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8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对于中国的⽂化,我们⽣在其中,⾃然⽽然,或许还是⽐较了解的。
那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想了解英国的⽂化。
相互了解对⽅的⽂化,对相互的交流与来往会是⼀种促进的。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化的⾔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注⽬的⼀个特点。
交际中的⽂化差异随处可见,⾔语环境中的⽂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就是英汉⽂化中⼗⼤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对别⼈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的话来确定⽤“对”或者“不对”。
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 (“不,我已经30岁了。
”) 英语中,对别⼈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Yes”或者“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代⼈为⼀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性,却忽视配偶双⽅因性别不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平等。
如: 英⽂“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母同辈中的称谓:英⽂“uncle”和“aunt”,⽽中⽂“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中的表⽰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喜欢以对⽅为中⼼,考虑对⽅的情感。
⽐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英语中,往往从⾃⾝的⾓度出发。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语 中国⼈打招呼,⼀般都以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 您去哪⾥?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西⽅⼈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对恭维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中英文不同于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话题,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语法、句式、口音等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微小的变化。
以下是英汉语言的十大差异。
一、语序不同中文有固定的主谓宾语的语序,而英文却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其语序。
例如:•中文:我吃苹果。
•英文:I eat an apple. 或 An apple I eat.在英文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而在中文中则是后面。
二、冠词英文有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而中文则没有冠词。
例如:•英文:The cat is playing with a ball.•中文:猫正在玩球。
三、动词变化英文的动词变化比较复杂,包括时态、语态、人称等方面的变化。
而中文的动词则没有这么多的变化。
例如:•英文:I am eating.•中文:我正在吃。
四、数词英文的数词有单复数之分,而中文则没有。
例如:•英文:There are five cats.•中文:有五只猫。
五、名词性格英文的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而中文的名词则没有这种区别。
例如:•英文: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glass.•中文:杯子里有些水。
六、代词英文的代词种类较多,包括主、宾、物主等。
而中文的代词比较简单。
例如:•英文:He gave me his book.•中文:他把他的书给了我。
七、词汇用法两种语言的词汇用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文:He is interested in music.•中文:他对音乐很感兴趣。
八、语气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也有一些差异。
例如:•英文:Could you help me, please?•中文:请你能帮助我吗?九、拟声词中文的拟声词较多,而英文则相对较少。
例如:•中文:咕咚(水声)•英文:drip(滴水声)十、表达感情中文在表达感情时比较直白,而英文则更为委婉。
例如:•中文:我爱你。
•英文:I love you. 或者 I adore you.总的来说,中英文之间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
任何接触过考研英译汉题目的人无不感叹:太难了!的确,5个划线的句子大约是150个词,也就是说,每个句子差不多是30个词。
对于这么长而复杂的句子,不是基础很扎实的人不犯晕才怪呢!但是,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英译汉也毫不例外。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了解这些差别,翻译时肯定会四处碰壁、头破血流。
因此,要解决翻译中的难题,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是了解英语跟汉语的区别。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英语跟汉语的十大区别,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这十大区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 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2001年第72题)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汉语可省逻辑连词
汉语→英语要加逻辑连词
2.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英→汉:抽象名词换人称主语
汉→英:人称主语换抽象名词
3.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英语→汉语好戏在后头,先修饰,后中心词
汉语→英语开门见山,先中心词,后修饰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汉:被动转主动
汉→英:若不强调发出者,就适当使用被动表达
5.英语偏静态,汉语偏动态英语→汉语
翻译:包含动词意思的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可以转化为中文的动作表达
汉语→英语
写作:把主动作当做谓语动词,剩下的考虑用名词性结构(名词/非谓语/从句)来表达。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差异了解英汉两门语言的差异是做好翻译的关键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中英文化十大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Yes,I am. "("No, I am not. ")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 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英汉语言差异之十替换与重复Substitutive vs. ReiterativeIntroductoryEnglish students are urged not to “use the same word or write the same thing twice in a sentence unless you are repeating intentionally for emphasis or for clarity”. This is because repetition is considered by stylists to be careless, clumsy and boring .What kind of repetitions is to be avoided in English language?英语中要避免的4种重复1) syllabic 语音重复Eg. Commercials seldom make for entertaining and relaxing listening.Improved as: Commercials seldom entertain and relax listeners.2) Lexical 词汇重复We listened to an account of the customs of the inhabitants of the village.Improved as: We listened to an account of the villagers’ customs.3) Syntactical 句法重复Eg. Now is the time for everyone to come out to vote, for everything depends upon this election. All are against corruption, and so they should vote the Reform ticket. This is not a foolish thing, for the voters can elect anyone they want. But the people must turn out heavily, for if they do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hey will elect the men they want.Improved as: Everybody should turn out to vote in this lection, for the triumph of the Reform party means the end of corruption in office. If the voters will only come to the polls in large enough number, they can surely elect the men they wish to see in power.4) Semantic语义重复Eg.He asked the divisions to give their mutual cooperation to the project.Improved as: He asked the division to cooperate on the project.Means employed in English language to avoid repetition英语避免重复的方式替代省略变换名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动词性替代用代词或部分名词代替名词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组用替代词so/not代替that 从句省略并列结构中已出现词语承前省略谓语动词或其中部分概括词替换下属词同义(同指称)重复1 Substitution(替代):Definition[定义]: An approach by which pro-forms are used to replace the shared word or content in a sentence or neighboring lines.R. Quirk points out thatLike ellipsis, substitution is a device for abbreviating and for avoiding repetition. In this second respect it is similar to the use of lexical equivalents that are not identical repetition. Across sentences, substitution seems to be optional, and for stylistic reasons. Within sentences, it is sometimes obligatory. Most of the substitutes or Pro-forms within sentences are also used across sentences.[句子内的省略是强制性的,句子间的省略可以根据文体需要进行。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
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
比如: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
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
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
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就构词言,英语许多词都有供识别的形态标记,如形容词有-able,-ful,-tive等词缀,名词有-ness,-al,-tion,-ment等词缀。
而汉语除了有时在名词后加“们”以示其复数意义,其他词一般很少或没有形态标记,也缺乏形态变化。
英语的语法结构以“形合”hypotaxis 为特点,哪个成分同哪个成分有关联,一般能从形态上看出来;汉语则以“意和”为特点,两成分间的关系往往要靠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而当某个成分(经常是主语)省略时,就要靠上下文,以至于要从言外知识来找出正确的主谓关系了。
2.英语前重心front focus;汉语后重心back focus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
究起来,两者之“异”显而易见。
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不同。
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
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汉语有一说法:先因后果。
这是一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贴。
反之,汉语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
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找到重心,因为不同语言有各自的差异。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英语较多出现“多枝共干”式的长句、复合句。
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短句、简单句。
这是一句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由断言到前提条件,是“我们就怎样,如果怎么样’”的语序。
我们若是照这个语序来翻译,得到的汉译将是:小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只要他们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诵读两遍,便能觉察“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说话的”。
为什么?措辞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感觉呢?是“重心”问题,汉语的习惯是前轻后重,“条件”为轻,置于前;“断言”为重,置于后。
这就是汉语句式惯用的由前提条件到断言的表达方式,是“如果怎样, 我们就怎样”的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
上句英语的汉译应该是: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3.英语静态(Static)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
如使用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 realize—realization,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
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试比较下列各句:1.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and she with me.译文: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
(英语可省略动词,汉语却不可)。
2.A woman with fair opportunities,and without an absolute hump may marry whom shelikes.译文:一个女人只要不是十分驼背,就有平等机会,想嫁给谁就嫁给谁。
(英语用介词,汉语得用动词)。
3.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resolution waning.译文:他来回晃着脑袋,欲望在膨胀,意志在萎缩。
(英语用独立结构,汉语则用动词)。
4.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译文:我担心你误解了我。
(英语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汉语却用动词)。
5.But this very formul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underlying attitude.译文:但这一说法已表明其内心态度。
(英语用同根形容词indicate一indicative,汉语只能用动词)。
6.This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译文:这将证实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英语用同根名词,confirm-- confirmation,汉语不得不用动词)。
其实,英语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意义。
如,glance,glimpse,look,mention,close等;形容词:able,afraid, aware,capable,good等。
如:7.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译文:一看见他,我就感到紧张。
8.I’m sure of it.译文:对此我深信不疑。
4.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
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
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
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
试读:1.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译文:奥格尔维进门时带进来一缕雪茄烟雾。
(汉语不说:一缕雪茄烟雾伴随奥格尔维进来了)。
2.“Hi!Hi!” said the cab driver, whose door popped open at the very sight ofa traveler.译文:“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他一瞅见乘客就“砰”地一声打开车门。
(汉语不说:“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车门在瞅见乘客时“砰”地一声打开了。
)3.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译文:这位曾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尝辛酸。
(汉语不说:痛苦哺育了这位使全世界的人发出笑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