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35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越来越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高职教育驶入内涵发展的轨道。
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重心从重点抓规模扩张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上。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进程规划的总和,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差别主要通过课程理念、模式、结构来体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
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
需要职业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因而主动地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工夫,注重内涵提升,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关乎自身生存的行动。
许多院校、教师开始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方向。
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次问题。
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2-3年后竟然不会。
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
职业素质本位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针对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达不到期望值的实际情况,本文反思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无法落到实处的原因,提出了改革要自下而上的建议,并以数控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数控机床PMC程序编制与调试为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践行情况,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职业素质一、前言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现已转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丰富内涵建设方面。
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不断提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以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职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能够紧跟发展的生产方式,适应变化的工作条件。
虽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与现代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热情,企业忠诚度和责任感不高,不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岗位需求。
究其原因,尽管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都突破了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但由于高职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羁绊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时有效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致使课程改革最后浮于表面,不能落到实处。
因此,在正确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改革要自下而上,要增强执行力度。
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先进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职业技能熟练、职业综合素质高的装调维修、加工操作人才,旨在使学生具备“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职业能力。
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配合专业建设,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数控机床PMC程序编制与调试进行了改革,“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主线,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知能准备为基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融入课堂教学。
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其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是突出能力本位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三个课堂”即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习课堂;毕业实习、实训课堂,突现出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探索实践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三个课堂1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及趋势“能力本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education)的简称,它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能力本位”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其核心是如何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
因此课程内容需保证职业活动这一大系统的完整性,而不是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外向核心发展的结构,让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知识。
应凸显通过实践和实训,以学生亲历亲为的经验的来掌握融合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分成为三个层面:①结合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的演示、演练、实验和课程实习,解决理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验证和加深认知的问题;②独立设置的教学(或生产)实习、技能强化训练,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③毕业实习、见习,在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过去有关部委、行业所属院校,尤其是技工学校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模式,例“半工半读”、“隔月实习”等,因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目前,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企业、行业与学校联系缺乏相应的机制,致使高等教育显现出一些弊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即使是实践教学,内容也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方法注重传授而抑或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思路[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2010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制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是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它应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人才的岗位定位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这一类型、层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结合不紧密,要么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
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合理2.专业建设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性不强;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和特色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热衷申办新专业等。
这主要是没有理清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
驦驦New Curriculum Research 能,所有的考核应尽量使学员参加院校组织的卫勤演练或部队演习,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锤炼,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1]彭祝.谈对教研室主任的要求[J].高教发展与评估,1996,(1).[2]尹万建.怎样做好教研室主任工作[J].机械中专,1995,(8).[3]司丽萍等.浅析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基础[J].企业导报,2012,(5).[4]居长志.关于高职院校教研室主任工作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项目化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大不同。
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化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实践,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设计;整体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36-02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赵斌高职教育除了“职业性”,还具有“高等性”,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
而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性,是以主动、创新为特征的“拓业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精神,同时加强对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
加上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佳,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课程教学改革,因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提出,可以说是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即根据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发展现状,提出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智库时代·204·智库理论职业教育“学生中心、能力本位”教学实践研究陈方俊(曲靖财经学校,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本文对职业教育“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基本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解析了这个模式的实践方式以及核心理念,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职业教育只有教育出有扎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正是这种趋势下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中心;能力本位;教学实践;社会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8-0204-002随着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大部分的职业教育学校在教育改革上已经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一、教学模式缺少特色,基本延续老套教育模式(一)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行也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模式,但仍然过于强调教学内容中的“学科”形式而得不到改变。
现在许多职业学校已经借鉴了国外的CBE 教学模式以及DACUM 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规范教学目标,开发职业能力表,但最终落实还是延续之前编写教材方式[1],实施教学,变成了一门门在内容和名称有所调整的新“学科”,导致改革的成果依旧被学科模式同化。
这种新“学科”模式虽然吸收了企业界给与的意见,但是其改革成果依旧被老套教育模式同化,没有真正跳出学科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依旧没有克服因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带来的只看重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体验的问题。
(二)先理论后实践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线,教学采用普通教育模式一贯用的从基本的概念以及原理开始,从系统知识到实践到学习阶段。
但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只是基础教育,教育的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基本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上,主要是为了验证学到的理论,职业教育则是一种专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