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药物作用靶点
- 格式:pdf
- 大小:78.72 KB
- 文档页数:6
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于2015年7月29日发文,发布通知:国卫医医护便函〔2015〕240号)前言药物体内代谢、转运及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药物的体内浓度和敏感性,导致药物反应性个体差异。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相继涌现。
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评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指导新药研发和评价新药的重要工具,部分上市的新药仅限于特定基因型的适应症患者。
美国FDA已批准在140余种药物的药品标签中增加药物基因组信息,涉及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42个。
此外,部分行业指南也将部分非FDA批准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特性(如MGMT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列入疾病的治疗指南。
药物反应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是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前提。
药理学与遗传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两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侧重于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化、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侧重于解释药物如何与作用靶点发生作用。
对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进行检测可指导临床针对特定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美国FDA和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都已批准了一系列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基本都是对人DNA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而在基因表达的检测方面,由于RNA的稳定性差,样本处置不当可导致目标RNA降解,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判断。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的作用靶点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起作用的特定分子或细胞组分。
药物能够对作用靶点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发挥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细胞膜等生物分子。
蛋白质是最常见的药物作用靶点,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药物与受体结合,使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从而调节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例如,β受体阻滞剂能够与β受体结合,抑制交感神经传导,降低心率和血压。
酶是调节生物体内代谢和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药物可以通过与酶结合,抑制或激活其活性。
离子通道控制离子进出细胞,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细胞兴奋性和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
药物的作用靶点还可以是某些RNA或DNA分子,例如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药物还可以与某些细胞膜结构相互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稳定性。
例如,某些镇痛药物能够与细胞膜内的离子通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药物的作用靶点选择与药物研发密切相关。
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科学家首先需要确定治疗目标,即需要作用的具体分子或细胞组分。
随后,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药物筛选来寻找与目标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并通过化学修饰和优化来增强化合物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最后,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作用靶点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因为不同靶点的分子特性和功能不同,药物会表现出不同的药物效应和副作用。
选择合适的作用靶点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例如,抗癌药物通常选择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作为作用靶点,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而且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相对较少影响正常细胞,减少毒副作用。
在药物研发中,作用靶点的选择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科学家需要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理解,确定可以调控的关键分子或细胞组分。
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多个作用靶点,以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作用靶点范文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概述
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间作用的中心位点,即药物与生
物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它是指传统药物分子与生物体细胞内的其中
一种物质之间产生的有效抗微生物作用。
它是药物的药效发生的关键。
因此,药物作用的靶点是药物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二、药物作用靶点的分类
1.受体作用靶点
受体作用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基本单元,如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
胞内的内源性受体、DNA、RNA等。
受体作用靶点的耐药性非常低,大多
不能永久地抵抗药物的作用,在应用药物后,受体作用靶点可能发生复原。
2.信号传导靶点
信号传导靶点是指当受体上的信号被激活时,传导出细胞内,从而影
响细胞活动。
一些合成的药物可以干扰受体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3.酶作用靶点
酶作用靶点是指其中一种特定的酶,可以抑制或增强特定的生物反应。
这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往往是阻止酶的功能,从而直接影响受体或信号通路
的活性。
4.调节基因靶点
调节基因靶点是指向特定的基因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内的交叉调节反应,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
5.其他靶点
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作用靶点。
浅谈抗生素预防应用和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摘要:抗生素是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但就其使用情况而言,存在一定的无指征预防和联合用药,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且有的较为严重,像β-内酰胺类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氨基糖苷类引起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四环素类引起的二重感染,喹诺酮类引起的跟腱炎等等,再者抗生素类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诸如此类情况须引起医药工作者的仔细关注。
本文从抗生素预防使用和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展开论述,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抗生素;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合理性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物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将抗生素的范围扩大,统称为生物药物素。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由此可知,预防和联合使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
1.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生素选择作用于微生物的一定部位,起到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
根据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作用于细胞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属于此类的抗菌药物有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β-内酰胺类及糖肽类。
由于细胞壁的生物综合期即相当于细菌生长繁殖时期,故此类抗生素又称繁殖期杀菌剂。
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故此类药物毒性低。
1.2 作用于细胞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药物作用靶点逐个数时间:2008—01—07 14:42:00 来源:食品商务网大多数药物通过与器官、组织、细胞上的靶点作用,影响和改变人体的功能,产生药理效应。
由于药物结构类型的千差万别,因而呈现诸多作用靶点.有些药物只能作用在单一靶点上,有些药物可以作用在多个靶点上。
目前已经发现的药物作用靶点约有500个.研究表明,蛋白质、核酸、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不仅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有些也是药物的作用靶点.现有药物中,以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超过50%,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靶点;以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占20%之多,特别是酶抑制剂,在临床用药中具有特殊地位;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6%;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仅占3%;其余近20%药物的作用靶点尚待研究发现。
“斩草除根”型: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核酸包括DNA和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和控制细胞分裂的生命物质.干扰或阻断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核酸的合成,就能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细菌、病菌和肿瘤细胞。
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主要包括一些抗生素、抗病毒药、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肿瘤药等。
作用于RNA靶点的药物:包括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影响RNA的合成;抗肿瘤药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普卡霉素等,作用机制是抑制RNA的合成。
作用于DNA靶点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制是阻断DNA的合成;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碘苷、阿糖腺苷、齐多夫定等,作用机制是干扰DNA的合成;抗肿瘤药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甲氨蝶呤、羟基脲、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白消安、顺铂、喜树碱等,作用机制是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
“通道疏导”型: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孔,属于跨膜的生物大分子,具有离子泵的作用,可选择性地允许某种离子出入。
离子经过通道内流或外流跨膜转运,产生和传输信息,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以此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靶点的筛选和鉴定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发挥药理学效应的关键,正确的靶点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药物作用靶点的筛选和鉴定是药物研发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筛选药物作用靶点的筛选是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任务,常见的筛选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生物学活性筛选生物学活性筛选是指通过生物学反应来筛选药物的作用靶点。
这种方法不需要知道药物的化学结构,只需要通过药物的作用表现来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
生物学活性筛选通常使用细胞培养模型或者动物模型来进行,常用的指标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代谢、酶活性、离子通道等。
(二)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筛选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筛选是利用药物和蛋白质结构的相互作用来筛选药物靶点的方法。
蛋白质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学或者核磁共振等结构生物学方法得到。
基于蛋白质结构的筛选可以准确地确定药物与蛋白质结构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位置,从而确定药物的靶点。
该方法常用于高通量化筛选。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来筛选药物的作用靶点的方法。
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质谱、二维电泳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鉴定和比较药物作用前后细胞或者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和蛋白质修饰状态,从而找到药物的作用靶点。
二、药物作用靶点的鉴定药物作用靶点的鉴定是指确定药物作用靶点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药物作用靶点的鉴定方法也有多种,具体方法如下:(一)人工合成靶点结构分析人工合成靶点结构分析是指通过人工合成药物的靶点结构并加以分析来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
这种方法需要先通过药物的生物学反应数据确定药物的靶点,然后针对靶点的特定部分进行人工合成和分析。
(二)靶点蛋白鉴定靶点蛋白鉴定是指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或者生物学层面分析来确定药物的靶点蛋白。
这种方法需要先通过药物的生物学反应数据确定药物的靶点,然后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和鉴定靶点蛋白。
(三)结合细胞信号通路分析结合细胞信号通路分析是指通过结合细胞信号通路的相关数据库和文献资料,来确定药物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发现的方法药物作用靶点发现是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目的是确定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哪些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发现药物的作用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发现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生物信息学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对生物分子的序列、结构和功能等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基于序列相似性的同源模拟、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分子对接、基于功能相似性的基因表达谱分析等。
同源模拟是一种通过比对药物与已知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预测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比对药物与已知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预测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源模拟的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但缺点是预测结果不够准确。
分子对接是一种通过计算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预测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预测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对接的优点是预测结果较为准确,但缺点是计算成本较高。
基因表达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比较药物处理前后的基因表达谱,预测药物作用靶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比较药物处理前后的基因表达谱,预测药物作用靶点。
基因表达谱分析的优点是可以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但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
2. 蛋白质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的方法。
其中,常用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包括质谱分析、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等。
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进行质谱分析,发现药物作用靶点。
质谱分析的优点是可以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但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将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发现药物作用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与生物通路的分析与研究药物是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生命质量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靶点与其相互作用来产生治疗效应。
药物作用靶点是指药物在细胞内或组织中通过作用于特定的蛋白分子而发挥药效的靶点。
生物通路是指一系列蛋白质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用于维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靶点与生物通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疗效的来源和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1. 靶点识别药物的疗效主要是通过靶点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实现的。
因此,识别药物的作用靶点是理解药物作用机制和优化药物结构的关键步骤。
靶点识别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如蛋白质质谱、基因组、化学基因组学等。
2. 靶点验证靶点识别是较为简单的过程,但验证靶点确实是该药物的治疗效应所必须的,这需要使用合适的实验验证模型进行验证。
靶点验证的方法包括体外筛选、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等。
这些实验可以验证靶点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细胞和组织中的作用。
3. 特异性与选择性药物作用靶点的选择性是指药物与其作用靶点的特异性,即药物对作用靶点的亲和性是否高,对其他靶点的影响是否小。
在药物设计中,选择性常常是根据已知的作用靶点设计的。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性也存在副作用的可能,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验证。
二、生物通路的分析1. 通路富集分析生物通路是细胞中一系列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路富集分析依赖于基因和蛋白质注释数据集和生物通路数据库,可以对标准化减小转录组数据、基因组数据和蛋白质组数据做高通路富集分析。
通路富集分析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合适的生物推断和实验研究方向。
2. 通路网络分析通路网络分析是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对代谢通路和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建模,定量预测生物化学反应和蛋白质互作的稳定性以及抑制剂或激动剂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大数据用于解决自然科学领域研究问题实现生物化学分析、药物设计及个性化医疗。
三、药物作用靶点与生物通路的关联1. 靶点-通路关联网络分析靶点-通路关联网络是一种可以同时分析药物作用靶点和生物通路的分析方法,它可以用来探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路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作用机制。
第一章绪论1.1 B奥美拉唑1.2 D去除脸上皱纹1.3 D羟基>甲氨甲基>苯基>氢1.4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 E. 药物1.5 硝苯地平的作用靶点为C. 离子通道ﻩ[1-11-1-15] A. 商品名ﻩB. 通用名 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11、药品说明书上采用的名称 B 1-12、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名称A1-13、根据名称,药师可知其作用类型的名称B 1-14、医生处方采用的名称A1-15、根据名称就可以写出化学结构式的名称。
D1-16、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 发现与发明新药B. 合成化学药物C.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D.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17、已发现的药物的作用靶点包括A. 受体C. 酶ﻩD. 离子通道E.核酸1-18、下列哪些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A.卡托普利B.溴新斯的明E. 青霉素1-19、药物之所以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是由于A. 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必需物质的不足C.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激动作用D.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抑制作用1-20、下列哪些是天然药物ﻩB.植物药C.抗生素 E. 生化药物1-21、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药物的命名包括A. 通用名C. 化学名(中文和英文)E.商品名1-22、下列药物是受体拮抗剂的为B. 心得安 C. 氟哌啶醇D.雷洛昔芬1-23、全世界科学家用于肿瘤药物治疗研究可以说是开发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下列药物为抗肿瘤药物的是A.紫杉醇ﻩD.氮芥1-24、下列哪些技术已被用于药物化学的研究A.计算机技术B. PCR技术D.基因芯片E. 固相合成1-25、下列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的β受体A. 阿替洛尔C. 沙丁胺醇D.普萘洛尔五、问答题1-26、为什么说“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答:“药物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科学,他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着化学,又涉及生命学科,它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