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定性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60
社会工作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行动研究开始出现于什么时间?( )。
A 20世纪30年代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E 20世世90年代【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提示] 本题纯粹是记忆型考题,B项是正确答案(参见教材第八章第二节)。
第2题下列属于定性研究特点的是( )。
A 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B 研究结论可以推论C 主要获取量化信息D 以演绎法为主要研究策略E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理论假设【正确答案】:E【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提示] 只有E项是定性研究的特点,其他各项都是定量研究的特点。
正确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特点及其差异(参见教材第八章第二节)。
第3题以下属于状态方面问题的是( )。
A 与以前相比,失业后你与配偶吵架的次数:(1)增多了(2)没变化(3)减少了B 你失业后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1)参加过(2)没参加过C 失业以来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D 与以前相比,失业后你的睡眠情况:(1)没变化(2)变糟了(3)变好了E 你的出生地是:(1)农村(2)小城镇(3)城市【正确答案】:E【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提示] 问卷的问题有态度、行为和状态三种类型,其中,状态涉及人口社会特征、个人经历和其他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因此正确答案是E,其他选项或属于行为问题或属于态度问题,不在正确答案之列。
正确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问卷问题的三种类型并灵活运用(参见教材第八章第二节)。
第4题性别“1”代表“男”,“2”代表“女”;婚姻状况“1”代表“已婚”,“2”代表“未婚”。
语言学概论(教案)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1.1 语言的定义与特性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用于人类交流和思维。
讨论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例如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机制。
1.2 语言学的范畴与分支介绍语言学的定义和范畴,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等。
讨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第二章:语言的结构2.1 语音与音系分析语音的物理特性,如音高、音强、音长等。
探讨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音素、音位和音韵规则。
2.2 词汇与词义研究词汇的构成和分类,如词根、前缀、后缀等。
讨论词义的变化和引申,以及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语法与句法3.1 语法的基本概念介绍语法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包括句子结构、词类、词形变化等。
探讨语法规则的形成和变化。
3.2 句子的构成与分类分析句子结构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
讨论句子的分类和功能,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第四章:语义与语用4.1 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介绍语义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包括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
探讨语义的成分分析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4.2 语用的基本概念讨论语用的定义和范畴,包括语境、语用含义、言语行为等。
分析语用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和作用。
第五章:语言的变异与变化5.1 语言的变异现象探讨语言的变异形式,包括方言、俚语、行话等。
分析语言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5.2 语言的变化与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包括语音变化、词汇变化、语法变化等。
探讨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语言的接触与影响6.1 语言的接触形式分析语言接触的类型,如双语、多语、语言借用等。
探讨语言接触的原因和结果,以及接触语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6.2 语言的扩散与传播研究语言扩散的过程和模式,如语言的传播、语言的替换和语言的消亡。
分析语言扩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第七章:语言的记录与描写7.1 语言记录的方法和技术介绍语言记录的基本方法,如语音记录、文字记录和计算机记录。
课题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并合理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现象的描述、解释和理解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某一现象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采用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手段,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揭示其内在规律。
然而,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着样本容量较小、结果难以量化等局限性,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权衡利弊。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收集数量化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大规模样本进行研究,能够提供客观、可比较的数据支持。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能够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的数据,从而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然而,定量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忽略了个体差异、结果缺乏深度等局限性,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
此外,混合研究方法是一种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方式。
混合研究方法既能够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又能够提供客观的数量化数据支持,因此在一些复杂的研究课题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混合研究方法通常采用多种研究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然而,混合研究方法也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研究技能和分析能力,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研究条件。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进行合理的权衡。
定性研究方法适合于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定量研究方法适合于对大规模样本进行研究,而混合研究方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
因此,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象。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非数量化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数据来获取对研究对象的更深入理解。
定性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灵活性和细致性,研究者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此外,定性研究方法也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情境和背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数据本身。
因此,定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探索性和理论建构性的研究,以及对少数群体和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
总的来说,定性研究方法在深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社会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者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从而为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相比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更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来揭示出普遍规律。
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介绍定性研究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应该是灵活和开放的。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研究、文本分析、参与观察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确保研究方法能够充分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研究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数据收集是定性研究的重要环节。
定性研究通常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记录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在进行数据收集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尊重研究对象的意见和观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以获取多维度的数据,从而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最后,数据分析是定性研究的关键环节。
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通常是一个交互式和循环式的过程,研究者需要不断地从数据中提炼出模式、主题和概念,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主题分析、情感分析等。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者需要注重对数据的细致解读,确保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定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揭示出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研究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确保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注重对数据的细致收集和分析,以获取真实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通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旨在让学生从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和技术三大层面,以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范式出发,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逻辑框架以及科学程序,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变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设计并具体实施。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课件、书本以及音像材料进行课堂讲授,包括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界定、不同研究方法简介等概念性知识。
(2)研讨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讨论某类研究方法的优点及缺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学术文献,以课件形式呈现对论文的阅读情况与自身思考。
(4)实践环节:通过模拟个体访谈以及集体访谈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实地调研的具体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方法的技巧与能力。
四、参考书目
1、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范明林等著:《质性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5、李连江著:《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17
年。
五、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20%(PPT呈现、课堂参与、出勤率)期中考试:30%(论文:读书报告)
期末考试:50%(论文:研究设计)。
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探讨从卫生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交叉学科。
(掌握)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研究对象: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群生老病死有关的医学问题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客: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策略和措施2.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掌握)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任务(我国):(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3)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3. 社会医学的特色理论与创新观点(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决定性作用(急性传染的防治离不开社会措施:UNICEF 提出两个突破:技术突破、社会突破(是决定性))(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定义:大卫生观或大健康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社会公益性事业,实现健康不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城的积极行动和协同推进 4.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作用 (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 (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 (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 (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 简述你对三次卫生革命的认识简述健康融入所有社会政策的内涵简述WHO 健康决定因素的理论框架及健康社会因素的概念简述生命质量评价的内涵、生命质量评价的步骤及测量工具、生命质量评价可应用的领域。
危险性分析方法第八章危险性分析方法分辩危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是为防止危险造成事故所采取的手段,其作用是为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提供依据。
危险性分析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①定性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状况下能发生事故,以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操纵危险。
定性分析不对各种危险因素作定量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性分析方法。
②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第八章介绍。
8.1危险、危害因素8.1.1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作业环境破坏的因素。
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二者有时难以区分,故有时统称为危险因素,更多的是并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8.1.2危险、危害因素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理由,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点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制动器缺点、外形缺点等。
(2)防护缺点如无防护、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防护设施缺点等。
(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如电离辐射:X射线、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激光、紫外线等。
(7)运动物危害如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气流冲击、岩土滑动等。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用环境不良如采光照明不良、安全过道缺点、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差等。
大学四年级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量化与定性研究设计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研究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将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并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量化与定性研究。
一、量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数量数据来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方法。
它注重数据的客观性,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来验证研究假设。
量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等。
1.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量化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结构化的问卷,通过面对面或在线方式向受访者提问,收集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等信息。
问卷调查的优点是数据收集相对简单,并且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
但是,由于受访者可能会提供虚假或不准确的答案,因此研究者需要注意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
1.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量化研究中较为严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在实验室或实际场景中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
但是,实验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受限,因为某些情况下,无法对社会工作环境进行完全控制。
1.3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和行为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观察研究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形式。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以观察者的身份融入被观察者的环境,记录他们的行为和互动。
非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不干预被观察者的行为,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
观察研究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和互动,但也存在观察主观性和记录失真的问题。
二、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非数量数据来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方法。
它注重数据的质性,通过描述和解释来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焦点小组和文献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