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7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25.50 KB
- 文档页数:12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某某一模)20世纪30年代,“某某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
同时期的某某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
”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D.新旧杂陈D[某某和某某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某某较为保守,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故排除B项;某某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故排除C项。
] 2.(2019·某某二模)1860年,某某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
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两项。
]3.20世纪20年代某某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D.某某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B[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
]4.1902年,某某总督岑春煊刊发的《劝戒缠足示谕》指出,缠足是“关系国家、关系众人的弊病”,他认为反缠足“全是当绅士的责任,要望明白人先做与他们看样子”。
第33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 项“革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B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 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2017·新课标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课时作业(十七)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信的变化一、选择题1.1863年3月,在上海首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时起至晚三时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表明()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B.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下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
照片中的人物穿着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两边分别放置了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
这张照片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A.传统与现代交融B.中式与西式对垒C.文明与落后冲突D.乡村与城市同步3.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颁懿旨:“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
”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汉族缠足妇女深受全社会歧视B.临时政府对缠足现象明令禁止C.缠足陋习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消失D.晚清时期已出现废止缠足的主张4.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过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5.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B.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6.阅读下表,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表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C.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D.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社会共识7.1912年1月2日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发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0·海南新高考模拟)鸦片战争后,上海滩的时髦派,女界所不可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等;再说男子不可少的东西,西装、大衣、西帽、革履、手杖等。
这一现象表明( )A.上海消费群体出现了拜金趋势B.崇洋成为近代消费的主要倾向C.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D.上海的时髦派以崇尚奢侈为荣C[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表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 2.到19世纪90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的西餐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的局面,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
这反映了( )A.当时国人普遍崇尚西方文化B.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C.中西合璧充斥社会生活领域D.追新慕异已是当时的主流文化B[“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渗透的反映,故选B项;“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无法体现“普遍”,排除A项;“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不属于中西合璧,排除C 项;“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无法体现追新慕异的“主流”性,排除D项。
]3.(2020·张家口质检)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
材料表明( ) 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B[国人穿洋服吸香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B项;“全方位渗透”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生活习俗的变迁,无法据此推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全社会的认同”说法欠妥,排除D项。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2.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
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小花》D.《风云儿女》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5.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7.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服饰变革凸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制度的变革B.审美观念的变化C.物质生活的改善D.大众传媒的推动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3.康有为上《请禁妇女裹足折》:“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
……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
其已裹者,一律宽解。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描述了裹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B.对传统陋习发出的抗争C.晚清政府颁发了“废止缠足”法令D.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4.1932年,《皖报》在其原有“政府通告”“本省与本市新闻”“文艺副刊及广告”等版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周刊”“教育周刊”“农林周刊”等。
这反映出该报的办报理念()A. 商业性弱化B. 时政性消失C. 社会性增强D. 经济性较强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D.民众观念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6.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为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7.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自己养活自己呢?”据此材料推断,不准确的是()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8.1912年6月1日的《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课时强化练(十七)(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清末民初中国服饰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首先排除A、D两项,西方服装的传入和流行只是起了一个推动作用,B项亦排除。
【答案】 C2.(2016·黄冈质检)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解析】中国旗袍的变化直接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故A项正确;审美观发生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新潮女性日益增多是旗袍变化的结果,故C项错误;裁剪和工艺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A3.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受到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但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还处于宣传阶段,不能说明西餐已经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村吃西餐成为时尚,故B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2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资阳模拟)在某某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D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解析:A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
2.(2019·某某某某调研)20世纪初,某某《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D )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某某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某某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但没有反映出某某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项正确。
3.(2019·某某某某韩城教学质量检测)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复习与练习1.()前后,西装传入中国,人们的服饰上出现了()的特点,2.()和()的出现是中西合壁的产物。
3.辛亥革命后,在()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运动,成立了()会,4.结辫陋席结束于(),标志是国民政府发出了(《》)。
5.(),中国出现了近代报刊,()后,人们有了新闻观念。
6.1872年创刊的《》是近代至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7.(),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8.(,)电影传入中国。
9.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第一部政事影片《》,第一部有声影片《》。
10.民国之初,在()的()和官僚人家出现了文明婚礼。
社会生活变化的程度衣——西方服饰传入并导致中国服饰产生变革,但西方服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服饰——中西合璧食——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变”的范围主要限于上流社会住——西方建筑的出现。
范围也很有限,但导致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的出现。
社会风尚——结辫和缠足陋习的革除。
结辫是彻底革除,缠足在中国近代只是小范围内得到革除。
休闲娱乐——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和电影的传入。
电影、报刊——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精神生活社交礼仪——交际礼仪由于朝代的更替,变化彻底婚俗和丧葬礼仪的变化还是局限于小范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1、原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2、概况:1)断发概况①1910年清政府允许剪发②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2)不缠足运动概况①清政府多次废止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人士倡导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
电影概况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2)《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3)《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练习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1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导学号:75740108】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C[世俗偏见与材料中“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不符,故A项错误;普遍放足与材料中“劝行放足”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可得出清政府移风易俗的政策,故C 项正确;政府迫令放足与材料中“劝行”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
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D[材料信息“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伴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地是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
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
] 3.(2017·无锡高三期末)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C.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A[上海“天足成风”,北京直到庚子年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造成思想意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在上海和北京都存在,故B项错误;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对两地影响是一致的,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上海和北京相同的原因,不是两地的差异,故D项错误。
]4.(2017·盐城高三期中)20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地道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A.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C.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D.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A[短旗袍、高跟皮鞋、肉色丝袜、水波式的头发、眉毛等女性着装发饰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西洋流行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上海地区社会习俗的西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而不断加深,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可知,指的是部分女性追求西方文化潮流走在时代前沿,不能说是普遍认同,故C项错误;上海地区女性着装发饰发生深刻变化,但不等于近代上海地区的整体性变化,故D项错误。
]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导学号:75740109】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C[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 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差别,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都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 项错误。
]6.(2016·南充一模)“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C[题干体现了当时的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出女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于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错误;维新启蒙思想主要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女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不能得出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的结论,故D项错误。
]7.(2017·北京海淀高三期末)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但画面内容无法明确体现该内容,故A 项错误;男女平等在画面内容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从画面内容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
]8.(2017·株洲一模)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导学号:75740110】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戊戌变法导致出现第一次舆论高峰B[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近代报业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故A项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的宣传推动报业兴办出现一个小高潮,1900年后受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报业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报业发展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故B项正确;因近代报刊大多宣传民主民权思想,因而清政府不可能大力支持报业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前即已兴起舆论高潮,因而并不是戊戌变法导致的第一次舆论高峰,故D项错误。
]9.(2017·滨州高三期末)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
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辛亥革命的既得成果B.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D.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B[根据材料“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共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得出当时政府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故B项正确。
] 10.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地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
”这说明()A.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B.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C.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D.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D[安定的环境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说明上海的生活环境,故C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故D项正确。
] 11.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
”这表明()A.看电影是当时上海人一种娱乐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A[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观看电影的人很多,可以反映出看电影是当时上海人一种娱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业的状况,据此不能得出电影在全国各地普及,故B项错误;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电影传播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的观看状况的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故D项错误。
]12.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导学号:75740111】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A[表格中上海与武汉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不同,反映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深入的特点,也说明了沿海与内地科技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技术门类主要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C项错误;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导学号:75740112】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和“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
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
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
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的广大地域。
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
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
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
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
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
19世纪60到90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