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屈光和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140
第一节眼的屈光与调节一、眼的屈光眼是人体观察客观事物的感觉器官。
外界远、近物体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线,不论是平行的还是分散的,均需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集合结象于视网膜上。
再由此发出冲动,经过视路传达到大脑视中枢而产生视觉。
眼球构造象照相机,屈光系统可以比作镜头,瞳孔好比自动光圈,晶体的调节作用犹如调整照相距离,而视网膜则是最理想的彩色底片。
眼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角膜(屈光指数1.376)与房水(1.336)的屈光指数相近,二者可以看成为一个单球面折射的屈光体(角膜屈光系统)。
晶体位于屈光指数相同的房水与玻璃体(1.336)之间,为另一具有厚凸透镜折射作用的屈光体(晶体屈光系统)。
因此可把眼的屈光系统看成包含两个屈光体,两者屈光力的组合就是整个眼的屈光力。
根据以上眼的光学常数,可以设计出和眼睛屈光力相似的模型眼(schematic eye),但是在临床上仍不适用。
因此进一步将其简化为一简单的屈光系统,称为简化眼(reduced eye)图16-1 简化眼上:FF′:前后主焦点,EE′两主点,NN′两节点下:简化眼的基点,包括两个主焦点FF′,一个节点N及代表EE′的平均数的角膜的屈光面图16-2 视网膜像的形成AB:目标ab:视网膜上的像N:节点cd:简化眼的屈光正常眼的屈光力和眼球前后轴的长度是互相匹配的。
眼在静止(不调节)状态下,远距离(5米以外)物体发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象,这种眼称为正视眼(emmetropia)亦即屈光正常。
否则,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或视网膜之后,统称为非正视眼(ametropia)或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
二、眼的调节一个正视眼,看远距离物体清楚。
但如果屈光力不改变,自近距离(5米以内)物体发出的散开光线经眼屈折后,其焦点势必落在视网膜之后,此时视网膜上的影像即变模糊。
因此一个正视眼如欲看清近距离物体,就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缩短焦距,使落在视网膜之后的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
眼的调节作用名词解释眼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感官器官,对于人类的视觉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眼睛的调节作用则是指眼球通过对焦调节,使得我们能够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并保持清晰的视觉。
本文将深入探讨眼的调节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眼的调节机制眼的调节机制是指眼球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和眼球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从而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眼睛对于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清晰成像是通过以下两个主要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屈光调节和调节节律。
屈光调节是指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曲率来调节光线的折射,使得光线在眼晴内的焦点位于视网膜上。
当眼睛注视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弹性使其扁平,从而使光线的折射率降低,能够正确地聚焦到视网膜上。
而当眼睛注视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肌肉通过收缩,使其变得厚而且圆形,增加光线的折射能力,以保持清晰的成像。
这种通过晶状体的屈光调节使得我们能够在不同距离上获得清晰的视力。
调节节律是指通过调节眼球的位置来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
正常情况下,当眼睛注视远处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睛处于正常状态,静止而放松。
而当我们注视近处的物体时,眼球的肌肉群会紧张并通过收缩眼球肌肉来调节。
这种调节节律使我们能够快速适应不同距离的物体,保持视线的清晰度。
二、影响眼的调节作用的因素眼的调节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年龄、环境条件和个体差异等。
年龄是影响眼的调节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会降低,导致调节作用的减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中老年时出现近视度数增加或需要佩戴老花镜的原因。
环境条件也会对眼的调节作用产生影响。
例如,长时间用电子产品,特别是近距离使用电子屏幕,会使眼睛长时间保持近焦点调节,从而导致眼睛的疲劳。
此外,环境光线的明亮度和色温也会影响调节作用的效果。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眼的调节作用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眼睛结构和调节能力可能略有差异,因此对于距离的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
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敏感于眼睛的调节变化,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调节。
第九节屈光不正与老视一、眼的屈光与调节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将产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象,这种生理功能称为眼的屈光。
屈光力的单位是屈光度(D),是光学系统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
眼球总屈光力于调节松弛状态下为58.64 D ,最大调节时为70.57 D 。
眼能随时自动改变其屈光力和变更焦距,以看清远、近不同距离物体,这一作用称为调节。
调节力用“D”表示,青少年调节力大,随着年龄调节力逐渐变小,10岁时有14 D ,50岁时却只有 2 D 。
二、屈光不正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的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上,这便是正视眼。
若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的折射后不能聚焦于视网膜上,这是非正视眼,即称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
屈光不正临床可分两类:一类是以眼球前后径长度改变为主的屈光不正称轴性屈光不正,另一类是以眼各屈光间质界面曲度或折射率改变为主的屈光不正称屈光性屈光不正。
眼屈光的改变受许多因素影响:眼球前后径太长,晶体向前移位,角膜表面、晶体表面曲度太曲,房水、玻璃体折射率过高等均可形成近视,反之,即是远视。
而角膜或晶体面各径线曲度不等、角膜面凹凸不平、白内障、晶体脱位、人工晶体倾斜、黄斑区不平等,均可形成散光。
屈光不正的发病以黄种人较白种人及黑种人高。
正常人初生儿一般为远视眼,其屈光度+2~+3D,学龄前儿童一般轻度远视,青春期基本为正视眼。
屈光不正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多数认为高度近视、远视属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轻度屈光不正、正视眼属多基因遗传。
各种屈光不正的诊断可通过验光来完成。
1.近视近视眼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束进人眼内会聚焦点落于视网膜之前。
(1)病因和分类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轴的伸长和屈光力过强两个方面有关。
眼轴伸长进人眼内的平行光线所结成的焦点位于视网膜之前,这是形成近视的最常见原因,通常称为轴性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