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不良反应治疗简明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前言造影剂过敏是放射医学领域中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造影剂过敏的分型标准和处理原则,是放射医学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中华放射学会对造影剂过敏进行了详细分类和处理指南,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和解析。
二、中华放射学会造影剂过敏分型标准1. 根据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及机理,中华放射学会将造影剂过敏分为轻度过敏反应、中度过敏反应和重度过敏反应三个等级。
2. 轻度过敏反应:局部或轻微的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停止注射造影剂后即可缓解。
3. 中度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皮疹、呼吸道症状、轻度低血压等症状,需要及时停止造影剂注射,并积极处理症状,如给予抗组胺药物、呼吸道支持等治疗。
4. 重度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严重低血压、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症状,需要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并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呼吸道支持、血管活性药物等急救措施。
三、中华放射学会造影剂过敏处理原则1. 事前评估患者过敏史:在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或其他过敏原的过敏反应情况,以便在需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事中监测患者反应: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任何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进行相应处理。
3. 事后积极处理过敏反应: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造影剂的注射,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包括应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呼吸道支持等措施。
4. 做好记录和报告:在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后,应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并向医院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进行汇报,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四、结语造影剂过敏是放射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常面临的问题,了解其分型标准和处理原则,对于预防和处理造影剂过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放射学会的分型标准和处理原则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和预防造影剂过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造影剂不良反应及防治临床上应用碘制剂过程中,个别病例可出现过敏现象。
由于介入诊斯、治疗术中所用的含碘造影剂浓度咼、剂量大、注射速度快;不良反应率亦增加。
其发生时间通常在注入含碘造影剂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偶见数小时至数日后出现的迟发反应。
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一般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一)轻度反应1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头晕,头痛,灼热感,眼睑浮肿,眼及鼻分泌物增加,恶心,呕吐,寒颤等。
2 •治疗原则:(1) 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
(2) 静脉输液。
(3) —时性轻度反应以观察为主,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者应用抗过敏药物以及对症用药:1) 静脉注入H1、H2受体阻滞剂,如扑尔敏4〜6mg,非那根4~6mg或西米替丁400mg,必要时静脉注入氢化可的松250mg或地塞米松40mg。
2) 应用止吐剂。
(二)中度反应1 •临床表现: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痉挛性咳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2 •治疗原则:(1) 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吸氧,必要时喉部喷支气管扩张气雾剂。
(2) 静脉输液:滴注血浆代用品或林格液500〜1 000ml。
(3) 应用激素、平喘、镇静及抗胆碱药:1) 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250〜500mg。
2) 静脉注射氨茶碱250mg。
3) 必要时肌注安定5mg。
4) 静脉注入阿托品0. 5〜3mg或缓慢滴注异丙肾上腺素0. 25〜0. 5mg。
(三) 重度反应1.临床表现:休克。
2 .抢救措施:(1) 平卧位或头、胸部及下肢皆抬高30 ‘。
⑵立即吸氧。
(3) 静脉补液扩容,改善微循环。
(4) 四肢保暖,头戴冰帽。
(5) 应用平喘、脱敏、升压、强心、激素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3 .抢救要点及方法:(1) 立即在输液管中加入肾上腺素0. 5〜Img,快速滴人未建立静脉通道者可采用肌肉注射方法。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1.轻、中度反应患者出现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荨麻疹、面部潮红、眼睑口唇红肿、流涕、喷嚏、流泪、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反应,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入造影剂,积极处理过敏反应。
(1)首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0.1%盐酸肾上腺素0.5-1mg必要时15分钟后反复一次。
(2)持续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
(4)呼吸困难、喘憋者给予安茶碱0.5g加入液体中静脉点滴。
(5)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重度反应患者可出现喉头水肿、脉搏细弱、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皮温降低、血压下降、中枢性抽搐,以至休克。
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检查,就地抢救。
(1)平卧、保暖、氧气吸入、建立输液通道。
(2)立即使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
(3)血压不见回升者,需补充血容量,并酌情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物。
(4)呼吸受抑制者可应用尼克刹米、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
(5)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呼吸心跳骤停者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等。
(6)对症处理。
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肌肉软瘫无力者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
(7)抢救同时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情况的变化,并做好记号,未脱离危险的患者不宜搬动。
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表现1.轻度过敏反应可出现荨麻疹、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头晕、面部潮红等。
2.重度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大片皮疹、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喉头水肿、出血;喉头和支气管痉挛、气喘、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昏迷;惊厥。
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抢救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停止给药;给肾上腺素0.1~1mg皮下注射或异丙嗪25mg 肌内注射或苯海拉明25mg肌内注射;门诊患者留诊观察至症状完全消失方可离院,住院患者可回病房观察。
重度过敏反应1.首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
2.给氧。
3.休克病人:使患者处于头低足高位,补充血容量,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4.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变化。
造影剂中度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造影剂中度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如下:
1. 转换姿势:对于出现晕厥、头晕等轻度反应的患者,可以协助患者转换姿势,让其静卧或坐下,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以促进血流供应和降低血压,缓解不适症状。
2. 给予氧气:对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吸氧治疗。
氧气可缓解呼吸道痉挛、促进氧气输送,减轻呼吸道不适症状。
3. 给予抗过敏药物:对于出现轻度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过敏药物,以缓解过敏症状。
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药物。
4. 监测生命体征:对于出现轻度不适症状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评估病情发展情况,做好随时转送的准备。
5. 注意观察:对于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
总之,对于造影剂中度不良反应的处理,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严格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是放射诊断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用于CT增强检查、介入血管造影以及排泄性尿路造影与其它管腔造影检查。
目前临床应用的含碘对比剂的基本结构是3-乙酰-2,4,6-三苯甲酸,为含3个碘的苯环。
对比剂依照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单体和二聚体对比剂,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对比剂,高渗、次高渗和等渗对比剂。
尽量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尽量选择使用等渗或次高渗对比剂,尽量避免使用高渗对比剂。
虽然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低渗透性、低神经毒性等优点,但其渗透压仍约为血液的2倍,其成分仍会有可能与血中钙离子结合,引起血凝,中重度副作用仍偶有发生。
因此,医务人员应熟知造影剂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
我院常用的碘造影剂有碘帕醇注射液100ml:30g(I)、100ml:37g(I);碘比醇注射液100ml:30g(I);碘普罗胺注射液100ml:30g(I)、100ml:37g(I);碘克沙醇注射液50ml:16g(I);碘海醇注射液100ml:35g(I)等。
1 不良反应[1]大多数碘造影剂无需碘过敏试验,除非产品说明书注明特别要求。
但碘过敏反应多发生在造影检查中,发生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过敏样反应常常发生于皮肤、心血管、呼吸和胃肠系统。
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反应,多为急性发作。
急性过敏样反应轻者可能只表现为局限性的荨麻疹、瘙痒,重者可能会出现弥漫性颜面和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发生过敏性休克甚或呼吸心脏骤停,如不经适当处理,可导致永久性疾病,甚至死亡。
几乎所有危及生命的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在对比剂注射后20分钟内。
迟发性过敏样反应大部分是常见的皮肤反应,大多数发生于注射后3小时~2日内。
过敏样反应可按以下推荐的分类系统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1.1 轻度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恶心、低热、苍白、脸红(这些是造影剂注射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无需处理和记录);局限性荨麻疹;局限性皮肤水肿;局限性咽喉“发痒”或“刺痒”;鼻充血;喷嚏、结膜炎、流涕。
造影剂副反应抢救流程使用造影剂的病人至少需观察30分钟,因90%的副反应在此期间发生,根据副反应程度不同制定抢救流程如下:一级副反应:(一)打喷嚏、咳嗽、打哈欠、皮肤泛红、低热、恶心、呕吐、寒战。
措施:1.停止注药。
2.建立静脉通道。
3.可给予止吐药(溴米那普鲁卡因注射液2mg肌注)。
(二)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眼睑浮肿。
措施:1.给予H2受体阻滞药法莫替丁注射液20mg,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2.必要情况下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静注。
二级副反应“(一)血压下降(<80/50mmHg或原基础收缩压下降30%以上)。
措施:1.平躺。
2.吸氧(6-10升/分钟)3.快速补液。
(二)血压下降合并心动过缓(心率小于50次/分钟)。
措施:1.平躺。
2.吸氧(6-10升/分钟)3.快速补液。
4.除上述措施外可加阿托品0.5-3.0mg静注。
(三)血压下降合并呼吸困难。
措施:1.除上述措施外加喷1-2次气管扩张气雾剂(复方异苯托溴胺气雾剂)。
2.50%生理盐水、氨茶碱0.25g缓慢静注(时间>15分钟)。
3.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
三级副反应:(一)休克措施:1.按急救程序处理。
2.立即通知急救组、麻醉师、急诊科医师。
3.半坐位面罩给氧。
4.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
(1)肾上腺素1mg静注,每隔3分钟重复给药一次。
(2)每隔10-15分钟检查生命体征。
(3)无静脉通道可双倍剂量插管注入支气管内。
(4)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05mg)。
(5)H2受体阻滞药(法莫替丁注射液20mg+0.9%生理盐水静滴)。
(6)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龙200-500mg)静滴,5-10分钟后见效后可用地塞米松10-20mg+5%葡萄糖250ml静滴。
(7)多巴胺200mg+250ml溶液(15-30滴/分钟)静滴,剂量视效果而定。
(二)喉头水肿措施:气管插管或大针头穿刺气管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造影剂过敏反应抢救方案造影剂过敏反应是指身体对使用造影剂后产生的过敏反应。
这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反应,但也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采用造影剂进行检查之前,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过敏反应的详细调查,同时掌握抢救方案,以便在出现过敏反应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处理。
一、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造影剂过敏反应分为三类:1. 轻微过敏反应:包括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轻度低血压等。
2. 中度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喉头水肿、室性心动过速等。
3. 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度的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支气管痉挛、心搏骤停等。
二、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1. 轻微过敏反应:患者应原地休息,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2. 中度过敏反应:患者停止造影剂的使用,拉动呼吸机,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组胺药物并监测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3. 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造影剂的使用。
接着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呼吸道开放:将患者置于平躺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机械性喉痉挛造成呼吸阻塞,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2)输液支持:在静脉输液的基础上,详细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出汗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口服或静脉输入补液。
(3)抗过敏治疗:给予吸入或肌注β受体激动剂、静脉输入抗组胺剂如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心电监测及心肺复苏:对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在抗过敏治疗同时行心电监测,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5)转诊:如果在采用以上措施后,过敏症状没有改善,应及时转诊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三、如何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在进行造影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并了解过敏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等因素。
为了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下面是一些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尽量选用无游离离子的造影剂,因为这种造影剂更加稳定,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造影剂不良反应治疗简明指南
造影剂不良反应治疗简明指南
造影剂不良反应治疗简明指南
1. 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机制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损伤的过程统称为超敏反应。
1963年Coombs和Cell根据反应的发生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和Ⅳ型。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迅速发生的、导致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它在四种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出现症状,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其发生反应的过程为: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刺激机体单核吞噬系统(淋巴结、肝、脾等)而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特异性反应素——IgE,IgE分子附着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的IgE受体,由此可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时,附着于肥大细胞的IgE与特异性变应原桥联,激发相关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触发整个变态反应。
在过敏反应中,致敏和激发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释放过敏介质是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介质有组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其病理改变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
类过敏反应是一种无免疫系统参与的,由化学性或药理性介导的,首次用药即表现出与过敏反应相似症状的临床反应。
它系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释放大量组胺,由此产生过敏反应样症状。
目前超声造影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就是此类反应。
最近Mertes提出:非免疫介导的类过敏反应中,仅有嗜碱粒细胞被激活,但此观点还有待证实。
可诱发类过敏反应症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肌松药、硫喷妥钠、丙泊酚等。
其主要介导物质是组胺,症状表现与组胺浓度有关:组胺浓度小于或等于1ng/ml,无症状;1~2ng/ml,仅有皮肤反应;大于3ng/ml,出现全身反应;大于100ng/ml,出现严重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
2. 临床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症状常在注药后1~5min内出现,表现为急性的反应,80% 以上来势凶猛,主要表现集中在心血管、皮肤和呼吸系统:
2.1 心血管系统
病人首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冷汗,心悸。
接着胸闷,心律失常,脉率细速,血压迅速下降甚至神志不清,深度休克。
这是由于组胺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大量外渗所致。
2.2 皮肤系统
患者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风团样皮疹或一过性血管性水肿。
这主要是患者血管内液体丧失严重,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2.3 呼吸系统
开始感觉咽喉部发痒,咳嗽,喷嚏,声音嘶哑,检查时可见咽喉部水肿,迅速出现喘息,喉梗阻,顽固性支气管痉挛,呼吸急促,严重紫绀,甚至肺水肿。
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常以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症状最早出现,故须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
值得指出的是: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并不能仅仅依赖临床症状区分。
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将过敏反应临床症状分为4级:Ⅰ级:仅仅出现皮肤症状;Ⅱ级:出现明显的但尚无生命危险的症状,包括皮肤反应,低血压(血压下降30%伴其它不可解释的心动过速);Ⅲ级:出现威胁生命的症状,包括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及严重的气道痉挛;Ⅳ
级:循环无效,心肺骤停。
当用此标准来比较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时,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大大重于类过敏反应。
大多数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属于Ⅱ,Ⅲ级,多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受损和支气管痉挛;而类过敏反应多属于Ⅰ级,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
类似的是,同样是过敏反应,由肌松剂和抗生素引起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超过了由乳胶引起的症状。
3. 诊断标准
过敏反应的诊断主要依*临床病史及皮肤试验和/或IgE 测试结果。
最终的确诊还是依赖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过敏试验,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实验,针对乳胶和肌松剂的特异性的放射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致敏物的测定试验,而类过敏反应的诊断还主要依赖于排除法。
由于最近有研究认为,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同时可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非免疫介导的类过敏反应仅有嗜碱粒细胞被激活。
肥大细胞被激活时可释放类胰蛋白酶、原贮存的组胺、以及新合成的血管活性因子。
考虑到人类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含量是嗜碱粒细胞的300~700 倍,所以Fisher认为血浆中类胰蛋白酶浓度的显著增加,可以作为是肥大细胞被广泛激活的显著标志。
因此,尽管胰蛋白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增高,但当其浓度大于25ug/l时,可以作为过敏反应的一个高敏感性指标,也可以作为鉴别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依据之一,但这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4. 急救处理措施
1) 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
2) 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出现哮喘时可用茶碱类药和/或糖皮质激素。
3) 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4) 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
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5) 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 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
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