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副溶血性弧菌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引起海鲜中毒性胃肠炎。
本文将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根据其群体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
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主要寄生在贝类和海鱼体内。
此外,也可以在淡水和土壤中找到。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要求较为特殊,一般需要30℃-37℃的温度,适中的盐度和适宜的pH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特殊,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生长在过度空气饱和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溶血素。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引起感染。
其主要污染源包括生鲜海产品(如海鲜、贝类等)、淡水鱼和蔬菜等。
生鲜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海洋或淡水环境中存在的细菌感染鱼和贝类,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另外,不正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也会导致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和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发病一般在感染后6-24小时内开始,并持续数天至一周。
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敗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风险,现在广泛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传统的培养方法依靠将样品进行预处理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选择性的富集和挑选,以获取纯种菌株。
然后通过产气鉴定、生化鉴定和血清鉴定等方式,确定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比较可靠,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实时荧光PCR、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并且可以对不同的血清类型和生物型进行鉴定。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
然而,这些方法在操作上较为繁琐,并且有一定的设备和技术门槛。
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概述及其危害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弧菌科(Vibrionaceae)。
该菌多存在于温暖的海洋和河流中,尤其是沿海地区。
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通常通过食用生或未充分煮熟的海鲜而引起。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副溶血弧菌感染(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fection)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感染后6至24小时内出现症状,并持续1至7天。
在大部分情况下,副溶血弧菌感染是自限性的,即使不进行治疗,也能够自愈。
但严重感染或免疫系统功能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感染,并可能导致败血症、脓毒症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副溶血弧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种是通过食物传播,尤其是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鲜,如生蚝、贝类和鱼类;另一种是通过接触海水中的副溶血弧菌或感染海洋生物的伤口而传播。
因此,副溶血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尤其是夏季和早秋季节。
此外,副溶血弧菌在温度升高(25℃至37℃)和盐浓度较高(2%至8%)的环境中生长更为迅速。
为了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公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食用海鲜前应确保充分煮熟,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鲜。
煮熟后的食品应立即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2. 在处理生鲜海鲜时,应采取卫生措施,如洗手、使用洁净的砧板和刀具,并避免生鲜海鲜与其他食物交叉污染。
3. 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游泳或进行其他水上活动时,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海水,尤其是有伤口或开放性创口的人。
4. 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应特别谨慎避免食用生或未充分煮熟的海鲜,并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在副溶血弧菌感染疫情爆发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和实验室诊断能力,提高对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什么?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危害是什么?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胃肠炎,一般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可发展至脱水、休克。
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常见于沿海地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便利,目前我国内陆省份各大城市也较常见,发病高峰期是夏秋季,主要集中在7-9月。
最常见的污染食品是什么?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的污染食品是海产品,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如生蚝、墨鱼、八爪鱼)和贝壳类动物(如龙虾、虾、蟹);除了海产品外,其他食物(如烧肉、卤肉和凉拌菜)也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这主要是因为交叉污染所致。
我国不少地区还发现淡水鱼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最常见发生的地点是哪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发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旅游景点,高发于接待旅行团团餐的大排档。
典型症状是什么?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平均潜伏期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
国内报告9~20小时者占81%,10小时内者占70%。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急性胃肠炎,如呕吐、腹痛、腹泻等。
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腹泻多呈水样便。
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发展至脱水、休克。
是否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暴发多以青壮年为主。
经常暴露于少量细菌者,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如渔民大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某些海产品的习惯,暴露机会甚多,但发生食物中毒者并不多,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
但内陆人员到沿海地区时,饮食稍有不慎,屡见发生病情较重的食物中毒。
1 / 2。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淡水中,也可以在一些动
物体内生长繁殖。
这种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被广泛关注,因为它可以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为短小的弧形杆菌。
它具有一定的耐
盐性和耐热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水产养殖业中,副溶血性弧菌常常引起养殖动物的疾病,如虾、蟹等。
同时,人类如果摄入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和感染。
为了有效防控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措施。
首先,对于水
产养殖业来说,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减少细菌的滋生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对于加工和销售海产品的环节,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除了在养殖业中的防控措施,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注意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
在购买和食用海产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有品牌保障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质量存疑的海产品。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保证烹饪熟透,避免生吃或半生食,以免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和其他细菌。
总的来说,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水产养殖业和消费者来说
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希望相关部门和个人都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维护水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1.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为7. 0~9.5,最适pH为7.7.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2.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 N 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知识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
因该弧菌需要在含食盐的条件下生长,过去曾称它为嗜盐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由近海海洋生物携带。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为42.4%,咸菜带菌率为16%。
因此,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鱼、虾、蟹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等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后,也可引起中毒。
吃生鱼片很容易引起中毒,吃海螃蟹时,如果加热不透,也容易中毒。
当人体食入大量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后,经10小时左右的潜伏期而发病。
体温为37.5℃~39.5℃,上腹部呈一阵阵发作的绞痛,腹泻。
大便呈洗肉水样,有时还带有黏液或脓血,严重时大便次数可达每日20余次,可出现脱水,甚至休克。
病程1周左右。
副溶血弧菌名词解释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海洋弧菌,具有嗜盐性,是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之一。
以下是关于副溶血弧菌的详细信息:1.生物类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属于弧菌属,具有革兰氏阴性特征,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芽孢。
2.感染方式: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3.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后,通常在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3~20小时(平均为10小时)出现症状。
早期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水样便,之后可出现严重的腹部绞痛、高热和反复腹泻,粪便多为黏液或脓血便。
4.诊断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同时结合饮食史和实验室检查。
5.预防措施: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应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产品,特别是贝类和蟹类等。
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
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
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6.治疗手段: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补充水和盐分,纠正脱水症状,并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7.疾病特点: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宿主范围。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肠道感染。
8.流行病学: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更为常见。
其感染主要发生在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尤其是贝类和蟹类等。
由于海产品的广泛流通和跨地区贸易,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和流行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总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该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理学特性,来源,中毒特点,检测,预防措施等概况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毒;食品安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故其在含盐量高的培养基上(2%-5%)生长良好,但在无盐的培养基上则不能生长,因此被称为嗜盐性弧菌。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就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一、生物学特性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弧状杆菌。
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
大多数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
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0.5%-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4%的情况下最佳。
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以上) 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5-44℃范围内生长,但以30-35℃为最佳,当温度低于40℃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 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 低于6 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
副溶血弧菌的活化条件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细菌,必须在含盐%-8%的环境中才能生长,且最适宜的生长盐浓度为2%-4%。
这种细菌无法在无盐的培养基上生长,在含盐
浓度过高(10%以上)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
副溶血弧菌能在温度为5-44℃的范围内生长,但最佳的生长温度为30-35℃,当温度低于40℃时停止生长。
此外,该细菌适宜的pH值为,其中
最为适宜,在pH低于6的酸性条件下生长不佳。
副溶血弧菌对酸敏感,在食醋中3分钟即可死亡。
该菌不耐热,当温度达到56℃时,5分钟内即可死亡,90℃时,1分钟内即可失去活性。
在低温环境中,副溶血弧菌容易死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副溶血弧菌的文献资料或咨询微生物学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浅谈副溶血性弧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该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理学特性,来源,中毒特点,检测,预防措施等概况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中毒;食品安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其特点是必须在有盐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故其在含盐量高的培养基上(2%-5%)生长良好,但在无盐的培养基上则不能生长,因此被称为嗜盐性弧菌。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
污染了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就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一、生物学特性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弧状杆菌。
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
大多数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
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0.5%-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4%的情况下最佳。
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以上) 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5-44℃范围内生长,但以30-35℃为最佳,当温度低于40℃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 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 低于6 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
二、来源和传播途径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除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传播,比如海产品、海盐、盐腌渍品等,常见者为蟹类、小龙虾、牡蛎、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
另外有肠道病史的患者、沿海带菌人员也是传染源之一。
三、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1、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尽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菌,但大多数的副溶血性弧菌没有致病能力,只有少数高毒力的菌株才会致病。
神奈川现象是广泛用于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的一种体外实验方法,它是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而引起的。
大多数具有致病能力的副溶血性弧菌包括几乎所有来源于临床和约1% 来源于海水的菌株都可产生神奈川现象,即呈神奈川阳性,而多数无毒力菌株则呈神奈川阴性。
因此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2、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尽管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公认为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同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有高度的相关性,菌株虽然不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但却能产生耐热相关溶血毒素,也是毒力因子之一。
3、尿素酶尿素酶是某些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之一。
有资料显示,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致病同尿素酶有密切关系,尿素酶阳性菌株都具有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同时所有具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菌株也都具有能产生尿素酶的能力。
这些结果表明尿素酶基因与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见,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尿素酶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三大毒力因子,其中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是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和尿素酶是少数临床菌株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毒力与尿素酶的活性有关。
四、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原因及特点1、流行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世界各国的温暖沿海地区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地区。
从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来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发生在5-10月,高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即7-9月,冬季极少发生。
在寒冷的月份,该菌一般仅分布于海泥中,但在温暖的月份(水温大于15℃)则可从海水中检出并使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受到直接污染。
2、污染方式如果处理加工食物的工具( 如操作台、刀墩、容器、贮藏室等) 生熟不分,生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上述工具污染其他食物,特别是熟食制品。
在中国,部分牡蛎产品的污染量可达24000MPN/100g,牡蛎带菌的海产品极易通过操作台、砧板、餐具、容器,冰箱等各种途径使其它食品受到该菌的污染。
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另外,沿岸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副溶血性弧菌也会对水产食品造成污染,并且还有可能造成海域附近的河流、池塘和井水的污染,从而使该区域的淡水产品也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
3、中毒临床症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
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
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
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重症患者因脱水,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
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
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不一,可呈典型、胃肠炎型、菌痢型、中毒性休克型或少见的慢性肠炎型。
五、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应采取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等措施,并且这些措施应贯穿于“从农田到餐桌”,即采收、加工、贮运、销售和消费等所有环节。
采收前措施防止病原菌污染食品应从源头开始,监管部门应对海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监控。
对污染程度高的海域可采取禁止捕获或关闭养殖场等措施防止高风险食品进入消费市场,而对污染程度较轻的海域,则可采取控制海产品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式以及暂养或净化等措施降低该菌的污染。
净化处理净化包括天然净化和人工净化两种方式。
净化能有效降低贝类产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但也有研究表明,净化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作用不大,说明净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致病菌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即使是通过净化的贝类,也最好不要生食。
低温保藏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措施为低温处理,美国贝类卫生操作手册建议夏季采收的贝类产品应在20h 内冷却至7.2℃,而且贮运温度应低于1 0 ℃,以控制该菌的繁殖。
采用低温方法控制该菌的繁殖应在产品采收后立即进行,并且应贯穿于运输、贮藏和销售等所有环节中。
加热灭菌与非加热灭菌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56℃加热5min或90℃加热1min 即可将其杀灭。
可见,将食品煮熟后食用是预防微生物中毒的最有效方法。
有效杀灭病源菌的方法除热杀菌外,还有冷杀菌。
冷杀菌分为化学杀菌(如添加防腐剂处理)和物理杀菌(如静态超高压、超高压脉冲电场、电离辐射和紫外杀菌等)。
其中辐射灭菌能有效消除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其对电离辐射敏感,照射剂量只需达到1.5kGy 便能有效杀灭该菌。
六、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在中国,国标(GB/T 4789.7-2003)中描述了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做定性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采用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进行增菌后、接种于氯化钠蔗糖琼脂和选择性琼脂平板使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在内的嗜盐性弧菌得以分离,可疑菌落经氯化钠三糖铁斜面、革兰氏染色和嗜盐性实验进行初步判定,最后经生化试验以及动物试验进行确定其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
在国外,大多要求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量检测。
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定量检测方法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细菌分析手册中最大可能数方法。
在该方法中,样品匀浆在碱性蛋白胨盐增菌液增菌后,接种于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来分离该菌。
另外,人们开发出几种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用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比如DNA杂交技术、寡核苷酸探针技术等。
中国学者针对也建立了一种PCR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10CFU/g,而且检测速度快,从试样检测开始到获得结果仅需13h。
最近,人们开发出一种专门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检测的选择性显色培养基(BCVM)。
BCVM 有可能成为一种直接平板计数培养基用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在中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之首,而有关该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同国外的差距很大,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对于经常食用海产品的地区,要做到尽量采购新鲜的海产品,并在低温下贮藏,加工过程中要煮熟、煮透,切生、熟食物的厨具要分开,用完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同时,生、熟食物应分开放置,避免造成交叉污染。
另外,由于我国大型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都是发生在饮食行业或家庭的宴请和集体食堂的集体用餐,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对饮食业和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推广大型集体用餐食品卫生登记制度,对防止大型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何晓青.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9:479-503.[2] 程苏云,张俊彦,王赞信.海水产品副溶性弧菌污染定量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 (2):336-338[3] 李毅,朱心强,李小春.温州市食品污染物中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报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2368-2369.[4] 刘秀峰,刘红.福州市1999-2006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2):327-328.[5] 葛菲菲,徐锋,沈莉萍.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3):229-232.[6] 许如苏,林彩华,陈其生.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双重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科学,2008,38(6):465-469.[7] 蔡潭溪,蒋鲁岩,黄克.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和检测的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6): 235-237.[8] 甘莉萍,陈应坚,杨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7): 1346- 1347.[9] 苏世彦.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61-165.[10] 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12-214.[11]戚桂超,王仁明.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1):97-98.[12]钟凯,田静.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4):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