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前定位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2
神经外科的入路对于手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想毕各位都有体会。
谈及入路不能不说到定位的问题。
定位的准确性与否对于手术的顺利与否是紧密相关的。
书本上定位的方法很多。
但我想每位战友都会在理论与实践中或多或少的不同的体会和经历。
并会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
故想对此开展一话题。
还请各位高手能积极参与。
我先将最为简单的一些基础知识贴与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头部重要骨性标志1)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2)颧弓: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3)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
8CM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4)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
5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
5CM。
其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5)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6)枕外隆凸:内面为窦汇主要标志线: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平行的线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作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楼主的结论都是经典的骨性标志。
但是这些标志有其局限:大都是标明了颅底或近颅底结构和病变的关系,在手术前定位时容易发生“错觉”性定位。
我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一个“野路子”的标志:顶节结。
此节结在顶叶或额叶近顶叶病变的手术定位中作用较大。
尤其是利用CT片在接近顶部的扫描层面定位时作用较大,可以使新手避免产生病变在额叶或颞部的错觉。
具体应用上就是认真观察病变和顶节结的相对关系,在双顶节结连线的前面还是后面?据中线的距离多少(从比例尺上读出相对精确的数字,必要时可以用尺量)?再结合扫描的层面数(CT平扫一般10mm/层,小儿有时是8mm/层),就能从三维的角度定位病变。
用此方法不易在读片时产生“错觉”。
顶节结点在C T上就是两侧最向外突出的弧线最高点。
神经外科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2章开颅术第一节术前准备为使开颅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在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病例讨论、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禁食禁水、术前用药等。
1.术前病例讨论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进行,参加人员不得少于2名,再次复习病史、查体、影像学资料及其他检查结果,制定手术计划,讨论并记录。
2.剃头备皮择期手术剃头最好在手术当天进行,经鼻手术病人须剪除鼻毛。
3.禁食禁水为防止麻醉及手术中病人呕吐、误吸,择期手术前至少禁食禁水6h。
4.术前用药(1)手术前晚适当给予镇静药,以保证病人睡眠充足,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mg肌内注射,手术前30min可给苯巴比妥(鲁米那)0.1g肌内注射。
(2)合并脑水肿的病人,术前1~2d可应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水肿较明显者可静脉给药。
(3)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者,术前应根据内分泌化验结果酌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4)有糖尿病的病人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癫痫病人应抗癫痫治疗。
(5)术前应用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使手术容易操作。
第二节麻醉开颅手术多选择全身麻醉,过度换气可降低颅内压,因此常选择气管插管,尽量避免使用能使颅内压增高或诱发癫痫的药物。
为了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和开颅时头皮出血,多在全麻基础上附加局部浸润麻醉,选用0.25%~1%普鲁卡因行皮内及皮下注射。
第三节体位手术区域不同,病人的体位也随之不同。
小脑幕上开颅手术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而小脑幕下手术常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原则上尽量使病变位于术野中心,使需要牵拉的脑叶能自然下垂以减少脑损伤,便于手术显微镜的照射等。
第四节开颅操作1.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2.麻醉、体位安置妥当,再次核对影像资料无误后,画出矢状线、中央沟投影、枕外隆凸等解剖标志,根据手术入路画出皮肤切口。
幕上开颅要消毒整个头部,幕下开颅消毒范围应包括后颈、顶后、枕、双肩,两侧至耳轮。
成年人采用4%碘酊、儿童采用2%碘酊进行消毒,晾干后均须用70%乙醇溶液脱碘2~3次,以免刺激皮肤。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了解患者病史和现状:包括病情、病程、之前的治疗情况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功能评估、意识状态、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等,以了解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评估手术的风险和益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明确手术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2.患者准备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来说,患者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给予患者必要的麻醉: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入睡。
确定手术部位:通过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手术的部位和范围,以便进行正确的定位和操作。
保持患者的卫生:术前进行局部患者清洗,确保手术部位干净,减少感染的风险。
3.手术操作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手术部位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施行手术麻醉:根据麻醉师的指导,在患者入睡后,施行手术麻醉,确保患者的疼痛感受及运动反应得到有效控制。
进行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和术前评估结果,精确切开皮肤,暴露出手术目标区域。
定位和定向:使用影像技术(如CT、MRI)和神经导航系统,精确定位和定向手术目标,帮助确定手术的方向和深度。
手术创伤和止血:根据手术需要使用适当的手术器械对病变进行切除或修复,并进行必要的止血措施。
植入物和修复:根据手术需要,植入合适的植入物,如支架、血管修复材料等,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结构。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等进行持续监测,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恢复手术区域:在手术完成后,对手术创口进行适当处理,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舒适。
完善手术纪录:记录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使用的器械和药物等信息,以备后续查阅和研究。
4.术后护理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适当的术后护理,以促进康复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姻张园园(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是指通过手术干预神经系统,治疗或缓解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这些手术通常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并且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神经外科手术配合流程术前准备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手术适应症和手术风险。
医生还会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如头颅CT扫描、M R I、脑电图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医生还会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手术风险及手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使患者更加了解手术。
麻醉神经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全麻,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麻醉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负责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机能,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手术准备在手术前,医生会进行必要的手术准备工作,如穿戴无菌手套和护具、准备手术器械、消毒手术区等。
还会与手术室内的其他工作人员沟通,确认手术所需的设备和药物是否齐备。
并且与患者进行术前交流,确认手术的部位和目标,并正确标记手术部位。
手术过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需要使用显微镜、电生理监测等辅助器械,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生还会与手术室内的其他工作人员密切配合,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室进行密切监护。
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伤口情况等,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后的护理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和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神经外科手术的注意事项精确的手术定位神经外科手术通常需要非常精确的手术定位,以避免损伤正常的神经组织。
细致的手术操作神经外科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技术要求非常高,医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必要的技巧和经验。
神经外科专科监测指标说明及措施汇总神经外科是一门临床神经病学科,涉及到的病症一般都是比较严重和危险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手术风险,神经外科专家通常需要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
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神经外科专科监测指标说明及措施汇总。
1. 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电生理监测是神经外科专家常用的一种监测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脑电图(EEG)和肌电图(EMG)监测。
EEG监测可以评估大脑皮层、癫痫和意识状态等情况;EMG监测则可以评估肌肉功能和活动,也能检测末梢神经的功能。
2. 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监测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监测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指标,也是最具潜在危险性的指标。
因为颅内压和脑血流量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颅内压监测主要通过脑室内置管或者脑膜外置管来实现;脑血流量监测则一般使用超声多普勒等技术。
3. 脑神经功能监测脑神经功能监测一般是在进行头颅外科手术时使用,目的是为了评估脑神经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颅内肿瘤手术时常常要对颞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进行监测,以确保术后患者面部表情和听力不会受到伤害。
4. 功能性映射功能性映射又被称为“术前脑功能定位”,是一种用来确定患者脑区的功能定位的方法。
在神经外科手术前,医生通常会使用功能性映射进行术前规划,以避免手术对脑功能造成损伤。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经外科监测指标,比如脑脊液压力监测、肌电汇总电极监测、多模式脑功能监测等等。
对于不同的手术情况,神经外科专家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使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神经外科监测指标的使用需要非常谨慎。
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在使用这些监测指标时,医务人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确保手术的安全和完整性。
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1. 介绍神经外科是一个专门领域,涉及到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性,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外科诊疗指南的技术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之前,应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手术目的和手术方案,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 手术操作规范3.1 麻醉管理麻醉管理是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严格按照麻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3.2 感染预防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消毒手术器械、保持手术区域清洁等。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3 切口选择和处理根据手术目的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并进行正确的切口处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4 神经定位和保护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保护神经是至关重要的。
应通过神经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5 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出血控制,包括使用止血钳、缝线等工具,以及对手术区域做好血液吸引和排出工作。
3.6 手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处理,包括缝合切口、覆盖敷料等,以促进创面愈合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重要一环。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5. 总结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神经外科手术过程安全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以提高神经外科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为神经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
神经外科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