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敏胶胶粘剂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压敏胶初始剥离力测试样品的膜无法剥离的原因
压敏胶初始剥离力测试样品的膜无法剥离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 黏附力:压敏胶的黏附力较高,可能导致样品膜无法轻易剥离。
压敏胶黏附力的大小与其化学成分、粘性调节剂的含量等因素相关。
2. 表面粗糙度:如果测试样品表面存在较大的粗糙度或凹凸不平,压敏胶可能会填充表面微小的凹陷,从而增加黏附力,使得膜难以剥离。
3. 测试条件:如果测试过程中环境温度较低或湿度较高,胶粘剂的黏附力可能会增加,导致膜无法剥离。
4. 质量问题:有时候,可能是由于制备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如掺杂杂质、不均匀涂布等,导致膜无法剥离。
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调整压敏胶的配方、使用更加光滑的表面材料、优化测试条件、检查制备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等。
聚烯烃类附着力促进剂对水性压敏胶180°剥离强度的影响聚烯烃类附着力促进剂是基于在非均相高结晶度的聚丙烯链上氯化接枝技术的热塑性聚合物分散体,由于独特的稳定体系,与市售的各类聚合物乳液乳液如:丙烯酸乳液、VAE乳液、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氨酯乳液、氯丁橡胶乳液、天然橡胶乳液、丁苯胶乳及增粘树脂乳液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具有很好的耐热、耐油、耐紫外光以及耐酸碱性。
由于聚合物的高结晶度及氯化改性作用,对难粘塑料、金属、纤维制品、非金属等具有很好的粘接作用,可用于胶粘剂或涂层的附着力促进剂,也可以作为粘接或涂布的前道底涂剂,在作为底涂剂使用时可以直接用水稀释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主体树脂搭配使用。
为了研究聚烯烃类附着力促进剂对压敏胶剥离力的影响,我们选择促进剂AE701添加到我们客户提供的压敏胶9936乳液,考察促进剂的不同添加量的条件对其180°剥离力的影响。
实验配方及结果如下: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到AE701在比较小的添加量下9936的180°剥离力提升很明显,且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这是由于AE701对底材附着力提高和由于成膜后的结晶作用对内聚提高的双重作用,添加AE701的压敏胶制品其耐热性也会大大提高。
这与传统通过添加增粘树脂来提高剥离力的方法有很多优势,如:传统的增粘树脂一般分子量比较小,添加到胶粘剂中会影响整个配方的分子量分布且对持粘有影响,AE710的分子量大大高于增粘树脂,且结晶化程度高。
增粘树脂乳液里富含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胶膜的耐水性和初粘力。
AE701为羧基改性的聚合物分散体,几乎不含表面活性剂。
大部分的增粘树脂都是不饱和树脂会引起胶的黄变、老化和持久性。
AE701高温不黄变,耐老化、耐候、耐溶剂性好。
增粘乳液的加入会影响胶的耐热性以及光学性能,经过羧基改性的AE701和丙烯酸乳液体系形容性好,对成膜物电镜照片观察显示,AE710在聚合物膜中是均匀分布且无明显分相现象。
3-6 热熔压敏胶在剥离时的破坏模式曹通远-2011-4-5剥离胶黏力是压敏胶(PSA)的技术资料表(TDS)上最重要的胶黏性能之一。
下列为各国际性胶黏剂组织所提供的几种标准试验方法(表3-6-1)。
试验的几何形状如图3-6-1所示。
不銹鋼板膠黏劑層图3-6-1:180°剥离试验的几何形状180°剥离强度的试验程序如下所述:1. 用4.5磅的橡胶辊将胶带试样贴在不锈钢板上(每个方向各一或三次)。
2. 以12’’/min的速度剥离胶带;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的试验方法,我们在试片剥离时总能观察到各种破坏的模式(图3-6-2)。
两种剥离力相同的热熔压敏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破坏模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个事实透露出两种胶黏剂在剥离期间具有不同的流变性质(图3-6-3)。
通常,将胶带或标籤从某些被贴物剥离时可能观察到下列几种不同的破坏模式。
除了下列这几种单一的破坏模式外,当试验条件或胶黏剂配方恰巧落在两种不同破坏模式的过渡状态时,有时也会观察到溷合破坏模式。
1. 面材撕裂模式:这是纸标签最常见的破坏模式。
纸张的撕裂强度通常比所用胶黏剂的内聚力和胶黏力要低。
2. 胶转移模式或面材和胶黏剂之间的介面破坏。
对于低表面能塑胶这样的难黏面材来说,在剥离时,胶黏剂层可能会分离面材而转移到被贴物表面上。
3. 内聚破坏模式(CF ):当胶黏剂的内聚强度低于面材的撕裂强度和介面胶黏力时,在剥离时,胶黏剂本身可能会从内部断裂。
4. 介面破坏模式(AF ):断裂发生在胶黏剂和被贴物之间。
对大部分压敏胶带来说,这是典型或需要的破坏模式。
在被贴物上没有任何胶黏剂残留。
5. 被贴物撕裂模式:当被贴物的内聚强度在所有破坏力量中最低时,就会发生被贴物撕裂现象。
在纸张或纸板等较薄弱的被贴物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破坏模式。
6. 黏滑振动模式(SS):对于特定的胶黏剂配方来说,仅管整个试验过程中剥离速度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在胶黏剂Tg 范围附近,胶体会出现非常大的伸长或变形,在剥离时的应变速率可能因此而不稳定。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剥离强度稳定性的研究摘要:乳液压敏胶具有成本低、使用安全、无污染、聚合时间短、对各种材料都有良好的粘结性、涂膜无色透明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包装胶带、压敏标签、医用材料、一次性用品等。
但乳液压敏胶的剥离强度稳定性较差,随着压敏胶的流动和被粘接物润湿后充分接触,后期剥离强度增加较大,该现象称为后增强。
关键词:剥离强度;悬浮聚合;微球;后增强前言:为解决乳液压敏胶剥离强度随粘贴时间延长而增大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相比于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型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综合性能,即初粘力、持粘力、180°剥离强度及三者之间的平衡较差,导致目前国内外干电池标签用的压敏胶几乎都是溶剂型压敏胶。
1.实验部分1.1原材料原材料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A)、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甲基丙烯酸脲基酯(UMA),工业级,上海永正化工有限公司;SR-10,工业级,南京馨海商贸有限公司;TX-4SA,工业级,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过硫酸铵(APS),工业级,爱建德固赛(上海)有限公司;氨水,工业级,济南金日和化工有限公司;叔丁基过氧化氢、吊白块,化学纯,市售;水溶性聚酯,自制。
1.2实验仪器10L玻璃反应釜;温度计;鼓风恒温干燥箱;分析天平;NDJ-79型旋转粘度计;CNY-1初粘力测试仪;CNY-2型持粘力测试仪;KJ-1065系列剥离强度试验机。
1.3乳液聚合将各组分按一定比例加入到乳化釜中,通过机械搅拌进行预乳化得到乳白色预乳化液。
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恒压漏斗的玻璃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加热至80℃,加入少量单体预乳化液及剩余一半的引发剂,保温聚合30min后,通过恒压漏斗滴加剩余的单体预乳化液,3h滴加完毕,继续保温1h,然后降温至70℃,加入叔丁基过氧化氢/吊白块,反应30min后降至室温出料。
热熔压敏胶性能的研究摘要热塑性橡胶、增粘树脂、增塑剂、抗氧剂等为原材料制备热熔压敏胶,以及不同各材料配比对热熔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外观、软化点、熔融粘度、初粘性、剥离强度、持粘性等性能指标的平衡。
0前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热熔压敏胶又具有不含溶剂、无毒,100%含固量,常温下是固体,加热熔融形成液体,可涂布性等特点。
使得热熔压敏胶不管在单(双)面胶带,以及各类的标签纸,制鞋,邮政等涉及到各方面的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医用敷料行业,卫生制品行业也迅蓬勃迅速发展应用起来。
本文主要介绍热熔压敏胶的几大性能的研究,以及在各行业的应用里热熔压敏胶对产品的影响。
1试验部分1.1试验原材料1.1.1 热塑性橡胶:热塑性橡胶是具有聚苯乙烯的热可塑性,而在室温下它又有橡胶的韧性和弹性。
用于热熔压敏胶的热塑性橡胶主要以下的类型为主,一类嵌段共聚物的橡胶状中间嵌段是不饱和的橡胶: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SBS)和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聚苯乙烯(SIS)。
另一类嵌段共聚物的橡胶状中间嵌段是饱和的烯烃橡胶:聚苯乙烯-聚(乙烯/丁烯)-聚苯乙烯聚合物(SEBS)和聚苯乙烯-聚(乙烯/丙烯)-聚苯乙烯(SEPS)。
由于在热塑性橡胶中加入一种树脂,它仅仅相容于嵌段的橡胶相,同时加入与中间嵌段完全相溶的增塑剂后,结果就形成一个特别粘,特别软,特别耐柔韧的混合物。
通常这种树脂成为增粘树脂,它为该混合物提供粘着性,增塑剂对混合物可以起到以下作用:降低硬度模量,增加压敏性,改善低温柔软性,减少熔融粘度,降低内聚强度等,并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因此可以采用热塑性橡胶,增粘树脂,增塑剂三组分进行热熔混合制得热熔压敏胶。
而热塑性橡胶在热熔压敏胶中起着主体骨架,形成产品内聚力的作用。
热塑性橡胶的生产厂商主要有:美国埃克森(DEXCO)公司,壳牌(SHELL),意大利埃尼(ENICHEM),日本瑞翁(ZEON),日本旭化成(ASAHI),韩国LG,台湾台橡,中国岳阳石化合成橡胶厂,北京燕山石化公司,茂名石化等。
压敏胶粘带90°剥离强度试验方法压敏胶粘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粘接材料,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能和剥离性能。
其中,剥离强度是评价压敏胶粘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胶带从物体表面上剥离下来的情况,而胶带的剥离强度决定了粘附和剥离的难易程度。
为了准确测量压敏胶粘带的剥离强度,需要使用相应的试验方法。
一、试验原理:压敏胶粘带90°剥离强度试验是指将一段胶带粘贴在试样上,然后以90°的角度将其从试样上剥离下来,并在剥离过程中测量剥离的力,反映了压敏胶粘带的剥离性能。
试验的关键在于控制剥离角度和速度的一致性,以获得准确的试验结果。
二、试验步骤:1.准备试样将胶粘带剪成一定长度,粘贴到试样表面,确保贴合良好,并使用压力辊压实。
注意,试样表面需清洁干燥,没有灰尘或污垢。
2.固定试样将试样固定在试验机的夹具上,确保试样的贴合面与夹具平行并且垂直于拉伸方向。
调整夹具,使胶粘带的剥离方向与试验机运动方向一致。
3.设置试验条件根据试样的特性和试验要求,设置试验机的拉伸速度和加载范围。
一般来说,拉伸速度为30.5 cm/min,加载范围为0至400 N。
4.进行试验开始试验前,将试验机的钳口合拢到胶带的一端,然后开始拉伸试验,直至胶带完全剥离。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拉伸的力和位移。
5.计算剥离强度根据试验结果,计算胶粘带的剥离强度。
剥离强度的计算公式为:剥离强度=剥离力/胶带宽度。
三、试验注意事项:1.胶粘带的粘贴质量和贴合质量对试验结果有影响,所以需要确保试样表面干净、干燥,并且胶粘带贴合完全。
2.实际试验过程中,需保证剥离角度和速度的一致性。
剥离角度一般使用90°,可以借助夹具来固定角度。
剥离速度可以使用试验机的自动速度控制模式。
3.在试验过程中,需保持试验机的稳定,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胶带的剥离过程是否均匀。
如果发现胶带剥离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如剥离力突然增大或减小等,应重新进行试验。
3m胶带剥离强度【原创实用版】目录1.3M 胶带的概述2.3M 胶带的剥离强度概念3.3M 胶带剥离强度的测试方法4.3M 胶带剥离强度的影响因素5.3M 胶带剥离强度的应用领域正文一、3M 胶带的概述3M 胶带,作为美国 3M 公司的一款明星产品,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闻名于世。
3M 胶带是由聚酯薄膜为基材,涂覆特殊的压敏胶制成,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温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工业、家居日用等领域。
二、3M 胶带的剥离强度概念3M 胶带的剥离强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胶带从附着物表面剥离时所需要的力。
剥离强度是衡量胶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胶带的使用寿命和应用效果。
三、3M 胶带剥离强度的测试方法通常,3M 胶带剥离强度的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1.静态剥离试验:在恒定速度下,对胶带进行剥离测试,测量剥离过程中所需的力。
2.动态剥离试验:在加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对胶带进行剥离测试,测量剥离过程中的最大力。
3.循环剥离试验:在循环加载条件下,对胶带进行剥离测试,测量一定循环次数后的剥离强度。
四、3M 胶带剥离强度的影响因素3M 胶带剥离强度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胶粘剂的性能:胶粘剂的种类、粘度、固含量等会影响剥离强度。
2.基材的性能:基材的厚度、强度、韧性等会影响剥离强度。
3.工艺条件:涂覆方式、干燥条件、固化时间等会影响剥离强度。
4.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会影响剥离强度。
五、3M 胶带剥离强度的应用领域3M 胶带剥离强度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例如:1.汽车制造:用于汽车内饰、外饰的粘接,如门板、仪表盘、保险杠等。
2.电子工业:用于电子产品的组装,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3.家居日用:用于家具、家电、文具等日常用品的粘接和固定。
总之,3M 胶带的剥离强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对胶带的使用寿命和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胶粘剂剥离强度试验结果引言:胶粘剂是一种常见的粘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胶粘剂的剥离强度是评价其粘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胶粘剂剥离强度试验,我们可以了解胶粘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粘附能力,从而为产品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依据。
试验方法:胶粘剂剥离强度试验是通过将试样胶粘剂与基材粘合后,以一定速度剥离两者,测量剥离所需的力或能量来评价胶粘剂的粘附能力。
常见的试验方法包括剥离试验机法、剥离角度法、剥离指甲法等。
试验结果:根据剥离强度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型号的胶粘剂具有不同的剥离强度。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型号的胶粘剂在剥离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高性能胶粘剂具有较高的剥离强度,适用于对粘接强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而一些普通型号的胶粘剂剥离强度较低,适用于一些对粘接强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2. 不同基材对胶粘剂的剥离强度有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基材与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存在差异。
例如,金属基材与胶粘剂的粘接强度通常高于塑料基材,这是因为金属表面的粗糙度和化学性质使其更容易与胶粘剂形成牢固的结合。
3. 温度和湿度对胶粘剂的剥离强度有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胶粘剂的剥离强度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有所变化。
通常情况下,胶粘剂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高的剥离强度,而在较低温度下剥离强度较低。
湿度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胶粘剂与基材之间的粘接,从而提高剥离强度。
4. 胶粘剂的使用寿命会对剥离强度产生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胶粘剂的使用寿命与其剥离强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着胶粘剂使用时间的增加,其剥离强度可能会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胶粘剂中的粘接剂和溶剂等成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导致胶粘剂的粘接性能下降。
结论:胶粘剂剥离强度试验结果对于评价胶粘剂的粘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剥离强度试验,我们可以了解胶粘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粘接性能,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胶粘剂。
同时,剥离强度试验结果也为胶粘剂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提高其粘接性能和应用范围。
压敏胶粘剂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压敏胶粘剂的组成及其基本特征是决定压敏胶制品剥离强度值最重要的因素。
(一)压敏胶层的厚度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1、胶层厚度越大,180°剥离强度值越高,也越容易发生胶层内聚破坏;
2、低速剥离时主要发生胶层内聚破坏,胶层厚度的影响不明显;高速剥离时主要发生界面粘合破坏,胶层厚度影响显著;
3、胶层厚度越大,胶层内聚破坏向界面粘合破坏的转变在越高的剥离速度时出现。
(二)压敏胶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1、压敏胶制品的剥离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压敏胶粘剂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
剥离强度与胶接界面上的拉伸破坏应力σf的平方成正比,与压敏胶的弹性模量Ea成反比。
2、当压敏胶的拉伸强度较低时,剥离测试出现胶层内聚破坏,且剥离强度值较高;当压敏胶的拉伸强度较高时,剥离测试出现界面粘合破坏,且剥离强度值随拉伸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还很明显。
(三)压敏胶本体粘度的影响
1、粘贴压敏胶制品时压敏胶对被粘表面的润湿速度与压敏胶的本体粘度成反比,即本体粘度越小,压敏胶越容易润湿被粘表面。
2、随着压敏胶本体粘度的降低,压敏胶制品的180°剥离强度会迅速增加。
但随着本体粘度的降低,压敏胶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也会下降,剥离测试时就可能出现胶层内聚破坏。
因此,一个实用压敏胶粘剂的本体粘度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都在(105~107)Pa•s。
(四)压敏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1、压敏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决定于压敏胶的组成。
玻璃化温度Tg可以用下述Fox公式进行计算:
1/Tg=W1/Tg1+W2/Tg2+••••+ Wn/Tgn
其中W为参与共聚合的各种单体的质量分数,T分别为这些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温度(用绝对温度表示)。
(五)压敏胶分子极性的影响
1、压敏胶分子极性的增加哦能够显著提高压敏胶制品对极性被粘材料的剥离强度。
2、压敏胶分子极性的增加不仅增大了胶接界面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尤其是对极性被粘表面)、改善了界面粘合条件,从而增加了界面粘附力,而且还改变了压敏胶层的力学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例如增加了内聚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了玻璃化温度和本体粘度等,这些都影响着压敏胶180°剥离强度和其他压敏胶粘性能。
(六)压敏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1、减小压敏胶主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降低它的本体粘度,有利于胶粘剂在被粘表面的流动和润湿,从而提高界面粘合力,使压敏胶制品的剥离强度增加。
但减小分子量也能使压敏胶层的内聚强度(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
2、压敏胶的分子量分布变宽能改善其制品剥离强度和初粘性能的主要原因。
(七)压敏胶交联的影响
1、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压敏胶主体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会迅速增加,压敏胶的本体粘度和内聚强度(反应为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均会明显上升。
这就是交联型压敏胶粘制品在进行180°剥离强度测试时一般都会出现完全的界面粘合破坏,而180°剥离强度值则会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
2、采用交联时能够形成柔性软化学键(如醚键、酯键等)的交联剂及分子量较大或本身的分子链较柔软的交联剂,则交联时180°剥离强度和初粘性能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缓慢。