,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时期的“雅尔塔”体系,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有助于理解现实、分析因果和预测未来的世界政治范式。
而现在,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范式的瓦解,必须要有一种新的能够恰如其分、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的“世界政治的地图或范式”,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走出冷战思维,正确的看待后冷战世界的格局,并采取相应措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将现代社会的人类文明分成八种,也就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的范式。
但是,亨廷顿的观点是否真正符合现实?是否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也将尝试着简单分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内涵及其实质。
一、塞缪尔·亨廷顿生平简介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出生于1927年8月18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