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8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最终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循环受阻。
而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则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
一、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在血管内放置一根带有球囊的导管,利用球囊扩张术的原理将狭窄部位的血管进行扩张。
该手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治疗方法,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首先会通过超声引导找到闭塞部位的位置,然后将导管插入血管内,通过逐渐膨胀的球囊来扩张闭塞的血管,使得血流得以恢复通畅。
球囊扩张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康复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手术对患者的损伤也比较小。
也有一些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容易出现再狭窄的情况,因此有时需要结合支架成形术一同进行治疗。
二、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闭塞的血管内放置一个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或者在球囊扩张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情况下。
在手术中,医生会先进行球囊扩张术,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再将支架通过导管放置在狭窄的血管内,使得血管得以恢复通畅。
支架在放置后会逐渐释放出药物,从而减少再狭窄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减少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这两种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并且逐渐成为治疗下肢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通过球囊扩张术与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指经皮穿刺置入球囊导管等器材,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扩张成形的一系列技术。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是指那些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3.介入性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科学。
4.经导管栓塞术,是指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5.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6.肿瘤消融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包括射频、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局部注射等消融治疗术,治疗途径包括经皮、内镜下和开放手术中。
7.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各组成部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增殖,产生新细胞,以代替衰老、死亡和创伤所损失的细胞,这是机体新陈代谢的表现,也是机体不断生长发育、赖以生存和延续种族的基础。
8.动脉内药物灌注术,是指在影像学的指导下通过导管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血管堵塞性物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同时阻断肿瘤部位血流,促使肿瘤缺血坏死。
9. 栓塞后综合征,指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恶心、呕吐、疼痛、发热、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
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逐渐减轻、消失。
10.是指非靶血管或脏器的意外栓塞,包括返流性误栓和顺流性误栓两种。
11.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问答题1.2.3.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管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裂的血管利于止血。
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人的护理【摘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治疗,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在手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是患者及早康复。
【关键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护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angioplasty,PEA)是指经皮穿刺引入球囊导管、金属内支架等器材对狭窄、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等多种微创治疗,使其复通的一种非手术疗法。
其中,如果单纯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可称谓球囊扩张术,即通常所指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eutaneous transluhal angioplasty,PTA)。
而应用金属内支架治疗时可称作血管内支架术(endovascular stent)。
此外,尚有旋磨、旋切、超声消融、激光等血管成形术。
目前公认的PTA治疗机制为控制性损伤理论,即采用各种介入器材对病变段血管壁进行有限度的扩张,使病变段血管壁伸展,内皮细胞和粥样斑块表面成分脱落,血管内膜和中膜部分断裂,内膜和中膜部分分离,血管外膜伸展超过其弹性程度,血管腔扩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在血管粥样硬化的病人中,粥样斑块受到挤压而在血管壁上重新分布也是 PTA重要的治疗机制之一。
尽管PTA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由于术后血管发生再狭窄的情况高达20%~40%,已至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因而如何降低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已成为当今介入放射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于PTA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术后再狭窄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其中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是引起PTA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在时间上PTA术后再狭窄可分为早期再狭窄(术后1年内)及晚期再狭窄(术后1年后),动物模型表明,早期再狭窄有着四个连续重叠的过程:损伤初期是炎症及血栓形成阶段,此过程持续数小时左右。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手术编码及错误案例分析摘要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病常用的介入治疗方式,其手术种类多,解剖部位精细,编码较为复杂易错。
文章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分类规则和错误案例,总结分析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术式和编码。
脑血管腔内成形术要与脑血管腔内隔绝术相鉴别,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编码集中在00.61-00.65,其中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编码至00.61-00.62,经皮脑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编码至00.63-00.65,细目的分类轴心是解剖部位颅外或颅内血管。
脑血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腔内隔绝术,编码于39.72。
在编码时应当避免按临床医师书写的手术名称直接在编码库中选择名称相近的编码,要坚持遵守手术编码查找步骤,切记要在类目表中核对编码,从而获得正确的ICD-9-CM-3编码。
关键词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覆膜支架;ICD-9-CM-3编码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壁先天薄弱或后天损伤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动脉瘤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材料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防治手段之一,其中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因其微创高效在临床应用广泛。
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各种手术名称相似,但根据其手术目的、术式和部位不同,分类于不同编码,增加了编码难度。
通过总结分析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临床知识、编码要点和错误案例,以期提高此类手术编码的正确率。
1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的分类1.1分类规则经皮脑血管腔内成形术主要包括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成形术,ICD-9-CM-3编码集中在细目00.61-00.65。
首先按具体术式将经皮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分类于细目00.61-00.62,然后按解剖部位是颅外或颅内血管进一步细分,颅外血管分类于00.61,颅内血管则分类于00.62。
一、PTCA简介PTCA(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简称。
PTCA一词广义上涵盖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但狭义上人们常指传统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即POBA)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基础,为降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常需要放置一枚或多枚支架,并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前宣教心理疏导患者因对该手术缺乏认识,不了解诊疗程序,思想负担重,害怕术后痛苦及严重并发症,担心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等。
表现为紧张、焦虑,手术医生及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向患者介绍PTCA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介绍手术医生的诊疗技术,治疗经验。
请手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正确对待手术,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指导患者调节情绪,树立信心,配合手术。
术前准备双侧腹股沟备皮,使皮肤清洁。
行碘过敏试验,排空大小便。
禁食不禁药,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3g嚼服,波立维0.75g口服。
备好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肝素、阿托品等,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送患者入导管室。
术后宣教(1)术后患者入监护室卧床休息,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2)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30min测血压1次,连测4次,如发现患者血压有下降趋势,当低于12/8kPa或伴恶心、呕吐、出汗、心电监测示心率低于50次/min,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采取抢救措施。
(4)嘱患者平卧24~48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8h,密切观察穿刺口有无出血和穿刺侧肢体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指导患者饮水500~1000ml'向患者解释术后排尿的重要性,注意观察尿量、体温的变化。
应用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术后拔管的宣教拔管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告知患者不用紧张,放松心情,取平卧位,术肢伸直,术区用碘酊棉球消毒皮肤,75%酒精脱碘,拔除鞘管后,压迫穿刺点15~20min,在压迫止血的同时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色泽、温度,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及时向医生汇报。
总结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种手术技术,用于修复受损的血管。
简单来说,此类手术可帮助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同时还增强血管的弹性。
这种外科手术主要通过对血管进行改造而实现改善性能。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又称为后壁扩张技术,旨在促进血管病变改善或心脏再进性改善,从而消除心血管病变条件。
更确切地说,这种手术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外科医生会通过经皮穿刺口(Skincut)或小型手术切口在血管内部取出一小块板块组织。
其次,使用内膜后壁扩张器,医生会将组织板块停止在血管壁肌肉之间,以释放血管壁。
在扩张时,外科医生会透过血管壁利用X射线,证实血管的壁受到扩张并没有损坏。
然后,外科医生会使用小的具有航空属性的金属支架(stent struts)将改造后的血管内腔扩张起来,并将血管阻塞或狭窄。
这可以帮助促进血管生长,恢复血液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外科医生最终可能会使用一种叫做维塞阻尼器的小型支架,它可以将血管改造并向外扩张,使血液在腔内循环,输送药物及其他液体治疗。
总的来说,经皮血管内腔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术技术,它可以帮助改善受损的血管的性能,改善血管的血流量和心脏血液供应。
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术活力,增强其生活质量。
目前,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已被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血管病变,和其他心脏病所引发的血管病变。
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ELITT)是一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ELITT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了大隐静脉曲张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对ELIT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目的观察ELIT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估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符合ELITT手术适应症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30-65岁,平均年龄47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ELITT治疗,手术后进行术后观察,并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估。
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曲张消退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三、研究结果1.手术效果观察经过ELITT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大隐静脉曲张症状明显缓解,曲张血管明显变细,颜色变浅,甚至消失。
术后1个月,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显著减轻,远端皮肤色泽改善。
术后3个月,患者的曲张血管进一步变细,颜色继续变浅。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大多数患者的曲张血管完全消失,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色素沉着,但不影响美观。
2.并发症观察在所有患者中,术后出血量少于10ml,无需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仅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瘙痒和烧灼感,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
四、讨论ELIT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其通过激光能量热损伤内膜,促使曲张血管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ELITT无需开放切口,术后疤痕小,恢复快,且不影响患者的美观,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ELITT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适应症选择有限、术者技术要求高等。
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一、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原理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技术,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导丝将激光纤维导入患者受损的静脉内,利用激光的热能作用于静脉内皮细胞,使其受热收缩,最终实现闭塞、消融曲张静脉的目的。
相比传统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方法,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已经成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观察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25-70岁,平均年龄45岁。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均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置管、导丝置入和激光导丝置入。
手术后患者均按照医嘱规范用药和定期复查。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4. 结果观察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下肢静脉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术后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曲张静脉均有明显的闭塞、消融,术后并发症以轻度疼痛和色素沉着为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5. 讨论经皮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在本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术后的症状改善明显,下肢静脉血管的超声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该技术的疗效,术后并发症较轻。
我们认为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
第34卷第8期2021年4月医学信息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onVol.34No.8Apr.2021论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谢澎,郭怡(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肝胆血管外科,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探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不同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冤的效果和安全性遥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2月〜2020年5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5例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TA不同术式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取球囊扩张术,研究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后踝肱指数渊ABI)、跛行距离、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遥结果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BI及跛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9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遥结论PTA中球囊扩张术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PAD的效果基本一致,但后者能更好的改善踝肱指数,提高跛行距离,且并发症少遥关键词:球囊扩张术曰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曰踝肱指数中图分类号:R543;R81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1.08.026文章编号:1006-1959(2021)08-0103-03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XIE Peng,GUO Yi(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Vascular Surgery,521Hospital of Norinco Group,Xi'an710000,Shaanxi,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105ASO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2017to May 2020were selected retrospectively,and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55cases)and control group(50cases)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ocedures of PTA.The control group took balloon dilatation,and the study group took percutaneous stent angioplasty.The postoperative ankle-brachial index(ABI), claudication distance,treatment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tudy group's ABI and claudication distance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t1month,3months,and6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R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94.55%,which was higher than90.00%in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J>0.05);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3.64%,which was lower than16.00%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 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JV0.05).Conclusion Balloon dilatation and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stenting in PTA have basically the sam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D,but the latter can better improve the ankle-brachial index,increase the claudication distance, and have fewer complications.Key words:Balloon dilatation;Percutaneous stenting;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nkle-brachial index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病症,有着较高发病率[1]。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1)病人术后取平卧位,一级护理。
持续心电监护24h,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注意心电图有无缺血性变化、心肌梗死、重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听取病人主诉有无心绞痛的发生等。
(2)术后30min可进食、水,嘱多饮水,有利排出对比剂。
因术前禁食、过度紧张、对比剂的高渗作用,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等因素,故术后易发生低血压。
一旦发生应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一般多可恢复。
(3)无鞘管病人,压迫沙袋,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情况和血肿形成,同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根据病情需要静脉持续滴注硝酸甘油,以预防冠状动脉痉挛。
(5)抗凝药物的护理:病人术后抗凝以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和栓塞。
遵医嘱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皮下注射,1/12h。
并严密观察全身及穿刺局部的出血情况。
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mg/d,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
(6)术后24h如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可鼓励病人床边活动。
病人第一次下床时,注意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如病人下床后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大汗等,应立即给予平卧,同时测量血压,通知医师。
(7)动脉穿刺鞘管的处理:伤口穿刺处动脉鞘在停用抗凝药后1h拔除,按压部位在动脉穿刺点上方5~10mm处股动脉搏动明显处逐渐加压,同时拔出鞘管,根据足背动脉搏动和下肢发绀情况,调整压力,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压迫20~30min至穿刺点无出血;加盖敷料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8h。
每30min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血压及伤口情况1次,持续2次。
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形成,观察血肿范围变化,一旦发生明显出血、血肿,应立即通知医师,重新进行包扎压迫止血。
2、并发症的护理(1)急性血管闭塞: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也可发生再术后24h甚至更长。
急性闭塞是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的结果。
PTA球囊的技术原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即PTA是指经皮穿刺置人导丝、球囊导管、支架等器械,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和再通的技术.可用于全身动脉、静脉、人造或移植血管,是临床治疗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一、球囊血管成形术1.适应证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为支架置人术的前期准备。
2.相对禁忌证对肢体而言,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外周小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而言,多支病变,或血管腔内有新鲜血栓(3个月以内),或溃疡性血管狭窄等.3.操作技术导丝通过狭窄段为其关键.对完全性闭塞者,需先打通血管.所选球囊直径与狭窄段两端正常管径相当或稍大1mm~2mm,球囊长度应超过狭窄长度1cm~2cm.术前一天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经导管注人5 000 U肝素、术后持续用3~6个月的阿司匹林等。
4.基本原理血管内、中层有限度地损伤和撕裂,管壁张力下降,管腔扩大。
5.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者的经验等.总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者同样有效。
6. 并发症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夹层或穿孔、异位栓塞等.二、血管内支架1.适应证颈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冠状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四肢动脉、腔静脉等血管狭窄、闭塞、动静脉瘤;偏心注狭窄不适于做球囊扩张成形者;经球囊扩张成形后再狭窄、闭塞者。
2.相对禁忌证广泛性血管狭窄;大动脉炎活动期;凝血机制异常。
3.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支架,根据支架的属性即自扩式、球囊扩张式、热记忆式,放置支架。
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抗凝措施。
4.基本原理利用支架的支撑力将狭窄的血管撑开。
覆药膜支架可防止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过度增生。
5.疗效支架用途十分广泛,可治疗血管性和非血管性腔道的狭窄性病变。
可提高血管开放率。
如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从成形前的 73%士 15%下降到 16%士 12%,症状减轻或消失者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