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相关因子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1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1,2012(CumulativetyNO.469)自2009年1月19日新疆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昌吉分行设立以来,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昆仑银行、汇合银行3家机构先后在异地设立10家分行,不断突破地域经营限制,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1年3月末,资产总额1328.06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06倍,盈利能力增长较快,实现利润4.9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10.97倍,但在其快速发展进程中显现出四大问题。
一、跨区域经营存在的四大问题(一)市场原有定位发生偏移,片面追求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初期即定位于中小企业,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但辖内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行后,受网点因素制约和中小企业业务短期内难以起步,为迅速做大规模,3家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项目多头贷款,以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截至2011年3月末,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昆仑银行、汇合银行3家机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分别为82.62%、51.82%、50%。
其中,昆仑银行库尔勒分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高达92.03%,贷款集中度风险累积。
(二)中间业务比重低,缺乏产品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后,银行业务和发展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更多地是通过产品创新实现的。
但是辖内3家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低,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产品发展不足,其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利息收入,截至2011年3月末,辖内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汇合银行利息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82%和80%,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4.04%和7.14%。
另外,目前辖内3家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尚未开展银证合作业务,除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开展代理基金销售业务外,其他行未开展代销基金业务。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对城商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研究第一篇: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对城商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研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对城商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研究【摘要】: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经过1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三层梯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第一层梯队是由包括中农工建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组成;第二层梯队包括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资金来源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迅速,经营业绩相对较为突出机构和业务不断拓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城商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也是化解地方,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物,以其灵活的机制和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推动下,不断改革与转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业的活跃力量,与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起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第三梯队”。
银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经到达了11513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9.2%,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增幅超过了同期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
城商行之所以会出现,近些年在国家的很多优惠政策下快速发展,是由于当时出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市民”的初衷,从其开始成立发展至今,监管部门一直遵循其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最开始的原则,并依托其地方性经营特色和对当地中小企业累积的专有信息优势,成为贴近当地市场、专门为地方经济和本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
然而,自从2004年10月,银监会批复了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按市场原则收购双鸭山市建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申请,以此作为开头,城商行拉开了跨区域经营的序幕。
分析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摘要】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是当前金融行业的热点议题之一。
文章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着重剖析了其现状、问题、发展趋势、成功案例以及经验总结。
在展望了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强调了其在金融行业中的重要性。
文章旨在为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提供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分析、问题、发展趋势、成功案例、经验总结、展望、建议、重要性。
1. 引言1.1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背景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需要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拓展跨区域的业务范围,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农村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跨区域经营来拓展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力。
只有不断进行业务拓展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
政府对农村金融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加大跨区域经营力度,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策的扶持为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背景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变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拓展市场份额以及政策的鼓励,逐渐成为了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意义农村商业银行是为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而设立的金融机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意义日益凸显。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 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因此,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 经营行为以市场化成分为主, 行政化色彩较少,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 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 均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 导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 衡量业务的风险度, 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其次, 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 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 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 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再次,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 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 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 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 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2022-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中级风险管理》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 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最主要的途径应当是()。
A.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B.购买商业保险C.设立应急预案和连续营业计划D.业务外包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商业银行通常借助自我评估法和因果分析模型,对所有业务岗位和流程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识别,并建立操作风险成因和损失事件之问的关系。
自我评估法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员风险识别,识别出全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从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操作风险的重要程度。
2.商业银行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其内容不包括()。
A.部门人员的变动B.供应商的变更C.计划的重大变更D.主要费用支出情况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项目实施部门应定期向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大信息科技项目的进度报告,由其进行审核,进度报告应当包括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
3.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2.5%B.10.5%C.11.5%D.5.5%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2013年1月l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后,通常情况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4.不良资产/贷款率等于()。
A.(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B.(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C.(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D.(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不良资产/贷款率是重要的风险监测指标。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析与思考【摘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跨区域经营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跨区域经营的优势、挑战和障碍、策略和方法、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展开分析。
跨区域经营可以拓展市场,提高盈利能力,但也需要面对各种金融风险和监管挑战。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来应对。
加强风险管理和遵守监管政策也是跨区域经营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将更加重要。
农村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中应积极应对挑战,保持合规经营,不断创新发展,以顺利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优势、挑战、障碍、策略、方法、风险管理、监管政策、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反思、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跨区域经营的机遇和挑战。
跨区域经营可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实现规模效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跨区域经营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障碍,如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监管不确定性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区域经营,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监管合规水平。
本文旨在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优势、挑战、策略和方法,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其对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整合的影响,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优化,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承担着支持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跨区域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促进农村企业和居民的金融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风险跨区域经营商业银行有哪些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对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其经营管理风险也在不断积聚。
本文着重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所面临的管理风险、信用风险、环境风险和资本约束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区域经营信用风险环境风险资本约束风险一、引言随着2006年和2009年,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和《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特别是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步伐明显加快。
所谓跨区域经营是指城市商业银行打破地区限制,在总部所在城市之外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的跨区域经营:一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跨区域经营,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大连银行、包商银行等;二是省内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如长沙银行、温州银行、乌鲁木齐银行等。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共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147家,资产总额7.85万亿,占全部金融机构的比重为8.3%。
在国内现有的14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其中有78家已实现跨区域经营,比重达到53%。
截至2010年末,我国城商行共设立异地分支机构300多家,其中2010当年,共有65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103家,有30家城商行跨省设立42家异地分行。
城商行的快速扩张,虽然有利于抢占市场、扩大份额,但在业务经营同质化的背景下,经营风险却在不断积聚。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风险分析(一)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城商行在跨区域经营后由于管理链条加长、信息不对称、经营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银行内控有效性降低,从而使银行出现多种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跨区域经营前,银行多采取扁平化的两级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管理距离较短,业务单位与职能管理部门直接进行沟通,有利于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30题)1、下列属于商业银行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的是()。
A.单笔不超过100万元授信的个人信用卡B.某银行发放一笔50万元.期限1年的微小企业贷款C.以汽车抵押而发放的30万元信用卡专项分期付款D.某小企业以房产为抵押,申请的一笔200万元期限一年的循环授信【答案】 A2、假设某商业银行的当期期初共有1000亿元贷款,其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9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5亿元、5亿元。
该年度银行正常收回存量贷款150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5亿元,其他不良贷款形态未变化,新发放贷款225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全部为正常类贷款)。
截至当期期末,该银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50亿元、40亿元。
则该银行当年度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
A.12.3%B.2.89%C.4.38%D.6.83%【答案】 C3、《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适用范围是()。
A.只适用于中资商业银行B.只适用于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C.只适用于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D.适用于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答案】 D4、内部评级系统的验证过程和结果应接受()检查,负责检查的部门应独立于验证工作的设计和实施部门。
A.独立B.准确C.稳定D.审慎【答案】 A5、以下关于VaR的说法,错误的是()。
A.VaR值的局限性包括无法预测尾部极端损失情况等B.VaR值是对未来损失风险的事后预判C.VaR的计算涉及置信水平与持有期D.计算VaR值的基本方法有方差一协方差法、历史模型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答案】 B6、核心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之一:商业银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核心一级资本的清偿顺序排在()。
A.普通股股东之前,一般债权人之后B.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C.优先股股东之前,一般债权人之后D.存款人之后,一般债权人之前【答案】 B7、银行机构进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包括()。
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相关因子的影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11-0174-03一、引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起步,经过近20年的不断建立和发展,截止到2017底,城商行已经发展到了144家,资产规模从400亿元到10000亿元不等,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寻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发展模式,这一经营模式的兴起日渐引起了商业银行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城商行是否选择跨区经营、跨区经营是否有益、跨区域程度以及跨区域方式等一系列的问题,为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经验。
然而,以往学者未有对城商行跨区经营所拥有的不同资产规模进行分类研究,本项研究旨在通对不同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分类,探讨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中异地分行数量、距总行距离及分行所在地经济发展程度等相关因子对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以期为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提高资产收益率,降低不良贷款率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献回顾国外文献以往国外研究文献中,对于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银行扩张对宏观经济及银行业的影响。
以Berger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指出银行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但只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银行资产在到达一定规模之前规模经济递增,之后开始出现规模经济递减。
Calomiris的研究则表明,取消银行业跨州经营的限制,除了能使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外还可以降低边际成本,又能够使跨区域经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多元化、分散化,从而降低其破产概率。
2.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对其自身经营产生正面影响。
Vishny 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放松银行跨州经营的管制能够使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提高银行效率,增加收益的结论。
Berger 等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地理范围和银行效率之间存在着或正或负的关系,平均数据显示,距离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Bos等通过对1995至1999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跨区域扩张能给欧美地区的大银行带来潜在的效率、收益。
3.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对其自身经营产生负面的影响。
Matutes&Vives的研究发现,银行跨区域发展可能会引起过度竞争,而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利润下降,破产几率增加。
Brickley等通过对美国银行业数据研究,也得出了跟Berger类似的结论,高管人员对分行经理的监管难度会随着总分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控制力的下降则必然增加商业银行整体风险,造成价值损失。
Berger等发现随着银行数目的增加,银行会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因此对银行业跨州经营持怀疑态度。
国内文献虽然我国有关城商行的概念提出较晚,但是国内仍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
赖小民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完善了我国银行体系,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但城商行面临着种种问题:资产质量差、内部控制不足等。
邱兆祥等从地域多元化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以及地域多元化对不同规模银行风险的影响差异角度进行总结,发现中小银行跨区域扩张会带来规模经济、经营多元化以及增加市场控制力等方面的益处,但是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对分支机构监控不力、总分行委托代理问题等方面的风险。
范香梅,邱兆祥等利用1997―2017年间跨区域发展的数据进行了与5家国有银行以及9家股份制银行的经济效应实证和比较分析,发现跨区域经营有助于大银行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但是不利于小银行效率的提高和风险的降低。
三、理论分析与实验设计理论分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该策略的褒贬不一。
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城商行通过跨区域经营,可使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上升,单位交易成本下降,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而使得盈利能力上升;同时可以避免单一城市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还可以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良好效应。
另一方面,跨区域则会产生新的代理成本,学习成本以及信息成本,同时跨区域经营使得管理链条延长,可能会产生一些代理及内部控制风险问题;与此同时面对新的经营区域、客户群体、更多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新的信用风险。
以上跨区域经营理论是基于城商行这一整体金融机构群体的分析,而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在面对跨区域经营这一策略时有可能会面对着不同的效果。
首先,资产规模较大的“大银行”与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他们的业务类型以及综合实力不同。
“大银行”以交易型业务为主导,小银行则以关系型业务为重点;同时,大银行往往比小银行能创造更大比例的非利息收入;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具备更高的谈判能力;在人才储备、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研发能力上大银行往往比小型城商行更具有优势,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在进行跨区域经营的时候,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大型的城商行往往比小型城商行可以更好地开展业务活动。
因此,选择从这一角度出发,实证分析跨区域经营对我国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以期为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来源文中数据来源于所选样本城商行年报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考虑到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主要从2017年拉开帷幕,因此主要选取了样本城商行2017―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大小,将样本银行按照资产规模分为1500亿元以上,600亿元―1500亿元及600亿元以下3个等级,并在资产规模600亿元以下、资产规模1500亿元以上这2个等级中各选取10个银行,地理位置涉及东、中、西部3个地区,其中“小银行”的样本城商行有:泰隆银行、潍坊银行、洛阳银行、绍兴银行、德阳银行、东营银行、泉州银行、柳州银行、日照银行和民泰银行;“大银行”的样本城商行有:天津银行、包商银行、长沙银行、重庆银行、广州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共得到100个有效样本。
实验设计1.指标选取因变量文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问题,衡量的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不同资产规模的城商行绩效的影响。
绩效主要包括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而城商行收益与风险指标有许多种衡量方法。
收益指标包括了X效率、托宾Q指标等,风险指标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破产风险指数等。
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城商行没有上市,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不是很完善,无法获得相应的数据,所以采用财务指标资产收益率来表示银行的收益,数据易获得且具有代表性;不良贷款率来衡量银行的经营风险。
自变量文中涉及到的自变量主要有3个:①异地分行数量,由于异地分行在自设立日起三年后才会对银行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滞后三期变量进行实证分析;②分行距总行的距离;银行在异地开设分行的距离远近会对银行的代理成本以及客户资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构建指标DIS的滞后一期变量来衡量城商行跨区域的程度。
考虑到样本银行中许多银行均在异地设立了不止一个分行,因此本指标采用的是中国公路网上各个异地分行距总行距离的平均值来计算。
③异地分行所在地的人均GDP,采用异地分行的人均GDP滞后一期变量来衡量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状况。
控制变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现将其设置为控制变量,包括资产规模,贷款总规模,贷款集中程度,以及总行所在地人均GDP。
其中贷款集中程度采用最大十家贷款客户所占比例来衡量。
2.模型设定通过对资产规模600亿元以下“小银行”和资产规模1500亿元以上“大银行”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相关因子对其经营收益与风险的影响。
ROAI,T=?鄣0+?鄣1LNTAI,T+?鄣2LNTLI,T+?鄣3LCI,T+?鄣4HGDPI,T+?鄣5LCI,T+?鄣6QUAI,T-3+?鄣7DISI,T-1+?鄣8BGDPI,T-1+εI,TNLRI,T=β0+β1LNTAI,T+β2LNTLI,T+β3LCI,T+β4HGDPI,T+β5LCI,T+β6QUAI,T-3+β7DISI,T-1+β8BGDPI,T-1+uI,T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从表1和表2看出,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对资产收益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同。
“小银行”的总体经营绩效要好于“大银行”,“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均值大于“大银行”,同时不良贷款率要小于“大银行”;跨区域经营“大银行”往往设立的异地分支机构要更多,同时所跨距离相对较远而且选择的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也较为发达,而跨区域经营选择对“小银行”和“大银行”是否恰当,仍需进一步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分析利用EVIEWS 软件,通过对相关变量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异地分行数量、异地行距总行距离、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3个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收益和风险影响不同。
1.相关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异地分行数量、异地行距总行距离、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3个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的资产收益率影响不同。
资产规模在600亿元以下的城商行,异地分行的数量对其ROA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分支行距离和异地行经济发展状况对ROA没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对跨区域经营的小银行如果想要通过跨区域经营提高资产收益率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异地分行数量,不要盲目地设置很多的异地分行;资产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的大型城商行,异地分支行的数量与ROA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关,说明大银行并不能通过跨区域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分支行与总行的距离与ROA显著为正,说明在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时,适度的扩大总行与分支行的距离,有助于扩大其资产收益率;异地行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收益率成反比例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激烈从而会降低收益率。
观察其余几个控制变量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资产规模对“小银行”与“大银行”均没有显著的影响。
“小银行”贷款规模与资产收益率正相关,说明贷款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小银行实现规模经济;“大银行”贷款规模与资产收益率相关关系不显著。
“小银行”贷款集中程度对ROA没有显著影响,而“大银行”贷款集中程度过高会对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产生负面影响。
2.相关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从表3看出,不同相关因子对不同资产规模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同。
异地分行数量的回归系数,小银行和大银行均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但二者系数的正负不同,小银行该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小银行异地分行数目的增多该行面临的不良贷款率越大,经营风险也越大,而大银行则随着异地分行的数目的增加,风险在逐步的降低,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进行跨区域经营时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不同;异地分行距总行的距离的回归系数,小银行和大银行分别通过了5%和10%的显著性检验,二者均为负数,说明异地分行距总行越远,不良贷款率越低;异地分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回归系数,小银行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为正,而大银行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该系数为负,说明小银行异地行的经济越发达,不良贷款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