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
- 格式:pdf
- 大小:334.21 KB
- 文档页数:3
当前,以高职院校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之后,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破,有限的教育资源将向优质学校集中,缺少内涵和特色的院校将会在今后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败下阵来。
一、目前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最早的课程体系是仿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建立起来的,把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模式,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较多。
文化理论、专业基础与实习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还有欠缺,培养目标宽泛化,培养模式封闭化,课程设置学科化,教学模式简单化高职生是将来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的、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
所以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必须强调实践操作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多开设一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教师队伍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专任教师的绝大部分接受了多年的传统教育,他们又按这种传统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第二,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会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只会教“书”不会教“课”,大多以知识讲授和理论理解为主;第三,有的教师单凭经验上课,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缺乏实例和项目,实际应用价值匮乏。
二、课程改革新标准的六项原则1.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不是看教师“表演”,而是自己动手动脑、学习、训练。
教师则转变成学习顾问、教练、主持人等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创造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悟和顿悟。
2.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传统的教学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的知识,增强就业能力的。
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迫切需要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摘要】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探讨了构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方法。
在评价指标设计上,考虑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并选择了适合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评价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基于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能力本位、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程设计、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在高职教育中,英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职业发展和跨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点和语法规则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构建。
能力本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
在高职行业英语课程中,基于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衡量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探讨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设计和评价方法选择,为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高职行业英语教育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职业需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教学改革对于其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探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学改革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教学活动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要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要注重团队合作的培养。
实际解决问题需要团队合作,因此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实验操作、技术应用等。
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策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同,所以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置。
对于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实际操作环节;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实际案例分析环节。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从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内容包括实践环节、团队合作、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的策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师的角色转变。
通过这些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能力本位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能力本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以能力本位教学为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符合实践需求的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为主,偏重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实践能力考核、项目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方案,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职教育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能力本位化。
本文将探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什么是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能力本位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概念记忆和口头表述能力。
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能力本位教育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 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因此,实践性是能力本位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技能。
2. 创新性: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高职教育的技能要求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事业上不断地创新改进,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3. 适应性: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 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需要采用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
例如,采用项目学习模式、参观实习模式等,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课程内容更新。
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例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纳入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巩固和拓展。
3. 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非仅仅是传统的文化课成绩评价。
四、总结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化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
通过探索能力本位高职教育的实践策略,可以在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的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摘要:本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根据不同施工单位的需求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将企业的“工作”与学校“讲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设计开发。
关键词:《工程测量》能力本位过程导向近年来,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知识系统性强、可持续发展。
《工程测量》课程是路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我所教授的几届学生,有一半左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和测量相关。
从学生回校后的交流中我发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知识松散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亟须研究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来适应这一变化。
一、研究现状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工程测量》课程实行的是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前提是企业能够把给学生无偿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学校能够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政府给予立法保障等支持,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此进行了研究。
如本科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研究,专科高校注重实践,甚至把测量知识分模块研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学生的知识。
我校目前对《工程测量》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强调实践,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变化,因条件限制根本无法到现场实践,更不用提根据工程建设过程融合学生的测量知识体系。
二、当前问题1.教材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的《工程测量》教材系统性差、内容陈旧。
从我校现用的测量教材来看,内容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上,对于新仪器、新技术只是轻描淡写;同时教材编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没有什么线穿插其中,以至于学生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学得蛮好的,但是到实际项目上操作时无从下手,因而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员工的需求。
2.教学方法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
管理教育MA N A GEMENT因此,虽然想帮助学生提高词汇学习效果,但缺乏正确的方法。
总之,本次调查研究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同时,也使我们深感很有必要找到很好的方法来解决高职生英语词汇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1]O xford,nguange Lea rning Stra tegies——what eve ryteacher should know,Newbury House Publishe rs,1990.[2]Schmi tt,N.Vocabul ary Lea rning Stra t e gi es.In N.Schmi tt&M.McCarthy(Eds.),Vocabula ry:descri ption,acqui sition,a ndpedagogy.Cambridge:Cambri dge Uni ve rsityPre ss,1997.[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本)[S][]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6-38.基金项目:本文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模式的认知研究”子项目研究成果(课题批号:Z ZY K Y07011)。
作者简介:陈朝晖(1969—),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主要成果:专著《美国》、《英文取名》分别由京华出版社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构建□谭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方式,指出高职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课程考核引言高职课程考核是为了准确地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考核结果教师可以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学生考评体系构建摘要:借鉴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以机制专业学生能力考评为例,从构建原则和具体措施方面尝试构建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价。
abstract: draw on the concept of the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etency based, by the competence evaluation of mechanisms professional student as an example, from building principl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to try to build the student evaluation system compatible with the present st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ing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关键词:能力本位;考评;体系构建key words: competency based;assessment;system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74-020 引言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对应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及培养目标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三是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
因此,如要对教学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就必须构建出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相匹配的考评体系[1]。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无处不体现着“能力本位”的理念,由行业协会或企业研发,国家培训质量部门认证的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tp)是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重要的教学文件和法规,为具体某一行业制定的相关准入资格,并详细规定了从事该行业所需的具体能力[2],当然也包括围绕岗位所需能力开展考核的评价体系,这对我们构建职业教育学生评体系由重要借鉴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传统考核方式背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反映“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文关键词:能力本位,考核模式,高职教育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明显的两个特性:一是高等性,即它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二是职业技能性,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
因此,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专业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考核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因此,基于现行的状况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教育传统考核模式存在问题1.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仍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考试内容经常是教材、笔记或作业内容的重复,是以记忆为主的概念和理论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未能综合地考核学生的通用能力,也未能全面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
而现代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岗位能力,要求应聘人员岗位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
岗位技能不仅包括专业基本知识,还包括专业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
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2.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现行的课程考核主要以学期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一锤定音”地进行总结(summary)(summary)性的评价。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扮演着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的政策、体制机制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努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先,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当探索的方向之一。
我国有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以能力本位为主要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环境。
其次,要实施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要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设计,以提高学习者参与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要完善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考核制度。
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项技能,也要考核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等,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最后,完善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机制。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要完善学习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教学资源,保证职业教育教学需要;要建立教学改革成果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改革方案和教学成果,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评价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要加强政策支持,采取有效举措,确保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总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可行的,要实现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加强教学改革,改进教学设计,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支持机制,加强政策支持,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高职院校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围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索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依靠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亟待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正是为了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1. 课程设置的改革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了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还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更加深入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这些改革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