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有什么症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肩部撞击综合征表现
文章导读
\n
肩膀是我们身体当中最关键的三角区,肩膀一般来说要靠着,侧卧,翻身,活动手臂支撑身体,都是需要靠着肩膀来进行,如果肩膀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的生活很多的活动就会被关节疾病所卡住,从而不能造成我们继续上举,不能拿东西,对于很多人患上的肩部撞击综合症,这样的疾病一般来说症状和体征是怎样的一个表现呢!
\n 1、症状: 肩部疼痛,以肩峰周围为主,有时涉及整个三角肌部。
疼痛以夜间为甚,病人畏患侧卧位,严重者需长期服用止痛药。
其次是患肢无力,活动受限,当上臂外展到60°~80°时,出现明显疼痛,有时可感觉到肩关节被"物"卡住而不能继续上举。
此时需将上肢内收并外旋,使大结节从肩峰后部通过才能继续上举。
2、体征: (1)压痛部位主要在肩峰前下至肱骨大结节这一区域内。
(2)肩关节被动活动时,可闻及明显的碎裂声或称捻发音。
(3)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60°~120°的疼痛弧,即开始外展时无疼痛,达60°时开始疼痛,超越120°时疼痛又消失;而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不痛。
(4)病程长者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外展、外旋和后伸受限。
\n。
《中频电刺激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1. 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其症状包括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肌肉无力等。
针对这一病症,中频电刺激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医学文献中对中频电刺激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 背景介绍(1)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和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肩关节内髋上肌群和豌韧带在肩峰下滑行过程中受到损伤或压迫,引起肩袖肌腱炎和骨质增生等病变,从而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2)中频电刺激的机理和应用中频电刺激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组织,以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恢复功能。
它在肌肉康复、疼痛缓解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肩部疾病的治疗。
3. 中频电刺激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1)临床研究概况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频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不良反应方面,少数患者会出现皮肤过敏或不适感,但总体来说安全性较高。
(2)生物学机制分析中频电刺激的有效性主要归功于其对神经与肌肉组织的促进作用,通过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功能,促进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肩部肌肉张力和疼痛感。
中频电刺激还可能对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4. 个人观点及总结中频电刺激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临床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对不同类型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未来还需要加强对中频电刺激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优化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频电刺激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造福患者。
5.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尽管中频电刺激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中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探究中频电刺激的最佳治疗参数,包括频率、强度、脉冲宽度等,以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总的来说,因肩部疼痛就诊的患者中有44%到75%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或者运动健身爱好者,经常在做过肩动作出现肩膀疼痛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目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体征表现为上肢外展疼痛弧阳性,Neer阳性,Hawkins试验阳性,Jobe冈上肌试验阳性。
二.病因1.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比如游泳,打棒球和网球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特别容易受伤。
2.外伤所导致的急性损伤撞击冈上肌腱撕裂。
3.肩周炎导致关节间隙变小平时活动容易损伤冈上肌腱4.肩胛带的肌力下降或者不良姿势三.评估1.疼痛弧征阳性肩胛平面外展疼痛,肘关节伸直,肩胛平面在60°到120°之间,表明肩峰下间隙有病理改变。
2.N e e r试验一只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并在内部旋转手臂。
这会导致大结节与肩关节顶部的疼痛接触。
2.J o b e冈上肌试验患者双臂外展90°,屈曲45°,内旋。
病人试图将手臂进一步抬高,以抵抗检查者明显的阻力。
3.Hawkins试验Hawkins撞击征是加强版的Neer撞击征。
前屈肩部90°,肘部屈曲90°,并将前臂放在旋转中立位。
抬起肘部,肱骨旋内。
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撕裂或肩袖肌腱炎。
四.康复治疗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缓解肩膀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等效果上没有太大差异。
推荐以下2个康复小动作,为缓解肩膀疼痛,重塑肩关节功能,建议每日都坚持做。
1.肩胛伸展运动直立上半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将肩膀向后下方夹紧,像脊椎上有一支铅笔需要肩胛夹住。
保持10秒,重复5次。
注意:做此运动时肩膀不要晃动。
如果疼痛度较高,可减少用力和保持时间,并在动作之间稍作休息。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运动受限和力量下降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推拿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的介绍。
1.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原理推拿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的按摩、摩擦和拉伸等操作,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和增强体内防御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推拿手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改善气血循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这主要是由于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淋巴系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2)调整肌肉张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与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失衡有关,一些肌肉产生过度张力,而另一些肌肉则处于疲劳和松弛状态。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拉伸肌肉,调整肌肉张力,消除肌肉紧张和抽筋等现象。
(3)促进自愈能力: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自愈系统,调节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康复。
2.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推拿手法的治疗周期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情况下,根据治疗需要和实际效果,治疗时间一般为4至6次,每次间隔3至5天。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诊断:推拿手法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推拿师需要通过诊断来判断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
(2)预处理:要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必须首先放松肩部肌肉,使其松弛。
推拿师可以采用摩擦、揉捏等手法来放松肩部肌肉。
肩关节撞击综合症诊断标准肩关节撞击综合症(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时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症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肩关节撞击综合症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临床症状。
1. 肩部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常伴随活动时加重。
2. 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常感到肩部僵硬,活动不灵活。
3. 夜间疼痛,患者在夜间休息时常感到肩部疼痛,影响睡眠质量。
二、体格检查。
1. 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度受限,特别是外展和内旋活动。
2. 肌力测试,肩部肌肉力量减弱,特别是旋转袖肌群。
3. 特殊试验阳性,Neer试验、Hawkins-Kennedy试验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肩关节X线片显示肩关节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肩袖肌腱的损伤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可明确肩袖肌腱的部分撕裂、炎症情况。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肩关节积液抽取液检查,检查积液液体性质,排除感染因素。
2. 肩关节关节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肩袖肌腱的损伤情况,明确诊断。
五、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以下诊断标准进行判断:1. 典型症状,患者具有典型的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2. 体格检查阳性,肩关节活动度受限,肌力测试阳性,特殊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阳性,X线、超声或MRI检查显示相应的肩袖肌腱损伤。
4. 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支持,积液抽取液检查、关节腔镜检查结果支持诊断。
六、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肩关节撞击综合症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如肩袖肌腱断裂、肩关节脱位等。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上)展开全文1、损伤概述: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当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肩峰下滑囊、肩袖等组织受到肩峰和肱骨大结节等结构的挤压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肌腱组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类肩关节疾病。
2、解剖学和生理学机制:肩袖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构成,稳定肩关节。
肩峰下滑囊是肩部最大且最易受伤的滑囊,润滑肩袖、辅助运动。
肩袖的损伤,如撕裂等,将导致上臂抬起时肱骨头发生移位,进而引发撞击综合征。
3、损伤成因:(1)反复的头上动作如网球、游泳、高尔夫和举重等→肩袖过度使用及疲劳(2)刺激肩袖的投掷运动如棒球等→关节持续受到牵拉而导致关节囊松弛→肌肉疲劳、肱骨稳定度不佳(3)潜在易感体质,如风湿性关节炎。
4、病理分期:第Ⅰ阶段(急性期):肩袖和肱骨上组织水肿和出血炎症,肩前和外侧疼痛,主被动活动度正常,有疼痛弧(肢体上抬60°-120°时出现疼痛)。
第Ⅱ阶段:盂肱关节囊、肩峰下滑囊及涉及肌腱的肌腱炎的纤维化,主被动活动度降低(关节囊纤维化所致)。
第Ⅲ阶段:肩袖肌腱的破坏(保守治疗最难),肌力下降,常是外旋、外展肌,出现“方肩”---三角肌及肩袖均发生萎缩,肌腱严重破坏者,冈上肌试验阳性(空罐实验)。
5、临床表现:(1)急性期疼痛会影响睡眠,特别是在翻身压倒患侧时(2)上臂外展、上举疼痛加重(3)抬举重物困难(4)无法持续性重复肩关节活动(伸手、抬手、投掷、推、拉等)(5)穿衣困难,特别是需将手高举过头时(6)肩关节前方或前外侧疼痛,前屈和外展时加重(7)部分患者可能肩关节主动活动可受限,被动活动基本正常(主要是肩外展、外旋及后伸活动受限)6、临床诊断(1)病史:有外伤病史或者有肩部过度活动病史从事游泳、投掷、排球和体操等过头运动项目;需要经常抬肩活动的职业(2)症状:疼痛和活动受限。
疼痛常位于肩峰前外侧,可以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在肩前屈上举时加重,病情严重者有夜间痛。
文章导读
国外医学家曾经对肩膀的特殊结构和运动轨迹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第二肩关节的命名,也叫做肩峰下关节,再肩峰下关节外展和运动当中,这时候肩峰下组织会出现一定的撞击,会产生一定的症状表现,容易导致肩锁关节出现增生和肥大,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病症表现。
容易引起肌腱组织出现损伤,甚至容易导致肌腱断裂,而且这种病情,发病群体非常广泛,下至儿童上至老年人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病症,尤其是肩部有外伤史的,更容易诱发本病。
各期撞击征的共同症状:
1.肩前方慢性钝痛
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
2.疼痛弧征
患臂上举60°~120°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
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
3.砾轧音
检查者用手握持患臂肩峰前、后缘,使上臂做内、外旋运动及前屈、后伸运动时可扪及砾轧音,用听诊器听诊更易闻及。
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2期,尤其是在伴有完全性肩袖断裂者。
4.肌力减弱
肌力明显减弱与广泛性肩袖撕裂的晚期撞击征密切相关。
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
5.撞击试验
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
NeerⅡ认为本试验对鉴别撞击征有很大临床意义。
6.撞击注射试验
以1%利多卡因10毫升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
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
如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且仍存在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的可能性较大。
本方法对非撞击征引起的肩痛症可以作出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