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青岛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3
2.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3,吨的认识。
教学提示: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生1:50克生2:100克师:大家估计的差不多,这一箱苹果呢?生:10千克。
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生1:2000千克生2:5000千克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计量这些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生:数很大,不够方便。
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
板书:吨的认识设计意图:课前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苹果,一箱,一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大的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1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1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查阅资料阅读“动物趣闻”的情境。
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
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3.让学生经历猜想—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2.重视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1课时:“克”的认识;第2课时:“千克”的认识;第3课时:“吨”的认识;第4课时: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推理。
2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信息窗1》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青岛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1.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质量单位克,了解其实际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克”,了解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本课的学习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重难点1. 重点:正确认识质量单位“克”,了解其实际意义及简单的换算。
2. 难点:用天平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
四、教具准备天平、砝码、纸片、硬币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除了长度单位外,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克、千克、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克)2.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要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比如超市里卖的糖果、巧克力等食品,包装上常常会标明重多少克。
那么,1克究竟有多少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台天平,借助这台天平,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计量出物品的质量。
(二)学习新课1. 观察天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台天平,谁能说说天平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天平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由指针、横梁、标尺、托盘、砝码等组成)天平的使用有一定的技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天平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听讲。
示范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放物品和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使用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 在使用天平时,要保持桌面平稳;* 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关闭天平。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些物品(纸片、硬币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天平来称量这些物品的质量。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1.认识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千克、吨来表示;3.能够熟练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掌握较为灵活地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克、千克、吨的概念、换算与应用;2.教学难点:千克、吨的换算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克、千克、吨的含义和概念;2.克、千克、吨的换算;3.物品的质量表示。
(二)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2.感性认识:通过实物或图片等形式呈现不同单位物体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3.系统概念:通过教师讲解,绘制示意图,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建立起认识的框架;4.灵活应用:通过练习、分析物品的质量及其单位等情景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和计算其质量。
通过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品的质量和重量的概念。
2.感性认识:呈现不同单位物品的大小、重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区分不同单位的含义和概念。
3.系统概念:导入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认识框架。
通过讲解说明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规律和方法。
4.灵活应用:通过分析问题、举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学生通过分组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和应用,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二)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是否能够灵活应用知识。
2.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能够生动有趣地传递知识,是否能够兼顾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系统理解。
五、实施方案1.根据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2.通过形象、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框架和换算关系;3.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学生对克、千克、吨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训练;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品的重量,正确估算它们是以克、千克、吨计量的;2.学生能够理解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学生能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量问题,并运用克、千克、吨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克、千克、吨的认识;2.克、千克、吨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克、千克、吨的换算;2.应用克、千克、吨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将一个小石头放在手心上,让学生估计它有多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物体的重量。
2. 感性认识克、千克、吨的概念1.教师展示三个差不多大小的物品,其中一个是鸡蛋,一个是馒头,另一个是一瓶矿泉水,要求学生用手拿起它们,并让学生认为哪个比较轻和哪个比较重。
2.教师出示一个克秤,让学生体验一下用克计量物品的方式。
3.教师出示一个千克秤,让学生体验一下用千克计量物品的方式。
4.教师出示一个电子秤(可显示单位为克和千克),让学生体验一下用这个工具计算物品的重量和单位的转换。
5.教师出示一个吨位计,让学生感性认识吨的概念。
3. 理解克、千克、吨的换算关系1.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米的细铁棒,让学生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并告诉学生这个细铁棒的重量是1千克。
2.教师出示一根同样长度的细木棍和一个千克秤,让学生猜想这个细木棍的重量,并让学生体验在千克秤上测量这个细木棍的重量。
3.教师出示一个装满一千个小兔子的纸箱,告诉学生这个纸箱的重量是1吨。
4.教师出示一个千克秤,并让学生推测10箱这种纸箱的重量,并将结果转换为吨。
5.教师出示一个重量为3.5千克的大西瓜,并要求学生估算大约有多少个小西瓜等重,然后带学生去市场或超市观察,找出一个实际等重的小西瓜,让学生体验用千克来计量这个小西瓜的重量。
4. 练习换算教师出示几道克、千克、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核对答案。
5.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重量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6. 总结评价教师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对本次课程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教法与学法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 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2. 引导学生置疑3.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去探究吧!学生观察、质疑二、探究新知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吨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吨是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1. 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 能够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三、教学难点1. 体验1吨有多重,建立1吨重的观念。
2. 能够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大象、犀牛、石头、苹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重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重量吗?它们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学生回答:大象、犀牛的重量用吨来计量,石头的重量用千克来计量,苹果的重量用克来计量。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2. 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吨①观看大象、犀牛等重量级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吨的概念。
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它和千克、克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教师总结:1吨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000000克。
(2)建立1吨观念①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吨,如:汽车的载重量、货物的重量等。
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学生回答:汽车的载重量、货物的重量等。
教师总结:吨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如何用秤称出1吨的物体?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秤称出1000千克的物体,这就是1吨。
4.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①一头大象的重量是____吨。
②一箱苹果的重量是____千克。
③一块石头的重量是____克。
5. 总结延伸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吨的认识,知道了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巩固克、千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与吨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掌握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准确地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能熟练的进行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和克、千克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吨的认识及运用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师问:关于质量单位,你知道哪些?2.生答: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质量是1克的物品有:一粒花生米、七粒黄豆、一枚2分硬币……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有:1壶水、2袋盐、4袋奶、6根黄瓜、16个鸡蛋……质量是1吨的物品有:100袋大米、2头牛、9头猪、40个同学的体重……质量用吨做单位的东西有:电梯的载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飞机的载重量、鲸鱼的体重……(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准确的表达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允许学生间相互交流、辨析、释疑,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为了更好地展示同学们整理的内容,电脑将你们的想法进行展示,想不想看!(出示课件,学生自由读一读。
)小结:刚才提到的“克”、“千克”、“吨”是国际上所统一的质量单位。
大家不仅知道了他们之间的进率,还明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我们一起去看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吧!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估一估,量一量。
出示:水果和台秤。
(1)学生先掂一掂再估一估水果的质量,指名说一说。
(2)称一称,准确读一读水果的质量。
(3)比一比,估计与实际准确的质量相差多差,想想怎样做才能估计出与实际接近的质量?(4)教师小结:在明确知道一克,一千克有多重的基础上多体验,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质量概念。
克、千克、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的“克、千克、吨”这一章节进行了深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55页至第57页的“克、千克、吨”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克、千克、吨的定义及换算关系;2. 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3. 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克、千克、吨的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克、千克、吨的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秤、砝码、质量单位卡片;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如购买水果、蔬菜时使用的克、千克等。
2. 讲解质量单位:介绍克、千克、吨的定义及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等。
3. 演示质量测量工具:使用电子秤和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过程。
4. 课堂练习:分组进行质量换算练习,如将200克转换为千克,将3吨转换为千克等。
5.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克、千克、吨的定义及换算关系,如:克——> 千克——> 吨1000克 = 1千克1000千克 = 1吨七、作业设计(1)200克 = ____千克;(2)500千克 = ____吨;(3)5吨 = ____千克。
答案:(1)0.2千克;(2)0.5吨;(3)5000千克。
2. 请举例说明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应用情况,引导他们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克、千克、吨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在同学们一起阅读《动物趣闻》的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掂、估、称、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会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超市内的问题、船的载重量等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学习难点: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挂图、盘秤一个、天平若干、一袋盐、一粒豆子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克、千克、吨的有关资料、各种面值的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
(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本,检查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观察课本第二页情境图,请画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请根据你画出的信息,提出有关克、千克、吨的问题,如果你所提问题与课本问题不同,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大约重1克;
★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大约重1千克;1000克=( )千克。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
()大约重1吨;1吨=()千克。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尝试解决自主练习第1、2两题。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疑惑以及发现,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1、请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再次精读课本。
检查预习提纲的填写情况。
2、按照预习提纲的顺序,集体订正,请把错误圈起来。
第一是读出你画出的数学信息。
第二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预设:1克、1千克、1吨各有多重?2千克、3吨有多重?等,对于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老师重点板书,一会解决。
第三、四、五因为都是填空的形式,所以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应该填对。
第六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预设: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
第八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预设:
★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3克、5克有多重呢?
★2袋食盐真的重1千克吗?4千克有多重?
★1吨到底有多重?10吨有多重?……
(二)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这个环节大胆交给孩子,通过预习有部分孩子一定知道怎么解决。
老师适当进行引导理解)★1粒花生米、1枚2分硬币真的大约重1克吗?★2袋盐真的重1千克吗?
1、称一称。
学生用天平称来进行验证。
(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及使用方法)
2、掂一掂。
1克、1千克的轻重。
请你把1枚2分硬币(1克)和两袋食盐(1千克)分别放在两只手中掂一掂,感受轻重。
3、找一找。
生活中质量大约是1克和1千克的物品。
4、估计你课前准备的物品,然后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1吨到底有多重?
1、称一称、算一算感受1吨的重量。
如: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教师小结:生活中这么多物品,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计量较轻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符号g表示。
我们常用
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
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符号kg表示。
千克又叫公斤。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 三 )集体订正,自主练习1、2题。
请学生把预习提纲再次认真阅读,把错题改正过来。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
(一)填一填。
1.1千克等于( )克;千克又叫( )。
2.2000克是( )千克;4千克是( )克。
3.( )千克是5000克;( )克是7千克。
(二)课本自主练习3—7题。
(三)小调查: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各有多少个?
四、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克、千克、吨不能够正确的填写单位,不能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把知识运用到现实中。
在教学中由于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估计物体的质量,最后验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了质量观念。
并学会了简单的质量换算,和解决与质量有关的实际问题。
充分感知了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仍有困难,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深化。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吨,并探索出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最后比较三个单位克、千克、吨,总结出“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与“每两个质量单位”的不同。
使学生清楚的掌握质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
l千克=1000克。
这节课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称一称的方法认识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还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用手掂一掂,感受一克的重量,并从生活中找出重一克的物体,用同样的方法,教学1千克,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从中获取知识,效果很好。
能够自己的探索出克、千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