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5.71 MB
- 文档页数:25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计的使用: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温度计;③测液体温度时,将温度计的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侧壁和底部,待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齐平,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⑤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值和单位。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气固液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蒸发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2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第十三章内能和热机一、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考点一六种物态变化2、常见的物态变化的实例:熔化:冰化成水、蜡块变蜡油、解冻冻品、铁变成铁水、沥青晒后变软凝固:水结成冰、蜡油变蜡块、铁水铸造成铁汽化:湿衣服干了、酒精挥发、水的沸腾、液氮沸腾、雾水散去;液化:雾、露、“白气”、眼镜片上起雾升华:结冰的衣服干了、樟脑丸变小、灯丝变细、碘变成碘蒸气、干冰、雪人变小凝华:霜、雾凇、窗户内侧结的冰花、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冰箱里的“粉”、冰雹的形成例题1:以下对中华古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B.“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D.“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例题2: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例题3: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下列图 1 中描述的物理现象正确的是()考点二温度及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①摄氏温度t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②热力学温度T ,常用单位是开尔文,单位符号是K 。
③摄氏温度t和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273.152.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如: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
3.温度计的使用:玻璃泡“一浸没,二不碰。
“;示数“三不超”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③测液体温度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齐平,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读数;⑤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值和单位。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本章叙述温度与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色,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和放热,即假如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所以本章知识又是此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有关. 所以,学好本章知识关于此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余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本章共分 5 节:1. 第 1 节“温度与温度计” ,从水之旅谈起,叙述了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2.第 2 节“融化与凝结” ,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融化和凝结,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吸热和凝结放热 . (融化、熔点、凝结)3.第 3 节“汽化与液化” ,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4. 第 4 节“升华与凝华” ,介绍了升华与凝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5.第 5 节“全世界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介绍了全世界变暖的原由与危害,水资源危机及珍惜每一滴水 .【教课目的】1. 在知识与技术方面:①知道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 ②认识物态变化,理解温度的观点;③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④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⑤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随和态之间是能够互相转变的,理解融化、凝结的含义; ⑥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别; 认识融化曲线和凝结曲线的物理含义;⑦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⑧认识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能够制冷; ⑨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观点,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⑩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认识全世界变暖的原由和危害,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节俭用水、保护环境的好习惯.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经过人造“雨”的实验研究,从水的状态是能够循环变化的来认识理解物态变化; 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结构; 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经过研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知道有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是差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经过研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经过察看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化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烈的汽化象; 通察认识升和凝象,培育学生的察能力; 通生活中常的物化象,培育学生运用物理知解决的能力; 通全世界暖原由和危害的认识,以及水源危机的与研究,培育学生的信息采集与理能力.3.在感情、度和价方面:通教课活,激学生的学趣和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于研究自然象中的物理律;通研究自然界中水循的程,学生领会到自然界的美好与和,使他遇到美的熏陶.【教课要点】氏温度的定与温度的正确使用;融化、凝结的象和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一样温度特色;汽化、液化象;蒸和沸;升和凝象.【教课点】正确使用温度;蒸、沸的同样点和不一样点;影响蒸快慢的三个要素;碘的升和凝 .【建】本章共有5,建 8.第一温度与温度⋯⋯⋯⋯⋯⋯⋯⋯⋯⋯⋯⋯⋯⋯⋯⋯⋯⋯⋯ 1.5第二融化与凝结⋯⋯⋯⋯⋯⋯⋯⋯⋯⋯⋯⋯⋯⋯⋯⋯⋯⋯⋯⋯2第三汽化与液化⋯⋯⋯⋯⋯⋯⋯⋯⋯⋯⋯⋯⋯⋯⋯⋯⋯⋯⋯⋯2第1汽化第2液化第四升与凝⋯⋯⋯⋯⋯⋯⋯⋯⋯⋯⋯⋯⋯⋯⋯⋯⋯⋯⋯⋯ 1.5第五全世界暖与水源危机⋯⋯⋯⋯⋯⋯⋯⋯⋯⋯⋯⋯⋯⋯⋯1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 认识云、雨、露、雾、霜、雪、雹的形成过程,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2.理解温度的观点 .3.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水之旅,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2.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课要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课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课课时】 1.5 课时【稳固复习】教师指引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解说学生所做的对应练习册中部分难题、错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天节中水的状态循环变化的电影,指引学生察看思考:物质有几种状态?水的状态变化受什么要素影响?什么是温度?如何丈量温度?下边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预习指导】阅读课本 P2-7 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观点、规律、规定,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达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而后,各小组内部沟通议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现.【沟通展现】1. 各小组代表举手讲话,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论校正.2.学生怀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研究】认识水的三态及变化师用多媒体展现以下图片,指引学生达成以下问题:在自然界中水是变化无常的. 我们能够看到它能够变为雨、雾、雪、冰、霜、冰雹、露珠等多种形态 . 我们能够将上述形态分红两类:雪、冰、霜、冰雹是____态;雨、雾、露水是____ 态 . 此外,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被“晒干” ,本质水变为水蒸气,所以,水还有第三种形态—— ____态 .生:固液气师什么是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生: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师生互动概括总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在必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变,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温度师指导学生研究实验:同学们,桌面上 3 个杯子分别盛有冷水、温水、热水,请你先将左、右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过一会儿,再将双手同时放进温水中,此时,你的双手对同一杯温水的冷热感觉能否同样?这表示了什么?如何才能正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生:不同样,有时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物理学中,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摄氏温度用什么字母表示?它是如何规定的?生:摄氏温度用字母“ t ”表示,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淆物的温度为0℃,开水的温度为100℃,把 0~100℃之间区分为100 等份,每一等份为1℃ .各是多少?读作什么?生:-218 ℃,读作零下218 摄氏度; 37℃,读作 37 摄氏度; 6000℃,读作 6000 摄氏度 .【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温度计一、教师向学生展现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思虑 .师温度计的结构如何?生:①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构成;②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③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④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师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其工作物质分别是什么?生:是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其工作物质有汞、酒精、煤油或甲苯等.二、教师指引学生察看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丈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虑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现).思虑题:(1)假如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高出了温度计所能丈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结果?(2)察看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丈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何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师生互动概括总结】(1)假如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高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假如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2)①寒暑表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 -30 ℃,分度值是 1℃,主假如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域的常年温度范围确立的;②体温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 35℃,分度值是 0.1 ℃,是依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立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丈量的最高温度为 110℃,最低温度为 -20 ℃,分度值是 1℃,是依据实验中需要丈量的范围确立的.(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察看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三、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概括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指引学生察看并依据自己的推断判断.1. 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 .2.如图乙所示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惯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____.生: 1.39 ℃ 2.D【师生互动概括总结】液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察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预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能否在量程内;(2)在丈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但不可以接触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3)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准时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持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野要与液体相平.四、教师指引学生疏小组用实验室温度计丈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进行实验,而后,小组间进行沟通,比较丈量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生:要正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凭感觉是不行靠的,一定使用温度计进行丈量.五、学生疏组议论:(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结构有什么不一样?体温计的结构有什么特色?(2)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够,为何呢?为何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师生互动概括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玻璃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并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特别细的曲折缩口 . 玻璃管特别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细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显然变化,因此更精准. 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 ~42℃,分度值为0.1 ℃.(2)①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跟着温度高升,发生膨胀,经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数是由于当体温计走开人体时,水银变冷缩短,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可以自动退回到玻璃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 ②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由于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可以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从头使用体温计时,一定拿着体温计使劲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不然丈量出的温度值不正确(注意:其余温度计不一样意甩,也不可以够走开被测物读数).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差别”,并进行总结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差别(多媒体课件)七、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数字式体温计和双金属片温度计,并简述其原理和使用方法(鼓舞学生课后网上查阅) .【讲堂训练】教师指引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讲堂小结】教师指引学生概括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达成课本 P7-8 作业 12345.2.请同学们达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4.( 1)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热胀冷缩(2)液面淹没在液面(3)35℃~42℃38.5 ℃ 38.5 ℃ 39℃(提示:示数为38.5 ℃的温度计未甩,本来进入管内的汞没有回到玻璃泡内,测37℃的人的体温时,玻璃泡里的汞不会经过细弯管上涨,上边管里的汞不会从细弯管自动着落,故示数仍为38.5 ℃,而测39℃的人的体温时,泡里的汞会膨胀经过细弯管上涨,故示数为39℃. )5.结构上不一样点是:实验室用温度计上部是平均细管,体温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量程不一样,体温计是 35℃ ~42℃,实验室用温度计是 -20 ℃~100℃;分度值不一样,体温计是0.1 ℃,实验室用温度计是1℃ . 使用上不一样点是:体温计能够走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走开被测物体读数,不可以甩.1. 教课中,侧重让学生经过实验研究来感知、理解知识. 第一,让学生进行人造“雨”的实验,经过水的状态循环变化来感知、理解物态变化,以及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其次,让学生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而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行靠的,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教课;最后,指引学生疏组实验,用实验室温度计丈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培育学生着手操作能力,以打破温度计的使用这个难点.2.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能够讲得再仔细一点,能够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足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 . 老师也能够说温度,让学生登台调整模型,还可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照 .。
第十二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内能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
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
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第二节.熔点与沸点;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水的熔点是0℃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6.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7.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8.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
通常用摄氏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温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两种温度的换算关系T=t + 273.15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或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玻璃管外面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医用温度计也叫做体温计,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细弯管,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用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甩回到玻璃泡里,并消毒后再测人体温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二、物态变化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如:海波、冰、石墨、水晶、食盐、各种金属等,非晶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5)如图1是晶体的熔化图象,AB 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学习要求1.知道摄氏温度。
记住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会使用体温计。
了解人的正常体温。
了解一些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知道物态变化。
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3.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和条件。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它们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熔化和凝固的有关现象。
4.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
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及温度变化的特点。
记住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有关现象。
5.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解释升华和凝华的有关现象。
6.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水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知识点拨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15+t。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水在0℃时可能会结冰。
◎常见的一些温度值——冰的熔点00C,对人体舒适的环境温度250C,人体正常体温37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1000C,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
三、温度计(1)作用:测量物体的温度。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有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
(4)液体温度计的使用:做到四“会”。
①会“选”:使用前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
②会“放”: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体内;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的壁和容器的底部。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是一种常用的温度单位,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将这个温度范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1℃。
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常用的是液体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等,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不同,使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对于液体温度计,使用前需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将其完全浸入液体中,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需要将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需要注意的是,玻璃泡不能与壁或底部接触,否则所测温度会高于液体温度。
体温计是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的测量原理是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与普通温度计不同的是,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这是因为它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一个狭窄的凹槽,使得它只升不降。
使用前需要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内。
需要注意的是,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同于其他温度计,使用时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
例如,读数时需要将体温计完全或口腔,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晶体物质包括海波、冰、石英、水晶,而非晶体物质包括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蜂蜡。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会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断降低。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会放出热量,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但温度保持不变。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需要注意的是,在晶体熔化图像中,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程;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熔化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B点表示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熔化,物质处于固态;C点表示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底或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