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8课:凝固的音乐 漫步中外建筑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0.16 MB
- 文档页数:31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美术鉴赏《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教学课题: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单元课时:3课时课型:鉴赏课本课教学时间:第1节教材处理及分析:本课为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8课,鉴于原教材的编排,建筑模块有三课时,分别为艺术特征、中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三个部分,其中本课为中外建筑艺术鉴赏课,中外建筑一起介绍,主讲中外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庙堂建筑,知识较为不系统,时间空间跳跃性强,跨度大,学生较为难以理解与接受。
因此,采用2课时分开分别讲解中西方建筑艺术,另一课讲园林艺术,本课主讲西方古代建筑,整合教材,建筑艺术特征贯穿其中,遵循原有的内容结构仍以宫殿、陵墓、庙堂等知识为主线,并以时间为主轴以讲解地域、时代文化及建筑艺术特征为重点的教学形式为求达到完善教育教学之目的。
本课建筑艺术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建立高层次的欣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
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西方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主要建筑类型产生的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对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学生分析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需求量较大,并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建筑知识相对匮乏,亦对建筑美感知之甚少,因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西方建筑进行鉴赏,领会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塑造学生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第十八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中外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外建筑艺术的艺术价值。
2. 教学内容1.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中外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3.中外建筑艺术的艺术价值分析和评价。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中外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2.中外建筑艺术的艺术价值分析和评价。
3.2 教学难点1.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能够细致入微地分析和评价中外建筑艺术的艺术价值。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法。
5. 教学过程安排5.1 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需要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收集相关图片、信息等资料,并确定上课所需的教学工具和教材。
5.2 导入与讲解1.导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联系起来,会是怎样的场景呢?2.讲解:讲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特别是以中国和欧美地区的建筑艺术为重点。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外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5.3 图片展示教师可以利用PPT等技术手段,选择高质量的图片,进行中外建筑艺术的漫步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基本构成形式和表现手法,并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和特点。
5.4 课堂讨论1.课堂讨论的主题:中外建筑艺术的艺术价值分析和评价;2.讨论方式:小组讨论+大组讨论的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5.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知识,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从艺术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撰写一篇建筑艺术评论文章。
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教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A、基本目标: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培养起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并掌握和理解本课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
B、扩展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及其风格。
3、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美术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建筑作品是承载艺术、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讲座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建筑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a、为什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提示:主要从易保存的特点来说)(2)提问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的开始部分,归纳总结答案(2)回答问题师生总结:建筑由于它的易保存的特点,因此记载了人类社会从远古到现代的全部历史,通过对古建筑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感受来自祖先的智慧,给我们以科学的启迪和审美的陶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认识古建筑的风采。
二、新知探究:环节一: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故宫、凡尔赛宫(2)提出问题:a、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特点?b、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学生活动:(1)欣赏图片,阅读课文。
(2)分组讨论(3)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中外宫殿建筑的风格主要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布局严整。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古希腊建筑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高中必修美术教材中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本节课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和艺术性,也应该通过对其鉴赏,侧面的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科学,这也是与教材中第17课《寻找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内容相呼应。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着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历史课中曾经粗浅的学习过相关知识,并且有着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希腊神话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对雅典娜和雅典卫城至少听说过名称。
所以,本课的设计本课应该本着建构主义教学观。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追求五、教学难点通过对建筑的鉴赏了解其所代表的文明六、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七、教学环节八、教学反思为了上好本课,我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仅仅素材搜集就用了一周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深入浅出的掌握古希腊建筑相关知识,能够理解、体会其建筑艺术的魅力,我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式,探索其核心本源,采用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即理解其艺术美,同时对古希腊文明也能形成进一步的了解,明白鉴赏建筑艺术的意义,唤起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产生更深层的影响。
在本课中,运用了两个微课,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直观性。
将课堂教学与导学案和二维码向结合,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紧跟课堂环节,不仅实现讲练结合,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料,方便日后复习。
本课中部分相关知识因为会冲淡核心内容,并且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所以作为知识链接放在导学案上,学生在课下扫描二维码即可见。
教学所指的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课堂并不只限于课上的40分钟,就像餐厅为客人提供的饮水,无论客人喝不喝,能不能喝光,餐厅都要提供,对所学知识有帮助的辅助信息或知识链接教师也应该适当的提供,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探究空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立体,更多维。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欣赏一座建筑。
然而,专业水准欣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都是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地实践、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正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我们配以本课的建筑艺术欣赏,旨在尽量多地介绍给学生一些优秀建筑实例,开阔大家的视野,充实大家的知识。
这对于建立高层次的欣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课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主要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希望借此给学生一个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概括认识,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因此对于课本中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显性目标,也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
课本中在对大量建筑实例进行介绍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这是比单纯理解和掌握某一类型的建筑艺术风格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背后总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并且会形成某种规律。
对这种内在原因和规律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艺术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不无裨益,是本课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内容结构本课旨在带领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建筑艺术发展。
课文由六部分组成:部分是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出建筑艺术欣赏的主题,包括第1—3自然段。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目标:美术欣赏课不仅用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此来达到改造生活目的。
所以本课不仅要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还要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即透过现象寻求本质,从而找出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中外四种类型建筑产生的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纷乱复杂的建筑风格产生和演变背后的内在原因。
教具准备:课件、教材。
学具准备:教材、白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一幅建筑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导语: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听音乐,因为音乐会给我们的心灵产生悸动,唤起我们的回忆,让我们沉浸其中,那具有凝固音乐之称的建筑,以它独特的外形和寓意深刻的内涵,同样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震撼。
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有凝固音乐之称的,中外建筑艺术。
(通过音乐点出课题)二、探究式学习活动第一部分:壮丽以重威——宏伟的宫殿建筑1、老师出示一幅故宫图片,学生抢着回答是我国著名的宫殿建筑代表——故宫,同时老师讲述刘邦和萧何关于修建宫殿的故事。
问:古代君王为什么要把宫殿修建的规模宏大,是为了烘托什么?学生讨论答:烘托皇权,突显自己特殊的地位。
(通过故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随后老师点出:宫殿建筑显著的特点即是壮丽以重威。
问: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积累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印象中的故宫。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结合图片详细的讲解故宫的布局及其特点。
问:大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什么是故宫中最大的建筑物?老师总结:因为是皇帝上朝接收朝拜,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它们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地方,修建的高大,既是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2、请学生欣赏凡尔赛宫镜厅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处宫室。
答:华丽(豪华、奢侈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想深入了解这处皇宫,同时结合凡尔赛宫的图片简单介绍它的规模及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