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可能性》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32 MB
- 文档页数:1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可能性》。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会了用分块涂色的方法来统计图中物体的数量。
本课通过摸球游戏来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可能性的概念并不陌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分类、统计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有所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开始发展,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摸球游戏等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具准备1、教具:记录表、统计表、白球、黄球、盒子等。
2、学具:记录表、统计表、白球、黄球、盒子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引出本课的主题——可能性。
2、新课学习:通过摸球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同时讲解生活中的一些可能性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可能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可能性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及说课稿一、引言《可能性》是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它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概率概念,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概率的初步认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事件的概率等。
这一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概率的概念。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概率的知识,如抛硬币、抽奖等,对于这些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事件的概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验教学: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概率的概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案单元整体说明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在具体编排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二是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要注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概率的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随机理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即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第1课时认识可能性课时内容教材第44页例1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为了庆祝我校运动会的圆满结束,很多班级都举行了联欢会。
《可能性》说课《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一课时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主动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具有一定的求实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不确定的。
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判断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把难点定在这里是因为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而生活中的有些事件又很复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做出适当引导。
三、教学方法“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抽象出来用于数学教学中,学生仍然会感到陌生,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即数学活动的教学。
也就是说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我将这节课定位为:“好玩的数学”。
即“玩”中“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
方法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学,充分体验玩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认识可能性/违法性意识可能性内容提要: 认识不可能或认识错误都会影响期待可能性。
认识可能性对责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它对期待可能性的评价之后才能得以实现。
以违法性意识不可能性阻却期待可能性,更好地处理了社会防卫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
判断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首先要检验行为人对于行为的法律性质是否给予了必要注意,其次要分析行为人的具体表现。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包括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和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关于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意见,理论上的认识比较一致,只是实践中如何具体把握其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关于法律认识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争议,有的学者主张将它作为阻却犯罪的事由,有的主张将其作为减免刑罚的事由。
现实生活中,行为人由于对行为的法律性质或者行为的客观事实发生错误认识而实施了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事件比较常见,对此,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一致的意见,那么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势必出现适用刑法不一致的现象。
由于考虑到认识以认识可能性为基本前提这一获得共识的命题,我们可以尝试着运用期待可能性的相关理论,解决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在实践上的难题。
本文以讨论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的具体把握,希望对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一、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的一般关系过去很少有学者意识到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自德国学者马可图斯讨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后,墨拉赫、木村龟二、佐佐木养二等学者才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马可图斯认为,在过失中存在的不正常动机,减少了行为人关于因果关系认识的顾虑,基于这种原因,因果过程的判断容易发生错误。
例如在著名的“癖马案”中,如果驾驭者强行要求换马,就会面临解雇的困境,对驾驭者而言,这妨碍了他进行“深入全面的考虑”,但是,判例中对此没有任何叙述。
如果行为人的处境在理论上受到重视,那么在适用期待可能性时,动机形成的状态和类型将被视为特殊动机并可妨碍认识可能性。
2023年小学数学《可能性》说课稿(精选5篇)小学数学《可能性》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
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
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小正方体实验、涂色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1、说学情: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也会用到可能这个词,说明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
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五、教法、学法:(1)引导发现法(2)分组讨论法(3)游戏和抢答六、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图片,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
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
(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