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新编
- 格式:pdf
- 大小:72.86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哲学史新编——郭齐勇教材级别一、引言我国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积淀和深厚的学术传统。
在我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郭齐勇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堪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教材,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二、作者简介郭齐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我国哲学史、比较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在我国哲学史研究领域,郭教授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权威专家。
三、教材内容《我国哲学史新编》全书包括上下两卷,内容涵盖了我国哲学史的全部历程,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至当代的我国哲学发展过程。
教材以批判性的思维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我国哲学史的各个时期、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阐述。
书中包括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引用和学术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四、教材特色郭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1. 全面性:教材涵盖了我国哲学史的全部历程,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思想流派,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深度:教材在对我国哲学史的研究上追求深入和批判性的思维,对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3. 原始性:教材在探讨我国哲学史时,充分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学术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可靠性和权威性。
4. 教学性:教材以教学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材对我国哲学史研究的影响郭教授的《我国哲学史新编》在我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价值:教材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的空白,为我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部系统和全面的教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 影响力:教材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学术界和学生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哲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比较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他在文革以后受到政治压力的情况下写的,很多写法和语言都不是出于他的意愿。
文革期间,毛泽东曾经点名批评冯友兰:“北大有一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的。
”那时候的冯友兰被看管得很紧,有一次在印度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一位台湾的学者想找他谈谈,他只能通过纸条告诉对方自己现在不方便跟他谈。
虽然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大部分是文革以后写成的,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经被意识形态化,也就是处于两军对阵(唯物唯心)当中。
这一时期写出来的哲学史被意识形态影响非常重,往往都是把哲学史当作佐证马克思主义的材料,《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都有这个毛病。
现在的中国哲学史界对这两本书的评价往往只是出于对前辈的尊重。
客观地说,奠定中国哲学学科的还是他的《中国哲学史》,后来很多哲学史的选材都在他的范围当中。
《中国哲学史新编》以及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在哲学史地位上都是比较低的,当然不排除它们对一些材料解读存在合理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这两本书只能是一个时代的过客,当然,如果你要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哲学界在研究一些什么,这两本书是很好的资料,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学习中国哲学史,我建议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比较好。
第5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一、《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1.道家思想的走向(1)一个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内在精神生命追求,以杨朱、庄周为代表。
(2)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最终落实而为君人南面之术,属外在事功建构,主要指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
2.“太一生水”说对老子宇宙论的展开(1)宇宙生成过程①“太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一”最先产生出水。
②水生成后又反过来辅助“太一”,产生了天。
③天生成后反过来辅助太一,从而产生了地。
④天地形成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被辅助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
结果由天地的相互辅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最后完成了一个岁时的周期。
(2)“太一”的内涵①“太一”是万物的本源(“母”)。
②“太一”也是万物运动变化所依据的准则或规律(“经”)。
(3)《太一生水》对本源与万物关系的看法深受老子的影响①《太一生水》认为“太一”生成水和万物之后,就内在于水和万物之中(“藏”),这正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所表达的意思。
②《太一生水》说“太一”“周而又始”,老子同样认为,“道”“周行不殆”。
③《太一生水》把“太一”称作“万物之母”,老子则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④《太一生水》还沿袭了老子的“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功成而身不伤”“道亦其字也”等观念。
3.“太一生水”说与老子宇宙论的差别(1)《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更具体、更系统老子曾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太一生水》对“太一”到万物之间各个生成环节有了细致的说明。
(2)《太一生水》提出“尚水”说老子讲“水”只是为了比喻道,《太一生水》则把“水”当成了宇宙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3)《太一生水》的宇宙论有一个术数的背景《太一生水》描述的是一种宇宙生成图式,但又和当时的一些技术性知识有关。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即是后来术数中“太一行九宫”的雏形。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学科。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国哲学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其中,最新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备受关注。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一部全面更新和修订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由国内著名哲学家韩振山主编。
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概念为导向,全面呈现我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
此外,书中还融入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新的中国哲学史。
而《中国哲学史》则是一部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慕白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该书在保持中国哲学史传统的基础上,力求贯穿中西哲学思潮,将中国哲学史放在全球哲学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同时,该书还注重对当代哲学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为读者提供一份更加开放和前沿的中国哲学史。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著作,它们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及和推广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读物。
- 1 -。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成为了许多哲学研究学者的必备读物。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本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本书的良好质量和对中国哲学史的全面覆盖。
在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他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劳思光深度剖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首先,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明晰了中国哲学传承的思想路径。
他认为,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历代先哲的思想交替演进形成的。
劳思光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家和道家时期、汉代兴起的佛教、唐宋理学、明清心学。
他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细致分析,帮助读者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要义。
例如,劳思光对《老子》等经典文献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哲学起源的详细认识。
其次,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
他不仅介绍了儒家、道家、佛家、理学、心学等主要流派的哲学思想,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哲学的各种分支和流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汉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相影响,以及唐宋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方向等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第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劳思光还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汉代先秦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中,实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
劳思光则指出,中国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全面独特的高峰,影响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类似的,隋唐时期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向更为开放性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第四,通过《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劳思光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洞察和深刻理解。
例如,他在对宋明理学的阐述中,提出了复古与求新的哲学观,以及张载、程颐的核心思想“理学思维方式”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的集结,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认识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哲学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就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展开阐述。
第一步:什么是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依据较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史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主要流派思想进行重新编写、整理的一部学术著作。
新编对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则是系统记录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学派进行了阐述。
其包括了两部分:史前哲学和历史时期哲学。
史前哲学中,既有远古的信仰,也有贤者的智慧,还有《易经》等作品的内容。
历史时期哲学则按照时间通道进行分类,如先秦哲学、汉代哲学、唐宋八派、明清思潮等等。
第二步: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原先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了深入,吸收了新的进展和发现,使中国哲学史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新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更加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第三步:如何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背景。
初学者可以从入门级教材入手,由浅入深逐渐提高。
同时,也可以进行多种途径的学习,比如课程、书籍、网络资源等。
深入学习中国哲学史新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那些类似于《庄子》、《论语》等经典的基础哲学著作必须首先熟练掌握。
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异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深入的了解。
最后,对于不同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的了解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 、自然的必要性3 、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复习重点笔记(含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考研复习笔记来源于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一.保守的社会发展观(重点)
1.痛恨礼崩乐坏,主张恢复周礼“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2.正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孔子的“正名”实质上就是恢复西周的久秩序与传统礼乐制度。
3.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
有道,则庶人不议。
”
二.唯心主义的天命观
1.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人格神“天”
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知我者其天乎!
2. 神秘的、超自然的主宰力量--“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3.敬鬼神而远之“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为知矣。
”
三.仁学思想(孔子的学说思想有一个内在的根本的核心---仁。
)
(一).“仁”的内涵(重点): 1.“仁者爱人” 2.“孝悌为仁之本”
3.“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所谓“忠”,就是“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起来说,《论语》有一个思想体系,而“仁”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仁”的基本内核是“爱人”,基础是“孝悌”,实现仁的途径“忠恕”。
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围绕着这六个字建构起来的。
(二)“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礼的内容、核心,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仁是第一位的,礼是第二位的。
礼的本质是仁,“仁者爱人”,不仁即不爱人,便无以为礼。
(三)“仁”的历史评价(五点)
1.扩大了爱人的范畴,把保民思潮推到了新的层面
2.建立起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思想境界
3.仁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辨证精神
4.仁是一个先验的道德范畴
5.主观的道德修养成就仁
四.学思并重的认识(简述题)
1. 生知论在认识论上把人们分为4个档次,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2. 学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 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言与行、学与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传身教,要求别人作到的,自
己要先作到,这种思想,在认识论上是有的积极意义的。
五.中庸之道(重点)
1.对中庸概括为三句话: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
通俗地讲就是,在处
理事物时,应该中正不偏,适而中度,用中为常道的态度。
2.为人们提出了达到中庸的几种手段:
一是“执两用中”就是说把握事物的两端,从而达到用中的目的。
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二是强调“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庄子发展了他的思想
道家的哲学思想:
一.矛盾与神秘的“道”
1.道的本义是道路,《说文解字》:所行道也。
后来引申为方法、途径,初步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2.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进一步用“道”来表示自然天象运行规律和人生吉凶祸
福发生变化规律,提出“天道”、“人道”等。
3.老子吸取并延伸了道的含义,第一个把道作
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用它来概括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认为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一)道的基本特征(重点)
1.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实体,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2.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的性质,它无名,无声、无形、无光。
3..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精”、“有象”,世界的万物都是由
道生成的。
4. 道是人的感官无法接触、认识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二)道与万物 1.道生万物 2.道法自然
二.“反者道之动”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1.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 事物的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处于一个同一体中。
(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老子四十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辨证的否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向高,由远及近,由易而难,由弱
变强,由柔为刚的发展程序:
(三)贵柔守雌的应对方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七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
(《老子二十八章》)贵柔守雌的应对方式是老子辩证法在实际活动中的应用,这种应用表现了出老子辩证法的消
极性质,容易导致明哲保身,在政治上消极无为。
三.老子辩证法的评价
1.先秦时代辩证法的最高成就2、忽视了事物的转化的条件3、注重柔弱,反对进取
三、轻视实践的认识论
(一)蔑视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十二章》)(二)老子把“道”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反对接触具体事物,增加具体知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四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