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心脏检查1(视触叩诊)
- 格式:ppt
- 大小:5.71 MB
- 文档页数:32
心脏检查(视触叩听、健康评估)心脏检查步骤(检查前应洗手,穿隔离衣、事先征得病人的同意、注意病人的反应、保护病人的隐私、检查环境应安静舒适等)一、视诊:1.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胸部,护士立于患者的右侧,视线于病人胸廓同高,视诊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心前区外形,心尖搏动的位置,以及有无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内容:○1心前区外形:检查有无异常隆起或凹陷。
○2心尖搏动:观察心前区胸部搏动的位置。
看看有无异常。
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二、触诊:1.方法:先用右手全手掌置于病人心前区进行触诊,必要时,可用手掌尺侧或并拢的示指与中指指腹进行触诊以准确定位。
2.内容:○1先找心尖搏动的位置:用食指轻轻按压,可触到心尖搏动的地方。
然后再从第二肋间隙开始数,找到心尖搏动的具体位置,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m处,搏动直径2.5cm,距前正中线7.0~9.0cm。
○2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用右手掌轻轻按压感受有无震颤以及心前区摩擦振动感,触诊时要注意震颤的强度、处于心动周期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以及位置。
三、叩诊:1.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护士立于病人的右侧。
仰卧位时,护士的叩诊扳指与肋间平行,坐位时扳指与肋间垂直。
叩诊时以轻叩为宜,力度适中,用力均匀。
2.顺序:先扣左界,后扣右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
3.内容:(叩诊时应注意心脏浊音界的大小、形态、位置等。
)○1叩诊心前区的外形:叩诊心左界时,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一般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向外)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提示已达心脏边界,用笔做一标记,如此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
叩诊心右界时,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出肝上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第4肋间)开始,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做一标记,在逐一肋间向上叩至第2肋间。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内容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来了解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内容,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观察检查在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首先需要进行观察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频率、皮肤湿润度等情况,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颈静脉充盈情况、胸部形态是否对称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的可能。
二、触摸检查接下来是触摸检查。
医生会用手掌轻轻触摸患者的胸骨左下缘处,以感知心脏的搏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心脏搏动有规律、有力,无明显震颤感。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搏动减弱、增快或不规则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疾病。
三、叩诊检查叩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用手指或敲击器敲击患者胸部不同区域,以听取心脏的共鸣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共鸣音呈现清晰、有力的特点。
如果患者出现共鸣音减弱或移位等异常情况,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病理性改变。
四、听诊检查听诊检查是心脏视触叩听检查的核心部分。
医生会用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胸部不同区域的心音。
正常情况下,心脏共有四个瓣膜,即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医生需要分别听取这四个瓣膜的声音,并对其进行评估。
正常心音应该是有规律、有力的,没有杂音。
五、心脏杂音检查心脏杂音是心脏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
在听诊检查中,医生会特别留意是否存在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是由于心脏瓣膜异常、心肌缺血、心脏肥大等原因引起的血流异常所产生的声音。
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脏不同区域的杂音,并进行评估和分析,以判断杂音的性质和程度。
通过心脏视触叩听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心脏的情况,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常用的心脏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触摸和叩诊等手段,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心脏的大小、位置、心音以及心脏杂音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