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课文分析

《中国石拱桥》一文,最早发表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这是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性说明文。茅以升有许多关于桥梁建筑方面的专著,享有国际威望。《中国石拱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文章依次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三个方面的情况: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2、中国石拱桥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3、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发展。

其中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为主。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对中国石拱桥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呈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桥形优美,结构坚固。然后引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时,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文章的第3段结尾指明:“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以后的4~8段就是以这两座石拱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第4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简洁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的特点。紧接着的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先

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具体说明。(一)是具体说明大拱结构巧,便于车马上下。(二)(三)是从桥拱设计的创造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更坚固耐用。(四)是从桥梁与周围景色的配合介绍桥梁的艺术价值。最后,顺便提到桥梁的设计者李春。

第6~8段以另一座有代表性的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6段首先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建筑规模,接着介绍了这座桥强度高、坚固耐用的特点──“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最后说桥的形式美──“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第7段借用马可·波罗的话赞扬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第8段介绍卢沟桥的特殊历史价值──“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卢沟桥是这一史实的见证。

在全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取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在于我国石拱桥设计施工的优良传统;再次在于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性和科学性,这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说明石拱桥的特点时,文章列举了许多数字进行介绍,这些数字有的非常精确,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和拱长时,说道:“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另外文中也用了一些概数,例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句中这些表示约略的词语,恰恰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在解释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文章分条逐层进行分析,“首先”“其次”“再次”,由主到次,显得逻辑性很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专家评课记录

专家评课记录材料 专家张老师点评范树峰老师的《中国石拱桥》: 1、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应把握哪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等,范树峰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好的呈现了说明文的基本常识。 2、范老师课件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导课用感性的图片进行铺垫拓展了桥的特点,结尾又用到杨浦大桥等,首尾呼应,说明教师备课用心认真。 3、上课过程中能够关注群体学生的活动情况,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来引导关注学生学习。 建议: 1、忽视了将单元提示引入备课中,单元提示明确了本单元教学的特征、顺序、语言、方法等,所选课文是范例,以范例为载体来教学时要有所选择和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2、教学设计的重点要素过多,本节课说明文的哪一点最重要呢?应该是把抓住事物的特征作为一个重点,特征是什么,最难捕捉,要反复品味。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心解读文本,不要讲太多,精心让学生明白一两个问题,教学思路要简单清晰,主次分清,设计目标要单一准确,教学环节要落实到位。 3、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的成长和进步在哪里,要引导学生思维上的进步,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上一个层次,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专家张老师点评翟国芳老师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议论文应该怎样上,关注什么,教师的引导体现在什么地方,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分歧是怎样引导处理问题,这个时候就该是教师出手的时机,引导启迪学生进一步研究文本,给思路给方法。学生讨论时,要给出讨论的标准,从而提高讨论效率,体现教师智慧。2、学生研究文本,读课文的方法需要思考,不同的读有不同的目的,朗读侧重于整体感知,默读侧重于关注内容提取信息,要在指导学生读上设计好。 专家张老师点评申爱丽老师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教学设计、备课很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应考是亮点。 2、教师仪态亲和,师生关系融洽。 建议: 1、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问题在于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要在设计问题上有所突破,要创设学生说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尝试,把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包办的过多,会让学产生依赖,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多留空白,让学生提问,点燃学生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和思考文本的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灵活,要有深度,用好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兴奋点和灵性。 专家常老师总结点评: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1 中国石拱桥全解

11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拱桥陡坡匀称惟妙惟肖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四.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修建年月结构特征 赵州桥横跨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听写 2.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

《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本

《中国石拱桥》基于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中国石拱桥》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牛路瑶/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 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学本单元,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先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共同 特点,并着重说明两座桥各自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语 言以说明为主,又穿插记叙,严谨周密又不失生动形象。 3.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前,进行一节说明文导入课,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意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石拱桥整体特征。

中国石拱桥听课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石拱桥听课心得 篇一: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1 听课时间:9月26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授课年级:八年级 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

得大家借鉴。】 2 听课时间:9月30日授课老师:宗克玉 授课学校:机厂学校授课年级:七年级 《羚羊木雕》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说。 2.朗读要求。 (1)、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2)、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有哪里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由什么事物引起(幻灯片6) 研读赏析: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读文章最后3段,回答问题。 ①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②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热门】《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

中国石拱桥 优秀复习资料 (自用)

中国石拱桥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①从整体到局部②从一般到特殊③从原因到结果④从现象到本质……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8):介绍石拱桥的特点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第二部分(9节):介绍中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说明顺序:由主到次)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 第三部分(10节):简要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三、说明方法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 作用:可是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2)列数字: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具体而有说服力,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3)作比较:把两种或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通过对比突显事物特征,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刻变得通俗 (4)打比方:往往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 作用: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列图表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对象。 (6)引用法:引用有关的名言、典故、诗句、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作用:,是文章富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7)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 作用: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举例: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8)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用于解释被说明对象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举例:《中国石拱桥》——“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比较“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如“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是自然界中能够找到的最重元素”是下定义,“铀,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则是作诠释。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中国石拱桥》的优秀教案

课文《中国石拱桥》的优秀教案 课文《中国石拱桥》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教学难点: 如何掌握举例的典型性,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以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得要求解释事物或事理,使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道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1、你见过哪些说明文( 举例) 2、简介课题及作者。(板题) 二、熟悉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听录音,划生字词语。 拱、贞、撑、涧、虹、弧 2、理解运用下列词语:巧妙绝伦 3、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了怎样的`顺序? 提示:先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a、石拱桥的外型 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赵州桥的历史 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3、赵州桥的特点( 4、5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历史悠久、巧妙奇特)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二、讨论: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a、引导朗读6、7、8段,明确:所在地点、建造年代、桥身长宽、 路面、桥墩、桥面、石栏、石柱;艺术价值、纪念意义等。 b、特点;历史悠久、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作者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

精:《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基于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中国石拱桥》 课时:1 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牛路瑶/ 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 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学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先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共同 特点,并着重说明两座桥各自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语言以说明为主,又穿插记叙,严谨周密又不失生动形象。 3. 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 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前,进行一节说明文导入课, 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不同 之处,如没有贯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意细致入微的描写 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目标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文档

2020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 文档 Document Writing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可谓受益匪浅。刘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刘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在上课之前,学生自觉朗读生字词,然后是演讲比赛,学生点评。课后我了解到刘老师在七年级的第二节课,也就是这班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一开始是讲故事,后来是学生自定主题进行演讲。现在是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都是学生自觉操作,如抽签定先后,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讲稿等等。演讲的学生虽然在台上有点紧张,但是演讲得非常好,而且是脱稿演讲;点评的学生说得连贯通顺,也很到位。可见这班学生在刘老师的培养之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上课时,刘老师没有把讲台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是把课

堂交到学生手中,紧扣文本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他问“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一学生回答“形式优美”,然后他又问“形式优美是不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片刻之后学生就答“是石拱桥的特点”,刘老师又进一步追问“这既然是石拱桥的特点,那为什么又成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这一追问,学生就会进行深入思考,不仅知道中国石拱桥是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也能理解下面所要学习的本文得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这样步步引导,学生不仅学到了文本知识,更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及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一问一答的思考、交流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反思自己,以前也进行了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是进行得很随意,后来为了上课没再进行下去,上课也变得越来越来随意,其实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评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没能持之以恒地抓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作为语文老师,对着一本语文课本,对着一班学生,我们要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学生手头上的课文,更重要的是以课文为载体,教予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学生的一生的财富。感谢刘老师!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但愿人长久》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词,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仅供参考。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一 最近,我学习了课文《但愿人长久》。苏轼在月圆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在这首诗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思念亲人,我有很深的体会。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在苏州上班,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会整天抱着妈妈的一件裙子,连上幼儿园都抱着,好象这样的话妈妈就还在我身边一样。 有一次妈妈去上班了,我很想哭可又被我给忍住了,一直到上楼睡觉的时候才关起门来哭,哭着哭着瞅着了。等我醒来后,发现爷爷奶妈和姐姐都围在我旁边,姐姐问我是不是想妈妈了,我说:“不是,我在幼儿园被人家打了。”唉,这是我第一次说谎话,可是如果不说谎话还说真的吧?我有些害羞。 我有过一次很危险的经历,差点走丢了。那一次,我的妈妈离开家去上班了,好象是上午走的。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

对爷爷奶奶说要玩捉迷藏,然后我就跑了,还大喊:“爷爷奶奶不要跟来!”爷爷问我去哪里,我就说要去找妈妈。在大街上我遇到了两个陌生女人,她们问我:“小朋友,你找谁?”我说要找妈妈。她们说:“我们来帮你找妈妈好吗?”我点了点头,就跟着她们走了。 爷爷到处找我都找不到,他吓坏了,打了110。pol.ice叔叔把全城的路出口全部封闭了,拉响了警笛,就这样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我。多亏了pol.ice叔叔,不是他们,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一心要找到妈妈,现在我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我想我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和我思念爸爸妈妈一样,和苏轼思念弟弟一样,盼望着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二 最近因教学《但愿人长久》课文的需要,又重新研读苏轼《水调歌头》一词,这首词中词人与明月对话,对话中饱含着人生哲理。它意境豪放,情怀旷达,苏轼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苏轼、辛弃疾成为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11、中国石拱桥教案(公开课)

11、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 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扫清生字词障碍。 弧形(hú)长虹饮涧(jiàn)匀称(chèn) 桥墩(dūn)惟妙惟肖(xiào)河堤(dī) 2、词语解释。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的十分精妙逼真。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巧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3、学生听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播放课文录音)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4、学生自学找出作者主要以那几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四、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请学生速读4~8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1、找出赵州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鷟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迄今保存完整的大量石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找出卢沟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13世纪就闻名于世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 3、教师小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五、学习说明方法。 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可谓受益匪浅。刘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刘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在上课之前,学生自觉朗读生字词,然后是演讲比赛,学生点评。课后我了解到刘老师在七年级的第二节课,也就是这班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一开始是讲故事,后来是学生自定主题进行演讲。现在是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都是学生自觉操作,如抽签定先后,学生之间的相互修改讲稿等等。演讲的学生虽然在台上有点紧张,但是演讲得非常好,而且是脱稿演讲;点评的学生说得连贯通顺,也很到位。可见这班学生在刘老师的培养之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上课时,刘老师没有把讲台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是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紧扣文本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他问“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一学生回答“形式优美”,然后他又问“形式优美是不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片刻之后学生就答“是石拱桥的特点”,刘老师又进一步追问“这既然是石拱桥的特点,那为什么又成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这一追问,学生就会进行深入思考,不仅知道中国石拱桥是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也能理解下面所要学习的本文得说明顺序——从一般到特殊。这样步步引导,学生不仅学到了文本知识,更学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及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一问一答的思考、交流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反思自己,以前也进行了课前三分钟演讲,但是进行得很随意,后来为了上课没再进行下去,上课也变得越来越来随意,其实是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评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没能持之以恒地抓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作为语文老师,对着一本语文课本,对着一班学生,我们要教予学生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学生手头上的课文,更重要的是以课文为载体,教予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学生的一生的财富。感谢刘老师!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评课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11中国石拱桥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德育目标: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 弧.形( hú ) 拱.桥( gǒng ) 陡坡 ..( héxié) ..( dǒu ) 和谐 饮涧.( jiàn ) 匀称 ..( yúnchèn ) 桥墩.( dūn ) 郦.道元( Lì )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课文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和谐:配合得适当。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巧妙绝伦:巧妙高超,独一无二,没有能与之相比。绝伦,独一无二。伦,类。 以上两项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或利用投影显示。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短语结构。

微课教学设计—《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

《中国石拱桥》微课教学设计 南陵县城东实验学校杜宣静 一、教学背景: 在学习说明文中,学生对于说明顺序的问题不容易理解,尤其是逻辑顺序不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标准的说明文典范,说明条理极为清晰,并运用了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两种说明方法。所以,我打算以文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尤其是第五段说明赵州桥四个特点的部分为例,教会学生学会说明文的顺序。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这份微课作品。 二、教学目标: 以《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的部分为例,学会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运用图片、视频直观展示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利用分解法,逐层分析。 四、教学重点: 赵州桥四个特点的排列顺序 五、教学难点: 对于赵州桥结构的说明 六、教学过程: (一)、以说明文的三种顺序,导入本知识点的学习。 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观看视频,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特点:1、只有一个弓型大拱 2、拱肩上各有两小拱 3、28道拱圈拼成大拱 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 (三)、具体分析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以及四个特点的排列顺序。 从主到次——逻辑顺序

(四)、引申说明顺序的种类及要点。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依次进行说明,说清事物的空间状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五)、拓展: 布置任务: 思考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卢沟桥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两座桥的排列按哪种顺序说明的? 3、第九段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采用了什么顺序? 4、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七、教学总结: 这节微课,我以一个极小的段落,重点分析本段说明顺序,然后延伸到对三种说明顺序的学习,最后布置思考题延伸拓展,当学生在根据微课所学内容正确解答后,三种说明顺序的知识点也就在举一反三中掌握了! 同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也就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了!

11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理解说明文中使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 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 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 。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相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 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 "位置"," 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 查,评价,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 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 "结构特点 ")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 5;导 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 " 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 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 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 。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 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 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 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 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 "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 , 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 智慧 " ," 其次, 班朗读 " 解放后, 150 米" 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 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 .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 2)总述石拱桥特点(” 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3)引用古籍证明 "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 ,并 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 绍赵州桥。( 5)分" 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 "从没 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 ”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 "卢沟晓月 " )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 "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 6 ) 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 .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 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 " 赵州桥高度的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